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定西县将杏园乡列为全县退耕还林整乡推进示范点,全乡上下高度重视,立足实际,提出了努力建设“全县水保生态第一乡”的奋斗目标。从3月10日开始,全面动员,在全乡9个村70个社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至目前,已全面完成退耕还林2.2178万亩,荒山造林4300亩,共栽植杏树、山毛桃、沙棘、云杉、刺槐等各类苗木近300万株,为全县退耕还林工作起到了试点示范作用。杏园乡位于定西县东南部,与陇西、通渭两县接壤,乡域总面积109.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309万亩,是东河流域治理的重点乡之一。全乡辖…  相似文献   

2.
舟曲县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任务面积10.9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7万亩,荒山造林3.9万亩.涉及全县所有22个乡及1个县属国有林场,269个村,21236户,99354人。通过不断加大退耕还林工程规模,不仅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途径,更重要的是为今后林业建设超常规、跨越式、快发展创设了更好的机遇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澄城县自1999年以来,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走以大工程带动大发展之路,陆续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四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日元贷款植树造林等五大林业重点工程,突出“十抓”,实现了“五个新转变”,促使全县林业建设步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4年多时间累计人工造林26.5万亩,封山育林1.1万亩,实施飞播造林1.05万亩.管护现有森林资源26.4万亩.全县森林  相似文献   

4.
肥东县认真贯彻中央9号文件精神,围绕建设生态林业这个中心,狠抓退耕还林、绿色长廊、农田林网和环村林带建设。据统计,近四年来全县新建绿色长廊517公里:新增农田林网庇护面积18万亩;建环村林带216个:成片造林19.3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7.74万亩,长防林1.14万亩:四旁植树和义务植树853万株。初步实现了“有山皆绿,无水不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良好生态格局,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万里绿色长廊建设先进集体”、“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先进集体”等称号。  相似文献   

5.
镇安县自1999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中省有关政策,采取得力措施,稳步实施,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发展,先后被国家授于“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中国板栗之乡”等荣誉称号。截止2004年底,全县共计退耕还林40.6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3.7万亩,配套荒山造林16.94万亩,  相似文献   

6.
定西县凤翔镇北廿铺村2002年被县政府列为全县生态建设整体推进示范村,该村按照凤翔镇实施“治二退六进万”的生态建设总体工作思路(治理2个小流域,退出耕地6000亩,发展林草1.2万亩),结合本村实际,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增加收入”的原则,规划实施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工程建设3500亩,其中退耕还林1000亩,配套荒山工程造林2500亩。截至目前,退耕还林已全面完成,共栽植山杏、沙棘、侧柏等苗木16.5万株。荒山工程造林完成整地2500亩,栽植侧柏等苗木3.2万株。计划雨…  相似文献   

7.
2014年,突泉县将按照“城中建花园、城郊建菜园、乡村建果园”的思路,继续巩固扩大生态建设成果。全县计划完成造林绿化7.75万亩,其中国家重点工程造林绿化4.1万亩(退耕还林工程1.5万亩、“三北”防护林工程2.3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示范项目造林0.3万亩),非重点工程造林2.45万亩(义务植树0.85万亩、“四旁”植树0.6万甫、其它1万亩);  相似文献   

8.
白河县抓住国家退耕还林机遇,狠抓退耕还林工程,全力经营这一富民的重点项目,收到良好效果。五年来,全县共完成退耕还林36.6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0.5万亩,荒山地造林16.09万亩;完成人工造林0.3万亩,封山育林2.5万亩,落实集体管护80.1万亩,成立了15个乡镇林业站,投资120万元建立了县级中心苗圃。4.3万退耕户领取粮食5929.5万公斤,  相似文献   

9.
凤阳地处我省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总面积1920平方公里。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总体呈现出“南是山,北是湾,中间丘陵加平川”的特点。自2002年起,凤阳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2002年至2007年的六年间,凤阳累积实施退耕还林17.42万亩。截止2007年全县林业用地面积40.77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32.6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11.3%,林木绿化率达到22.5%,林木绿化率比2002年森林资源规划调查时的14%增加了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促进产业大发展2002年,退耕还林的春风吹绿了重庆市秀山县的山山水水,为贫穷的“秀山人”带来了“富”的希望。4年来,全县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38.48万亩,涉及27个乡(镇),136个村,5万余户村民,使38.48万亩荒山、坡地变为茂密的绿林,其中新植经济林为2.41万亩,生态林达36.  相似文献   

11.
1999年以来,镇安县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响应江泽民同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伟大号召。认真贯彻朱镕基同志“退耕还林”十六字方针,立足县情实际.实施生态立县,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为从根本上改善全县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努力,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6.24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22.9万  相似文献   

12.
白水是中国苹果之乡、文祖仓颉故里,地处关中平原与陕北高塬的过渡地带,全县总面积986平方公里,辖7镇7乡194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农业人口24万,境内林业用地面积61.0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0.1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面积32.89万亩。近年来,白水县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和天然林保“三大”工程,累计完成造林面积33万亩,退耕还林保存率达到100%,建成以核桃、柿子、花椒为主的经济林基地13.6万亩,全县森林面积覆盖率由2000年的8%提高到现在的27%,  相似文献   

13.
浅议旬阳县退耕还林工程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旬阳县自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项目造林62.48万亩。其中退耕还林34.6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7.31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截止2009年底,国家累计投资6.46亿元.经过10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4.
山丹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土地总面积810.36万亩,耕地面积99.7万亩,总人口19.92万人。自2002年以来,山丹县抢抓历史机遇,把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作为全县林业生态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战略措施来抓,3年来共完成退耕还林30.61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6.11万亩,荒山造林14.5万亩。  相似文献   

15.
一、退耕还林现状 宁夏泾源县总面积169万亩,其中耕地59.7万亩,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31.5万亩,“退一还二”荒山造林36.8万亩,工程涉及7个乡镇114个行政村,受益农户20,187户94,512人,工程实施八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得到逐步扭转,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期间,多伦县累计投入林业建设资金43437万元,完成京滓风沙源治理工程43万亩(其中人丁造林10.5万亩,飞播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30.5万亩);退耕还林74.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46.3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8.5万亩);退耕还林后续产业0.8万亩;义务植树174万株,“四旁”植树129万株;以“治还工程”为重点的社会造林17.9万亩;纳入公益林76.97万亩。  相似文献   

17.
吴键 《新疆林业》2014,(3):13-14
自2002年以来,吐鲁番市依靠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紧紧围绕“生态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坚持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经济效益为重点,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31万公顷(19.67万亩),其中退耕造林0.51万公顷(7.7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0.53万公顷(7.87万亩),封育0.27万公顷(4.1万亩)。  相似文献   

18.
退耕还林绿了荒山,富了农民,这是昌宁县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成效的真实写照。昌宁县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截至2008年底,全县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3.4万亩,其中,退耕地还林5.7万亩、荒山造林4.7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覆盖了全县13个乡(镇),109个村,涉及农户13475  相似文献   

19.
陈康 《陕西林业》2005,(5):43-43
白河县从2004年开始,不断加大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力度,当年提前完成了2002年以前全县27.6万亩的退耕还林确权发证任务(含荒山造林),发放林权证36361本。今年全县又全面启动了2003年度退耕还林确权发证工作,在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下,切实加强了硬件的投入,调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严把发证质量关。截止6月底,已全面完成2003年度9万亩退耕还林的林权申请登记受理工作,发放林权证4878本,确权发证面积6.138万亩,  相似文献   

20.
吴秀利 《中国林业》2013,(23):53-53
山西省五寨县从2000年试点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其退耕还林46.9万亩,全部为生态林,其中,退耕地还林13万亩,荒山造林33.9万亩。通过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全县初步形成了两山两梁、两纵两横、四条百里绿色屏障的生态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