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二化螟在江淮单季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连续大发生,已成为单季稻区最主要的害虫。一、二化螟发生为害特点1.越冬场所广、虫口基数大、越冬死亡率低,一代田间卵量高二化螟以冬闲稻田、油菜及小麦田中稻桩为主要虫源田,稻草、油菜秆及杂草也有幼虫越冬。从1990年至2000年10年间,每5年冬后加权平均有效越冬茬数由328.4头/亩增至1241.2头/亩,其中2000年达到1689.8头/亩,幼虫和蛹越冬死亡率降为1.07%~9.84%,1代二化螟在秧田中平均卵量高达444~2142块/亩,平均每块卵有48粒。2.发育进度不整齐,…  相似文献   

2.
<正>【二点委夜蛾】河北中南部、山东西北部局部中等发生,在黄淮海其他大部地区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1500万亩。据全国农作物病虫监测网调查,2013年秋季,二点委夜蛾冬前发生基数低于2011-2012年。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安徽和北京等7省(市)34个市(区)见越冬虫源,虫源面积为816万亩,接近2012年;平均虫口密度为每平方米0.05头,比2012年减少76.8%;河北邢台、邯郸高密度为每平方米3-6头,比2012年低33.3%,山东菏泽为2头,与2012年接近。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2014年,河北中南部、  相似文献   

3.
通过越冬调查和二化螟性诱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收割方式(机械收割、人工收割)和稻茬处理(翻耕、板田)对二化螟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收割板田区二化螟越冬虫量最大,冬前和冬后越冬虫量高达2672和2457头/667m2,机械收割后翻耕种菜区越冬虫量最小,且各处理区二化螟性诱剂诱捕量和冬后越冬基数成正相关关系,机械收割板田区诱捕二化螟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区诱捕量,平均每盆诱捕二化螟高达53头;剥秆调查表明机械收割区有虫株的单株虫量和存活率显著高于人工收割区,可能与机械收割区的稻茬高度均显著高于人工收割区有关,这说明降低稻茬收割高度和稻茬翻耕处理有利于降低二化螟越冬虫量。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科技》2001,(3):22-24
棉铃虫越冬虫量与历年同期相比,湖北、河北、新疆、河南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东亚飞蝗秋残蝗面积大,据初步统计,冀、鲁、豫等8省(市)秋残蝗总面积达85万公顷。近年来,水稻螟虫尤其是二化螟在长江流域、江南大部发生严重,今年发生基数依然明显偏高。玉米螟在黑龙江、辽宁、吉林、陕西百秆平均越冬幼虫活虫数均在百头以上,高于常年和去年。小麦条锈病冬前在甘肃、陕西、四川等省均已见发病田块,发病早,病情重于近几年。  相似文献   

5.
一、气候变暖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 (一)暖冬对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 1.暖冬造成主要农作物病虫越冬基数增加、越冬死亡率降低、次年病虫害发生加重。受暖冬的影响,1991年广西南部16县冬后褐飞虱残虫平均0.8头 / m2,最高14.4头 /m2,比1990年增加了8倍。1998~1999年冬季,棉铃虫越冬总虫量比历年或1999年同期偏高。河南省35个蝗区县的样点中,有卵点占12.4%,较常年增加3%。黄河滩区平均蝗卵密度10.05粒 / m2,是常年的2.3倍,越冬死亡率为3.7%,为历史最低值。小麦赤霉病田间稻桩带菌量大,浙江、上海3月底空中孢子捕捉量是常年的2倍多。暖冬使病菌进入越冬阶段推迟,延长病菌冬前发展时间,有利于其侵染繁殖,增加越冬菌量,春季气温若回升快,病菌潜育期缩短,病情发展快。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两年两地对草地螟越冬基数、化蛹羽化进度调查以及对成虫动态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2008年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部分旗县草地螟越冬幼虫分别范围广、虫茧基数高,其中在杭锦旗越冬虫茧最高密度达240头/㎡;2009年商都县越冬虫茧平均密度达86.8头/㎡,活茧密度为46.8头/㎡,是历年的7.2倍.根据越冬基数、春季降雨量以及蜜源作物推断,2009年草地螟幼虫发生危害严重,但实际结果越冬代成虫蛾量比较大,不同地区蛾峰、蛾量有些差异,幼虫发生危害普遍较轻,因此,需进一步探索影响草地螟预测预报的因子,以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一、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 (一)常发病虫逐正加重 1、二化螟一代呈偏重发生 上世纪802E代,信阳市二化螟越冬基数1200~2181头.发生面积5.67~12.93万hm2,螟害率1%~3%;90年代二化螟的越冬基数1250~4338头,发生面积4~11.33万hm2有所降低,但螟害率增加,为7.4%~13.21%;进入21世纪,二化螟的越冬基数、发生面积和螟害率都在增加,越冬基数逐年增加,到2008年休耕田二化螟越冬基数达到1万头,最高田块活虫达5万余头,增加近3倍;近10年间发生面积16.67万hm2,一代螟害率达到2.5%~4.75%.  相似文献   

8.
棉红铃虫以第三代老熟幼虫在棉铃或棉枝中越冬,也有少数分散在田边地角草皮内越冬。据调查:越冬棉红铃虫在棉籽内占80%,在枯铃内占15%。1千克棉籽在一般年份藏虫140-180头,重发年可达300-400头。因此,防治越冬棉红铃虫,可以降低来年虫源基数,是防治棉红铃虫的重要  相似文献   

9.
<正>去冬气温略偏高,春季气温回升早,冬春降水接近常年,有利于病虫害越冬,小麦种植基础较好,冬前群体密度略偏大。根据主要作物病虫越冬基数调查情况,结合气象因素并与历年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预计2017年保定市满城区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如下:1小麦吸浆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6万余亩,分布在平原乡镇。主要依据:去年麦收前剥穗调查,平均单穗有虫0.7头,低于上年(1.1头),最高单穗3头(上年3头),  相似文献   

10.
通过越冬调查和二化螟性诱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收割方式(机械收割、人工收割)和稻茬处理(翻耕、板田)对二化螟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收割板田区二化螟越冬虫量最大,冬前和冬后越冬虫量高达2 672和2 457头/667m2,机械收割后翻耕种菜区越冬虫量最小,且各处理区二化螟性诱剂诱捕量和冬后越冬基数成正相关关系,机械收割板田区诱捕二化螟的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区诱捕量,平均每盆诱捕二化螟高达53头;剥秆调查表明机械收割区有虫株的单株虫量和存活率显著高于人工收割区,可能与机械收割区的稻茬高度均显著高于人工收割区有关,这说明降低稻茬收割高度和稻茬翻耕处理有利于降低二化螟越冬虫量。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烟粉虱露地越冬寄主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07~2010年连续调查发现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在湖北省露地能安全越冬,并成为翌年春季虫源基数的一部分。主要越冬寄主有荔枝草(Saluia plebeia R.Br.)、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L.)Cronq.]、一年蓬(Erigeron annuus)、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马蹄金(Dichondra micranrtha Urban)、金银花(Lonieera japonica Thunb.)等。越冬虫态主要是卵和伪蛹,冬后虫量与前一年烟粉虱的发生量相关。  相似文献   

12.
根结线虫 (Meloidogynespp .)越冬虫量 ,与来年根结线虫病发病程度密切相关。调查根结线虫越冬虫量 ,结合发病程度 ,分析越冬虫量与烟草根结线虫病危害程度的关系 ,建立数学模型 ,用越冬虫量来预测发病程度 ,对选择安全、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有重要意义。研究以越冬后的 2龄幼虫为根结线虫越冬虫量的主要指标 ,试验地的土样于烤烟移栽前 1周内采集 ,分离、识别、计数根结线虫 2龄幼虫。烤烟收获后 1周内 ,调查病理学指标 (病株率 ,根结百分率 ,坏死百分率 ,根结指数等 ) ,分析越冬虫量与根结百分率、根结指数的关系 ,探讨越…  相似文献   

13.
季节性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采用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时空变化对季节性变暖时空变化响应事实检测的方法,系统分析和汇总季节性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影响的已有观测事实及其变化规律性,提出其影响的最新认知,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已有影响事实检测表明:暖冬可使病虫进入越冬阶段推迟,延长病菌冬前侵染、冬中繁殖时间,降低害虫越冬死亡率,增加冬后菌源和虫源基数;病虫害发生期、迁入期、危害期提前;越冬北界北移、海拔上限高度升高;持续暖冬可使冬后虫源基数显著增加。与常年相比,全国性暖冬年冬中病菌繁殖侵染率可比冬前增加50%以上、冬中害虫存活率可达常年的1-2倍,冬后菌源、虫源基数增加1倍以上;持续暖冬冬后虫源基数可达常年的5倍以上;病害始见期、虫害发生期提前5 d以上,最早可分别提前20、30 d以上;稻飞虱越冬北界北移2-4个纬度,小麦条锈病越冬海拔上限高度升高100-300 m。暖春有利于病虫害危害期提前、扩展速度加快、发生程度加重。炎夏可使一些病菌越夏的海拔下限高度增加、面积和菌量减少,一些害虫发育历期延长、死亡率增加。暖秋有利于害虫滞留危害,发生代数可比常年增加1个代次。季节性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影响的时空变化及其规律性、发生与灾变的影响预估、风险评估及适应对策将是未来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二、预报依据1.发生基数灰飞虱,10月上中旬调查,稻田亩虫量2万~10万头,苏南、沿江、里下河与沿海地区20万~60万头,大多略高于去年同期,显著高于常年。烟粉虱,淮北地区冬前大棚虫量略高于近年同期,沿海低于近年同期,显著高于常年同期。二化螟亩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科左后旗的第一大作物,也是重要的饲用和工业原料兼用的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20.3万公顷,占全旗总播种面积的74.6%。但玉米螟危害已成为降低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据植保部门统计2006~2011年玉米螟发生面积60.9万公顷,总体为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而且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趋势。一、发生分布一是虫源基数区域差异大。主发生区越冬基数偏高,发生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科左后旗东部、南部,2011年玉米螟春季越冬基数达到平均虫量105头、112头,分别比历年平  相似文献   

16.
2018年常德市周家店镇水稻二化螟为害严重,为了能更有效合理防治水稻二化螟,采用GB/T 15792-2009稻桩剥查法对该区域稻区的水稻二化螟越冬虫口密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域越冬前虫口密度最高达477 572头/667m~2,最低为243 121头/667m~2,平均388 250头/667m~2;越冬后虫口密度最高达252 793头/667m~2,最低为31 349头/667m~2,平均145 183头/667m~2。二化螟越冬后种群仍处在较高数量,且在越冬后调查期间已在田间发现二化螟成虫,需持续高度关注该区域二化螟的发生动态。为了降低水稻二化螟的越冬基数,应对稻茬进行适当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广西稻田粘虫越冬情况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广西稻田粘虫越冬虫态及虫源基数,为全国粘虫综合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2014~2015年,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玉林、百色、贺州、河池等地稻田选取多个调查点,记录调查田块发现的粘虫虫态及数量,计算虫口密度.[结果]广西稻田粘虫越冬虫态有老熟幼虫和蛹,多在稻桩或稻草堆内越冬.一般虫口密度为0.30~1.10头/m2,2014年和2015年均以桂林市全州县的虫口密度最高,分别达1.98和5.30头/m2;广西粘虫越冬虫口密度表现为东部较西部高,北部较南部高.[结论]广西粘虫分布较广,一般以老熟幼虫和蛹在稻桩或稻草堆内越冬.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病虫发生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冬前主要病虫基数调查结果分析,小麦条锈病、蝗虫、稻螟虫、棉铃虫、玉米螟、草地螟等重大病虫越冬基数显著偏高。小麦条锈病在甘肃、陕西西部、四川秋苗发病范围广,病情是近十年来最重的一年;东亚飞蝗秋残蝗面积比2000年、1998年分别增加10%、20%,接近1999年,虫口密度偏高,特别是环渤海湾和黄河滩区存在高密度残蝗点片;水稻螟虫在长江流域、江南大部越冬基数明显高于近几年;棉铃虫越冬总虫量在长江中游棉区和部分北方棉区偏高;草地螟在内蒙古中西部,山西大同、朔州、忻州三市,河…  相似文献   

19.
1调查方式通过深入农户、实地调查等形式开展调查分析。选取有代表性,能够真实反映玉米螟越冬情况的地块。2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2~15日3玉米螟越冬调查分析报告3.1调查地点、户数等基本情况说明调查地点选择在有代表性的建平县富山街道、万寿办事处、三家乡、朱碌科镇,户数为8户。3.2玉米螟冬前越冬基数调查根据调查各乡镇玉米螟越冬基数调查显示,今年在富山、万寿办事处、三家乡、朱碌科镇各扒200秆,活虫数  相似文献   

20.
郭敏 《农村科技》2009,(5):40-41
随着滴灌棉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棉田生态条件和棉铃虫的生活习性发生新的变化。 一、发生规律 1.虫蛹调查 2007年冬季棉田越冬蛹为0.169头/米^2;2008年春棉田越冬蛹为0.071头/米^2,越冬死亡率为58%,越冬基数低于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