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进一步研究化肥氮素在农田中的利用率及增产效应机理。本文主要综述了农田系统中单施化肥、秸秆配施化肥、有机肥配施化肥及绿肥配施化肥处理中化肥氮素去向,为今后提高农田系统中的氮肥利用率及农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田土壤化肥污染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对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农业发展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中较为显著的就是农田土壤化肥污染,其不仅会影响农田质量,还会威胁农产品安全。所以,相关部门应深刻认识到农田土壤化肥污染的危害,充分掌握农田土壤化肥污染的原因和表现,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农田土壤化肥污染这一现状,为我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农田土壤化肥污染的原因,并总结改善农田土壤化肥污染现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节本增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省土肥站印发了《浙江省农田化肥减量增效工程核心示范区建设方案》,正式启动了该省农田化肥减量增效工程。其主要目标:在确保作物稳产、高产的前提下,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调整优化施肥结构,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氮肥用量15%以上,以减轻化肥对农业环境的污染。该方案同时规定了农田化肥减量增效工程核心示范区的设置原则、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和科学施肥主要措施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田土壤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田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农田土壤受污染率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不足5%上升至目前的19.4%。农田土壤污染的三大污染源是化肥、农药、农用地膜,化肥、农药、农用地膜的过量、不合理使用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本文对农田土壤污染的特点及危害性进行分析,概述农田土壤修复的三大方法,即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并提出防治农田土壤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种植业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各地区和流域水体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该文基于养分替代模式下化肥减量增效控制农田的氮磷流失研究,分析了不同农田养分替代模式下对化肥减量增效及控制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基于养分替代模式的农田施肥种类、施肥用量及施肥方式得到了优化改善,减少了传统化肥的施用投入量.在同等产量水平下,养分替代可以减少农田氮磷的流失,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对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农田化肥氮磷地表径流污染风险评估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所处的六省一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80个市级行政区化肥施用情况的调研,估算了农田化肥氮磷地表径流流失量,在耦合农业化肥流失量、降雨和河网密度三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农田化肥氮磷污染风险分级方法并初步识别了重点区域。结果表明,近20年来,其化肥施用量呈现上升趋势,氮磷地表流失量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湖南省,氮磷流失强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41、0.61 kg·hm~(-2)·a~(-1)。湖南省为六省一市中农田化肥氮磷污染的高风险区,上海市为低风险区,其他五省则以中、低污染风险为主。研究结果有助于实现对农田面源污染的风险防范,推动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由于化肥被广泛地用于提高作物产量,化肥中所含放射性核素就有可能随化肥转移到农田环境,通过作物吸收经食物链,最终被人体摄取。因此,对化肥及施用过化肥的土壤进行监测,认识放射性核素经土壤向作物转移的规律及农田土壤中天然放射性核素长期积累,了解通过食物链转移到人体后所引起的放射生物学效应,对保护农田环境,  相似文献   

8.
通过上海市农田化肥农药面源污染控制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建构的实例,探讨了如何从系统需求入手,借助地理信息技术(GIS)实现对区域农田化肥农药使用的监测和管理。同时,对于利用GIS技术建立农用地化肥农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般方法作了一定的探讨,以期对农田管理信息化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豫西地区不同类型农田化肥增产效益及增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化肥在豫西地区不同地形农田的增产效益与增产潜力,为引导和实现化肥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施用、提高豫西地区粮食产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豫西地区平川地、坡平地、坡地等3种典型地形农田化肥施用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并对3种典型农田化肥消费量与粮食产量的多年统计资料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豫西地区粮食增产潜力进行了预测。【结果】作物单产以平川地最高,坡平地次之,坡地最低。尽管在3种类型农田上使用化肥均可大幅度增加作物产量,但化肥增产效益以坡地最高,坡平地次之,平川地最低;对3种典型地形农田化肥消费量与粮食产量多年统计资料的分析也获得相同结论。根据田间试验结果对未来豫西地区粮食产量及增产潜力进行的预测表明,当采用本研究中最大施肥量时,豫西地区粮食总产量可达到4.24×109 kg,是2003年该地区粮食产量的2.1倍;并预测在增加粮食产量中,坡地贡献率占50.1%、坡平地占33.7%、平川地占16.2%,坡地和坡平地粮食生产对该地区粮食总产量具有决定作用。【结论】豫西地区3种典型地形农田中化肥增产效益存在差异,以坡地化肥增产效益最大。因此,加强坡地化肥投入,可有效地提高本区粮食总产量,对今后本区粮食的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使用化肥、农药数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关调查表明化肥的利用率低、流失率高,不仅导致农田土壤污染,还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对水体的有机污染、富营养化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和空气污染。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春麦区小麦化肥有机替代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我国春小麦养分管理的主要问题,因地制宜地提出不同省(区)春小麦化肥有机替代的技术途径,为春小麦生产化肥零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农户实地调研与农户调研文献资料收集的2 166组数据,比较分析不同省(区)春小麦养分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年公布的最新牲畜数量、春小麦播种面积和产量等数据,利用已发表文献关于牲畜粪、秸秆和绿肥作物的养分含量,定量化分析春小麦主要省(区)的化肥有机替代潜力,结合气候、土壤和有机资源现状,提出适宜不同省(区)春小麦有机替代途径。【结果】化学氮肥和磷肥施用过量、钾肥和有机肥施用不足是我国春小麦养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中尤以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黄灌区氮肥过量施用最为严重。春麦区大牲畜和羊的数量约占全国的1/3和1/2,牲畜粪提供的氮(N)、磷(P2O5)、钾(K2O)养分量分别为238.6×10 4、57.6×10 4和141.0×10 4 t·a -1,牲畜粪N、P2O5和K2O在春小麦上的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78.2%、48.1%和43.1%。春麦区秸秆还田总量折合410.2×10 4t,单位面积麦田氮(N)、磷(P2O5)、钾(K2O)可还田量分别为11.4、2.5和31.9 kg·hm -2,通过秸秆还田N、P2O5和K2O当季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4.9%、3.3%和22.7%。通过绿肥进行春小麦有机替代,绿肥的养分如充分释放完全可以满足春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需求。【结论】针对我国春小麦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的问题,可以通过牲畜粪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三大有机替代途径加以解决。其中,牲畜粪肥在春小麦上N、P2O5和K2O的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78.2%、48.1%和43.1%;秸秆还田N、P2O5和K2O当季有机替代潜力分别为4.9%、3.3%和22.7%;绿肥的养分如充分释放完全可以实现春小麦化肥氮、磷、钾的有机替代。不同省区在选择有机替代方式时应从资源、成本和技术等角度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2.
对建水县肥料施用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当地农业局提供的数据资料,分析该县主要农作物的农田施肥状况和养分结构。结果表明:建水县农田养分补充主要依赖化学肥料,有机肥施用量较少;化肥施用上存在重氮轻磷现象,氮、磷比例有所失衡,钾素、中微量元素养分供应不足。为提高肥料利用率,今后应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控制化学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适当补施微肥。  相似文献   

13.
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制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笔者综述了有机肥、无机肥以及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土壤肥力以及农田氮损失的影响以及机理,重申了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制度的优越性。认为有机无机配施过程中提供的速效养分数量和强度是影响有机物配施效果的关键因素,理想的有机无机配施是使得速效养分的数量和强度既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又不会引起因速效养分的流失导致的环境风险。指出在生产实践中科学的有机无机配施比例应该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主要包括土壤基础地力水平,施肥水平,有机肥类型,气候条件等;有机无机结合施肥过程中,在保证作物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化肥的施用比例是降低活性氮损失,减轻环境负面影响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建德市不同农作系统肥料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孔樟良 《农学学报》2015,5(7):81-86
调查农田施肥现状可为深入了解施肥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建德市31块定位农田连续5年的肥料结构跟踪监测,比较分析了8类农作系统农田的氮、磷、钾施用情况。结果表明,该市农田肥料的投入量因种植方式、农户等的不同有较大的差异,氮、磷、钾纯量的年总投入量在219.45~1526.55 kg/hm2之间变化,平均为734.70 kg/hm2;部分农田存在超量施用肥料的现象。有机肥的施用量呈现增加趋势,其对农田氮、磷、钾养分投入总量的贡献平均约为10.89%;投入肥料中氮:磷:钾平均比例大致为1:0.6:0.6。经济作物的肥料施用量明显高于粮食作物,且有机肥及磷、钾肥被优先施于经济作物中。目前建德市在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及氮磷钾施用比例方面还不尽合理,建议继续加大力度推广施用有机肥,增加粮食作物农田中磷、钾肥及有机肥的施用,以全面提升耕地地力。  相似文献   

15.
互助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培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化肥大量使用以来,我县农民减少积攒和使用有机肥,加大对化肥的使用,大量盲目施肥和习惯施肥,重施氮肥和磷肥,不施或少施钾肥,忽视微肥使我县耕地土壤肥力发生显著变化,有机质和钾素下降,氮、磷和重金属污染上升,本文就我县耕地地力现状、耕地地力变化和加强耕地地力建设的主要对策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6.
祝延立  那伟  庞凤仙  张永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07-6408,6411
[目的]研究猪粪沼渣与化肥配合施用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玉米施用化肥情况下沼渣的适宜用量研究,筛选出沼渣与化肥的最佳配比。[结果]试验处理以施用沼渣30~45t/hm2配合施用450~600kg/hm2复合肥增产效果明显,比对照增产6.67%~16.03%,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农田适量施用沼渣能够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减少化肥的施用量。该研究为农田合理施用沼渣、提高作物产量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及生物炭基肥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物炭可作为土壤改良剂单独施入土壤,改善土壤环境条件,也可与肥料混合制成生物炭基肥,其具有养分缓释、增产稳定等一系列优点,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从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对农田土壤污染的治理,以及生物炭基肥对肥料养分、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对生物炭及生物炭基肥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明其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嘉博文生物有机肥为材料,在十堰市郧阳区3个不同乡镇进行试验,探究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缓效钾、有效磷的含量,与施用前相比,分别提升5.16%、5.56%、24.61%、1.07%、16.70%,土壤pH值变化不大且维持在中性左右;水稻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也有一定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肥料替代化肥在苹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微生物肥料(固体生物有机肥+液体微生物菌剂)替代部分化肥在苹果种植中的应用效果,以短枝红富士苹果为试验材料,研究100%化肥(CK)、微生物肥料+100%化肥(T1)、微生物肥料+80%化肥(T2)、微生物肥料+60%化肥(T3)、微生物肥料+40%化肥(T4)、微生物肥料+20%化肥(T5)、仅微生物肥料(T6)共7种施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果树的树体生长指标、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微生物肥料的添加可以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能够增加新梢长度、叶面积及叶绿素含量,促进苹果树体的生长,提高苹果产量。在施用微生物肥料的情况下,化肥施用量只需要施用通常的60%(T3),即可满足苹果生长,并能提高土壤质量,使果园的净利润达到最大。说明微生物肥料替代化肥在苹果种植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为苹果生产中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化肥市场价格和销量的变化情况.[方法]对新疆11个地州市的12家农资(化肥)经销店在2012~2019年间进行长期定点动态跟踪调查,按月采集化肥价格及销售量信息,综合分析新疆化肥市场价格和销量的变化趋势.[结果]新疆化肥仍以传统的尿素、磷酸二铵为主,两者销售量在化肥中占比为74.61% ~83.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