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黄淮地区夏大豆不同密度对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类型大豆品种产量性状与其密度的相关性研究,在黄淮夏大豆产区,不同类型大豆品种产量性状与其种植密度的高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单株粒重、百粒重也随着密度增大而降低;小区产量独秆品种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加,其他类型品种随着密度增大呈现抛物线状。 相似文献
3.
4.
不同密度对大豆生长、结瘤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种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生长,结瘤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每穴双株与每穴单株相比对早熟品种武引9号的生长及单株产量无显著影响,而严重抑制了晚熟品种巨丰和油91-19的生长及单株产量。但单位面积产量每穴双株均较单株显著增产,尤以早熟品种增产最多。 相似文献
5.
6.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本试验选取黑龙江10份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见表1.
1.2试验内容及方法
试验地点设在大庆市林甸县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豆试验基地,5月10日播种,行长5m,行距0.65m,穴距10cm.试验设为设3个水平,分别为P1.6(16万株/hm2)、P2.4(24万株/hm2)、P3.2(32万株/hm2);分别在R1、R5两个时期,于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采用(24万株/hm2)葸酮比色法[13]进行可溶性糖的测定;植株成熟后收获,选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测量百粒重以及叶片内可溶性糖含量等性状,记录测量结果.用Excel进行原始数据的处理和制图,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相似文献
7.
行距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个行距、四个密度对大豆吉林13号品种产量因素对行距和密度的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行距(32.5cm)条件下分枝数、株英数、株粒重均显著高于大行距(65cm);而随密度增加,上述指标均下降。行距与密度对株高、株节数和百粒重均无显著影响。行距与密度在株荚数、株粒数、株粒重及产量上存在显著互作,表明在不同行距条件下,大豆获得最佳产量所要求的密度不同。小行距之所以能增产是由于在相同密度下,行距小 相似文献
8.
密度对大豆品种高产50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密度对大豆品种高产50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生育期延长,株高、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减少,茎秆变细,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逐渐下降,产量呈抛物线变化。大豆品种高产50在清水县最适种植密度为25.00万株/hm^2,产量达2650.0 kg/hm^2。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本文以省玉米联合区域试验某些品种为例,探讨了这些品种的单株最大产量容量,起始密度,品种适宜密度区间下的单株产量,品种的单株产量、单株穗粒数、百粒重、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随密度的变化规律及增施氮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苏豆9号大豆由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0年以东88-27为父本,与鲁豆为母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统选育而育成的苏北夏大豆新品种,2012年3月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表现为优质、高产、稳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商品性优良,适合在苏北地区推广种植。该试验以播种密度为主区,施肥量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合适的播种密度和施肥量是苏豆9号实现高产的关键,揭示了二者对苏豆9号大豆产量的影响及其最佳组合模式,提出了苏豆9号高产栽培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18.
叶面定期定量喷施氮磷钾元素肥料对大豆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三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分别于初花后10、20、30d进行定期、定量叶面喷施氮、磷、钾三种元素肥料。结果表明,叶面喷施氮肥、磷肥对大豆的品质、产量影响均不显著;叶面喷施钾肥及氮磷钾混合肥对大豆品质、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现为随喷肥量、喷肥次数的增加,大豆蛋白质含量提高、脂肪含量下降,百粒重和产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枝型春大豆品种花荚形成及产量对密度响应及其与主茎型品种的差异。【方法】2020年在田间分析4个种植密度42.0×104株/hm2(D1)、32.0×104株/hm2(D2)、27.0×104株/hm2(D3)、22.0×104株/hm2(D4)对绥农52(分枝型)、新大豆27号(独秆型)花荚形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绥农52、新大豆27号单株开花数D1较D4分别减少42.04%(其中,主茎、分枝花数分别减少9.78%、80.59%)、18.81%,绥农52主要是主茎中、上部节花数和基部第一、二分枝花数减少的结果,新大豆27号主要减少植株中、下部节开花数,开花期提前结束;单位面积总花数D1较D4分别增加6.60%(其中,主茎花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