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利用了2006—2016年的70个临安本地的气象自动站以及临安国家基本气象站采集的气温资料,并主要以统计学方法,通过计算和比较,去分析临安局地气温差异的特征。结果得出,临安气温整体呈现东南方向偏暖,西北方向偏冷的态势。海拔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之一,遵循显著的一元线性回归,大部分自动站的最低、最高气温的月平均值均比临安基本站低,最低气温比临安站偏低较多,临安城区周边具有一定的热岛效应特征。  相似文献   

2.
根据蓝山县2009年自动与人工平行观测的气温、相对湿度资料,对气温和相对湿度两要素在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下的差异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差值的日变化、年变化及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差异特征。结果表明: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日平均气温差值、日最高气温差值、日最低气温差值分别为0.1、0.3、0.5℃左右;从差值的年变化看,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存在季节性波动,而最低气温无这种变化;从差值的日变化看,白天(8:00和14:00)自动站气温普遍高于人工站,夜间20:00自动站气温总体较人工站偏低,但其差值绝对值低于8:00和14:00,2:00的差值则无明显规律;随着气温上升,日最高气温差值的绝对值明显增大,而日最低气温差值的绝对值无明显变化。自动站相对湿度较人工站明显偏小,平均偏小4.0%,其中1—9月差值为负值,10—12月差值为正值,但其绝对值明显低于1—9月;从差值的日变化来看,14:00自动站相对湿度较人工站明显偏大,其他时次则明显偏小,其中2:00偏小幅度超过20%;相对湿度差值的绝对值随着最高气温的上升呈现明显的增大趋势,但与相对湿度值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存在。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入了解气候变化规律,探讨气候变化的原因,选用1971—2000年博州4个气象站逐月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资料,分析博州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的基本事实。结果表明:博州地区高温日主要分布于7月,寒冷日主要分布在2月;博州高温、寒冷日数的出现次数和强度集中在东部和中部,西部以冬暖夏凉为特征;精河站高温日数增加趋势尤其突出。1971—2000年博乐站和精河站年极端最高气温在波动中上升,阿拉山口站和温泉站则下降;博州年极端最低气温均在波动中上升,且年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幅度超过年极端最高气温。  相似文献   

4.
中国冬季气温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我国冬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冬季气温的预测提供参考。研究我国冬季以50a为研究时段(1960~2009年)的201个台站,逐日均一化处理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旋转主成分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区域特征。结果表明:1960~2009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在全国冬季一致为异常偏冷或异常偏暖的特征,且在研究时段内气温均呈上升趋势;近50a来我国的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南方的均方差普遍小于北方;三者在全国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上升趋势显著,南方趋势系数小于北方。  相似文献   

5.
对2017—2019年首山本站(辽阳县国家自动站)与13个乡镇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差值数据进行逐日统计分析,计算出各站平均每月与首山本站的温差值。结果表明:首山本站平均最低气温比其他乡镇高,各乡镇呈现出平原偏低程度小、山区偏低程度大的规律;首山本站平均最高气温与各乡镇差异不大,基本上各乡镇围绕首山本站最高气温上下波动。  相似文献   

6.
自从开展天气预报业务和服务以来,气温的预报就是天气预报业务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利用丹东地区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资料、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包括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以及天气现象、云量、风向风速以及850 h Pa温度格点资料等。对丹东地区常规站和加密自动站的温度差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除纬度之外,影响丹东地区气温的区域因子归纳起来主要有地形和海陆分布两大类。温度的差异不是简单由海拔差引起,还受天气、测站周边的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密自动气象站与常规观测站的温度差异体现在地形、海陆分布、纬度以及天气系统影响位置的差异,并且有较强的季节性。大部分测站最高气温差值与最低气温差值在晴天最大,阴雨天较小。山地站的差异大于平原站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丹东地区气温精细化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章丘市近30年的气温变化特征。[方法]利用章丘国家气象观测基本站的1981~2010年30年的相关气温资料,分析了章丘市近30年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年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章丘市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气温、年最低气温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增温趋势最明显,倾向率达到1.347℃/10a;年平均气温次之;年平均最高气温增温趋势最为缓慢,其倾向率为仅0.062℃/10a;章丘年平均气温的上升主要在于年平均最低气温的贡献。[结论]该研究为章丘市更好的开展变化监测、诊断、评估、预估以及决策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5—2017年吴忠市1个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利通区40个区域自动气象站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线性拟合的方法,对比分析吴忠市国家基本气象站(大监站)与利通区区域自动气象站(区域站)的气温差异,建立最低气温订正模型。结果表明,大监站最高气温与区域站最高气温的差异在正常范围,最低气温差异明显。因此,建立了最低气温订正模型,经检验订正模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格尔木国家基准气候站2013—2017年人工器测与自动观测5年地面A文件温度资料,依据中国气候中心下发的《对比观测期间监测资料评估技术方法》的规定,分析了温度数据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的差异。结果表明,一致率非常高,符合80%的参考标准值;粗差率整体表现为数据的异常值较少;气温月、季和年差值大部分符合参考标准值范围(±0.2℃),但最低气温的差值略超出标准参考值,差值为-0.6~-0.3℃。表明最低气温数据自动站略大于人工站。人工站与自动站气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月、季和年际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月际变化中,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年际变化中,最高值出现在2016年,最低值出现在2014年。人工站与自动站气温数据线性拟合结果非常好,未出现大的离散状况,表明人工站和自动站逐日、月、四季和年气温数据相差不大,未出现系统性偏差。最低气温在年数据拟合及月数据拟合(7月和9月)中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逐日、四季及其他月份均通过了0.001的极显著性检验。表明格尔木国家基准站完全可用自动站气温观测值对人工站气温值进行订正和推算。造成自动站与人工站温度差异原因有多方面,包括不同的采集方式、观测时间、仪器原理以及对仪器维护是否规范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961 ~2004年南京市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高淳站、江宁站、江浦站、溧水站、六合站、南京站6个气象站点1961 ~2004年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南京夏季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35℃高温日数和热积温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961 ~2004年南京夏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现增温趋势,热积温数值虽有明显上升,但高温天数并没有显著增长;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夏季高温期,而70、80年代夏季气温有所下降,80年代是夏季气温最低的时期,90年代和2000~2004年的平均值普遍提高,90年代以后是一个夏季变热的时期.[结论]酷暑主要分布在60年代,凉夏主要分布在70、80年代.  相似文献   

11.
刘桂玲  林聪 《北京农业》2013,(33):221-222
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初步分析了1961-2010年莫旗地区逐年平均气温、逐月年平均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特征;通过信噪比检验找出气温突变年;对日最高、最低气温进行了重复期分析及小波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莫旗地区的年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序列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08年为异常偏暖年,1969年为异常偏冷年;气温倾向率为0.47℃/10 a;1988年为气温突变年,1988年前后5 a的平均年平均气温相差是1.29℃;日最高气温百年一遇最高为38.7℃,日最低气温百年一遇最低为-40.2℃。  相似文献   

12.
采用铁岭地区4个国家气象站、区域自动站地面气温、降水资料以及500 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铁岭市2021年夏季基本天气特征、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灾情。结果表明:铁岭市2021年夏季平均气温23.0℃,比常年同期偏高0.4℃,盛夏(7—8月)气温显著偏高;夏季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19.1 mm,接近常年同期(431.9 mm),降水以阶段性、局地性为主,时空分布不均,前期偏多,后期偏少,局地有暴雨、短时强降水出现;平均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偏少。500 hPa环流形势表明,前期中高纬度以经向环流为主,冷暖空气交换较强,为充沛降水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后期中高纬以较为平直的纬向环流为主,副热带高压偏北偏强,且盛夏期间副高盘踞在辽宁地区稳定少动,造成该区高温少雨,发生阶段性干旱。  相似文献   

13.
宋长远 《农技服务》2009,26(10):110-111
利用本溪地区2006~2007年区域自动气象站气温及降水资料,从年、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及降水量对其空间分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为西部地区呈自西向东递减,东部地区呈自南向北递减的分布规律。春、冬季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大体与年平均气温分布一致,夏、秋季平均气温略有差异,年平均最高气温分布不太明显。降水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趋势,东部地区降水明显多于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4.
对比分析了2020年蚌埠机场临时气象观测站和怀远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基本气象要素数据,结果表明:与怀远站相比,机场站具有气温偏低、海平面气压偏高、降水量偏少等特点;机场站与怀远站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偏低差值分别为-0.4、0.58、-1.9,且相关系数达0.99以上,通过99.9%的信度检验;机场站和怀远站的主导风向分别为东北风和偏东风,机场站的平均风速、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比怀远站小,且极大风速多为阵风,影响因素多,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15.
近60年桓仁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53—2014年桓仁站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高斯滤波、Mann-Kenda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桓仁地区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及周期振荡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桓仁地区年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每年的5—8月,其中7—8月出现次数最多;年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每年的12月至翌年3月,其中1月出现次数最多。桓仁地区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均有随时间升高的趋势,极端低温的升温趋势较为显著,以1.2℃/10年的速度显著升高。并且,桓仁地区的极端最低气温在20世纪70年代初有一次明显的突变,突变前桓仁地区极端最低气温偏低,突变后转为偏高。桓仁地区的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存在较为明显的低频振荡特征,二者均存在明显的准20年周期,并且二者都存在准5年的高频振荡特征,另外,桓仁地区的极端高温还存在着明显的准10年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利用潍坊国家基本气象站(寒亭)1971—2015年的气温资料,采用气温变化趋势函数,分析近45年寒亭区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寒亭区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2℃/10年,并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中20世纪70年代偏冷,2006—2015年增幅明显;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明显高于最高气温,为最高气温的2.19倍,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变化基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水城县国家气象站1986-2018年的年极端最高、最低温度,采用线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极端温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水城县极端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1年来水城县:1.水城县年最高气温极值主要发生于3-5月(春季),年最低气温极值集中发生在1、2、12月(冬季)。2.水城县年平均最高气温极值和最低气温极值差值为35.96℃,水城县气温变化幅度较大。3.年最高气温极值、最低气温极值均逐年增高,且表现为上升趋势。4.春、夏季最高气温极值较高,主要在30℃左右摇摆,总体有小幅度增长;秋、冬季最高气温极值维持在25℃左右,基本呈持续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
西藏1971~2008年最高最低气温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地区1971~2008年气象站点的气温资料,分析了西藏地区最高、最低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0年西藏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其次是春季。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明显大于最高气温,尤其是冬季最低气温增温幅度非常显著。空间变化而言,最高气温除个别站点出现降温外,大多数站点均有增温现象;而最低气温在空间上均为增温。另外,最低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比最高气温明显,基本上由东南部向中西北部地区递增,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变化特征。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前8年,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明显高于最高气温。在21世纪前8年,最高、最低气温增温幅度最高,而在20世纪70年代增幅最低。  相似文献   

19.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琦  吴艳青  朱宇  马秀红  崔莉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599-1600,1633
利用气温距平、线性倾向、滑动平均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鞍山市1951~2005年鞍山观测站的气温、降水量、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透雨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鞍山市近55a春季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降水呈现上升,且春季降水存在19~20、5和3 a的主要变化周期、日照略减少的趋势;平均最低气温升温幅度高于平均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变小;透雨偏晚及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青海省1961-2006年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选取1961-2006年青海省40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最高和最低气温资料,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和ArcGIS 9.3,对青海省40个气象站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的时间变化趋势、突变年份和气温倾向率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从时间尺度上看,除河南、清水河和沱沱河外,青海省其他地区气温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青海省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突变年份分别为1995年和1994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没有突变发生。突变气象站点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突变的概率最大,而平均最低气温在2000年以后发生突变的可能性较大。从空间尺度上看,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没有明显的区域划分,而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则在东南-西北方向上呈递增趋势,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结论】全球变暖和地貌类型差异等因素是造成青海省气温时空显著变化并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可能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