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及室内病原分离、检测与鉴定对信阳市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l)病害发生及病原种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信阳油茶病害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主要病害为炭疽病、灰斑病、褐斑病、枝枯病、枯稍病,病原菌分别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茶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theae)、壳囊孢菌(Cyto-spora sp.)、壳色单隔孢菌(Diplodia sp.)、小孢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其中,壳囊孢菌为油茶病害病原新记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沧州枣的主要品种金丝小枣、冬枣、梨枣果实病害危害症状、影响因素及防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金丝小枣主要病害为浆烂果病、黑疔病、褐皮病3种病害,病原菌包括梭壳孢菌、胶孢炭疽菌、细极链格孢和链格孢。5月中旬侵染枝条和叶片,5月下旬侵染枣花,7月上旬侵染枣果;冬枣主要病害为黑斑病、软腐病、溃疡病、苦痘病和缩果病5种病害,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和梭壳孢菌。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侵染枣花,7月侵染枣果;梨枣主要病害为铁皮病和缩果病,病原菌为链格孢、细极链格孢和橄榄色盾壳霉,5月下旬侵染枝条和枣叶,6月上旬开始侵染枣花,7月中旬侵染枣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浙江省磐安地区"浙八味"药材真菌病害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采用无菌培养基平板分离技术,从药材植物病叶中分离获得病原真菌,构建真菌ITS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分子水平的分类鉴定,并观察病原菌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和形态学鉴定共获得9种病原真菌,分别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绿色木霉菌(Hypocrea virens)、月状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lunatus)、球孢黑孢霉(Nigrospora sphaerica)、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束状刺盘孢(Colletotrichum dematium)和茎点霉菌(Phoma sp.)。查阅药用植物病原菌记录并结合科赫法则实验,当地药用植物成为3种病原菌的新寄主,分别为月状旋孢腔菌引起的安徽亳州白芍褐斑病、束状刺盘孢引起的磐安阔叶麦冬炭疽病、球毛壳菌引起的早小洋菊叶枯病。  相似文献   

4.
真菌病害是危害茶树最主要的病害类群之一,对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秋季是茶园真菌病害的高发期,对此时期开展真菌病害调查意义重大。本课题组于2022年10月,采用5点取样法对贵州省都匀市螺丝壳茶园展开了真菌病害调查。结果表明:共计调查到危害茶树的真菌性病害6种,分别为茶白星病、茶炭疽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茶赤叶斑病、茶煤病;其中,发病程度最严重的是茶白星病,分布频率和发病率均为100%,病情指数高达97;茶炭疽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的分布频率均为100%,发病率分别为100%和72%,病情指数分别为30.5和18;茶轮斑病、茶赤叶斑病、茶煤病的分布频率、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较低。本次调查明确了都匀市螺丝壳秋季茶园主要真菌病害种类、发生情况,并针对性对不同病害防治进行了讨论,为都匀市秋季茶园真菌病害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重庆地区危害蚕豆叶部的链格孢菌进行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从重庆市分离得到蚕豆叶部链格孢属真菌16株,对其中代表性的2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并对该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根据ITS和EF 2个基因序列的比对,明确2株菌分别属于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2株病原菌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 H为7。[结论]该研究为重庆蚕豆链格孢病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山木通病叶上分离叶斑病病原菌并鉴定,结果表明山木通叶斑病的病原真菌为镰刀菌(Fusarium sp.)、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Alternaria sp.),根据柯氏法则此3种真菌均为叶斑病的致病菌,混合致病性最高可达100%。通过室内平板的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叶斑病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对镰刀菌有较强拮抗性的细菌有6株,对尖镰孢菌有拮抗性的细菌有8株,对链格孢菌As1、As2这2株真菌分别有11、7株细菌对其有较强拮抗作用,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引起喀什地区核桃叶斑病的病原,有效防控该病害的扩展和蔓延,为病害的进一步防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对病原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从喀什叶城和莎车两个县的8个核桃园中采集典型的核桃叶斑病标本,经分离培养纯化及接种试验,确定了喀什地区核桃生产园叶斑病的病原.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培养观察和测定,并采用真菌rDNA-ITS通用引物(ITS1F-ITS4)进行PCR扩增并测序,获得序列登录GenBank进行比对分析.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结果,确定引起核桃叶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结论]喀什地区核桃叶斑病主要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ries) Keissle侵染引起.  相似文献   

8.
叶斑病是近年黑穗醋栗栽培区危害比较大的一种病害,严重时导致叶片大量提前脱落,从而影响树势和产量。分别从黑龙江省海林市、桦川县、宾县和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实验站采集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斑,并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纯化、形态观察和人工接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黑穗醋栗叶斑病是由壳针孢属(Septoria)真菌引起的,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etes)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球壳孢科(Sphaeropsidaceae),该病原菌的适宜生长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试验研究主要是确定了导致黑穗醋栗叶斑病的病原,以期为黑穗醋栗的抗叶斑病育种及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大豆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显微镜分别进行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学的观察鉴定,然后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5种不同病症的致病菌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采用MEGA 7.0中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病害和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不同种类杀菌剂在离体叶片或幼茎上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筛选防治药剂。【结果】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确定分离自河北省大豆主产区的病原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对应病害分别为大豆根腐病、炭疽病、茎点霉叶斑病、大豆黑斑病、凸脐蠕孢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均敏感,木贼镰孢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敏感,除木贼镰孢外的病原菌对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和嘴突凸脐蠕孢对烷基多胺类杀菌剂辛菌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对有机硫类仿生杀菌剂乙蒜素敏感,EC50值均低于10 μg·mL-1;杀菌剂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对上述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显著,氟吡菌酰胺对除大豆根腐病外的病害防治效果显著,辛菌胺、乙蒜素对大豆炭疽病和凸脐蠕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结论】共鉴定出河北省大豆病原真菌及其对应病症病害5种;推荐三唑类甾醇抑制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作为河北省大豆主要真菌病害的优选兼治药剂。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引起甜叶菊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2018年7月从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采集病样。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4种病原真菌分离物,观察分离物的菌落形态及分生孢子形态特征并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MEGA 7软件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简称NJ)基于病原菌的rDNA-ITS、GAPDH、CHS-1区序列和GenBank中相关病原菌的相应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因此,江苏省东台市富安镇甜叶菊生产基地甜叶菊叶斑病的致病菌鉴定结果为炭疽菌和链格孢菌。目前为止,我国关于甜叶菊病害病原物鉴定方面的报道还很少,本研究首次报道并分离鉴定由炭疽菌引起的甜叶菊叶斑病。  相似文献   

11.
3种生物农药对4种茶树病害的室内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氧苦内酯、武夷菌素、绿颖对4种茶树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氧苦内酯和武夷菌素对供试的4种茶树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氧苦内酯对茶轮斑病菌、茶云纹叶枯病菌、茶白星病菌和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较强,EC50分别为1.84,3.12,16.17,21.12mg/L;活性比2%的武夷菌素对4种茶树病原真菌EC50分别为17.38,19.22,98.25,306.19mg/L。研究结果为建设有机茶园合理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福建橄榄真菌性病害鉴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记述了福建橄榄 (Canarium album Raeusch.)的 1 3种真菌性病害及其病原真菌 :叶斑病 (Phyllosticta crataegicola、P.oleae) ,叶枯病 (Coniella castaneicola) ,叶枯斑病 (H arknessia sp.) ,叶褐斑病 (Sphaeropsis cruenta) ,叶污斑病 (Cladosporiummacrocarpum) ,叶黑斑病 (Alternaria tenuis) ,煤烟病 (Capnodium sp.) ,灰斑病 (Monochaetia karstenii、Pestalotiopsis eriobotry-folia) ,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镰刀菌果腐病 (Fusarium oxysporum) ,树干溃疡病 (Botryosphaeria ribis) ,枝枯病 (Massaria moricola) ,根腐病 (H elicobasidium albicans)  相似文献   

13.
报道了采自秦岭太白山的10种真菌中国新记录。Asteroma carpini(Lib)Sutton,Discosia artocreas f. bractearum Fr., Hendersonia caprifolii Brum., Pestalotiopsis guepinii(Desm. )Stey. Phyllosticta alpigena Sacc.,Phyllosticta ulmariae Thm.,Septoria latens Ell.et Ev., Septoria quevillensis Sacc., Seimatosporium caudatum (Preuss. ) Shoemaker,Seimatosporium pestalozzioides (Sacc. ) Sutton.  相似文献   

14.
为了摸清湄潭县危害茶叶的主要病虫害,为适时有效地防治茶叶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采取茶园普查和系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09年至2010年度对湄潭县茶叶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田间消长规律以及主要害虫的生活习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危害茶树的主要病害有5种,分别为茶饼病、茶炭疽病、茶白星病、茶云纹叶枯病和茶苗根结线虫病,病...  相似文献   

15.
信阳市园林植物真菌性病害调查与鉴定(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信阳市8种园林植物的真菌性病害进行了调查及病原鉴定,并对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的形态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发现病害17种,其中,樟树叶斑病、石楠红斑病、红花檵木灰斑病及十大功劳炭疽病为河南省4种新记录病害.分布较广、危害较严重的病害有玉兰黑斑病、石楠红斑病、石楠灰斑病、桂花褐斑病、黄杨炭疽病5种病害.  相似文献   

16.
开展罗汉松叶部真菌性病害的调查与鉴定,为罗汉松的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从广西南宁市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采集罗汉松病叶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通过结合病原菌的培养性状、形态特征及rDNA-ITS序列分析,最终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将罗汉松的这3种病害分别鉴定为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叶尖枯病(Pestalotiopsis virgatula)及叶枯病(Alternaria alternata)。其中,由A.alternata引起的叶枯病和P.virgatula引起的叶尖枯病为首次报道的罗汉松病害。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白术真菌病害种类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贵州省地道中药材白术的常见病害进行了种类调查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白绢病、枯萎病、茎腐病、立枯病、褐斑病、炭疽病、叶斑病等病害为白术的主要真菌病害,根据以上病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南地区茶树内生真菌的种类及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茶树内生真菌种类丰富,有7科15属18种,这些真菌由子囊菌与半知菌构成,未发现担子菌与接合菌种类。在这些真菌中,Colletotrichum,Pestalotiopsis sp.1,Phomopsis sp.,Macrophoma sp.1等4种真菌分布普遍,且分离率高,为茶树优势内生真菌。研究还表明,不同茶园茶树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不同,这与茶园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茶树器官,其内生真菌的种类也不同,叶片内生真菌种类最多,未发现种子有内生真菌存在;茶树同一器官不同组织的内生真菌种类不同。  相似文献   

19.
广州地区观赏植物真菌病害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广州地区常见观赏植物的真菌病害,通过镜检,初步鉴定出报春花灰霉病、鸡冠花根腐病、千日红叶斑病、绿巨人褐腐病、菊花黑斑病、红掌根腐病、红掌叶斑病、红掌炭疽病、桂花叶斑病、山茶灰斑病、海棠叶斑病、棕竹叶斑病、苏铁黑斑病、杜鹃叶斑病、散尾葵叶斑病、绿萝炭疽病、石斛兰白绢病、肉桂炭疽病等18种真菌病害的病原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