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多年的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推广工作。广大农牧民的科普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牛繁殖集成技术的个别环节成本也有了极大的下降.这使得同期发情技术,在牧区黄牛改良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为了给同期发情技术在牧区黄牛改良工作中的应用总结经验,在农四师75团.对经直肠检查合格的70头牛,分别做了一次PG法和CI法的同期发情处理,结果显示:一次PG法同期发情率为40%,CI法同期发情率达70%,从技术角度看,CI法优于一次PG法,同时,也针对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详尽的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贵德县三河地区有黄牛及杂种母牛3063头。为提高冷配受胎率,加速黄牛改良,笔者于1987年进行了发情规律及适宜输精时间观测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广西本地黄牛的胚胎移植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通过PG一次法,PG二次法以及PG结合PMSG法分别对广西本地黄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结果表明,二次法可显著提高本地黄牛的同期发情率,而PG结合PMSG法则可显著提高受体牛的可移植率及胚胎移植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4.
黄牛冷配改良是发展优质高效养牛业,增加农民养牛收入,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的主要途径。 我们根据实践经验和实地调查,就黄牛冷配如何提高受胎率谈几点体会: 1 创造条件促进发情 母牛发情不但有季节性,而且和营养状况、使役程度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我国北方地区的七、八两月份是牛的发情高峰期。因为这一时期气温偏高,光照长,外界温度高,青草旺盛、牛膘情好,有利于促进母牛发情排卵,而且也有利于犊牛次年"吃饱青"。所以要对配种母牛适时断奶,早抓膘早补料。  相似文献   

5.
母牛发情、排卵和授精适期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时授精是决定母牛受胎的前提,做到适时授精,必须准确地掌握母牛发情和排卵规律。为提高母牛受胎率,加速黄牛改良,我们于2004~2005年对瓯海区泽雅镇以放牧饲养为主的本地牛(黄牛及其杂交牛),在6~9月配种期中的发情规律和授精适期进行了试验观察,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1发情周期  相似文献   

6.
针对甘肃静宁一些地区发情季节可繁黄牛普遍出现的不发情症状,随机选取50头适繁黄牛,应用同期发情定时输精技术进行授精,并补充亚硒酸钠维生素E,共有36头受胎,受胎率达到72%。结果显示,应用同期发情技术可提高黄牛受胎率,为应配黄牛在繁殖季节能够适时发情配种,解决空怀难题,提高黄牛受胎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尽管胚胎移植在我国进入商品生产运用阶段 ,但费用较高。在黄牛改良中 ,冻配仍占主导地位 ,而冻配的受胎率低一直影响着黄牛改良的进程。1 选择冻精在购买冻精时 ,应随机抽取一定冻精进行精液品质检查 ,包括精子的活力、密度、顶体完整率等指标。2 发情鉴定母牛发情时 ,兴奋不安 ,鸣叫有持续性 ,一般持续 1 0~ 2 4h ,在牛舍内站立不安 ,四处张望 ,对饲养人员表示亲近。在野外放牧时发情母牛追随其他母牛或公牛。母牛发情时有爬跨行为 ,发情初期企图爬跨 ,发情盛期接受爬跨 ,发情末期拒绝爬跨。发情母牛外阴部在发情前 4 8~ 72h出现肿胀…  相似文献   

8.
于黄牛发情季节应用国产氯前列烯醇 2次处理黄牛具有明显的同期发情效果 ,96小时内母牛同期发情率可达 80 %~ 92 .5% ,母牛于第 2次药物处理发情后发情率、卵泡发育率无明显差异 ,3mg氯前列烯醇剂量的人工配种情期受胎率与自然发情情期配种受胎率相比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
选择健康、繁殖和营养状况良好的眼埃蒙特供体母牛和同样条件的南阳受体黄牛,通过同期发情、超数排卵、胚胎移植待技术处理,观测皮埃蒙特牛在发展南阳肉牛方面的实际应用效果。试验结果:冷冻胚胎移植黄牛妊娠泫为32.5%;超排处理皮埃蒙特肉牛3头获胚20枚,可用胚10枚,全部用于鲜胚移植,妊娠率为60%,同期发情处理受体黄牛41头,发情率为80.49%,72小时发情率为87.88%。  相似文献   

10.
黄牛繁殖状态对控制发情效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262头湘西黄牛和杂交黄牛,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用 PG法(方法Ⅰ)、PG+FSH法(方法Ⅱ)、PG+PMSG法(方法Ⅲ)、PMSG法(方法Ⅳ)进行控制发情处理.结果表明:方法Ⅰ、Ⅱ、Ⅲ和Ⅳ的发情率分别为52.6%、48.0%、56.6%和32.1%.从不同繁殖状态分析,产后2~5个月的母牛和产后有发情史的母牛控制发情处理效果最好,发情率分别达61.7%和72.3%,与其他繁殖状态下的发情率有显著差异.杂交黄牛的发情率比湘西黄牛稍高,但无显著差异.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产后2~5个月的母牛和产后有发情史的母牛应用PG法进行同期发情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
随着黄牛品种改良进程的加快,提高黄牛经济效益在牧业效益中的比例,利用良种牛的冷冻精液与本地黄母牛配种进行杂交改良,为加快品种改良、提高受胎率,技术人员应把握好以下5个环节:1 认真做好发情鉴定对用于配种的母牛,除进行健康检查外,在输精前必须进行发情鉴定:(1)发情母牛外观主要表现为:兴奋不安、哞叫、排尿次数增加,阴门肿胀、内壁潮红、有粘液排出、相互间舔舐、嗅闻、被爬跨和爬跨其他母牛,有公牛、阉牛或其他母牛尾随其后,开始不接受爬跨,进入发情旺期后,被爬跨时站立不动并回头探望,这是发情牛最可靠的标志。(2)母牛发情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正> 推广应用牛冻精人工授精技术是加快农村黄牛改良步伐,开展牛的综合利用的重要措施,但受胎率低是当前冻精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工作中的主要难题。为此,我们调查分析了1980年以来我县加义,长寿等乡镇改站1965头黄母牛发情及冻精配种登记资料,以摸清役用黄牛配种受胎规律,提高冻配受胎率,促进牛冻配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饲料资源极为丰富,肉牛和奶牛养殖有良好的基础,而且牛的品种资源丰富。近些年来,黄牛改良步伐逐年加快,牛群的质量越来越好,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母牛产犊间隔延长、繁殖率降低等问题,究其原因,除饲养管理因素外,输精人员对母牛发情诊断及适时输精等环节上也存在问题。因此,提高改良牛的繁殖率,加快良种牛改良进程必须将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只有掌握好母牛发情规律及其影响母牛受胎率的因素,才能有效地提高母牛繁殖率。经对吉林省中部地区进行的母牛发情规律的调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4.
我市几年来在黄牛改良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母牛受配率较低,每年有一帮分(约30%左右)母牛发情迟缓或长期不发情,致使不能及时参加配种,直接影响母牛的繁殖率。为能利用激素对不发情母牛进行人工促情,并控制在一定时间较为集中地发情,必将提高受配率,从而加快黄牛改良进度。为此,我们1985~1987年在周至县尚村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采用注射三合激素、氯前列烯醇诱导黄牛同期发情,三合激素发情率为86.7%,第1、2情期受胎率分别为30.8%、56.7%;氯前列烯醇发情率为78.6%,第1、2情期受胎率分别为45.4%、28.6%,基本达到同期发情配种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氯前列醇钠对散养黄牛同期发情及定期输精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了在农村大力推广以冷冻精液为主的黄牛人工授精工作,更加充分发挥现有设备、人员的作用,做到适时输精、提高适繁母牛受胎率,2014年4~10月在陕西省周至县翠峰镇、竹峪镇农村,开展应用国产氯前列醇钠对散养黄牛诱导同期发情及定期输精效果观察,目的在于探索黄牛同期发情、适时配种简便实用而有效的方法,为在黄牛品种改良中广泛应用该激素制剂提供实践依据,以促进黄牛杂交改良工作的进展。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兽用前列腺素处理改良黑白花青年奶牛,以诱导发情,结果18头试验组牛的发情率为88.89%,未发情率为11.11%;8头对照组牛发情率为12.5%,未发情率为87.5%。两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说明利用兽用前列腺素诱导改良黑白花青年奶牛发情可行,适宜在农村推广。  相似文献   

18.
外部行为特征观察法是母牛发情鉴定中最常用的方法,辅助行为特征和生理特征对母牛的发情鉴定也非常重要。应用发情特征综合评分可提高母牛发情鉴定率,评分较高的发情牛受胎率也较高。同时改善周围环境、加强泌乳牛体质等有助于提高母牛的发情鉴定率。本文从上述几方面对母牛的发情特征与发情鉴定技术进行阐述,为生产实践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鲁西黄牛胚胎移植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63头鲁西黄牛作受体牛进行胚胎移植,经两次同期发情处理,发情率分别为84.1%和82.5%;34头牛可移植,占同期发情处理牛的54.0%;有13头牛受胎,移植成功率为38.2%。  相似文献   

20.
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在陇中、陇南地区起步较晚,80年代开始由于技术不过关,受胎率很低.严重影响了群众对黄牛冷冻精液人工配种的积极性.为了促进黄牛改良工作,笔者在10多年推广黄牛冷冻精液配种技术过程中,实行了"以摸为主、结合问看,综合判断"的发情鉴定方法,并通过试验观测,初步掌握了母牛的繁殖规律,受胎率有了明显提高.据1990~1998年的资料统计,先后共授配母牛5 586头,受胎4 374头,平均受胎率达到78.3%.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