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针对2年生盆栽的侧柏、铅笔柏幼树,在人为控制不同等级土壤含水量的情况下,测定侧柏、铅笔柏的高生长值,应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计算铅笔柏、侧柏幼树在不同等级水分处理下的生长指数,判断侧柏、铅笔柏幼树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运用P-V技术研究铅笔柏、侧柏的原初总体渗透势π0、失膨点总体渗透势πp、均渗透势、相对含水量RWC、失膨点渗透水与饱和渗透水比值VP/V0等水分特征参数。结果表明,铅笔柏抗旱能力弱于侧柏,但在水分相对充裕的条件下,铅笔柏较侧柏能够维持较高的细胞膨胀度,生长因而比较旺盛。随着树龄的增加,铅笔柏和侧柏的抗旱能力均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3.
针对北京西山地区的立地条件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景观游憩林树种选择的评价体系。结果表明:栾树、山杏、山桃、元宝枫、黄栌、臭椿、白蜡等落叶树种因其观赏性高且立地适应性较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由于抗性表现突出且四季常青,侧柏、油松两种常绿针叶树种综合评价也较高。在北京西山风景游憩林的营建中,树种选择宜采取针阔混交的方式,以花色、叶色较好的高分树种(山杏、黄栌、元宝枫、栾树、白蜡等)为基调,搭配常绿针叶树种(侧柏、油松),营建以季相美景为特色的风景游憩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盆栽2年生铅笔柏(Sabina virginian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的叶片(枝条)的保水力、根冠比、根系活力、叶绿素、蛋白质、SOD超氧化物歧化酶、饱和吸水时总体原初渗透势π_0、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总体渗透势π_p、零膨压时的相对渗透水含量ROC、质外体相对含水量RWC等11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对铅笔柏、侧柏的抗旱性强弱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叶片保水力:铅笔柏侧柏;根冠比:铅笔柏侧柏;根系活力:侧柏铅笔柏;叶绿素含量:铅笔柏侧柏;蛋白质含量:侧柏铅笔柏;SOD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铅笔柏侧柏;饱和吸水时总体原初渗透势π_0:铅笔柏侧柏;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总体渗透势π_p:铅笔柏侧柏;零膨压时的相对渗透水含量ROC:侧柏铅笔柏;质外体相对含水量AWC:侧柏铅笔柏;失膨点渗透水和饱和渗透水比值V_p/V_0:铅笔柏侧柏。运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对2个树种的抗旱能力做综合评价,铅笔柏在抗旱能力方面强于国内乡土树种侧柏。  相似文献   

5.
<正> 以往在我省石质山地多采用侧柏造林。不仅树种单一,而且由于侧柏生长慢,造林后易遭羊群、毒蛾危害,致使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较低,严重影响了山地造林的进展速度。为丰富石质山造林树种,探讨铅笔柏适生范,围加速石质山绿化进程,我们于1978年在肖县凤虎山林场的所里山、藏马峪、郭楼等石质山地营造了铅笔柏、侧柏对比试验林。经调查,1978年铅笔柏造林成活率为95%,侧柏为62%;1983年调查,6年生时,山坡上、中、下部平均生长情况:铅笔柏高2.59米,地径7.18厘米,侧柏高1.32米,地径3.83厘米。铅笔柏高、径生长  相似文献   

6.
前茬树木对铅笔柏幼林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结果初步表明:侧柏、桧柏等柏类树种对铅笔柏新造林地或圃地具有明显的前茬效应,即明显影响铅笔柏幼树的生长,也会导致铅笔柏幼树遭受严重的梢枯病和芽枯病的侵害;国槐前茬也会导致新植铅笔柏遭受煤污病的侵害。  相似文献   

7.
运用P-V技术研究铅笔柏、侧柏的饱和吸水时总体原初渗透势π_0、初始质壁分离时的总体渗透势π_p、相对含水量RWC、失膨点渗透水与饱和渗透水比值VP/V0等水分特征参数。结果表明,铅笔柏抗旱能力强于侧柏,但在水分相对充裕的条件下,侧柏较铅笔柏能够维持较高的细胞膨胀度,生长因而比较旺盛。  相似文献   

8.
运用P-V技术研究铅笔柏(Sabina virginiana L.)、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幼树之间生理指标的差异,比较铅笔柏与侧柏的抗旱性强弱。结果表明铅笔柏的主要水分参数(P_0、P_W~P、ROWC、RWC、AWC、ROC)均明显低于侧柏;(RWD、V_P/V_0、∈)渗透调节能力和束缚水含量、最大体积弹性模量均高于侧柏。表现铅笔柏自身"遗传"特性对干旱环境具有较强的耐旱能力。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适合在吕梁市范围推广的油松(侧柏)、刺槐混交,油松(落叶松、侧柏)、柠条(沙棘)混交,刺槐、柠条混交和山杏(山桃)、柠条混交5种混交造林模式,对于提高吕梁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适合在吕梁市范围推广的油松(侧柏)、刺槐混交,油松(落叶松、侧柏)、柠条(沙棘)混交,刺槐、柠条混交和山杏(山桃)、柠条混交5种混交造林模式,对于提高吕梁市"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紫色土桤柏混交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桤柏混交林是紫色土的主要人工混交类型,在长江防护林建设中有重要作用。根据1983年营造的8种混交模式林分,研究了桤柏混交改良土壤、促进柏木生长的效果,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淳化县进行造林典型设计中,曾对该县及同类地区分布的一些混交林作了调查研究,并搜集了一些外地混交林调查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归纳和整理,提出了适于黄土高原地区营造混交林的造林树种和混交类型,并根据多年生产实践,总结出革灌覆盖造林方式,现介绍如下,供参考。一、混交类型1.油松、侧柏混交:侧柏是中性树种,幼年树冠狭窄,这一生物学特性决定了它特别适于营造混交林,这已为国内大量事实所证实。如山东省林业厅调查设计队在泰山林场的调查和中国林科院徐化成在河北西陵的调查,都证明混交林中的侧柏平均树高比纯林中的大40%以上,同时也比与之混交的及同样条件下纯植的油松生长得好。又如北京  相似文献   

13.
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1:1混交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的林木生长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混交促进马尾松和红锥的生长,特别对马尾松胸径生长的影响尤为明显,促进了马尾松胸径的生长。混交林分种问关系协调,马尾松生长尚未受到处于林冠上层...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5个铅笔柏种源造林试验表明:在引进的5个铅笔柏种源中,造林初期表现为LA种源最好,TX种源最差,各种源生长量高低排序为LA>SD>NE>MO>TX;铅笔柏造林以容器苗成活最好,达到99.17%;铅笔柏适应性较强,在温暖湿润、土壤条件较好的条件下,生长较快;与乡土树种相比较,当年生长量油松>铅笔柏>侧柏。  相似文献   

15.
铅笔柏可与意杨、泡桐等砍伐周期短的树种混交。混交的铅笔柏品种以选鳞叶,冠幅小的圆锥形或圆柱形类型为好,密度可为2×3米或2×2米,并以阔叶树造林2~3年再栽植铅笔柏为宜。混交12年后可逐渐对阔叶树进行间伐。  相似文献   

16.
用蓝桉、麻栎、藏柏、山樱桃、圣诞树、山合欢等作混交树种,在玉溪大栗园开展了8种人工混交林混交模型的试验研究,依据Ii=P1h/H+P2d/D+P3v/V计算混交模型的选择指标,用I标=I平均+aδn计算出混交模型的选择标准为3.0175。据此对参试的混交模型进行评定,结果以圣诞树×山樱桃带状混交效果最好,其次是藏柏×山合欢、藏柏×圣诞树带状混交。3种入选的混交模型的配置方式为混交林株行距为1m×2m的带状混交,混交林配置树种以50株为1行,4行200株为一混交模型,行与行随机排列。试验结果还表明混交林中各树种单株的生长量比纯林高。  相似文献   

17.
闽南地区杉木“小老头林”改造中,采用杉木分别与建柏、马尾松、相思树混交。试验表明:混交林与未改造单纯林相比,材积分别增加59.3%、66.7%、65.5%。混交4年后高生长加快,年生长在1m以上。  相似文献   

18.
针对皖北平原石质山地林木树种单一、生态脆弱、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较大的特点,选择侧柏、黄栌、青檀、五角枫以及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山核桃、石榴等树种,设计出合理的造林密度和树种混交比例,营造混交林。采用鱼鳞坑、水平阶、回字型等高质量的整地后,栽植苗木。其中容器苗根系好,缓苗期短,生长快。实践表明,这些措施大大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增强了林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曹芹 《山西林业》2010,(5):19-20
介绍了营造混交林的好处,总结了五台山林区营造油松、刺槐混交林,油松(落叶松)、柠条(沙棘)混交林,刺槐、柠条混交林和山桃(山杏)、柠条混交林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20.
丁家兴  郇恒玖 《江苏林业科技》1995,22(3):52-52,F003
对铅笔柏大苗造林产生“假死”现象的原因分析丁家兴,郇恒玖(东海县公路管理站,222300)(东海县石湖林场)铅笔柏生长迅速,例形优美,是优良的用材和绿化树种。但利用铅笔柏大苗造林,往往会出现苗木整株枯黄的现象,有人认为苗木已经死亡,而将其铲除,待来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