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福建武平帽布火烧前米槠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根据福建武平帽布火烧前米槠群落生态现状系统调查资料,运用立木级结构对米槠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米信与其它植物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米槠种群立木级结构和存活曲线呈增长型,分布格局为负二项分布,米储与其它植物正联结种对有52对、负联结种对97对.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群落种间相关和联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祁连山北坡6个林区具有代表性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群落,设置400 m2的样地16块,对群落的种间联结性和关联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云杉群落中96个种群总体表现出显著的正关联,主要种群间具有互利共存的关系;灌木-青海云杉林、草类-青海云杉林内种群间总体表现出不显著的负关联,藓类一青海云杉林内种群间总体表现出不显著的正关联,而青海云杉混交林中种群间总体表现出显著的负关联.群落中物种种间联结性不强,负联结种对数大于正联结种对数,仅5个种对为显著正联结,大部分种对间为不显著的负联结,不存在极显著和显著的负联结.种群间关联性较弱,且与种对数成反比,关联性越强种对数越少,种群具有相对独立分布的特性.青海云杉种群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构成的群落也能够容纳较多的物种,并使群落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3.
乳源木莲天然林群落种间联结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应用方差比率(VR)、卡方(χ2)检验、联结系数(AC)、点相关系数PCC和r等指标对乳源木莲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各种对的种间联结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3个乔木层种群在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正联结,且乳源木莲、拉氏栲、栲树等优势种与其它树种形成种对正联结的比例均比负联结的大,表明其它大部分树种易与这些优势种群混生,形成相对稳定群落.灌木层23个种群间的总体联结性也表现出正联结,并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2×2列联表,对衡阳盆地自然恢复灌丛阶段植物群落中20个主要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优势种多物种间显著负关联;群落中重要值较高的20个种群组成的190种对中;有58对呈显著正联结,有34对呈显著负联结;以X2为基础,结合联结系数和种间关联度的3个指标较好地测定了20个主要植物种群的联结性.  相似文献   

5.
运用方差比率法(VR)、X2检验、种间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联结系数(AC)分析了贵州省六盘水市玉舍国家级森林公园十齿花群落20个优势灌木种群的种间联结性。总体关联度检验显示:20个灌木种群构成的190个种对总体上表现为显著的正关联。几项关联检验指标对十齿花群落主要灌木种群之间联结性关系检测结果表明:共同出现百分率PC和联结系数AC反映出的显著关联及完全独立的种对数均比用X2检测所得的种对数多,尤其是显著负联结的种对较为明显,但几种方法检验的结果总体上反映了大致相同的联结趋势;在总的种对数中,正联结种对数略多于负联结,呈显著和极显著关联以及完全独立的种对数所占比率较低,多数种对联结性不显著,趋于独立。  相似文献   

6.
采用2×2列联表,通过X2检验和ω检验,并结合共同出现百分率(PC值)和联结系数(AC值),分析了馨香玉兰所在群落20个主要树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20个主要树种在总体水平上表现为显著的正联结.190对种对中,只有少数种对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大多数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相关性较弱.馨香玉兰种群与少数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较强,与大部分树种间联结性较弱,体现了馨香玉兰较强的生态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流域云南松林主要树木种群种间联结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 2×2联列表,运用联结系数、共同出现百分率、点相关系数以及X2 统计量等多种指标分别测定了云南金沙江流域云南松林 17个主要树木种群在取样面积分别为 100m2 和 400m2 时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取样面积不同,种间联结性差异显著。在 34对具有明显正联结关系的种对中,有 4对仅在取样面积为 100m2 时才表现为明显的正联结,有 14对在取样面积为 100m2 和 400m2 时都表现为明显的正联结,有 16对仅在取样面积为 400m2 时才表现为明显的正联结。取样面积为 400m2 时,其种间明显正联结星座图恰好反映了主要种群对生境的适应性,更能如实反映云南松林群落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应用方差比率法,并通过2×2列联表2χ检验法及利用联结系数AC指数测定法、共同出现百分率PC值,研究九龙湖水源涵养林黑桫椤群落主要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主要灌木种群间在总体上呈一定的正关联;(2)2×2列联表的2χ检验共有3对为极显著正关联,9对为显著正关联,4个种对为显著负关联;(3)联结系数AC指数标量出了黑桫椤群落样地中种对间的联结程度和相伴随出现的机率,主要灌木种群间的联结性不显著且联结程度较低。(4)PC值是用来测定物种间正联结程度强弱的指标,主要灌木种群间的PC值绝大多数在0.4以下,联结程度较弱;(5)种对间的正关联,主要是由于它们具有相近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生境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所致,种对间的负关联主要是由于物种间的空间排斥,适应不同微环境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小叶青冈林进行调查,根据各种群重要值,选取25个优势种,对其种间联结性进行计测和分析,并划分了生态种组。结果表明,优势种群间整体上呈正联结性;在300个种对中,具有明显正联结性的种对数占总种对数的11.67%,大多数种对表现为弱联结性或无联结性,各种群的分布相对独立。通过聚类分析,结合种间联结系数和各种群生态习性,将25个优势种群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10.
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金佛山巴山榧树灌丛群落中优势灌木种群的种间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7个优势灌木种群间的总体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66个种对呈正关联,54个种对呈负关联,正负关联比为1.22;104个种对的Iaccard指数(I)值介于0.2≤I≤0.6之间,表明大多数种对间的联结程度居中,关系紧密的种对较少;正相关81个种对,负相关55个种对,正负相关比为1.47.绝大多数种对间的联结性和相关性均不显著,种对间关系松散,独立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11.
应用频次分布法和4种扩散指数法(包括扩散系数C、聚集度指标I、Morisita分散指标Iδ、Cassie.R.M指标CA)对福建武平帽布米槠林炼山前后6种主要树种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主要树种炼山前后的空间分布型均符合二项分布(聚集分布).炼山后米槠种群(除了Iδ、CA和X/X公式外)、杉木种群、木荷种群、刨花楠种群和栲树种群聚集强度都不同程度增加,而中华杜英种群除了指标Iδ聚集强度增加外,其余公式炼山后聚集强度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福建武平帽布米槠林重要值大于10%的树种年龄结构和重要值最大的树种的生长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米槠、刨花楠、木荷和丝栗栲属于增长种群,沉水樟、罗浮栲、华杜英和虎皮楠属于稳定种群,直杉木和马尾松属于衰退种群;米槠树高生长最大值出现在30~36年生,直径生长最大值出现在36~40年生,材积生长在26年生以后逐渐加快,到40年生时尚未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3.
粤北低山丘陵地区小红栲生长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根据务必粤北低山丘陵地区收集小红栲解析木12株和标准木31株的资料,通过建立生长模型,分析其生长规律,并用最优分割法将小红栲生长发育过程分为5个阶段,据此进一步划分其龄级和组织龄组。结果表明,小红栲早期的树高和直径生长迅速,继而进入材积束生期和数量成熟期,从面提供该树种的营林理论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阔叶林地在不同更新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对天然更新米槠林、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等林土壤的孔隙组成和养分状况作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与天然更新米槠林相比,人工促进更新米槠林、杉木幼林和杉木中龄林林地的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自然含水率和通气度均下降,容重增大,土壤结构性变差,通气性和渗透性减弱,土壤蓄水能力下降,土壤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和PH值均减少,土壤的保肥供肥能力变差,土壤肥力下降,这说明自然更新米槠林更少受到人为干扰。枯落物数量和质量均优于其他林分,有利于养分的贮存和转化,对土壤肥力的保持作用更明明显。表2参10  相似文献   

15.
福建武平米槠种群生态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应用R尺度法对福建武平米槠种群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米槠种群分布格局及其动态均为聚集分布;种群分布格局动态随立木级增大聚集度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6.
粤北常绿阔叶林乔木优势种群结构与格局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粤北车八岭自然保护区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绿阔叶林群落设置2 hm2的固定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分析乔木层优势种群结构、分布格局及生态位特征,探讨群落结构和动态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1)该群落主要优势种为米锥Castanopsis carlesii,乔木层优势树种径级结构为"L"型,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阶段;(2)结合垂直分布型结构与生态位宽度分析,可知群落中米锥、荷木Schima superba等占据资源位较多,个体数量及幼苗储备丰富,对资源的竞争力最大;鸭公青Neolitsea chuii及栓叶安息香Styrax suberifolia等次之,尾尖叶柃Eurya acuminata对资源的利用和竞争力最差;(3)应用方差均值比、Lloyd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指数以及负二项分布指数对优势种群进行格局分析,各种群整体格局均为集群分布,但是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随着径阶增加,种群格局逐渐由集群分布过渡到随机分布.这既与物种本身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有关,也与外界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福建万木林米槠林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35年生天然米槠林为福建省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类型之一,对其群落学特征及测树学特征调查研究表明:本群落乔木层由21种树种组成,米槠占绝对优势(重要值达147.69);群落处在缓慢演替之中;林分为较典型的复层异龄混交林,生产力高,蓄积量达531.6m3/hm2,蓄积平均生长量达15.2m3/(hm2·a);树干生物量达265.8t/hm2,树干生物量平均生长量达7.594t/(hm2·a).本研究对中亚热带天然阔叶林经营利用技术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