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桂林甑皮岩猪骨看家猪的起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关于我国饲养家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过去,研究这个问题的同志,多是根据浙江河姆渡,陕西半坡、姜寨,河南下王岗等原始遗址发现的猪骨和陶猪等考古材料,认为我国家猪起源于七千年以前。而在南方原始遗址中很有代表性的桂林甑皮岩出土的猪骨材料,则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而本文在此作些介绍,以供有关同志参考。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南郊,1973年进行试掘,发现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骨器和  相似文献   

2.
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随着生产的发展,猎获的野猪逐渐驯养成为家猪,出现了原始的养猪业。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六千到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四层),发现了四十八种之多的动物骨骼,并有出土陶猪(见图1)。家猪骨骼占其中很太一部分。证实了我国饲养家猪的历史,可以远溯到公元前五千年,也就是距今七千年以前的若干世代。  相似文献   

3.
中国养猪史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养猪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四层)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发现许多动物骨骼,其中家猪骨骼占很大一部分,并有出土陶猪,证实饲养家猪约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距今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在中原地区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同属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都发现有很多猪骨,说明约公元前6,000年左右,中原地区养猪已经盛行。  相似文献   

4.
金华猪     
《中国畜禽种业》2008,4(9):20-20
金华猪的历史 金华猪的形成与当地自然条件、饲料种类和社会经济因素有密切关系。据金华县古方出土的西晋(公元265~316年)陶猪和陶猪圈考证。早在1600年前这一带的养猪业已相当发达。相传在古代就有“家乡肉”的腌制品.尔后演变成火腿。随着火腿远销,金华猪也随之扬名。  相似文献   

5.
西辽河上游地区夏家店文化时期浮选结果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2012年开始,以西辽河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在考古调查的过程中,利用剖面采样法,在20个夏家店文化遗址系统采集浮选样品55份,其中,在9个遗址采集夏家店下层文化浮选样品共计24份;12个遗址采集夏家店上层文化浮选样品共计31份,共计出土炭化植物种子26073粒。通过区域性的浮选工作,初步厘清了西辽河上游地区夏家店文化时期的农业状况。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先民以发达的农业活动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农业活动有所收缩。不同区域先民的生产方式可能发生了分异。南部地区依然延续了前期的农业活动方式,但农业水平有所下降;西部地区主要的生产方式可能转变为以牧业活动为主。农业活动的收缩可能导致了遗址分布的离散化。而牧业活动的发展促使人类在更寒冷的区域定居。  相似文献   

6.
在四川西昌市城区配合基本建设几年来陆续清理了一些残坏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砖室墓葬,出土了不少的陶猪模型,是我们今天研究当时畜牧业生产的珍贵实物资料。这些陶猪模型所塑造的形象有明显的两种不同的形状。它说明了当时的西昌饲养的猪种是有不同的品种,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重视的。第一种陶猪模型,它的基本形状与我们今天所饲养的猪大体相同,即“凉山黑猪”。它的特点是,嘴大耳大,前足短而粗壮(见图一);有的颈项上还长有高高的一行鬃毛(见图二)。  相似文献   

7.
江西先秦农业考古概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鄱阳湖——赣江流域位于长江中游南岸,襟江带湖,沃野千里,是一个很适宜农业生产发展的地区,历史时期以后,迄至今天,一直都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然而,今天是从昨天、前天发展过来的,究本溯源,这一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在先秦时期就有着相当的规模和发展水平。现据有关的考古资料,对江西先秦时期的农业考古情况作一综合概述。 (一) 新石器时代早期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江西地区最早农业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这主要以赣东北万年县境的大源乡仙人洞洞穴遗址为代表。该遗址有上、下两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下层文化当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上层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对仙人洞遗址的具  相似文献   

8.
六畜考源     
易华 《古今农业》2012,(3):18-30
中国的六畜可以分为两组:猪、狗、鸡和马、牛、羊。猪、狗、鸡常见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定居农业生产方式相关;马、牛、羊多见于青铜时代文化遗址,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夏、商、周三代六畜逐渐齐备,表明东方定居农业文化与西来游牧文化的混合。猪是东亚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家畜,是定居农业文化的象征;马是游牧文化的标志,从青铜时代开始成为显贵的家畜。六畜概念始见于春秋战国时代文献,猪和马的相对重要性意味着定居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的消长。本文系统考察了六畜渊源,并试图窥视中国民族文化的形成轨迹。  相似文献   

9.
吃了猪肉的人要有良心的,用文明的方式对猪表示永远的感怀。一个“家”字,写出中国农业社会百姓万户共同崇敬的碑文,那正是人们把一头肥硕的猪画在屋宇当中当肖像。在许多古人的墓葬中,远至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遗址,都不乏猪的遗骸,因为他们常常以牲畜的多寡来标度地位和富裕程度,  相似文献   

10.
贺信     
陈文华教授阁下 :前你处寄来邀请参加今年九月将举行的农业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和黄盛璋教授最近带来的阁下的口信 ,深感欣慰 ,并衷心地感谢。从信中欣闻江西省万年仙人洞遗址近年来由于在稻作文化的一系列重要发现 ,已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最近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并被评为中国 2 0世纪百年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再次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和将在仙人洞遗址前竖立纪念碑以资纪念 ,对于在农业考古事业发展方面农业考古学界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和突破 ,深感钦佩 ,十分高兴 ,为此请通过您谨致衷心祝贺 ,并向莅会中外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1.
水泉遗址是辽西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典型遗址,2021年度首次发现的防洪护堤设施更彰显了其重要地位。该遗址植物遗存的浮选过程中发现了包括粟、黍和大豆在内的炭化农作物种子,以及禾本科、豆科、藜科、蓼科、蔷薇科、茄科和锦葵科在内的炭化非农作物种子。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讨论,我们认识到水泉遗址先民从事着以粟、黍为主,大豆为辅的较发达的多品种旱作农业,农业经济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唐盈 《古今农业》2014,(2):100-105
农业起源问题一直是农业考古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因此,人们一直都很关注家畜驯化的历史,家猪的驯化更是研究的热门。近些年了,随着牙釉质发育不全、食性分析和DNA分析这些新兴科技手段的应用,学界在此问题上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罗运兵等人通过运用新技术手段,证明了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猪已经是驯化的家猪,距今约9000年左右。这与已经发现的土耳其Cayonu遗址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这一结论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它的发现,这些新发现为探索农业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佐证。笔者也指出研究过程中也要注意到新技术手段还不是很完善,应该结合多种研究手段,综合分析,以期得出一个比较合理可靠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杨钊 《农业考古》2001,(3):187-189
一、谷物的贮藏从新石器时代,人们开始经营农业,农业生产是季节性的,一个季节收获的谷物,是不能在 短期内消费完的,而维持到长的时间,以待下一年收获季节的到来,从那时候起,谷物贮藏 就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最早的谷物贮藏也就开始了。我国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由于黄土层很厚,地下水位低,土质干燥,宜于开筑窖穴,从而 一开始,人们就采用窖穴贮藏谷物的方法。根据近年考古工作的发展,已在河北省武安县磁 山(见《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试掘》,见《考古》1977年6期。《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见《考 古学报》1981年…  相似文献   

14.
以汉长安城遗址区为实例,基于遗址区产业发展现状与资源供给,分析了其产业选择、发展需求,并尝试将二者对接;建立了汉长安城遗址区"都市农业+遗址文化产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从原则问题、产业类型、效益思考、现状利用、周边协调、就业创业、融合协调与动态思想8个方面对大遗址区产业发展相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试图通过对汉长安城遗址区的实例分析,探索大遗址区产业发展模式,以期给其他大遗址区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亚洲东部的朝鲜半岛很早就已有人类活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遍及各地。朝鲜半岛的农业在公元前约2000年左右已开始,从遗址中出土的石锄、石铲、石磨盘、石磨棒等农业生产的工具看,早期朝鲜半岛的原始农业以旱作农业占主要地位,这同后世以水稻农业为主的农耕体系有很大的差别。朝鲜的水田农业兴起要  相似文献   

16.
孔利宁 《农业考古》2019,(4):254-259
农业考古遗存作为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史前遗址博物馆的重点展示内容。不同的阐释和展示方式会产生不同的信息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观众对遗址内涵的理解和对农业考古学的认知。从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崧泽遗址博物馆和良渚博物院基本陈列中农业考古遗存的展示来看,均在整体架构、辅助展品构成、内容拓展以及展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针对农业考古遗存的特点,建立完善的阐释与展示体系,加强对农业考古遗存的二次阐释,推进农业公共考古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是改进农业考古遗存展示状况,推动农业考古学发展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17.
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的江西,河湖密布,沃野千里,加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自古以来,江西就一直是我国农业发达地区之一。赣东北万年仙人洞新石器时代遗址下层中出土有一种名为穿孔石器的农业生产工具。这就表明江西地区农业生产的萌芽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具有九千年以上的历史。商、西周时期的江西,史书是把它描绘成愚昧,落后的“荒服”之地,有关这一时期江西的农业发展情况则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业经济结构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在农业中的畜牧业分类中,肉猪养殖的范围逐渐扩大,人们也提高了对猪病预防和控制程度,而在猪病中,最常见也最易发的就是猪蓝耳病,蓝耳病是一种传染类疾病,对肉猪繁殖有很大影响,因此,探讨猪蓝耳病发病的原因及其预防技术,是促进农业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88年秋,湖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中见到了水稻遗存。它不仅是中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也是现阶段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资料之一。毫无疑问,这里的发现对于稻作农业发生与发展的研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彭头山文化稻作遗存与经济生活的基础上,探讨中国稻作农业的若干问题。一、彭头山文化的稻作农业与经济生活彭头山文化是近年新发现的一支新石器早期文化。已正式发掘过的遗址有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北宜都城背溪、枝城北等。  相似文献   

20.
枣庄地区具有悠久的粮食加工历史,早在七千多年前的北辛遗址中曾出土有当时人们用来加工谷物的石磨盘和磨棒。到了汉代,随着农业和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地区的粮食加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历年来汉墓的发掘中,不仅出土有石磨,而且还有出土的相当数量的陶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