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0万亩夏玉米亩产超千斤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市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年套种面积480万亩左右。为了综合运用玉米增产的新技术、新成果,进一步挖掘玉米的增产潜力,促进玉米大面积高产,于1989~1991年我所和市农业局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山东省科委下达的“40万亩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亩产吨粮高产开发”课题,三年实施的结果是,1989、1990、1991年玉米平均亩产分别为551.29公斤、574.60公斤、586.60公斤,平均增产26.86%。其主要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我国夏玉米亩产900~1000公斤高产品种选育目标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我国夏玉米亩产900~1000公斤高产品种选育目标的探讨李登海(山东省莱州布农科院玉米研究所261400)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玉米生产正向大面积的低产变高产和小面积高产再高产的方向发展。为达年亩产吨半粮(小麦500公斤,夏玉米1000公...  相似文献   

3.
万亩玉米综合配套高产模式栽培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施市三岔区1986~1988年玉米单产由248公斤提高到321公斤,增加29.4%,总产由517.5万公斤,上升到704.7万公斤,净增187.2万公斤,增加36.2%。主要原因是推广了玉米模式产栽培技术,1987年推广3000亩,1988年推广10196亩,占该区玉米播种面积3.06万亩的49.4%,单产提高29.4%,总产值增加36.2%。说明综合配套技术对提高单产有明显的作  相似文献   

4.
在淄博市的气候和土壤肥力条件下,从1987~1990年连续3年在水浇平原区开展了“10万亩吨粮田综合技术开发研究”,采用小麦、玉米一年二熟制的种植制度,组配了以改革种植规格为主要内容,以夏玉米增产为突破口的改、换、稀、密、配”5项吨粮田配套栽培技术,并大面积进行了实践与研究,均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我市地处山东省的中部。年平均气温在12.2~13.1℃,年降雨量575.6~679.0毫米,年日照2460.9~2813.5小时。粮田面积240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占71.6%,小麦,玉米一年二熟制种植面积占86.7%,是全省有名的精种高产区之一。1987~1990年率先在全市水浇平原区开展了“10万亩吨粮田综合技术开发研究”课题,每年开发面积12.2521万亩,第一年度平均亩产973.7公斤,第二年度平均亩产1022.3公斤,第三年度平均亩产1060.4公斤,分别比开发前3年亩增204.9公斤,253.5公斤、291.6公斤。并于1989年在桓台县唐山镇建成了江北第一个吨粮镇,1990年在桓台县建成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县,现将主要配套栽培技术与研究情况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设计和方法试验地为中壤潮土,肥力中等偏上,土壤有机质为0.998%,全氮0.066%,速效氮43.2ppm,速效磷16.8ppm,轻度盐碱,含盐量0.25‰,有水浇条件,前茬小麦产量308公斤。夏玉米与辣椒间作技术,即实行玉米放行缩株栽培与开沟破底(打破土壤犁底层)集中施肥结合;辣椒开沟移栽与沟肥培土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6.
收集了河南主栽的20个小麦品种、20个玉米品种,分别接种玉米纹枯病菌进行抗病性鉴定研究.结果表明,未发现对玉米纹枯病免疫的小麦、玉米品种.不同玉米品种、小麦品种对玉米纹枯病的抗性程度不同: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纹枯病抗性不存在显著差异,相对抗病指数介于0~0.72之间;无高抗品种;中抗类型占品种总量25%;中感类型占25%;高感类型占50%.供试小麦品种抗病性较好,其中国育3号平均发病率最低,只有20.56%,与西农889、徐麦856、新乡9718等12个品种比较,不存在对纹枯病抗性的显著差异,平均发病率均低于40%.  相似文献   

7.
1986年黔西南州农技站在兴义、安龙两县连片示范推广杂交玉米10275亩。其中:单作杂交玉米4051亩,平均亩产352公斤;杂交玉米与花生间作4994亩平均亩产玉米197公斤,花生53.4公斤;杂交玉米与大豆间作957亩,平均亩产玉米338公斤,大豆30.5公斤;杂交玉米与芭蕉芋间作273亩,  相似文献   

8.
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吨粮田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夏玉米两熟制是我省淮北地区重要的种植制度,但全年产量一直偏低。1989年承担了安徽省科委下达的“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亩产吨粮栽培技术体系研究”重点课题,经3年试验研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试验示范区的11713.7亩,平均亩产达1029.4公斤。吨粮田在实现高产之后,其效益如何?有必要对这个问题作一探讨。经济效益是用成本和产值来衡量投入产出效率,比较不同系统间效率和不同措施的效果。能量  相似文献   

9.
玉米绿豆间作方式及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1989年,我们先后在郸城、中牟等县进行了夏玉米与绿豆间作方式的试验,筛选出的优化方式于1990~1991年在生产上推广,两年累计推广面积达40多万亩,增加经济收入900多万元。试验设在地势平坦,灌排方便的二合土上,前茬小麦,亩产400公斤左右。玉米为豫玉5号,生育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末,我国农业传来令人鼓舞的喜讯:1亩耕地生产1吨粮,它比全国耕地平均亩产高出3倍多,为我国长期徘徊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新希望。据农业部报道:1989年全国吨粮田开发面积1961.5万亩,绝大部分亩产达到或接近吨粮,还出现大面积高产的吨粮县、吨粮乡、吨粮村。在黄淮海平原的山东省,有127万亩小麦玉米两作实现吨粮;河北省有37万亩小麦玉米两作实现吨粮;地处黄淮海平原北缘的北京郊区,也出现了6个亩产吨粮村。有关专家认为,这类吨粮田一般按习惯亩计产,比标准亩要略大一些。另一类是科研单位的试验田,经过测产或实收按标准亩所得的产量。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北省廊坊市试验,1251亩小麦玉米两作平均亩产923公斤(按测产85%折算),有252亩两作亩产1029公斤。北京农业大学在河北省吴桥县试验,3000亩小麦玉米两作测产1036.4公斤,其中小麦亩产464.6公斤,玉米亩产571.8公斤;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在河北无极县推行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重视两作不同熟期品种的合理搭配,连续3年亩产900—1000公斤。山东省莱州市农民育种家李登海种植的玉米高产田,连续3年亩产超过吨粮。1989年有14.9亩紧凑型夏玉米,经单打实收亩产1008.6公斤,加上前茬小麦,亩产接近1500公斤。  相似文献   

11.
小麦和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情况初探(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扦取小麦样本48份,玉米样本33份,采用单克隆抗体生物免疫技术和荧光光度仪测定扦取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结果表明,小麦中玉米赤霉烯酮阳性率为100%,浓度范围0.014~0.47mg/kg。玉米中玉米赤霉烯酮阳性率为100%,浓度范围0.018~0.73mg/kg。玉米污染程度高于小麦。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玉米育种成绩斐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十年来,我国玉米生产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1952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只有18849万亩,平均亩产89.5公斤,总产168.5亿公斤。到1988年,玉米面积扩大到29545万亩,增长了56.7%,平均亩产264公斤,增加了1.9倍,总产达到780亿公斤,增长了3.6倍。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和总产均居世界第二位。 回顾历史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玉米生产的迅速  相似文献   

13.
小麦套种玉米不同带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鸣  余悦贵 《耕作与栽培》1999,(1):13-14,18
在秦岭低山区,改小麦玉米连作为中窄带宽小麦套种玉米,可有效减轻高温干旱对玉米正常抽雄,授粉和灌浆的影响,大幅度制度玉米产量。166.7cm中带宽(或称距),3:2的带比,为小麦套玉米的最佳带宽,两作产量较连作提高21.5%,此带宽可在生产上扩大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围绕农业生产能否高产高效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这是关系到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在河北省无极县壤土地上进行的小麦夏玉米两熟连作制多年定位试验研究,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为1%左右,全氮0.1%左右,全磷0.185%左右,粗肥用量为前一年小麦秸秆全部通过猪圈沤制还田折纯N187.5公斤/公颂,P2O582.5公斤/公顷),小麦夏玉米两熟最高产量施氮量的氮肥累加  相似文献   

15.
优质蛋白玉米杂交种鲁玉13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治先  贾世锋 《作物学报》1997,23(5):626-630
山东是我国夏玉米主产区,当前玉米种植面积居全国第1,总产居第2位;以中晚熟玉米杂交种为主。但是,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品质差,营养价值低。衡量一种谷物的营养价值,应依据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品质两项指标。一般普通玉米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为10%左右,低于小麦(13%~14%),高于水稻(7%~9%)。主要是醇溶性胶蛋白(Zein),占蛋白质总量  相似文献   

16.
小麦玉米两茬平播全年氮化肥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施用氮化肥是小麦、玉米高产的关键措施之一。鉴于目前生产上小麦施氮肥量大,玉米施肥则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统筹考虑小麦、玉米两茬的氮肥的分配是全年高产的关键。为此,我们于1987~1990年在北京郊区对小麦、玉米两茬进行了不同氮化肥量的分配试验,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冀承单3号玉米是我所用冀71l作母本,承18作父本,杂交育成。1985年3月通过审定、定名。一、产量情况据有关资料统计,1981~1984年11点次区域试验,冀承单3号平均亩产384.7公斤,比嫩玉1号平均亩增产71.55公斤,增产22.8%。生产鉴定1984~1985年共26点次,分别平均亩产357.35公斤和446.6公斤,比对照增产15.1%及33.5%。在围场县1985~1987年大面积生产实践中平均亩产  相似文献   

18.
周登榜 《耕作与栽培》1992,(5):37-38,46
1991年德江县试种紧凑型玉米532.5亩,平均亩产449.8公斤,比平展型玉米增产,9.6%,展示了其巨大的增产潜力。现将紧凑型玉米在我县种植的生育特征及栽培对策简介如下,以供各地推广参考。一紧凑型玉米的生理特点玉米的整个生育周期,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播种到开花期约占全生育的60%,生殖生长的干物质积累占40%;从干物质的积累量来看,开花到成熟期的干物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山西中部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机械化套种技术,结果表明:采用小麦玉米7:2的种植模式,选用丰产、杭倒、早熟小麦新品种长麦6135和丰产、早熟、耐密晋阳1号玉米新品种,适时配以适宜的套种密度、小麦桔秆粉碎覆盖减(免)玉米中耕技术和化学调控技术,形成全新的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0.
发展玉米育种科学 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建国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迅速,播种面积、总产和单产的增长速度都远远超过同期的发达国家。1996年我国玉米总产和单产均已超过小麦而跃居粮食作物的第二位,同年玉米增产总额在粮食增产总额中占40.8%,高于水稻的26%和小麦的22%,说明玉米在我国粮食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