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猪附红细胞体寄生于红细胞和血浆中而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本病主要引起猪(特别是仔猪)高热、贫血、黄疽和全身皮肤发红,故又称红皮病。近年来很多猪场因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而损失惨重。现将一起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应用“ES”抗原和酶复合物对猪旋毛虫病进行了ELISA的诊断研究,其抗原是对Gamble(1984)的肌幼虫培养方法经过改进研制而成的.应用这种抗原和免疫制剂建立起来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诊断方法,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容易判断等优点,改变了我国过去应用粗制虫体抗原诊断猪旋毛虫病的状况.通过对71头人工感染旋毛虫病猪血清的诊断,可获得100%的阳性检出率.对旋毛虫病流行区120万头猪的检测证明,患猪检出率达93—95%.对250头ELISA阳性猪与宰后检查对照,其诊断符合率为98%左右.  相似文献   

3.
探讨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感染对猪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将12头30日龄广西巴马小型猪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头.在猪感染P1后第3,8,17,24,31和40天,采用血常规和单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猪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含量,通过WST法对其增殖活性进行检测.P1感染组的T淋巴细胞数量(绝对数和相对数)整体趋势低于对照组,而两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没有显著差别.P1感染对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猪是世界上驯化最早的动物.本文详细阐述了下列几个方面:①中国的养猪历史;②中国猪种的形成和发展;③评价和利用(用传统养猪方法培育出来的)本地优良品种;④扼要介绍引进的肉用型猪品种;⑤中国养猪的新趋势;③中国猪种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根据Genbank上已发表的猪伪狂犬病毒(PRV)的gH基因和猪细小病毒(PPV)的VP2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引物,分别建立了PRV和PPV的单项PCR诊断方法,通过优化PCR条件最终成功地建立了PRV和PPV的复合PCR诊断方法.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对PRV的检测可以达到10-10.5/100 μL TCID50、对PPV的检测可以达到109.5/100 μL TCID50.对20头份病、死猪的血清、淋巴结、肺、肝等组织进行检测,结果5头份PRV阳性,3头份PPV阳性,其中3头份PRV和PPv同时为阳性,其余猪为阴性,健康猪对照样品全部阴性.结果表明,PRV和PPV复合PCR诊断方法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兽医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不同品种猪不同部位肌肉H-FABP基因表达差异,探讨莱芜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理,本试验选择体重100 kg莱芜猪10头、杜洛克5头,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H-FABP基因在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和半膜肌中的表达量.品种间背最长肌和半膜肌H-FABP基因mRMA的表达差异虽未达到显著水平,但莱芜猪背最长肌和半膜肌H-FABP基因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杜洛克猪.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与半膜肌间H-FABP基因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莱芜猪和杜洛克猪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部分地区副猪嗜血杆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青海省4个地区12个猪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应用间接血凝对不同猪场639份血清进行了检测;对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15份病料进行了病原分离鉴定,应用琼脂扩散试验对分离菌进行了分型.结果4个地区副猪嗜血杆菌最高阳性率为58.73%,最低阳性率为0,平均阳性率为25.19%;从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患病猪的肺脏和腹膜中分离到2株革兰氏阴性细小杆菌,经生化试验和PER鉴定,确定分离菌为副猪嗜血杆菌,分型结果为副猪嗜血杆菌血清5型(QH0804)和7型(QH0811).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病在4个地区一些猪场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和发生.这一结果为该地区有效控制该病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对一例雄性假两性畸形家猪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病理学和性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患猪60—80日龄时血浆睾酮和孕酮水平,以及静脉注射LH(200iu)后血浆睾酮浓度变化,还测定了性皮肤及子宫内膜的胞浆和胞核的二氢睾酮受体(DHTR)和雌二醇受体(ER),结果表明:在90日龄时性别畸形猪血浆中睾酮水平比雄猪低约50%,但在180日龄时接近雄猪水平,达92%,性畸形猪血中未测到孕酮,性皮肤组织的胞浆和胞核内DHTR含量均比雌雄对照猪低.胞浆中DHTR浓度为雄性对照动物的22.2%,为雌性对照的64%,胞核内分别为65%和56%,性畸形猪子宫组织中雌二醇受体(ER)较正常雌猪显著为低.本文讨论了该性别畸形猪的雌性性染色体与其睾丸发育的关系.其性皮肤中DHTR的浓度明显低下,是本病例具有雄性性腺,但未有雄性性器官发育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根据猪Toll样受体7基因(TLR7)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直接从三元猪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提取总RNA,应用RT-PCR技术扩增三元猪TLR7全基因,并进行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获得了三元猪TLR7全基因序列,其大小为3 160 bp,包含一个完整阅读框(3 153 bp),编码1 051个氨基酸残基,有15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和4个潜在的磷酸化位点,信号肽切割部位位于第29~30位氨基酸之间,跨膜基因序列为第844~866位.TLR7基因存在种属的差异性,亲缘关系越近,同源性越高.三元猪TLR7基因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猪TLR7基因表达、生物学功能、揭示ssRNA病毒入侵宿主的致病机制以及猪抗病毒免疫及育种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尚书明 《科学种养》2014,(11):48-48
<正>猪支原体肺炎,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俗称猪气喘病。该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猪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品种、日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患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该病潜伏期长、病程长,病原体在猪体内存在时间长,患猪在耐过或治愈后半年,甚至更长时间,仍可带菌、排菌。因此,猪场发病后如果净化不彻底,又会造成新进猪只感染,再次发生猪气喘病。  相似文献   

11.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口蹄疫和猪瘟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几种最为重大的生猪疫病,为我国一类动物疫病。三年来,农三师应用综合防控技术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猪瘟进行了防疫实践,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旨在研究莱芜猪和杜洛克猪间肌肉H-FABP基因mRNA表达差异,同时分析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探索莱芜猪肌内脂肪沉积的分子机理.试验选择100 kg体重莱芜猪10头、杜洛克7头,采用荧光定量RT-PCR法测定H-FABP基因mRNA表达丰度,并测定肌内脂肪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莱芜猪背最长肌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比杜洛克猪高36.16%.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肌肉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相关显著,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和肌内脂肪含量与饱和脂肪酸、饱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关显著,莱芜猪H-FABP基因mRNA的表达量和肌内脂肪含量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关显著,与脂肪酸总量相关不显著,但是杜洛克猪则与此相反.莱芜猪和杜洛克猪肌肉H-FABP基因mRNA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和脂肪酸组成相关显著,该基因可作为莱芜猪肌内脂肪选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3.
采用RT-PCR结合克隆测序的方法,从猪的肝脏组织中克隆出了猪基因的LXRα(Liver X Receptors α)cDNA序列,编码区长度1344bp,编码447个氨基酸,基于Pfam数据库发现存在一个锌指蛋白和核受体的配体结合区;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猪的LXRα所在的哺乳动物类群非常保守,与鸡和斑马鱼所构成的类群存在较大遗传距离;在大白猪和杂种野猪的脂肪组织中检测表明LXRα基因的表达自3月龄至12月龄逐渐增加,并在9月龄达到最高,而杂种野猪在9月龄开始高表达,12月龄最高.研究结果表明LXRα基因可能是猪脂质代谢的重要分子标识之一.  相似文献   

14.
检测FSHβ和PRLR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豫南黑猪和3个引进猪种产仔性能的影响.采用PCR-RFLP方法,对豫南黑猪、杜洛克猪、长白猪和大约克夏猪4个猪种进行FSHβ基因和PRLR基因多态性检测,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其对产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FSHβ亚基基因,豫南黑猪在初产总产仔数与产活仔数方面,基因型CC型比AC...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究影响荣昌猪和长白猪机体先天免疫功能的候选基因.以新生荣昌猪、长白猪胸腺为研究对象,利用RNA-seq分析荣昌猪、长白猪胸腺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同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并通过qRT-PCR验证RNA-seq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在新生荣昌猪和长白猪胸腺中,差异倍数在2倍以上的基因共421个,其中,荣昌猪相对长白猪上调的有231个,下调的有190个.GO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清道夫受体活性、G蛋白偶联受体结合、T细胞活化、细胞分泌调节、胞吐作用调节、SNARE复合物组装调节等生物学过程.KEGG通路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互作、cAMP信号、代谢(磷脂酶D、半胱氨酸和蛋氨酸)及一些疾病(非洲锥形病、癌症)相关信号通路.6个差异表达基因的RT-qPCR结果表明,此次RNA-seq的结果准确可靠.综合差异表达基因、GO和KEGG信号通路结果发现,TMSB15A和STAB2、SAA1和HP分别是荣昌猪和长白猪胸腺先天免疫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血细胞浓度对猪血豆腐品质的影响,以生理盐水替代部分血细胞的方法调整原血中血细胞浓度,并分析不同血细胞浓度的猪血制成的猪血豆腐样品的质构、感官、色泽和持水性品质.结果表明:随着血细胞浓度的降低,猪血豆腐的硬度显著降低,破裂力和剪切力先增大后减小,红度a*值和黄度b*值随血细胞浓度减小而降低,持水性随血细胞浓度降低先减小后增大.降低猪血中血细胞浓度能够显著改善猪血豆腐的口感品质,血细胞浓度在0.68×109~2.80×109个/mL时,血豆腐的总体接受度最高.  相似文献   

17.
植物化的猪α-乳清蛋白基因人工合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芦春斌 《种子》2004,23(12):3-5
根据猪α-乳清蛋白基因cDNA序列设计了多对特异性引物,采用循环PCR方法人工合成了植物化的猪α-乳清蛋白基因编码区(398 bp)并对该PCR产物进行测序.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采用循环PCR法扩增的产物是预期的猪α-乳清蛋白基因编码区,该植物化的猪α-乳清蛋白基因编码区可以用于植物转化,为猪α-乳清蛋白基因转基因植物研究和在转基因植物中进行动物基因表达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了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形态大小,测定了其在小鼠和猪体中的繁殖力指数、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的能力和对低温的耐受性。测得该虫株雄成虫、雌成虫和发育充分的肌幼虫的长宽度分别为(1.415±0.164)mm×(0.048±0.014)mm,(2.627±0.246)mm×(0.056±0.018)mm和(1.112±0.185)mm×(0.038±0.013)mm;其在昆明小白鼠和三元杂交猪体中的繁殖力指数分别为(112.0±59.65)和142.5;平均每条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56.76±5.13)条;在猪肉中的感染性肌幼虫置-32℃36 h或-22℃60 h即全部死亡。结果表明,该旋毛虫南阳猪体分离株的上述生物学特性与猪旋毛虫(T.spiralis)的特性相似。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八个猪种繁殖、肉质、抗病基因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PCR-RFLP等技术检测了山东省8个猪种(莱芜黑猪、大蒲莲黑猪、烟台黑猪、新沂蒙黑猪、里岔黑猪、五莲黑猪、鲁烟白猪和昌潍白猪)606个样品的繁殖(FSHβ、ESR和PRLR)、肉质(Hal~n)和抗病(FUT I)性状的主要功能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结果表明:山东省猪种上述5个基因均具有丰富的多态性,特别是FSHβ、ESR和PRLR 3个影响繁殖性状有利基因的基因频率很高,是其高繁殖性能的基础.Hal~n和FUT I基因在中外猪种间有不同的分布特征,通过Hal~n和FUT I基因在中外猪种间频率的对比,初步分析了山东省各猪种受国外猪种的影响的程度,为山东省猪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mTOR通路及其相关联途径上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eIF4E、与能量代谢有关的PPARGC-1、与血管形成有关的VEGFA、与细胞增殖有关的C-Jun4个基因在不同品种猪背最长肌中的表达丰度,选用上市体重的长白猪、地方猪种蓝塘猪和大花白猪各8头作为动物模型,以管家基因GAPDH作为内标,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比较这些品种猪的背最长肌中目的基因mRNA表达丰度。结果表明:大花白猪背肌eIF4E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蓝塘猪和长白猪(P0.05),其在蓝塘猪背肌的表达量高于长白猪但差异不显著(P0.05);蓝塘猪背肌PPARGC-1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大花白猪(P0.05),与长白猪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长白猪与大花白猪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VEGFA和C-Jun mRNA在蓝塘、长白、大花白猪背肌中的表达没有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eIF4E和PPARGC1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与不同猪品种间肌肉性状和肉质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