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建  吉挺  殷玲  刘敏  余林生 《中国蜂业》2010,61(1):8-10
【目的】本实验选取云南6个东方蜜蜂群体工蜂进行形态指标比较分析,以研究其形态指标的差异显著性及相关性。【方法】分别对所选样本的吻长、右前翅长与宽、翅面积、肘脉指数、第3与4背板总长等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个东方蜜蜂群体之间在形态指标上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云南东方蜜蜂形态指标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结论】通过对形态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6个东方蜜蜂种群的翅长、翅宽、翅面积与第3、4背板总长均有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
为寻找蜜蜂营养杂交的潜在规律,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Fabricius,简称中蜂)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Spinola,简称意蜂)进行营养杂交,测量其营养杂交后代工蜂的初生重,结果表明,营养杂交中蜂第1代工蜂初生重(99.58±5.70)mg比中蜂亲本对照组工蜂初生重(89.5±4.3)mg增加10.08 mg,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营养杂交意蜂第1代工蜂初生重(109.19±6.22)mg比意蜂亲本对照组工蜂初生重(134.8±8.7)mg减小了25.61 mg,两者差异也是极显著(P<0.01)。但营养杂交各代工蜂初生重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通过人工添加中华蜜蜂王浆技术来培育"江山2号"与法国意蜂的杂交蜂王,并测定"江山2号"、法国意蜂、中华蜜蜂、营养杂交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和子四代工蜂的吻长、右前翅长度、右前翅宽度、第三腹节背板长度、肘脉指数、翅钩数6个外部形态指标。采用StatView分析软件中ANOV Aandt-tests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营养杂交子四代工蜂在吻长、右前翅长度、右前翅宽度、右后翅翅钩数和肘脉指数均有向中蜂性状靠拢的趋势,且营养杂交子四代工蜂的上述5个形态指标均小于亲本"江山2号"和法国意蜂,差异显著(P0.05),也显著大于中华蜜蜂;营养杂交子四代工蜂的第三腹节背板长指标大于"江山2号"、法国意蜂和中蜂,差异显著(P0.05)。营养杂交子代工蜂随培育代数的增加在吻长、右前翅长度、右前翅宽度、右后翅翅钩数和肘脉指数均有向中蜂性状靠拢的趋势。子四代工蜂在吻长、右前翅宽度和肘脉指数指标上与前三代间差异显著;子四代工蜂在第三腹节背板长指标上显著高于前三代。  相似文献   

4.
优良浆意蜂DNA分子特异标记(W316bp)的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部分分离提取三品系意蜂 (浙农大、萧山、平湖 )的DNA ,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 ,波长 2 6 0nm鉴定DNA纯度 ;第二部分以W (5′ -CGGCCCCGGT - 3′)为随机引物进行PCR ,扩增 ,电泳 ,获得DNA多态性图谱 ;第三部分比较三品系意蜂工蜂与雄蜂的DNA多态性图谱。结果凡是三品系意蜂的工蜂均出现一高产浆特异标记W316pb条带 ,但三品系意蜂的雄蜂均无W316bp条带。则进一步鉴定了W316bp是高产浆意工蜂DNA分子的特异标记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选取"蜂强1号"意蜂33群,福州本地意蜂30群,每群分别测定10只工蜂的形态指标(吻长、前翅长、前翅宽等34个形态指标),同时分别测定两个意蜂蜂种的11个蜂群(每个蜂群抽取5~6只)刚出房工蜂的初生重。实验结果表明:两个意蜂蜂种34个形态指标中,19个指标差异极其显著(P0.01),5个指标差异显著(P0.05),刚出房工蜂初生重差异极其显著(P0.01);两个蜂种的工蜂吻长、前翅面积、3+4背板长等重要形态指标差异极其显著(P0.01),且"蜂强1号"意蜂大于福州本地意蜂。这些结果表明"蜂强1号"意蜂的采集力可能大于福州本地意蜂。  相似文献   

6.
对金翼 1号、S原种、HO原种、兴仁、Z10号浆蜂及美意原种进行吻长、右前翅长、右前翅宽、 3 4背板总长、肘脉指数、细度指数、跗节指数等 7个指标测定 ,以及绘制其工蜂体色图。结果表明 ,6个蜂种在外形特征上均不相同 ,某些指标差异显著 ,甚至极显著 ,因此可判明它们是各自独立的蜂种 (品系 )。金翼 1号吻长特别突出 (占首位 ) ,达 6 5 5mm ,3 4背板总长 (4 73mm)和跗节指数(5 8 2 3)均较大 ,采蜜、采粉能力较强 ,经济性状较好。所测指标各标准差的平均值最小 (± 0 6 4) ,不同个体间差异小 ,纯度高 ,是一个遗传性比较稳定的蜂种。  相似文献   

7.
为了表征意大利蜂平湖生态型体征,本研究通过形态学方法分别对180群意大利蜂平湖生态型样本(实验组)和意大利蜂原生态型样本(对照)进行了13项尺度类形态学指标测定以及测定数据离散程度比较和差异性分析。结果发现,实验组的第四蜡镜长度和第四蜡镜面积测定值均数,均明显大于对照的相应测定值均数(P<0.05);相反,它们之间的吻长度、第三背板宽度、第四背板长度、第四背板宽度、第四蜡镜宽度、前翅长度、前翅宽度、前翅面积、前翅肘脉指数、后腿跗节长度以及后腿跗节宽度测定值均数,均没有差异(P>0.05)。这提示,相对于意大利蜜蜂原生态型,意大利蜂平湖生态型形成了明显的地方体征,即长的第四蜡镜长度和大的第四蜡镜面积。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通过研究饲粮中铜水平对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确定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中铜的适宜水平。选取1日龄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144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幼虫),分别饲喂铜添加水平为0(对照)、1.00、2.00、3.00、4.00和5.00μg/g的饲粮(实测饲粮铜水平分别为2.69、3.62、4.63、5.64、6.61和7.67μg/g),饲养至幼蜂羽化出房。分别取4、5、6日龄工蜂幼虫测定血淋巴生化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并计算工蜂幼虫的化蛹率和羽化率。结果表明:1)饲粮中铜水平对化蛹率和羽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羽化率在铜水平为3.62μg/g时达到最高,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5.64、6.61和7.67μg/g铜组(P<0.05)。2)饲粮中铜水平对血淋巴中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HO)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6日龄工蜂幼虫血淋巴中TP、TCHO含量均持续下降。3)饲粮中铜水平对工蜂幼虫4、5和6日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6日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以及6日龄铜蓝蛋白(CP)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工蜂幼虫6日龄Cu/Zn SOD、GSH Px以及CP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分别在铜水平为3.62、5.64、6.61μg/g时达到最高。4)饲粮中铜水平对5日龄工蜂幼虫过氧化氢酶(CAT)、Cu/Zn 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粮中铜水平的升高,5日龄工蜂幼虫CAT、Cu/Zn SOD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均在铜水平为3.62μg/g时达到最高。综述所述,饲粮中铜水平影响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生长发育、生理机能以及抗氧化能力。分别对饲粮中铜水平与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的羽化率和6日龄GSH Px活性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意大利蜜蜂工蜂幼虫饲粮中铜的适宜水平为4.96~5.34μg/g。  相似文献   

9.
对 1 6例 (雄 1 0 ,雌 6 )高原鼠兔 (Ochotonacurzoni ae)的消化管进行了观察描述 :高原鼠兔的舌上有丝状、菌状、轮廓和叶状乳头 ;齿式为 2 2 0 321 0 2 3;单室胃 ,容积 3 2~8 0mL ;小肠平均长度为 970 1 7 88 0 8mm ,为体长的 7 31±0 2 8倍 ;大肠平均长度为 5 5 8 39± 6 6 39mm ,为体长的 4 2 1± 0 36倍 ;小肠与大肠总长度为 1 5 2 8 95± 1 4 7 78mm ,为体长 (1 32 78mm )的 1 1 5 2± 0 5 9倍 ;盲肠为 2 0 4 34±2 6 98mm ,为体长的 1 5 4倍。回盲口有盲小管 ,盲肠螺旋褶上有长丝状乳头 ,盲结口有盲结口瓣 ,盲结口下接结肠网状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鼠垂体前叶细胞单层培养系统,在体外测了枫泾和长白猪发情周期卵巢中抑制素的相对活性(含量)。结果表明,发情周期0天、10天卵泡液和卵巢组织对大鼠垂体细胞分泌FSH的抑制百分数,枫泾猪分别为66.98±2.6%(n=6),71.9±1.6%(n=5),38.5±2.3%(n=6),39.0±5.7%(n=5);长白猪分别为74.7±1.3%(n=4),81.7±2.8%(n=6),53.2±3.2%(n=4),54.1±3.5%(n=5)。同一时期的卵泡液和卵巢组织对垂体细胞分泌FSH的抑制作用,枫泾猪明显低于长白猪(P<0.05或P<0.01),亦即枫泾猪卵巢中抑制素的相对活性低于长白猪。  相似文献   

11.
测定本地意蜂(安徽肥东)、西非尼日利亚非洲蜂、本地意蜂与非洲蜂杂交第一代的蜂群工蜂吻长、右前翅长、右前翅宽、肘脉指数、第三背板宽度和第四背板宽度,并对测定的性状特征数据进行数学分析,结果表明,本地意蜂(安徽肥东)(A)、西非尼日利亚非洲蜂(B)、本地意蜂与非洲蜂杂交第一代的蜂群(C)的吻长、右前翅长、前翅面积、前翅肘脉a、第三节背板宽、第四节背板宽都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右前翅宽存在显著差异,而三者的前翅肘脉b以及翅脉指数差异不显著。这三种蜜蜂种群内遗传变异丰富,种群形态性状的多态性、多型性及其生态地理变异式样,具有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2.
西方蜜蜂咽下腺与繁殖力的发育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条件和非条件分析的方法对 3品种西方蜜峰的蜂群繁殖力和工蜂咽下腺重量进行了发育遗传研究。结果表明 ,除蜂群的起始繁殖群势和 1日龄工蜂咽下腺重量外 ,其它各个时期均检测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基因型方差 ,说明二性状主要受遗传决定。条件遗传分析发现 ,在某些无法检测到非条件方差的时期存在显著水平的条件方差 ,表明在不同时期有基因的新表达。同一性状不同时期的相关分析表明 ,除 1月 31日群势、1日龄工蜂咽下腺重量分别与其它各阶段没有检测到遗传相关外 ,其余各时期之间均检测到显著或极显著的基因型相关 ,表明控制这二性状早期表现的遗传效应并不是以相同的方式调节后期的表现。成对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表明 ,除了 1月 31日群势、1日龄工蜂咽下腺重量与蜂群产浆量没有检测到遗传相关外 ,其它各时期均检测到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相关 ,说明除 1月 31日、1日龄两个阶段外的其它时期对二性状进行改良均有效。  相似文献   

13.
象草若干生物学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不同类型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Schum.)产量与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以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为对照,于2007年对16个象草实生苗株系以及紫象草(114)进行研究,对产量、叶/茎比、株高、分蘖数、叶长、叶宽以及茎粗等生物学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调查性状品系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株高、分蘖数与产量成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长、叶/茎比与产量成极显著负相关(P<0.01);通径分析认为株高、叶/茎比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根据产量、株高以及叶/茎比等生物学性状可将参试材料分为矮生多蘖、较高中蘖、较高少蘖以及高大少蘖共4种类型。  相似文献   

14.
为了丰富灰鹤的形态学资料,对灰鹤的消化管进行了解剖和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灰鹤具有发达的舌,能防止食物从口中滑出;食管内壁具有发达的纵向皱襞,是一个易于扩张的肌性管道;无明显嗉囊;腺胃内壁黏膜上均匀分布小而多的圆形乳突;肌胃发达,内壁具有黄色的类角质层;小肠发达,为消化道最长的一段;盲肠发达,具有杂食鸟类消化系统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杨静  张博  陈爱萍  王玉祥 《草地学报》2014,22(5):1063-1068
以新疆野生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为材料,观察其小孢子发育各时期的细胞学特征及花蕾和花药形态特征,并研究黄花苜蓿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的相关性,以期为单倍体培养(DH系)的育种方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黄花苜蓿小孢子发育分为4个时期,分别为四分体时期、单核早中期、单核靠边期、双核期,且各时期有明显的细胞学特征;试验材料的花蕾纵径和花瓣长在小孢子发育4个时期之间均表现极显著差异,其它花器形态指标只是部分时期之间差异显著,因此花蕾纵径和花瓣长适宜作为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判断依据;小孢子发育不同时期花药大小差异不显著,花药颜色变化明显,由淡黄色逐渐变为深黄色;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花蕾纵径和花瓣长度分别在3.61~4.32 mm和2.68~3.61 mm之间,此时可见花瓣微露出萼片。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云贵高原中蜂与滇南中蜂在形态学上的差异,对云南省各地的中蜂样本进行了形态测定分析。38个形态特征的测定结果表明滇南中蜂比云贵高原中蜂颜色较浅,体型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得出:北回归线以南地区主要是滇南中蜂的分布区,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主要是云贵高原中蜂的分布区。由此可知,北回归线对滇南中蜂和云贵高原中蜂划分具有重要的地理分隔意义,为深入系统的研究两个地方品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紫花苜蓿品种甘农3号,甘农5号和游客的亲本及其杂交后代作为试验材料,从形态学水平对苜蓿的遗传变异以及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株系间的变异十分丰富,叶面积和叶形指数变异水平最高,分别为31.30%和22.34%;相关性分析表明,节间数与主茎长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节间数、主茎长、节间长与叶形态指标没有表现出相关性,而叶形态6个指标大多数都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形态学性状的主要变异来源于叶面积、叶长、叶周长、叶形指数。  相似文献   

18.
小黑麦新品系的草产量及营养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冬梅  田新会  杜文华 《草地学报》2016,24(6):1164-1169
论文通过研究小黑麦新品系(Triticale Wittmack)(P1,P2,P3,P4,P5)在2013年和2014年的株高、草产量和营养价值以筛选高产稳产和营养价值较高的品系,为小黑麦新品种登记奠定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小黑麦新品系的株高和鲜(干)草产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3的平均鲜(干)草产量最高,其次为P2;各小黑麦品系2014年的平均株高和鲜(干)草产量均显著高于2013年;小黑麦新品系P3在2013年的株高、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均最高。参试小黑麦新品系的粗蛋白含量(Crude Protein,CP)和中(酸)性洗涤纤维(Neutral/Acid Detergent Fiber,NDF/ADF)也存在显著差异,P2的CP含量最高,P3的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P1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不同年份间的CP,ADF和NDF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个小黑麦新品系中,P3的综合性状最好,其次为P2,以上2品系可进一步进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以申报登记小黑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Forty New Zealand White (NZW) rabbit does were equally divided among four groups feeding the same commercial diet and receiving a water solution containing, respectively, 0 (control), 100, 200 and 300 mg bee pollen/kg body weight (BW), 1 week before and after mating during moderate (October-February) and hot seasons (May-September) for three consecutive mating in each season. Does were mated with non-treated adult NZW male rabbits 11 days after kindling. Body weight of does, number of service per conception, conception rate, feed intake, litter size, milk production, blood constituents, weight of kits from birth up to weaning and survival rate were determined. For each season, 80 weaned rabbits originated from the does of the control group (untreated does) were equal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0, 100, 200 and 300 mg/kg BW) of bee pollen, given as a water solution twice per week from 4 to 12 weeks of age. The kit of the does given 100, 200 and 300 mg/kg BW did not receive bee pollen during the growing period (4-12 weeks of age). The effect of bee pollen on growing rabbit's performance was studied from 4 to 12 week of age. Bee pollen at 200 mg significantly (p < 0.01) increased body weight of does, conception rate, milk yield, litter size; improved biochemical profiles of blood and helps outstanding of does during both seasons. The same dose of bee polle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kit growth and their survival rate until weaning. Growth and feed conversion ratio (FCR) of kits from the treated does during 4-8 weeks of age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growth of kits from the untreated does that administrated bee pollen during 4-12 weeks of age. Meanwhile, during the following period (8-12 weeks of age) growth and FCR of kits given bee pollen from the untreated do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reated do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