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吴秀红 《大豆科学》2012,31(5):858-860
为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豆品种诱变的后代变异情况,利用0.5%EMS溶液处理7个大豆品种的种子,对M2、M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世代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与M2代相比,M3代株高、节数及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有所变小,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当;M3代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大于M2代,由于M3存在一定的回复突变,使得M3代株高、节数的广义遗传力小于M2代;各世代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M2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65%,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28%,晚熟变异比例为0.37%;M3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31%,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12%,晚熟变异比例为0.19%,M3代熟期变异率低于M2。  相似文献   

2.
谢甫绨  陈贵 《大豆科学》1999,18(1):27-31
长花序和短果枝是构成大豆产量的两个优异株型性状,它们的籽粒产量占单株粒重的20%以上,长花序和短果枝性状还可以增强大豆品种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在大豆生产中,采用一些相配套的栽培措施,可以充分发挥这两个性状的作用,提高大豆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陈新  唐浩  严继勇  高兵 《大豆科技》2007,(3):34-35,46
以来自5个国家的9个辐射诱变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纬度来源的大豆品种在泰国的表现.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在82~96 d,产量为0.51~2.34 t/hm2,其中以来自泰国的Sukhothai产量为最高,来自中国的HC18M产量为最低.构成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系数由高到低分别为每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这说明在热带地区每株荚数对产量因素的贡献为最大,每荚粒数为其次,而百粒重等对产量的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4.
在田间播种、调查和考种的基础上,对甘肃省160余个大豆农家品种进行研究,获得其株高、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花序荚数、单株粒数等农艺性状值,分析了地理上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各地区大豆地方品种农艺性状的分布模式及与所在地纬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甘肃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3种分布模式:(1)增减,是西东向大豆单株荚数等性状的主要分布模式;由北向南仅花序荚数呈递减分布。(2)弧形,开口向上的弧形是由北南向大豆主茎节数等性状的主要分布模式。(3)不规则,由北向南单株产量和百粒重呈不规则分布。由北向南、由西向东甘肃大豆农家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布与其所在地区纬度成正相关。可见,甘肃大豆农家品种依农艺性状的分布较为复杂,这可能与甘肃省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有关,但主要决定因素是所在地区的纬度。本研究揭示了地理条件复杂地区的大豆农艺性状分布规律和模式,对指导甘肃大豆引种、栽培和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套作大豆高产优质育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模拟"玉米-大豆"带状套作,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别分析了高产材料(≥1 500 kg·hm-2)的产量、高蛋白材料(≥50%)的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材料(≥20%)的脂肪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类型大豆材料中,有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都大于10%,特别是高脂肪材料的底荚高、分枝数和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均大于30%,说明通过农艺性状的选择,提高大豆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的潜力较大。套作下高产材料、高蛋白材料和高脂肪材料与农艺性状的关联顺序分别为:生育期株高分枝数底荚高单株荚数百粒重主茎节数;生育期主茎节数株高底荚高分枝数百粒重单株荚数;生育期底荚高百粒重株高主茎节数分枝数单株荚数。套作下,高产材料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3**),与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09*);高蛋白材料的产量与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材料的产量与脂肪含量相关均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选择生育期长的品种可提高套作大豆产量、蛋白质及脂肪含量;选择分枝数、单株荚数较多和株高适中的品种可以同时提高套作大豆产量与蛋白质含量;加强对底荚高和百粒重的选择有望提高套作大豆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和鉴定适宜云南省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本研究在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44个大豆品种(系)的10个农艺及产量性状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7.3%~51.2%,说明各地大豆资源的表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影响间作大豆产量的性状依次为单株粒数、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荚数、分枝数、倒伏性、株高、节间长度、每荚粒数。利用系统聚类法将44个大豆品种分为了3大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其中单株荚多、单株粒多、分枝多、百粒重适中的第一类是比较适宜与玉米间作的大豆品种(系)。  相似文献   

7.
吴秀红 《大豆科学》2011,30(5):760-763
利用0.5%甲基磺酸乙酯(EMS)溶液处理7个春大豆品种种子,并对M1和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1代主要是化学物质扰乱了植株生理而产生生理损伤发生了形态变异.M2代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M2代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以株高、主茎节数较高,而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  相似文献   

8.
为指导湖北省籽粒型大豆新品种选育,分析了1987—2022年湖北省审定的60份籽粒型大豆品种试验数据,研究审定品种的重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性状及抗病性的变化规律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遗传变异中,品质性状变异较小,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变异较大。审定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产量和脂肪含量随年份更替呈上升趋势,全生育期、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蛋脂含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2015—2022年湖北省审定的籽粒型大豆品种对SMV的抗性主要为中间型,在今后育种过程中对SMV抗性的选择仍需加强。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77),单株粒重与有效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554, 0.646)。因此,在今后湖北省籽粒型大豆品种选育过程中,应着重关注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的协同改良,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大豆突变品系农艺性状鉴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高蛋白品种东农42和高脂肪品种东农163经NaN3进行诱变处理,在其后代品系中分别取58份和77份对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系单株粒数、单株荚数、虫食数的变异系数大,具有一定的选择潜力,而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较小;单株产量与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虫食率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始花期追施尿素对早熟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早熟菜用大豆和1个晚熟菜用大豆品种为试材,探讨了始花期追施尿素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提高菜用大豆的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早熟菜用大豆品种植株矮小、分枝少、主茎节数少、结荚高度低于晚熟品种。始花期追施尿素对菜用大豆品种形态性状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可以增加二粒荚和三粒荚的比例,且中等施肥水平优于高施肥水平;始花期适量施尿素有利于增加菜用大豆的单株荚数、单株荚重、单株粒数、百粒重、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且早熟品种的增产幅度大于晚熟品种。从综合性状来看,早熟品种沈农引48更具有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航天诱变对大豆品种(系)及后代光合性状的影响,于2006年秋太空搭载黑农48、黑农44、哈2291 -Y大豆品种(系),对航天诱变的各世代材料进行光合速率等性状的跟踪研究.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对大豆的光合性状产生影响,各品种后代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气孔阻力(Rs)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主要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寻求对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地区大豆产量影响较大的主要农艺性状,从而为龙江地区大豆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黑龙江省大豆品种主要性状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结荚层数>有效分枝>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单株粒重>底荚高度,对黑龙江省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是单株粒数,影响较大的是单株荚数、结荚层数,影响中等的是有效分枝>株高>主茎节数>百粒重,影响较小的是单株粒重和底荚高度.  相似文献   

13.
在南京种植,与江苏品种比较,贵州品种的生育期偏短,株高、节数偏低,籽粒小,产量低,但荚多、蛋白质含高较高。在南京种植贵州品种,其生育期缩短,百粒重降低;生育期与淮北品种及淮南早熟品种较接近;其蛋白质、脂肪含量与其它性状的相关不同于长江下游的地方品种。在南京和贵阳生态条件下农艺性状间的相关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黑龙江省东部垦区主栽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的演化趋势,选用了1980~2004年黑龙江省审定推广的12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分析其农艺性状的差异,并计算各性状的遗传参数.结果表明:高产型品种的产量增幅最大,近期比中期增产17.2%,比早期增产23%;高蛋白品种次之,增产7.2%.高产、高蛋白品种近期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比中期均有显著增加,同时高产品种的单株粒重也有显著增加;在高油品种中只有单株荚数近期比中期有显著增加.近期育成的大豆品种的株高比中期降低,主茎节数显著增加.高油型品种近期比早期脂肪含量显著提高0.82%,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1%;高蛋白品种近期比中期脂肪含量显著降低0.71%.从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改良潜力看,单株粒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主茎节数改良潜力较大,而株高、百粒重、蛋白质、脂肪的改良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小麦航天诱变后代条锈病抗性的变异和选择效果,在甘肃陇南用系谱法对8个小麦品种的诱变后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兰天10号、兰天14号、兰天17号在SP1(诱变一代)和SP2(诱变二代),PASCAL和85-173-4在SP2的群体病谱均较原品种对照发生了不显著的变异,但它们在SP1和SP2都没有出现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体;郑麦9023、陇原031和DORICO在SP2均出现了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且有分离现象。8个品种的SP2和SP3(诱变三代)共获得9个显著的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和12个显著的非条锈病抗性突变系,其中15个突变系的后代都出现了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经过4代的选择,证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具有一定的选择可靠性,从郑麦9023和陇原031中分别获得了抗条锈、大粒和兼抗条锈、白粉病的优良突变系。这些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小麦种子能够引起后代条锈病抗性的丰富变异;变异可能出现在SP1、SP2或以后世代;对于感病品种在SP2出现的抗性不显著提高株系可以进行选择;不论哪一方面性状的显著突变系,一般会随世代进展出现条锈病抗性的分离和变异,都应作为抗性选择的目标对象而注意保留。  相似文献   

16.
根据品种志和选育报告(1923~2007年)分析了吉林省大豆育种方法和大豆农艺性状的演变。结果表明:随着年代推移,育种方法由系统选育、杂交选育又增加了引种、优势育种、花粉管通道育种和诱变选育技术。农艺性状方面,不同年代品种的株高、节数变幅不大,20世纪90年代以后略有增加;百粒重随着年代推移一直呈增加趋势;结荚习性表现为亚有限型品种比例增加,无限型和有限型比例下降,并且亚有限品种近些年占据主导地位;叶形表现为圆叶品种比例下降,尖叶品种逐渐增加;品种耐密性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赤峰地区不同播期大豆救灾补种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39个大豆品种进行农艺性状调查和产量性状的分析对比,筛选出适合赤峰地区救灾补种的品种12个,为当地选择救灾补种品种和生产时确定播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研究比较了10个日本菜用大豆和8个辽宁省育成的普通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日本菜用大豆品种的株高显著矮于辽宁省育成的普通大豆,且抗倒能力也显著强于普通大豆,而且以有限结荚习性居多,籽粒较大,百粒重显著大于普通大豆品种.虽然日本菜用大豆的产量要明显低于辽宁普通大豆的产量,但品质要显著好于辽宁普通大豆,尤其是蛋白质含量,有些品种高达50%.结果还表明:多数菜用大豆的油酸含量较高,平均含量为245 mg·g~(-1),而普通大豆平均含量为238 mg·g~(-1).  相似文献   

19.
The soyfood industry prefers some soybean [( Glycine max L. (Merr.)] cultivars over others based on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ysical traits, and processing quality of the seed. However, soybean cultivars possessing the combination of desirable agronomic traits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enhance the quality of soyfoods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in the U.S. Thus,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with the objective of determining yield, seed protein,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soybean genotypes selected for tofu production. Twelve soybean genotypes were planted in plots arrang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four replications at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tation, Fort Valley State University, Georgia during 1994 and 1995. Seed yield ranged from 1.6 to 3.0 metric tons/ha. The protein content varied between 314.2 and 480.7 g/kg seed. Both BARC-8 and BARC-9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protein content than other genotypes. These two genotypes also showed significant year by genotype interactions for some fatty acids. V71-370 had the highest oleic acid concentration and a high ratio (0.92) of monounsaturated to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e concentration of linoleic and linolenic acids ranged from 406.5 to 531.0 and 37.1 to 63.0 g/kg oil, respectively. Seed yield was correlated with biomass, harvest index, and filled pods per m2. In this study, V71-370 was found to be relatively superior in oil quality with fatty acid composition desirable for human consumption. The significant variation for seed yield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bserved among the few genotypes examin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s the potential for breeding high yielding soybean cultivars suitable for soyfoods. Therefore, there is a need for evaluation of soybean germplasm for agronomic traits that contribute to seed yield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fatty acid profiles that enhance soyfood quality before initiating development of suitable cultivars for tofu.  相似文献   

20.
以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选育的抗大豆胞囊线虫非小种特异性品种L-10为父本、黑农37为母本杂交所衍生的141个F2:8大豆重组自交系群体作为材料,采用塑料钵柱法在温室病圃对大豆重组自交系抗性进行鉴定,并对抗病性和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重组自交系寄生指数与株高、单株荚数、百粒重呈负相关;与花色存在相关,与种皮、种脐色存在显著相关.高抗品系呈现椭圆的粒形、黑色种皮、黑色脐、棕色茸毛为主,这些质量性状可为高抗大豆胞囊线虫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