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林10号的基因现已成功地结合到很多半矮秆品种中。第一个这样的品种是1961年推广的半矮品种格恩斯,O.E.Vogel育成。然而,形成农林10号半矮系统的遗传基础,直到最近才弄清楚。  相似文献   

2.
培育棉花早、大、壮苗是棉花高产的基础,缩短棉花缓苗期是棉花夺高产的关键措施.一般年份棉花缓苗期半个月左右,特殊年份缓苗期一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近两年江苏省选育了大量的半糯型粳稻品种.不同半糯型粳稻品种间的食味品质及稻米理化特性仍存在较大差异.探究影响半糯粳稻食味品质形成的原因,将为优良食味水稻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9年参加江苏省优良食味稻米评比的39个半糯型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对蒸煮食味、外观、理化、RVA谱特征值等24个品质相关指标...  相似文献   

4.
野生大豆作亲本,其杂种后代往往蔓化倒伏.早熟栽培大豆和晚熟野生或丰野生大豆杂交,有限、亚有限结荚习性或矮秆的栽培大豆与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F_2代较易分离出栽培大豆类型.用某一栽培大豆为测配亲本,与多个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测定亲本配合力,发现优良的野生、半野生大豆亲本.杂种后代回交,不管从那一代开始,都应选择直立或半直立栽培大豆类型的后代作亲本,轮回亲本最好是有限结荚习性的栽培大豆品种.百粒重的提高在于选择百粒重大、遗传性强的栽培大豆品种(系)作亲本.  相似文献   

5.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省选育的福云半同胞系茶树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18对SSR引物PCR扩增13个参试品种,共获得10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占67.59%.遗传相似系数分析发现,半同胞系品种间相似系数在0.75~0.91之间,而对照种相似系数在0.68~0.97之间,说明对照种遗传多样性比半同胞系更丰富.13个参试品种聚类结果表明,早春毫等3个对照种与其它品种遗传距离最远,同时这3个品种由于相互间的遗传距离较远而没有聚合成簇:剩余10个品种聚合成2组,其中5个半同胞系全部聚合于Ⅰ组,而母本福鼎大白茶与其它4个对照种聚合于Ⅱ组.从聚类图中进一步看出对照种的遗传多样性比半同胞系丰富.通过分析聚类结果与遗传相似系数发现遗传距离与品种间的地理距离、品种的亲本来源及品种性状特征具有重要的相关性.茶树遗传多样性分析为茶树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茶树杂交育种及遗传改良提供依据,以及为茶树栽培选种及引种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半矮秆大豆育种组配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窄行密植栽培技术是黑龙汀省目前主要的大豆栽培技术之一,其较常规栽培技术平均增产16%~22%,但现在与该栽培技术配套的半矮秆大豆品种还很少.利用美国矮秆晚熟大豆品种Hobbit与当地早熟大豆品种配制2个单交组合、2个回交组合,通过对各组合后代半矮秆大豆早熟性和矮生性研究,认为改良美国矮秆基冈最佳组配方式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当地早熟品种,其次为当地早熟品种×美国矮秆晚熟品种.利用美国矮秆基因可以选育出适宜当地的半矮秆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粉育性分类标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完全不育的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完全可育的保持系、恢复系为对照,以5个分离群体为主要试材,将花粉败育率分为11个等级,观察、分析了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不育对照花粉败育率均在95.1%以上,实际观察值为99%以上.可育对照败育率均在10%以内,实际观察值在5%以内.分离群体花粉败育率有三个高峰,第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0~10%,植株高度可育,其中95%植株集中在0~5%之间.第二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为95.1%~100%,实际观察值均高于98%,植株高度不育.另一个峰值出现在败育率40.1%~60%之间,是典型的半不育.以此为中心向可育和不育两个方向递减.花粉败育率10%和95%是两个明显的分界点.依据分离群体和对照的花粉败育率的分布情况,将大豆花粉育性分为4类.1、可育:花粉败育率0~5%.2、不育:花粉败育率95.1%~100%.3、半不育:花粉败育率10.1%~95%.4、典型半不育:花粉败育率40.1%~60%.  相似文献   

8.
大豆属(Glycine)包括288个以上的种和亚种,常分成Glycine和Soia两个亚属。我国Soja亚属有三个种,即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et Zucc)、半野生大豆(G.gracilis Skr.)和栽培大豆[G.max(L.)Merr],均为一年生草本植物。 大豆是原产我国的重要油料作物。野生大豆是大豆属中唯一能和栽培大豆杂  相似文献   

9.
海南羊山地区半野生荔枝种质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岛羊山地区半野生荔枝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地区荔枝核心种质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从74条引物中筛选出23条多态性引物,用ISSR方法对115份海南羊山地区半野生荔枝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5份种质的遗传距离在0.04~0.66之间,平均为0.28.在遗传距离为0.53的水平上,115份荔枝种质被分为5个类群,美品村、儒道村荔枝基因型分别单独为1个类群,苍道村、杨南村荔枝基因型覆盖其它3个类群.应作为核心种质的村庄开展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大豆窄行密植的适应条件和栽培技术,主要是选用半矮秆、抗倒伏、耐密植的品种,窄行密植种植,深松分层施肥,化学除草及选用窄行密植播种机五个方面的技术.  相似文献   

11.
栽培大豆和野生半野生大豆杂交后代的蔓生倒伏性是利用野生、半野生资源的主要障碍之一。本试验以二个G. max×G. soja组合和一个G. max×G. gracilis组合的F_1代为待改良群体,分别与不同结荚习性的三个G. max品种回交,对9个回交一代(BF_1)的株高、茎粗和蔓生倒伏性作了分析比较,结果如下: 1.BF_1代株高分离下限受回交亲本(栽培大豆)的结荚习性的影响明显,分离上限受待改良群体(F_1杂种)的影响大。用有限性和亚有限性品种回交对降低后代株高效果较用无限性品种明显得多。 2.茎粗受双亲影响。F_2代半野生组合的茎粗较大。以栽培大豆,特别是有限性,亚有限性品种作回交亲本,增加茎粗明显,尤其表现在茎下部的茎粗上。 3.种间杂种用栽培大豆回交后,缠绕蔓生性减弱,以有限性和亚有限性品种回交, 直立性获得明显改进,半野生组合再用有限性、亚有限品种回交,BF_1代可出现接近直立类型单株。 4.直立性表现受株高、茎粗的综合影响。从种间杂交后代的直立性考虑,杂交和回交时,以有限和亚有限、粗杆类型或早熟类型作亲本或回交亲本,后代直立性较好。这种直立性的改进有利于种间杂种利用,但如何与高蛋白和丰产性结合,尚待继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栽培产量性状及产量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个基因型品种,2种栽培模式,设置3个处理,研究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超高产栽培技术产量性状及产量结构,旨在为超高产大豆研究与应用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窄行、密植、高肥水条件下,B45处理由于采用半矮秆品种植株矮、底荚低、秆强不倒,虽然单株荚数、粒数显著低于对照,但由于密度增加,群体荚数、粒数显著增加.每节位平方米荚数、粒数分别达到145.1个和411.7个,分别较对照增加78.8~84.0个和254.2~258.0个,顶荚部位荚、粒数分别占总数的21.3%和22.5%.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处理,2008年在760 m2面积上,大豆产量达到4 895.7 kg·hm-2.  相似文献   

13.
王文强  付玲玲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11):1562-1564
以11个圭亚那柱花草种质为试材,热研2号柱花草为对照,用电解质渗透法作为指标,比较其抗寒性.结果表明,圭亚那柱花草半致死温度(LT_(50))范围在-0.17~-2.33℃之间,圭亚那柱花草种内抗寒性差异较小.CIAT11362、USF873004、GC1528、Mineirao和GC1576的半致死温度(LT_(50))低于热研2号柱花草.其它种质的LT_(50)高于热研2号柱花草.  相似文献   

14.
克服大豆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本试验利用结荚习性不同的3个栽培大豆(G.max)作母本,以株高不同的2个野生大豆(G.soja)和2个半野生大豆(G.gracilis)作父本配制的12个杂交组合和8个回交组合,研究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的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选用植株较矮、主茎较粗、百粒重较大的有限、亚有限性栽培种作母本;选用植株较矮、百粒重较大的野生种作父本将有利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野生亲本的选择似乎更为重要。从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等不良性状来看,选用半野生大豆作亲本更为有效。只有从直立、半直立植株的后代中才有可能分离出稳定的直立型材料。百粒重的遗传进度较小,对其进行选择似乎效果不明显。在F_3代进行选择性回交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后代直立、半直立型植株的分离频率和百粒重。只要亲本选配适当,仅需一次回交即可克服种间杂种蔓生、小粒的不良性状。我们从一次选择性回交的后代中已获得栽培型、百粒重20克以上,产量较高的优良品系。  相似文献   

15.
从致瘤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15个菌系中筛选出7个对大豆致瘤效果较好的菌系。找出了大豆结瘤较好的条件。对野生大豆(Glycine soja)、半野生大豆(G.gracilis)和栽培大豆(G.max)的1553个基因型做了引瘤实验,从中筛选出94个结瘤基因型。从瘤组织中诱导出脱菌的愈伤组织。生化鉴定证明,上述瘤来源的愈伤组织中有一部分含有胭脂碱。它们分属于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成功地实现了基因转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8个核技术诱变育成的新品种及3个原品种的17种氨基酸含量,结果如下:1.8个新品种与原品种相比,氨基酸含量增减的幅度分别为-6.44%-+137.5%;+7.92%-+59.9%;-4.06%-+39.32%。 2.以射线诱变广陆矮4号育成的闽辐5号、其赖氨酸含量、7种必需氨基酸总量、5种半必需氨基酸总量都居11份材料之首。作者认为:①、核技术是改良水稻蛋白质品质的有效手段。②、诱变必需和半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的材料,获得更高含量的突变体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1981年5月24日,我参加了福建省组织的赴泰国热带、亚热带作物考察小组,到泰国的九个府十多个县进行了为期1个半月的考察.通过这次考察,对泰国的天然橡胶生产和科研工作以及发展趋向等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将有关橡胶部分的资料整理出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新的集约型矮秆品种半矮3号,从1985年在顿湼茨克州的旱地和灌溉地以及切尔卡塞州的三个地区实行了区域化,后于1986年又在哈尔科夫州的灌溉地实现了区域化.半矮3号是乌克兰?尤里耶夫作物栽培及遗传育种研究所用矮1×米隆诺夫808的杂交群体与哈尔科夫63-1杂交后,用个体选择的方法育成的.它具有许多有经济价值的性状.  相似文献   

19.
嘉鱼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属半平原半丘陵地区,全县有十二个公社、两个国营农场。沿江六个公社(簰洲、老官、四邑、马鞍、鱼岳、陆溪)和县原种场,头墩农场属冲积平原,是芝麻主产区,常年种植芝麻四万亩以上。丘陵六个公社(硃砂、八斗、绿岭、舒桥、高铁、渡普)常年种植芝麻20000亩以上。  相似文献   

20.
以'白鸡冠'半同胞系F1代中13个新品系为研究对象,观测其新梢、成熟叶片等生物学性状及利用SSR标记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发现,与母本相比F1代新品系树型全为灌木型,树姿均为半披张,大部分为小叶种;芽叶色泽为黄绿的有8个,5个为紫绿或者绿色;新梢一芽三叶重超过母本的有7个;生化测定表明各品系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差异不大;而游离氨基酸从3.5%~6.3%,变化幅度达到80%,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0309B与母本白鸡冠亲缘关系最远,而0309D与0306I与母本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