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红树植物木榄的生物量预测模型,为有效估算红树植物各器官生物量奠定基础。【方法】以广东湛江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为研究对象,将基径(D)和树高(H)这2个因子派生为多个一元及多元变量,包括D、H、D~2、DH和D~2H,用其作为变量构建直线方程和指数方程来预测木榄各器官(木材、树皮、树冠)、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以及全株总生物量,并对直线方程和指数方程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指数方程对木榄各器官及全株总生物量的预测效果优于直线方程;在所有的一元回归方程中,木榄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与D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决定系数较高,且以D或D~2为预测变量所构建方程的残差平方和(RSS)、均方根误差(RMSE)和赤池信息准则(AIC)值较以H为变量构建的方程小,说明D的预测效果优于H。所有预测模型对木榄地上部分生物量的预测效果均优于地下部分,用D或D与H结合预测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效果均不理想。双变量指数模型的RSS、RMSE和AIC值普遍较单变量模型小,说明DH和D~2H的统计效力更好,预测效果更佳。D~2H和DH与木榄各器官生物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且以D~2H为预测变量的指数模型预测木榄各器官、地上部分及全株生物量的RSS、RMSE和AIC值,以及以DH为预测变量的指数模型预测木榄地下部分生物量的RSS、RMSE和AIC值均较其他模型小。【结论】以D~2H为预测变量的指数模型对木榄各器官、地上部分及全株生物量的预测拟合效果最好,以DH为预测变量的指数模型对木榄地下部分生物量的预测拟合效果最佳,可以将其作为最优的生物量预测模型用于木榄各器官及全株生物量估算。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不同胸径树高(DBH)的邓恩桉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用DBH和地上各器官的生物量推算根系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根据邓恩桉的DBH建立的线性、幂函数和多项式回归方程推测根生物量均可达到极显著水平。以树干、树枝和树叶等器官生物量与根系生物量的关系建立的各类回归方程中,根系生物量与各器官的幂函数回归方程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方和称重法对陕西榆林沙区丘间低地(A),固定沙地阳坡(B),固定沙地阴坡(C),沙丘顶部(D),半流动沙地阳坡(E),半流动沙地阴坡(F)等6种不同生境沙地柏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平均树高和物种丰富度是描述地上生物量的主成分,坡向是影响地上生物量的主导生态因子;不同生境间沙地柏地上及地上各器官生物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生境生物量大小顺序为:E>B>F>C>A>D,叶是地上生物量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2)不同生境间沙地柏根量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土层、不同径级根量除3~5 mm根系外其余均存在显著性差异;0~80 cm土层是沙地柏根量居集最大的土层,占总根量的76.32%~97.83%,根径<1 mm的根量最大,平均占总根量的38.10%,根径为5~7 mm的根量最少,平均占4.26%;(3)用茎枝量可间接反映根量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5.
对海南琼中桉树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群落总生物量、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物种丰富度与乔木层、灌草层和群落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α=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794、0.931和0.845:乔木层生物量、林下植被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与土壤有机质及乔木层生物量与土壤碱解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14、0.766、0.853和0.641,在0.05水平上达到显著;林下植被生物量、物种丰富度与其他5种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均较小,相关系数在0.3以下.说明桉树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和土壤有机质的提高有利于林分生物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DNA条形码对鉴定红树林植物的通用性和有效性,在广东红树林分布区域共计采集红树林植物16科22属23种,共144个样品,并进行DNA条形码测序。结果表明:选择的rbcL、matK和trnH-psbA 3个DNA片段的PCR扩增成功率分别为100%、80.29%±8.49%、99.38%±1.25%。测序成果率最高为rbcL 100%,trnH-psbA次之94.57%±5.06%,matK最低75.04%±6.26%。表明rbcL和trnH-psbA片段在红树林群落中都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应用BLAST和NJ Tree两种方法计算红树植物的物种识别率。BLAST结果表明,单片段中trnH-psbA的物种识别率最高,为84.48%±12.09%,rbcL次之,matK最低。NJ Tree分析显示单片段中rbcL的物种识别率最高,为66.65%±17.35%;trnH-psbA片段次之,matK片段最低。两张分析方法都显示多个片段组合使用时,rbcL或trnH-psbA是提高物种平均识别率的主要片段。利用单片段rbcL即可获得平均节点支持率最高的红树植物系统发育树,且能准确区分不同树种。trnH-psbA片段可以识别rbcL片段不能识别的物种,可以作为补充片段。综合比较,推荐rbcL、trnH-psbA作为红树林植物DNA条形码片段。 相似文献
7.
8.
广东省阔叶林生物量的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网格系统抽样法对494块样地调查和已有各类生物量模型统计,系统研究了广东省阔叶林生物量的分布格局. 结果表明,广东省阔叶林的平均生物量为76.82 t/hm2,处于偏低水平;全省阔叶林生物量在不同经济区和流域空间尺度分布严重不均;生物量与纬度、海拔的升高成正比关系,人类活动的干扰对阔叶林生物量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气候条件影响;阔叶林的龄组结构、层次结构以及郁闭度结构与生物量之间有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对杉木、马尾松、木荷、米槠幼苗不同构件的含水率与生物量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种、构件对含水率均有显著影响(p<0.001),不同树种含水率大小排序为:杉木>马尾松>米槠>木荷;杉木叶与茎、根、全株各构件之间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但马尾松、木荷、米槠各构件之间含水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针叶树种杉木、马尾松各构件及全株平均含水率均为根含水率最大,叶含水率最小。而阔叶树种木荷、米槠各构件及全株平均含水率大小次序则略有不同,最大的仍为根含水率,最小则为茎含水率。针叶树的含水率与生物量关系较为紧密,但阔叶树含水率与生物量关系则因植物种不同而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了横跨长白山10个林场的171块标准地材料。每块标准地共调查了11个立地条件因子。通过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长白山区不同立地因子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主导立地因子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论述了应用主导立地因子的理论性和正确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和偏相关系数的检验找出了影响落叶松、红松和樟子松三个树种生长的主导立地因子,并用其进一步说明了长白山在主导立地因子应用方面不同于我国南方山地,西北干旱地区和华北平原的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12.
闽北江南油杉人工林的生长规律和生物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福建省邵武市江南油杉人工林的生长规律和生物量。结果表明,12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树高前期生长较快,随后变慢,在第1年左右达到生长高峰期,10年后树高生长缓慢,胸径生长逐渐加快;乔木层生物量达119.41t·hm-2。 相似文献
13.
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急速退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我国一些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近期出现的急速退化现象作相关分析.【方法】以海南东寨港整个港湾红树林区为研究典型区域,应用3S技术,分析近30年间东寨港红树林湿地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同时采用高分辨率影像数据,聚焦分析了演丰东河沿岸、塔市及三江3个片区红树林群落退化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结合大量野外样方调查数据,系统分析了近海岸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和结论】从1999—2013年,东寨港红树林面积由1 709.4 hm2减少至1 679.5 hm2,年均减少2.1 hm2.而沿海岸线2 km缓冲区范围内,周边养殖塘面积则由1987年的59.1 hm2增至2013年的1 986.9 hm2.截止2013年,东寨港红树林枯死面积约为4 hm2.从空间分布上来看,红树林枯死群落主要分布于地形低洼积水处或污染物传输通道两侧.东寨港河流型红树林群落退化最为严重,集中分布于演丰东河中下游河段;同时,近海湾的前沿地段也有退化群落零星分布.处于地带性演替后期的红树林群落,退化程度较高.陆源污染物输入强度是影响红树林退化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以福建省汀溪国有防护林场17 a生不同坡位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量和生物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坡位的马占相思人工林树高差异极显著,平均木材积差异显著,胸径均值差异不显著,下坡位生长情况最佳、中坡位次之、上坡位最差;(2)马占相思在不同坡位之间平均木及林分生物量差异均显著,各器官大小依次为:树干主根树枝树叶,侧根和细根生物量最小,平均木及林分地上部分及地下部分生物量均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下坡位林分持水量较大且对水源的涵养能力较强及土壤养分充足,利于植物的生物量积累;(3)不同坡位胸径、树高及材积的总生长量均呈现先快速增长、之后缓慢持续增长,生长率均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先快速下降到稳步降低的变化趋势;(4)经显著性检验,所拟合的马占相思人工林胸径、树高、材积与树龄的生长模型,各指标拟合结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具有较高精确度,可用于其生长评估。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猕猴桃树对钙素的吸收及分配规律,为猕猴桃的合理适时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10年生"秦美"猕猴桃树为试材,采用彻底刨根、分解取样的方法,研究了年生长周期内猕猴桃树各器官的生物量、钙含量和钙累积量的变化动态。【结果】在猕猴桃树的年生长周期内,根、茎、叶、果实的生物量(干质量)分别增加了2.21,7.06,2.73和8.21 t/hm2,共计为20.21 t/hm2。猕猴桃整株生物量在生育前期的3月底到5月中旬增加较慢,5月中旬以后生物量快速增加,9月上旬以后由于果实的收获和落叶使整株生物量大幅下降。各器官钙含量水平表现为叶根茎果实。果实钙含量在生育前期较高,随生长发育逐渐降低。木质部钙含量全年没有明显变化,而皮层钙含量波动较大。茎皮层的钙含量为13.21~27.54 g/kg,木质部为1.12~2.14 g/kg;根皮层的钙含量为19.03~25.00 g/kg,根木质部的钙含量大于茎木质部,为6.35~7.55 g/kg。每生产50 kg果实,根、茎、叶、果实当年钙吸收量分别为68.04,116.36,154.19和40.26 kg/hm2,共计达378.85 kg/hm2;整株钙累积量表现为3月底到11月上旬直线增加,从3月底的106.97 kg/hm2增加到最高值255.21 kg/hm2,到休眠期降低到195.89 kg/hm2。【结论】猕猴桃树各器官钙含量水平以叶最高,果实最低,叶中的钙素难以运输到果实;由于果实钙含量随生长发育而降低,因此要提高猕猴桃果实的钙含量,应在生长后期对果实直接施钙。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松茸生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海拔高度的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微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间存在一定差异.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变化范围分别为0.77~1.23、0.62~1.39、1.52~2.58 mg/g,均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山上部最高(9.37mL/g)、山顶部最低(5.85 mL/g),且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脲酶活性在山下部(0.96 mg/g)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山中部和山上部显著高于山顶部(0.51 mg/g);蛋白酶活性在山中部(3.07 mg/g)和山上部(2.98 mg/g)显著高于其他样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均为山上部>山中部>山下部>山顶部.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除纤维素酶)和全磷(除过氧化氢酶)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含水量、pH值和全钾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