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在乡村振兴这一战略大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土地流转有着同样的重要性,开展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一大趋势,但是山区与平原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它的不合理流转会带来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加大。本研究通过对山区传统村落土地流转现状的调查,发现在山区传统村落土地流转数量少、难度大,农户流转意识不强,无法进行大规模化的土地利用等问题。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包括山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农户自身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等等。建议合理利用好传统文化对传统村落土地有效利用的积极影响,土地流转要因地制宜,加强引导和保障农户权益并且重视传统文化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山区传统村落土地才能更好地有效利用和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3.
4.
新时期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产物。文章就临洮县土地流转的现状及问题结合当地实际做出了回答,即合理有效配置耕地资源,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多形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山区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山区土地流转的政策性措施和对策,以为山区土地流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农村土地流转调查研究——以安徽省含山县林头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省含山县林头镇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和具体做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8.
促进偏远地区农户增收是我国近年来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农户对土地流转的意愿影响着其他经济体的流转方式。通过对新疆南疆地区阿瓦提县实地调研和63份问卷,基于实地调研统计性分析,得出研究区内农户土地流转现状、困境并提出解决问题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土地细碎化、流转信息不对称、流转市场不完善等情况有显著的影响。最终提出促进农地集约经营、打造土地流转平台、健全农地流转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为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模式探索提供参考与依据,介绍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保护的背景,对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数字乡村等数字化平台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贵州省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存在缺乏顶层设计、保护模式单一、平台建设不完善、数字化成果活态化利用程度低等问题,并提出贵州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安阳县许家沟乡位于该县西部,全乡总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94平方米,其中90%以上为山区丘陵地区。近年来,许家沟乡党委政府针对该乡山区丘陵、地块小而分散的状况,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有力措施,以土地流转促进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一、采取的措施1.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土地流转大户做典型示范,大力规范和引导农村土地流转,着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11.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经过近千年的时代变迁,至今仍是许多人的生存依靠。近代时期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大、形态呈现最丰富的一个时期,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封建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短短百年时间里,中国的社会形态几经转变,而随之改变的还有土地权力。近代地权转移对依靠土地生存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一方面对其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产生冲击,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龙塘村收集到的土地文书代表了这一区域的土地所有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对整个区域经济状态的影响,这对该地区经济形态的历史梳理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14.
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以贵州省遵义县尚嵇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是实现喀斯特山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生态农业安全高效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研究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对改善喀斯特山区生态农业发展条件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以贵州遵义县尚嵇镇省级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围绕生态农业发展,具体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背景下的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农田道路工程设计、农田水利工程设计、农田林网与沃土工程设计,并对该工程设计从农田建设、道路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其他工程建设四方面进行了评价。通过该项目的实施,项目区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改变较大,基本农田的面积和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道路通达度也大幅提高,坑塘整治和农田水利工程得到完善,田、水、路、林得到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化了农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规律以及各项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方法]运用综合评价法对耕地多功能进行评价,并采用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2008—2018年安福县耕地生产功能、社会保障、景观休憩功能整体呈下降趋势,生态调节功能持续上升;耕地的生产-景观休憩功能、社会保障-景观休憩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社会保障-生态调节功能、生态调节-景观休憩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权衡关系;安福县耕地各项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其呈现HH协同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安福县东南部平都镇周围,功能分值较低呈现LL协同关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安福县西北部地势较高区域.[结论]通过研究耕地多功能时空演变及其协同性,可以有效地促进耕地合理的空间布局以及制定区域耕地利用方针,实现耕地高效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但在信息传播发展方面仍是短板弱项.因此探究贵州省农村地区信息贫困影响因素,为推动城乡信息传播协调发展提供依据.[方法/过程]文章基于5年深度访谈87位农村贫困地区农民,根据质性研究中的扎根理论原则,基于Nvivoll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从...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是"绿色成为普遍形态"这一国家新发展理念的直接体现,其经历了从"绿色理念"到"模式践行"的政策变迁,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共生、生态体系的和谐共生。石柱县实施森林工程,重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基底,并在产业生态化的引领下,搭建大康养产业框架体系,进一步在把握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度"下推动产业有效"落地",为生态良好的边缘型城市的综合开发提供了实践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适应自然与社会演变的产物,其记录并保存着村落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反映出村落的文化内涵,体现出地方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生活观念,具有地域性与多样性特征。西河古镇传统村落在区位地理格局、聚落整体景观、建筑空间、生产方式及文化内涵与形式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景观意象,圩田水利环境、政治交通职能、地域文化及经济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其文化景观的演变,古镇的聚落空间功能、环境营造特征、文化呈现形式等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合理保护与开发西河古镇的文化景观,能够促进其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