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副黏病毒的V蛋白是结构蛋白P基因内使用不同的阅读框编码产生的一种非结构蛋白,具有抗干扰素(IFN)的作用。副黏病毒科不同成员间V蛋白的产生机制不同,国内外利用反向遗传、RNA干扰等技术缺失或抑制V蛋白,通过检测IFN产生及作用通路上关键蛋白的变化情况研究其抗IFN作用机制,发现副黏病毒V蛋白既可直接阻止IFN产生,也可阻断IFN抗病毒JAK/STAT作用通路。文章对副黏病毒V蛋白、干扰素的产生及其抗病毒作用机制,特别是V蛋白抗IFN作用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自2001年miRNAs被正式命名以来,对于miRNAs的研究已体现在病毒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内源miRNAs能够影响副黏病毒免疫反应、细胞分裂与细胞凋亡、肿瘤生成等生物学过程。本文总结了细胞内源miRNAs对副黏病毒作用的靶基因及其功能,以期为深入剖析副黏病毒的致病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鸽源副黏病毒及其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禽Ⅰ型副粘病毒鸽源分离株(PPMV-I),即鸽新城疫病毒,是引起鸽的一种急型传染病。它起源于70年代末的中东,近年来,在国内时有鸽新城疫的病例报道,而且在一些肉鸽饲养场呈暴发流行,给养鸽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应该引起兽医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就其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禽副粘病毒 2型 (PMV-2 )属于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 ,是制备人用生物制品所用SPF鸡的必检项目。该病毒呈世界性分布 ,我国鸡群中的感染也普遍存在。 PMV-2单独感染SPF鸡仅引起轻微的呼吸道症状 ,但与 IBV、MG等禽呼吸道病病原混合感染会明显加强后者的致病作用。PMV-2的 HN基因的 ORF全长为 1 743 nt,编码一个由 580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 ,F基因较为保守 ,变异不是很大。文章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关于 PMV-2病原学、流行病学、致病性、分子生物学以及诊断和防治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鹅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副黏病毒病是自 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黏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 ,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疾病爆发 ,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黏病毒。随后 ,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黏病毒病。 2 0 0 1年 5月 ,我们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某鹅场的发病鹅中分离到 1株对禽类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病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血清学检…  相似文献   

6.
鸭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军  丁巧玲  袁生  袁圣丹  万碧燕  朱晓玲 《中国家禽》2006,28(24):135-136,139
从广东省某鸭场的病死番鸭肝脏中分离一株病毒,该病毒对雏鸭、种鸭、蛋鸭均可引起发病。接种鸭胚传至第6代时病毒对鸡红细胞的血凝性稳定,通常在72h开始致死非免疫鸭胚,死亡率为80%。经磷钨酸负染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多呈现椭圆形,长轴为167~264nm,短轴为131~139nm,病毒外表有囊膜,囊膜外层有排列整齐的纤突。病毒与禽流感病毒无抗原相关性,能被禽副黏病毒I型阳性血清所中和。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将分离的病毒判定为鸭副黏病毒。  相似文献   

7.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在我国屡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基因型为Ⅶ型。200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笔者对此开  相似文献   

8.
NA-1株鹅源副黏病毒表面结构蛋白HN的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特异性引物,从鹅源副黏病毒NA-1株中扩增出HN蛋白基因,PCR产物纯化后克隆入pGEM-T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THN。用EcoRⅠ和NotⅠ双酶切pTHN,回收目的基因HN片段并将其定向克隆到pPICZαA中,构建重组质粒pPICZαAHN。用SacⅠ酶切pPICZαAHN使其线性化,并电击转化至感受态毕赤酵母细胞GS115。PCR法鉴定阳性重组子,用1%甲醇诱导表达后,进行SDS-PAGE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在酵母菌培养基上清中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为63000的重组蛋白,且该重组蛋白可与NA-1株病毒多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血清学反应,表明NA-1的HN蛋白片段在Pichiapastoris中获得成功表达。  相似文献   

9.
从鹅体内分离到一株副黏病毒(DG01株),该病毒具有血凝活性且血凝活性能被新城疫标准阳性血清和鹅副黏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能使SPF鸡胚、非免疫鸭胚和鹅胚100%死亡。电镜观察见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有囊膜,直径在200nm左右;ELD50为10^8.6/ml,MDT为56h,ICPI为1.94。对DG01株通过RT-PCR方法,扩增出F基因,鉴定为基因Ⅶ强毒株,测序结果与CH2000同源率为91.8%,因此确定DG01株属于禽副黏病毒Ⅰ型(APMV-1)的基因变异强毒株。动物接种试验表明DC01株对鸭无致病性,对鹅、鸡、鸽具有100%的发病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10.
以鹅源副黏病毒NA-1株F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为基础,分析预测蛋白的理化性质、三维结构与B细胞的抗原表位。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手段对NA-1株F蛋白的理化性质、亲疏水性、可及性、信号肽、跨膜结构域、二级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其抗原表位。同时利用同源建模法预测其三维空间结构。结果NA-1株F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该研究为进一步通过试验方法确定其优势表位和从结构出发了解其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鸭副粘病毒强毒株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采用鸡胚接种法从安徽凤阳某患病肉鸭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素株对鸡红细胞具有凝集性,并可被康复鸭鸭血清和NDV阳性抗血清所抑制,而不能被禽流感标准阳性血清抑制,结合血清中和鸡胚接种试验,病毒回归试验和免疫防治效果的研究结果,确认为鸭副粘病毒。参照国际上规定的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及其方法,测定该分离株的鸡胚最小致死量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鸡及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鸡静脉内接种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48.9h,1.80和2.45。表明该鸭副粘病天线离株具有新城疫病毒(NDV)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属强毒力毒株,并定名为WF00D株。  相似文献   

12.
鹅副粘病毒F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8  
鹅副粘病毒分离株YG97经10日龄鸡胚增殖后纯化,提取病毒的基因组RNA,采用RT-PCR一次性扩增出与预期设计的1.7kb大小相符的特异性条带。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入pCEM^R载体,经转化、筛选及酶切鉴定后,初步获得了含鹅副粘病毒F基因的阳性克隆。将所获得的阳性重组质粒进一步进行了序列鉴定。序列分析表明扩增的F基因片段的长度为1695bp,共编码533个氨基酸,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K-P-F^117,与NDV强毒株特征相符,同时也与鹅副粘病毒分离株致病性实验结果相符,同源性分析表明,与国内标准强毒株F48E9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6%,与国内外其它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2%~89%之间,表明该毒株相对于经典的NDV在F片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鹅副粘病毒病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用SPF鸡胚分别从扬州市不同患病鹅群的病鹅肝、脾等病料分离到5株病毒。鸡胚分离的病毒株均凝集鸡红细胞,HA为27~14,并被康复血清所抑制。毒价ELD50为1011.24,人工感染易感鹅引起发病死亡,有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和病变,并能在鹅群中流行传播。三株鸡胚绒尿液毒作负染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均呈大小不一,形态不正,表面有密集纤突结构,病毒内部由囊膜包裹着的螺旋对称的核衣壳,大小平均直径为120nm。根据血清学检测、病毒形态结构以及特性等初步的研究结果,本病分离毒株为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属一员。用分离毒研制的灭活苗经试验表明有良好的保护率。  相似文献   

14.
鹅副黏病毒病是1997年扬州大学王 永坤教授等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烈性传染 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病死 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 27.7%和18.2%。为了有效防制该病的传播 和流行,用非免疫鸡胚,从一群病死鹅的脑组 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该病毒能使鸡红细胞 发生凝集,而且这种凝集能被鸡新城疫标准 阳性血清所抑制。通过进一步对该病毒进行 回归试验、MDT、ICPI、IVPI及其他生物学特性试验,证实该分离株为鹅副黏病毒 (GPMV)中等毒力毒株。  相似文献   

15.
鹅副粘病毒感染鸡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室分离的鹅副粘病毒是一侏对鹅具有料强致病毒,它也能实验感染雏鸡,且雏鸡感染后发病率均为100%,死亡率50%以上。人工感染的鸡其症状和病理变化均与鹅自然发病的病变相类似。从感染途径看,注射接触(混养)均能感染发病,并且在感染发病及死亡时间上也与鹅感染情况相似,因此该病毒感染鹅同时又能实验感染雏鸡,而且传播之迅速,危害之严重必须引起养禽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2011年9月,吉林省吉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某养殖场饲养的1 500只产蛋鸭暴发疑似鸭副黏病毒与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引起大量死亡和生产性能下降。发病后经我校实验室诊断、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17.
鹅副粘病毒毒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新城疫病毒毒力的判定标准是根据国际上规定的三项指标,即最小致死量致病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和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1」等加以评价。作者从实验室分离到的11株鹅副粘病毒中选取了其中的3株,即HG97C5、YG97F11、YG98-2C4,按照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病性试验,结果3株鹅副粘病毒的MDT分别为56.7、52.0、53.2,ICPI分别为1.64、1.69、1.70,IVPI分别为1.62、2.6、2.6,表明这3株鹅副粘病毒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类似的毒力。同时,我们也应用鹅胚和鹅按照研究新城疫病毒毒力的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毒力试验,结果,这3株鹅副粘病毒最小致死量致死13日龄鹅胚的平均死亡时间分别为68.8、67  相似文献   

18.
鸡副粘病毒毒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新城疫病毒毒力判定的标准方法进行了鸡副粘病毒分离株CN98F8,T99F4,Y98F9致病性试验,结果3株病毒的最小致死量致死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MDT)分别为70.8,61.4,64.8,1日龄雏鸡脑内按种致病指数(ICPI)分别为1.89,1.81和1.81,6周龄非免疫雏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2.62,2.62和2.60,表明这3株鸡副粘病毒均具有与新城疫病毒速发型相类似的  相似文献   

19.
鹅副粘病毒(Goose’s Paramyxovirus)病是1997年扬州大学王永坤教授等发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烈性传染病,该病使1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达到100%,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27.7%和18.2%。用含该病毒的鸡胚尿囊液做成水相制出油包水型油乳佐剂灭活疫苗。从该疫苗的免疫结果来看,疫苗在免疫后第7d即可产生抗体(平均为4 1og2),第15 d可达到91og2;从免疫保护试验看,免疫后15 d,用强毒攻击,免疫组全部保护,而对照组.20只鹅全部发病,其中有18只死亡。从区域性中试调查结果来看,该苗安全、有效,能较好地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