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观察了黄白、红点绿和红盖子七彩神仙鱼皮肤色素细胞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光谱、色谱和类胡萝卜素显色反应等方法分析了其皮肤类胡萝卜索的组成成分.黄白七彩神仙鱼体侧皮肤以黄色素细胞为主并有少量黑色素细胞,皮肤类胡萝卜素主要为黄体素;红盖子七彩神仙鱼体侧皮肤以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为主,也有一定量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红点绿七彩神仙鱼在皮肤红色区又大量的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而在蓝条纹区有大量虹彩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红点绿和红盖子七彩神仙鱼皮肤色素组成均为虾青素及其酯、角黄素、玉米黄素的酯及α-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2.
七彩神仙鱼皮肤色素细胞观察及类胡萝卜素组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观察了黄白、红点绿和红盖子七彩神仙鱼皮肤色素细胞的分布情况,并通过光谱、色谱和类胡萝卜素显色反应等方法分析了其皮肤类胡萝卜索的组成成分.黄白七彩神仙鱼体侧皮肤以黄色素细胞为主并有少量黑色素细胞,皮肤类胡萝卜素主要为黄体素;红盖子七彩神仙鱼体侧皮肤以红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为主,也有一定量的黑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红点绿七彩神仙鱼在皮肤红色区又大量的红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黑色素细胞,而在蓝条纹区有大量虹彩细胞和黑色素细胞.红点绿和红盖子七彩神仙鱼皮肤色素组成均为虾青素及其酯、角黄素、玉米黄素的酯及α-胡萝卜素.  相似文献   

3.
橘色双冠丽鱼胚后色素细胞发育与体色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显微镜和体式显微镜等对橘色双冠丽鱼(Amphilophus citrinellus Günther 1864)早期发育过程中体色和色素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变化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7±1)℃,pH 8.3条件下,仔鱼期:初孵仔鱼体表已具有黑色素,2 dph(day post hatching,dph)黑色素增加,眼窝变黑,未有视觉功能;3dph卵黄囊尚未吸收完毕,黑色素细胞分支,形态多样;4 dph仔鱼有视觉功能,能自行游动;5 dph仔鱼开口,卵黄囊明显变小;7 dph仔鱼出现虹彩细胞;10 dph仔鱼体表出现黄色素细胞;12 dph各鳍被成鱼鳍膜所取代,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继续增多,视觉看到鱼体变黑。稚鱼期:19 dph有鳞片产生,各鳍条发育完全,30 dph发现红色素细胞;幼鱼期:35 dph幼鱼体表为黑色,初步形成7条色素带,全身布满鳞片;65 dph鱼体部分黑色素开始褪去;85 dph黑色素细胞全部褪去,鱼体变为亮黄色。研究结果为培育褪黑完全而且遗传稳定的橘色双冠丽鱼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几种近海底层鱼类和中上层鱼类隐蔽伪装色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明近海不同生态类型鱼类隐蔽伪装色的差异,研究了6种中上层鱼类和5种底层鱼类的隐蔽伪装色,结果表明:无论近海中上层鱼类(包括大甲鲹Megalaspis cordyla、斑■Hemiramphus far、五条■Seriola quinqueradiata、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还是近海底层鱼类(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斑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单角革鲀Aluterus monoceros、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均为背部多腹部少,差异显著;相比近海底层鱼类,近海中上层鱼类背腹部体色差异更加明显,中上层鱼类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差异更大;虹彩细胞在背腹部皮肤中都存在,而近海底层鱼类的腹部主要为虹彩细胞;红色素细胞在近海底层鱼类中很少存在,但在中上层鱼类中较多。上述结果显示,鱼类背部体色的深浅主要与皮肤中黑色素细胞和黄色素细胞的数量有关,腹部体色的形成主要与虹彩细胞的多少有关。  相似文献   

5.
不同体色鲤、鲫鳞片的色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不同体色的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auratus)品种为实验对象,测量和观察了背部鳞片、腹部鳞片,以及彩色斑纹鳞片的色素组成和分布。结果得出,鲤、鲫鳞片上层的色素有黑色素、红色素、黄色素3种,分布于鳞片的后区,其中心区域色素浓密,外缘区域较稀疏,占整个鳞片的百分比为25%~35%。鳞片下层的色素主要是鸟粪素,镶嵌有少量的黑色素、红色素、黄色素,分布于鳞片的后区和前区,约占整个鳞片的百分比为30%~65%。并归纳总结了鲤、鲫中相近体色品种的鳞片色素分布异同点,讨论了鸟粪素在鲤、鲫鳞片上的分布特征,金鲫的体色演化,以及黑背鲤、黑背鲫中黑色素的遗传特点。研究亮点:观察了鲤、鲫背部和腹部鳞片上的色素分布状况,测量分析了鳞片下层色素区、鳞片上层色素区占整个鳞片比例的特点。拍摄了不同体色鲤、鲫鳞片一一对应的色素图谱,找出了相近体色品种的鳞片色素分布异同点,这些研究内容为揭示鲤、鲫多姿多彩的体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不同辣椒色素及不同色素浓度对百菌清于水溶液中的光解。结果表明,百菌清在水中的光解速率为辣椒黄色素>辣椒红色素;随色素浓度的增加,在100 mg·L-1的辣椒色素水溶液中,辣椒黄素有显著的光敏化作用,而在50 mg·L-1的辣椒红色素溶液中,辣椒红色素有显著的光猝灭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芍黄颗粒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治疗作用,采用咪喹莫特致小鼠银屑病模型观察芍黄颗粒对银屑病模型小鼠皮损组织病理变化、表皮厚度及皮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采用小鼠阴道上皮病理模型及小鼠尾鳞片上皮病理模型观察芍黄颗粒对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及小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芍黄颗粒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减小银屑病模型小鼠皮肤厚度(P0.05),芍黄颗粒5.0、10.0 g/kg剂量对小鼠背部皮损有改善作用且能显著减少小鼠皮肤组织中PCNA蛋白表达量;芍黄颗粒10.0 g/kg剂量能明显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对小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芍黄颗粒可通过影响表皮细胞过度增殖、角化不全而减小皮肤厚度、改善皮损,抑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小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等来治疗银屑病,为银屑病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黑化牙鲆不同部位皮肤黑色素细胞和鳞片形态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牙鲆无眼侧色素沉着过多的黑化现象,在人工养殖群体中普遍存在,目前对于牙鲆黑化产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深入研究牙鲆黑化现象的作用机制,对黑色素细胞和鳞片的形态描述和比较分析是必要的。通过对黑化牙鲆各部位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和鳞片形态学观察发现:(1)黑化牙鲆的无眼侧白色皮肤未发现黑色素细胞存在,但无眼侧黑化皮肤出现了"成体型黑色素细胞",并存在"仔鱼型黑色素细胞",无眼侧黑色素细胞的密度显著低于有眼侧正常皮肤(P0.05);(2)黑化牙鲆的无眼侧黑化皮肤的鳞片为栉鳞,无眼侧正常皮肤的鳞片为圆鳞;黑化牙鲆有眼侧正常皮肤栉鳞栉齿数都在5栉齿以上,而无眼侧黑化部位的栉鳞栉齿数都在5栉齿以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黑色素细胞的密度和栉鳞栉齿数显著相关(P0.05),黑色素细胞密度越高,栉齿数量越多;(4)采用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了黑化牙鲆无眼侧黑化皮肤和无眼侧正常皮肤中视黄酸合成酶相关基因(RALDH1、RALDH2、RALDH3)的表达,发现RALDH1和RALDH3在无眼侧黑化部位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无眼侧正常部位(P0.05),RALDH2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牙鲆黑色素细胞形成与栉鳞发生存在相关性,与视黄酸合成酶RALDH1、RALDH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了Aldh3a2a在斑马鱼色素细胞发育中的意义及其对醛代谢和肝脏健康的影响。利用CRISPR/Cas9技术,我们成功敲除斑马鱼体内的aldh3a2a,导致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合成数量减少。转录组分析揭示了基因表达谱的变化,特别是与钾通道和类固醇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aldh3a2a和aldh1a2之间存在调控关系,对视黄酸受体信号传导有影响。GO和KEGG富集分析强调了对色素细胞发育以外的细胞过程的更广泛影响。此外,aldh3a2a基因敲除会导致醛积累,导致肝脏异常,类似于Sj?gren-Larsson综合征,本研究揭示了aldh3a2a在斑马鱼中的多方面作用及其与人类遗传疾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印度谷螟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及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研究了印度谷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übener)]成虫复眼的外部形态和明暗适应对其内部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1)该蛾复眼半球形,位于头部两侧,略成“八”字形排列,单个复眼的小眼数约为1 950;(2)每个小眼主要由角膜、晶锥、小网膜细胞柱、视杆和基膜组成,其中角膜、晶锥、小网膜细胞周围环绕着由初级虹膜色素细胞分泌的初级虹膜色素颗粒和由6个次级虹膜色素细胞分泌的次级虹膜色素颗粒,基膜处分布有基膜色素颗粒,且密集的气管穿过基膜进入网膜区;(3)明适应时,大部分次级虹膜色素颗粒向视杆远心端移动,覆盖整个小网膜细胞柱区域;暗适应时,次级虹膜色素颗粒逐渐向晶锥方向聚集,分布在各晶锥周围和小网膜细胞柱的远心端.结果表明:印度谷螟成虫复眼为典型的重叠像眼,其主要通过色素颗粒发生纵向位移来调节对光的吸收,以适应外界光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优化了红曲霉菌5040产生红曲色素的发酵工艺条件,研究了红曲霉菌5040在液体深层发酵过程中的色价变化规律,以及红曲色素中红色素和黄色素的胞内外分布情况。结果表明:①红曲霉菌5040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摇床转速170 r/m in,温度32℃,pH 5.4,接种量90 mL/L。②整个发酵过程分为3个阶段:0~32 h是菌体大量合成阶段,色素产量较低;32~128 h是色素生成期,色素生成稳定且产量高;128 h以后菌体生成和产色素能力下降。整个发酵期在0~128 h色素增长较为均匀。③胞外红色素含量高于胞内,胞内外黄色素的分布不呈规律性,黄色素总量高于红色素,整个发酵液色调呈黄色。  相似文献   

12.
对培养15,25和35d的新疆紫草培养细胞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紫草素的合成部位在内质网上;色素颗粒通过两种方式分泌到细胞外,一是与细胞膜融合,通过细胞壁释放到细胞外,二是通过细胞裂解大量排出细胞外。不产色素细胞的生长和结构变化情况与产色素细胞都相类似,只是未见大量的色素颗粒。  相似文献   

13.
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Cx)是影响色素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因子,对鱼类皮肤图案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鳜(Siniperca chuatsi)不同图案类型(普通型:皮肤图案包含若干明显的条、带或斑块,无规则型:图案为短、碎的无规则条纹)为研究对象,对皮肤组织中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切片观察,并测定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39.4、Cx41.8表达特征。结果显示:普通型黑色素细胞分布区域特征性明显,躯干图案区域(纵带和斑块)黑色素细胞大量聚集,排列较为紧密;无规则型黑色素细胞分布松散无规律。普通型躯干区域(纵带、斑块和非图案)连接蛋白基因Cx39.4与Cx41.8表达水平高于头部(过眼条纹)区域;无规则型躯干区域连接蛋白基因Cx39.4表达水平与普通型无明显差异,连接蛋白基因Cx41.8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普通型。结果表明,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1.8表达水平差异可能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分布与排列,进而影响鳜皮肤图案类型。  相似文献   

14.
橘小实蝇成虫复眼结构及感光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成虫复眼外部形态、内部显微结构和光感受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橘小实蝇成虫复眼外部形态,组织切片研究成虫复眼内部显微结构及在不同光环境下小眼结构的变化。【结果】橘小实蝇成虫复眼位于头部两侧,正面观呈半球形,表面光滑平坦;小眼间隙有感觉毛,单个小眼由角膜、晶锥、网膜细胞及其特化的视杆、基膜等构成,晶锥、视杆周围和色素细胞内均含有大量的色素颗粒。不同单色光处理后,小眼内的附属色素细胞色素颗粒沿小眼纵轴移动。白光、绿光和黄光处理后,附属色素细胞色素颗粒沿小眼纵轴均匀分布;紫光、蓝光和红光处理后,附属色素细胞色素颗粒主要集中在视网膜细胞远端和角膜的近端。【结论】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复眼在外形和内部结构上无差异,均属于并置像眼,屏蔽色素颗粒的移动是其复眼适应外界光环境变化的重要机制,该研究结果为筛选橘小实蝇成虫敏感光波并对其进行灯光诱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草鱼、鲫、团头鲂、黄颡鱼、黄鳝、泥鳅和斑点叉尾鱼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血清、皮肤、鳞片中酪氨酸酶活力,以及皮肤、鳞片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探讨体色相关因子、色素在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部位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在皮肤、鳞片、血清中均有分布;不同种类鱼皮肤、鳞片中总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尤其是体色带黄色的鱼如黄鳝、泥鳅的背部、腹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很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鱼种(P〈0.05);即使体色较黑的鱼如鲫、草鱼、团头鲂的鳞片、皮肤中也含有较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对于同一种鱼,其背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腹部皮肤。本试验表明鱼体体表颜色是黑色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综合表现的结果,其中黄色色泽的深浅与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有直接的关系;黑色色泽深浅与酪氨酸酶活力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七种淡水鱼类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活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鱼、鲫、团头鲂、黄颡鱼、黄鳝、泥鳅和斑点叉尾鱼回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血清、皮肤、鳞片中酪氨酸酶活力,以及皮肤、鳞片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探讨体色相关因子、色素在不同种类、同一种类不同部位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酪氨酸酶在皮肤、鳞片、血清中均有分布;不同种类鱼皮肤、鳞片中总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也存在差异,尤其是体色带黄色的鱼如黄鳝、泥鳅的背部、腹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很高,显著高于其他试验鱼种(P〈0.05);即使体色较黑的鱼如鲫、草鱼、团头鲂的鳞片、皮肤中也含有较高含量的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对于同一种鱼,其背部皮肤中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显著高于腹部皮肤。本试验表明鱼体体表颜色是黑色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综合表现的结果,其中黄色色泽的深浅与总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有直接的关系;黑色色泽深浅与酪氨酸酶活力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乌骨山羊不同被毛颜色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定位,再用多巴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皮肤中有黑色素分泌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定位,以HE染色法对黑色素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乌骨山羊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层和毛囊中;多巴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表皮中没有阳性反应,黑色被毛毛球部及外根鞘均有阳性反应,白色被毛毛球部及外根鞘则没有阳性反应,说明黑色被毛毛球部及外根鞘有成熟的黑色素细胞存在并能合成黑色素。HE染色结果显示,黑色被毛毛囊外毛根鞘中的黑色素细胞和周围细胞区分明显,呈空泡状和活化状态,周围有大量黑色素颗粒分布,白色被毛毛囊外根鞘黑色素细胞呈椭圆状,没有黑色素产生,和周围细胞难以区分。因此,乌骨山羊黑色被毛毛囊外根鞘中黑色素细胞的活化可能参与了乌骨山羊毛色和乌质性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电镜技术研究日本沼虾孵化前后复眼发育的超微结构,结果显示:(1)复眼内小眼折光系统包括角膜、角膜细胞及晶锥,晶锥周围有虹膜色素细胞分布。从产卵后第16 d到第Ⅰ期状幼体,小眼角膜厚度和晶锥直径逐渐增大,角膜细胞内细胞器数量逐渐增多;晶锥内电子致密颗粒区域由6块融合为4块,晶锥末端附近出现第8个小网膜细胞。(2)小眼感光系统由8个小网膜细胞组成,小网膜细胞伸出微绒毛组成“十足目型”感杆束,感杆束周围围绕一层较薄细胞质,胞质内外可见胞饮小泡及膜下储泡囊。随着胚胎发育,感杆束直径逐渐增大,小网膜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数量逐渐增多,并出现多囊体、板膜体、色素颗粒等结构。(3)胚胎发育过程中,小网膜细胞分化过程如下:产卵后第16 d,感杆束周围7个小网膜细胞间空隙较大,中间被第8个小网膜细胞4个分叶隔开,细胞内出现远端色素颗粒;第Ⅰ期状幼体,第8个小网膜细胞位置上升,其它7个小网膜细胞相互间排列紧密,细胞内出现大量近端色素颗粒。  相似文献   

19.
葡萄浆果着色过程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1999年.通过外观观察及利用冰冻切片解剖法对葡萄属植物的12个种(其中10个种是起源于中国的野生种)的43个 株系浆果着色过程进行了研突: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的大多数种的浆果从果买顶部或向阳一侧开始着色.熟时果面色译均匀一致。葡萄果实从表皮与下表皮相邻的几层细胞开始着色,表皮由内向外、下表皮由外向内的顺序着色:多数种的果实表皮细胞稍先于下表皮细胞开始着色。葡萄着色初期表现出不同层次色素细胞间及同一层不同部位的色素细胞间颜色深浅不一的不均衡性;葡萄果实着色过程体现为色素细胞数目不断增多及细胞内色素浓度不断增大的统一;色素细胞由个别出现色素到全体色素细胞都出现色素持续时间较短;就某一色素细胞而言.从其开始着色直到果实成熟色素浓度可能一直在增大.直到果实成熟时达最大。  相似文献   

20.
褪黑激素的发现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褪激黑素(Melatonin)简写MT或MLT,又称5-甲氧基-N-乙酰色胺,是被分离鉴定比较晚的激素之一.Lerner等(1958,1959)从牛松果腺中分离出一种物质,经分离鉴定为5-methoxy-N-acetyltrypiamine,因它能使两栖类和鱼类的色素细胞中的色素颗粒凝聚,从而使皮肤的颜色变浅,故取名为褪黑激素,它是由松果腺细胞从血液中摄取的色氨酸及其羟化酶逐步合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