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壮志 《畜禽业》2012,(12):34-35
<正>稻田养鳅是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泥鳅,水稻为泥鳅遮阳,净化水质,泥鳅为稻田松土,清除虫害,泥鳅的粪便又为水稻提供了肥料,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两收",充分提高土地的综合产出,是农民稳产增收的好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进行稻田养鳅,据不完成统计,四川省内成都、眉山、内江、泸州、自贡、绵阳等地稻田养鳅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大部分农民从稻田养鳅中尝到了甜头,但也有部分农民由于没有掌握好稻田  相似文献   

2.
常先苗 《水产养殖》2009,30(8):30-32
泥鳅属小型经济鱼类,性习钻泥,游动能力弱,直接放入水稻大田中养殖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常规稻田泥鳅养殖标准要求相对较高,对一般未从事过泥鳅养殖的人来说难度大。2008年笔者结合泥鳅池塘养殖、小体积网箱养殖和常规稻田养殖的优点,与水产养殖企业联合开展低洼地改造稻田小体积网箱泥鳅养殖技术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现将养殖情况总结如下,供广大泥鳅养殖户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稻田面积大.天然饵料多.利用稻田养泥鳅.是条致富的好门路。一、稻田饲养方法。饲养泥鳅的稻田.要求弱酸性土壤;其饲养方式有: 1.稻田粗放养殖。采用粗放方式饲养泥鳅的稻田.不投饵,不管理.水深为10厘米左右.田埂加高到20—25厘米,放养量为每平方米50—100尾。  相似文献   

4.
稻田养殖泥鳅是一项集生态学、种植学、水产养殖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产养殖工程,它利用生物的种间食物链,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它的优点很多:①成鳅能充分摄食稻田水中合适的饵料和田间杂草,节省饵料,降低养、种成本.②水稻能把泥鳅的排泄物作为自身的肥料吸收,节省水稻种植的肥料,降低种植的成本.③泥鳅具有在水底泥中寻找底栖生物的习性,其觅食过程可起到松土作用,从而促进水稻根部微生物活动,使水稻分枝根加速形成,壮根促长.④稻田养鳅,节地节水,一水两用,一地双产,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好路子,值得在种植水稻的地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利用稻田养殖大鳞副泥鳅是一种生态型水产养殖。据测定,养殖泥鳅的稻田中有机质含量、有效磷、钙、镁含量均高于未养泥鳅的田块。2011年6月25日-10月25日,在怀远县魏庄镇方坝村开展了稻田大鳞副泥鳅健康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稻田养殖泥鳅是一项集生态学、种植学、水产养殖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水产养殖工程,它巧妙地利用生物的种间关系,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它的优点很多:①成鳅能充分摄食稻田水中合适的饵料和田间杂草,节省饵料,降低养、种成本。②水稻能把泥鳅的排泄物作为自身的肥料吸收,节省水  相似文献   

7.
正稻田养鳅是将种植水稻与养殖泥鳅有机的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泥鳅在稻田中进行水层对流及物质交换,增加底层水中的溶氧,排泄物能及时补充肥料,促进水稻的生长,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达到稻鳅共生互惠互利的作用,稻田养泥鳅是一个生态、绿色、高效、立体生态农业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赵林斌 《齐鲁渔业》2007,24(11):29-29
稻田养殖泥鳅投资少,管理方便,既增产水稻又增加水产品,并且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泥鳅的身价越来越高,倍受消费者青睐,近年来,在我县利用稻田养殖泥鳅热潮已悄然掀起。2006年我县孔津湖稻田生态养殖示范区养殖泥鳅平均每667 m~2产量达210 kg,渔业产值3 800多  相似文献   

9.
泥鳅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发展稻田养殖泥鳅,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作用。稻田养鳅的管理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饵料的投喂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可以摄食多种饵料。故稻田养殖泥鳅,一方面应通过施足基肥,及时追肥,充分发挥稻田的光、热、水、气等资源的作用,培养大量饵料生物,作为泥鳅的天然饵料。另一方面,又应采取多种渠道,落实人工饵料来源,进行科学投喂。泥鳅的人工饵料,有小杂鱼、鱼粉、动物内脏、蚕蛹、猪血、螺蚬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还有米糠、麸皮、豆饼、蔬菜、瓜果皮等植物…  相似文献   

10.
稻田养殖泥鳅夺高产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还可入药辅助治病,是老少咸宜的膳食医用佳品,也是出口创汇的畅销水产品。我们湘西山区农村有稻田养殖泥鳅的传统习惯,1992年怀化地区生产泥鳅500吨以上,利用稻田养殖泥鳅,每亩产量可达50到200公斤以上,经济...  相似文献   

11.
2.虾稻连作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稻田养殖为农民的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以稻田鱼类养殖和稻田河蟹养殖模式最为常见,而稻田克氏原螯虾养殖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养殖形式,其中尤其以湖北的稻田养虾模式推广应用面积较大,其养殖模式是:利用农田水稻种植的闲置期进行养殖。该养殖方式通常在稻田中留有较高的稻茬和少量秸秆,是一种生产成本较低的稻田养虾方式,其主要养殖模式分为三种:  相似文献   

12.
无公害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养殖泥鳅具有种苗来源广、易成规模、水稻和泥鳅互惠共生、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是一种较好的生态种养模式,适合在水源丰富、稻田连片的地区开展。  相似文献   

13.
凌继忠 《内陆水产》1997,22(2):24-24
泥鳅又名鳅鱼,是一种分布广、耐低氧,适应强、食性杂的小型鱼类,常见于底泥较厚的湖汉、池塘、沟渠、稻田等浅水水域,喜栖于静水水域的底层,适合稻田养殖。试验结果表明:稻田养殖泥鳅,每667m2稻田可产泥鳅75kg左右。1稻田选修凡是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力强、一般能旱涝保收的稻田,面积为667—1333m2都可以养殖泥鳅。养殖泥鳅的稻田还要加工整理,一要加固和筑高田埂,设置水泥防逃板,水泥防逃板高度为70cm,其中要埋入田泥15-20cm,各水泥板相接处用水泥勾缝;二要在稻田内开挖鱼沟和鱼溜,鱼沟的形式有“目、田、井”等类型,…  相似文献   

14.
李康民 《科学养鱼》2002,(10):18-18
稻田养龙虾的模式在美国南部的实践常常被称之为一种稻田轮作系统。实际上,轮作的意思只是指两种作物有不同的收获季节罢了。水稻在早秋收获,而龙虾要到隆冬收获,直到晚春、甚至到初夏均可上市。不过,龙虾的繁殖和幼虾的早育正好在稻谷生长的时候直到稻谷收获后,几乎同时发生。整个稻谷的生长期内都有龙虾存在。一定意义上说,龙虾的养殖一部分和水稻同时,一部分是轮作。稻田养龙虾有三种模式可以采用:水稻—龙虾—水稻模式;水稻—龙虾—大豆模式;水稻—龙虾—休耕模式。它和大多数的养殖系统不太一样,向稻田放养的是成熟的亲虾,…  相似文献   

15.
泥鳅是一个食性广、适应性强、抗病力强的水产养殖品种;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广大农村发展渔业,特别是稻田养鱼的一个优良对象。为了深入探索稻田养泥鳅的生长、产量和效益情况,自1997~1998两年进行试验。现将...  相似文献   

16.
刘善成 《水产科学》1996,15(4):23-23
泥鳅的稻田养殖刘善成(辽宁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沈阳110031)关键词:泥鳅,稻田,养殖泥鳅俗称“水中人参”。泥鳅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又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泥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食性广,是一项投资少、风险小、效益高的养殖品种。一、稻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饲养,生产成本低,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稻田投饲施肥精养泥鳅,年增长可达2~4倍,是致富的一条好路子。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互.稻田的选择和修建选择水源充足、不旱不涝、日照良好、不受废水污染、无冷浸、质地松软肥沃的稻田养殖为宜。种植的水稻应是矮秆、不倒伏、抗病力强的品种,稻田面积可大可小。防逃设施要严格:田埂加高加固夯实到30~50厘米,最好用塑料股或木板、石板、网片等贴于埂的内侧,下端埋入硬泥中;进排水口设置网拦,防泥鳅钻逃和野杂鱼污物进入。禾苗返青后,将稻田四角的稻株移栽…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产》2011,(6):71-73
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三等奖:泥鳅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 项目由安徽省怀远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牵头,八家单位共同参与,其技术主要源于"提高泥鳅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池塘高密度生态培育鳅苗与成鳅养殖技术研究"等项目技术成果,同时集成"池塘标准化健康养鳅技术"、"泥鳅苗稻田直养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9.
水稻本田生态环境下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鳅是我国最为常见的鱼类,生命力很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广,繁殖快,饲料粗杂易得,生产成本低,便于饲养管理。在水稻本田生态环境下投饲、施肥精养泥鳅,4个月内增重量可达2~4倍,泥鳅产量一般可以达到300kg/亩,稻谷单产通常可以增产20%左右,从而取得粮食种植和水产养殖的双丰收,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方法之一。 一、稻田的选择和清整 1.稻田的选择 养泥鳅的稻田面积可大可小,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稻田的积雨面积宜小不宜大,以选择光照  相似文献   

20.
稻田主养彭泽鲫及其防治病虫害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稻田养鱼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了。但由于传统的稻田养鱼单产低,且不易看管。到八十年代中后期,曾一度大幅度下降。为提高稻田养鱼的经济、生态效益,农业部下达我省丰收计划项目“稻田养殖新技术”。1996年,本课题组在遂川县进行了“稻田主养彭泽鲫及其防治水稻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