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实验为了解决雨露沤制过程中因温度和湿度的不足造成沤制不成功这一问题,采用生物快速脱胶,提高脱胶速度.本实验采用不同地区的12个样品,分离脱胶菌142株,其中以沤麻时间在15d左右的为多,获得率居首位(45.8%).在脱胶终点的判定上首次采用蜗旋混合震荡仪法,在酶活力的测定上采用DNS法,实验结果更加准确;得到亚麻脱胶程度在4级的有3株,占所分离脱胶菌的10%;YL79和YL113两株脱胶菌尤为突出,亚麻脱胶程度均在4级;果胶酶活性均在800个单位以上;故均为微生物脱胶的优选菌株,为雨露沤麻生物制剂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亚麻雨露麻茎上分离筛选到两株高产碱性果胶酶和半纤维素酶的细菌,对其进行了鉴定及脱胶效果试验,优化了亚麻沤麻工艺。复合脱胶菌液对原茎脱胶,在保持湿度和15℃的室温条件下,可在190小时内完成脱胶过程。与对照相比,脱胶时间减少50%以上。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复合菌的使用,缩短了沤麻时间,由平均30-40天降到15天以内;提高了出麻率,长麻出麻率提高2个百分点,综合出麻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从雨露沤麻后的大麻原茎上分离筛选大麻脱胶真菌。采用GB/T18147.2-2008和DNS法对6株优势真菌进行残胶率及脱胶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DMJ6沤麻7 d,大麻原茎木质部及韧皮部分离较好且不破坏纤维完整性;残胶率明显低于其他;果胶酶、甘露聚糖酶活性高于其他,木聚糖酶活性较高,纤维素酶活性低于其他;此菌产酶快,4 d果胶酶及甘露聚糖酶活性可达100 U/m L。经18S rRNA鉴定,DMJ6与Asperigillus niger相似度为99%。  相似文献   

4.
亚麻脱胶新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将引进的苏联酶制剂及丹麦诺沃亚麻酶用于亚麻脱胶试验,结果表明:加酶脱胶可缩短沤麻时间1/4~2/3,可提高出麻率3~4%。并具有提高纤维质量,消除沤麻水污染的作用,是亚麻脱胶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亚麻是优良的纺织原料作物。我国亚麻生产规模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年创汇近3.5亿美元,亚麻产业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之一。但国内外普遍采用温水沤麻和雨露沤麻等传统脱胶方法,存在着脱胶时间长、脱胶程度不一、纤维强度和出麻率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亚麻业的做大做强。为此,自2002年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单位在国家农业结构调整重大技术专项的资助下,开展了亚麻快速生物脱胶技术专题的研究。日前,该技术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萧山棉麻研究所的大力协作下,提前1年在浙江省开化亚麻原料厂成功地进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影响果胶酶及亚麻脱胶效果的主要外界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pH、浴比、化学助剂均对果胶酶及脱胶效果产生重要影响;以塘水为脱胶水源,最适脱胶条件为沤麻温度30~35℃、浴比120~25、pH7.0~7.5;化学助剂以2%的尿素为最佳,沤麻24h后加入,能够显著提高果胶酶的浓度,加快沤麻速度.  相似文献   

7.
本项目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HW201在亚麻沤麻过程中应用的基础条件与效果.结果表明,沤麻液中需要补充适量尿素以促进枯草芽孢杆菌HW201的生长和繁殖;纯HW201菌能够在沤麻过程中起到脱胶作用;在试验的沤麻条件中,固液比对沤麻有比较大的影响,降低固液比后沤麻液中的微生物生长更加旺盛;多聚磷酸钠和HW201联合使用,明显缩短了沤麻周期,处理后的麻纤维在化学成分上与传统生产工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利用碱性果胶酶复配部分木聚糖酶对亚麻原茎进行脱胶试验,比较了不同的酶配比和用量、作用温度和时间等条件下打成麻强力和长麻率,探讨了酶重复利用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碱性果胶酶和木聚糖酶配比为1∶2,酶用量0.8%(w/w),温度30-32℃,浴比1∶13-14,p H 8.5,脱胶时间60-65 h,打成麻质量最佳,打成麻强力提高10%-15%左右,长麻出麻率提高1.2%-1.5%,且比传统沤麻提高1-2号数,此外,添加50%脱胶废液用于再次沤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本研究总结出一套较成熟工艺,提高温水沤麻的质量,降低沤麻污染,缩短沤麻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提升打成麻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亚麻与黄麻两用沤麻池中的沤麻液为研究对象,取样后富集培养分离得到9株脱胶细菌,通过传统微生物学研究手段与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9种细菌分别聚类为产碱菌属(Alcaligenes sp.)4株,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4株,寡氧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1株。系统发育分析发现9种细菌从亲缘关系上较为接近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这三类菌属也是目前已知细菌中较为常见的脱胶菌属。说明该9种细菌与脱胶菌属关系较近,具有进一步研究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亚麻脱胶茵Ym68',对亚麻原茎进行快速脱胶试验,定期测定了麻茎中的脱胶菌活茵量、水溶物、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纤维素等指标.结果表明,亚麻原茎中水溶物、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分别为16.57%、7.82%、19.4%、18.4%和21.01%;脱胶完成时,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脱除率分别为82.1%、17.0%和11.4%;在接种后发酵2h内,亚麻麻茎中的水溶物由16.57%迅速降至7.93%;接种后发酵2h-4h,脱胶茵活茵量的增加幅度最大,为5.88倍;麻茎中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利用亨氏厌氧技术从沤麻塘底泥等厌氧生境中分离筛选到N2,Y4,Z2-6三株厌氧细菌,研究结果表明,其产酶最适pH为7.0-7.4,最适温度为30℃,最佳碳源为淀粉,最佳氮源为豆饼粉。N2、Y4、Z2-6的果胶酶活分别为:913u,973u,927U,半纤维素酶活分别为:137u、140u、170u,纤维素酶活分别为0、3u、0,对数生长期均为5-9小时,产酶高峰时间均在72小时左右。三个菌株混合发酵红麻皮,5天可成浆,粗浆得率为74.4%,半纤维素脱除率为28.79%,果胶脱除率为72.41%,脂蜡质脱除率为23.23%,打浆后做手抄片,白度为40.5,裂断长为3529m。对N2,Y4,Z2-6进行了初步鉴定,经查《伯杰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三个菌株均属梭菌属的群Ⅲ。  相似文献   

12.
通过广泛采集菌样、初筛、复筛和诱变育种等手段,获得了1株(编号为Ym68′)亚麻快速脱胶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了规模为100kg的亚麻快速脱胶试验。结果表明:Ym68′在实验室条件下16h内可完成亚麻脱胶;与传统脱胶工艺相比,其脱胶周期缩短79%以上、综合出麻率提高7.3个百分点、纤维强力和长度分别提高50%和3.3%、COD降低17%左右,具有脱胶周期短、纤维产量高、品质好和环境污染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香蕉纤维脱胶菌的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香蕉纤维是纺织行业的一种新型纤维原料,其脱胶方法和工艺研究的缺乏制约着相关的开发与利用。本文就香蕉纤维的微生物脱胶进行了初步研究,采用透明圈法从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具有降解香蕉半纤维素能力的放线菌菌株51181,利用它脱胶可去除香蕉纤维38%的胶质;对菌株51181产半纤维素酶的条件优化后,该菌株所产的半纤维素酶活达48.63U/mL,表明该菌株在香蕉纤维微生物脱胶及酶法脱胶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我国80%以上的甘蔗种植在旱地,干旱缺水是影响甘蔗生产的主要因子。研究不同甘蔗品种的抗旱生理生化特性对于抗旱甘蔗品种选育和抗旱栽培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桶栽方式,对抗旱性有差异的F172(抗旱性强)和YL6(不抗旱)2个甘蔗品种在苗期及伸长期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及复水处理,探讨了不同甘蔗品种抗旱性与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抗旱性较强的甘蔗品种F172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中氧自由基清除酶系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氧化保护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非可溶性蛋白(ISP)、可溶性糖(SS)含量显著提高;与不抗旱甘蔗品种YL6相比,甘蔗品种F172叶片中丙二醛(MDA)、非可溶性糖(ISS)含量相对比较稳定;而不抗旱甘蔗品种YL6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叶片中氧自由基清除酶反应较迟钝,MDA和ISS含量上升幅度相对较大,而可溶性蛋白(SP)、ISP含量下降。说明甘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差异是品种耐干旱胁迫存在差异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采用离心、层析和电泳等方法研究了多粘芽胞杆菌 T1 1 6 3在红麻干皮、鲜皮和鲜茎三种材料和振荡、静置两种发酵体系中分泌的脱胶酶种类 ,结果表明 :红麻专用脱胶菌株 T1 1 6 3在脱胶过程中至少产生 9种脱胶酶 (和亚基 ) ,其中分子量为 70 80 0 D、6 1 6 0 0 D、6 0 0 0 0 D、5 1 2 0 0 D、430 0 0 D、41 70 0 D和 335 0 0 D的七种酶在两种体系中共同存在 ,分子量为5 6 30 0 D和 2 880 0 D的两种酶分别只存在于振荡、静置系。不同酶在脱胶过程中产生的时间、速度和数量随红麻材料和发酵方式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6.
不同脱胶菌株胞外酶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DS-PAGE法,通过系统研究T85-260、T1163、T66等3株脱胶菌株在纯培养、灭菌和未灭菌苎麻脱胶过程中的胞外胶过程中的胞外酶系,初步明确了T85-260的胞外酶为组成型,而其它两种菌株的胞外酶为诱导型,T85-260存在较多种为在脱胶关键酶,表达量多,而其它两种菌脱腕关键酶种类和表达量都少。T85-260的快速脱胶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离心、层析和电泳等方法研究了多粘芽胞杆菌T1163在红麻干皮、鲜皮和鲜茎三种材料和振荡、静置两种发酵体系中分泌的脱胶酶种类,结果表明红麻专用脱胶菌株T1163在脱胶过程中至少产生9种脱胶酶(和亚基),其中分子量为70800D、61600D、60000D、51200D、43000D、41700D和33500D的七种酶在两种体系中共同存在,分子量为56300D和28800D的两种酶分别只存在于振荡、静置系。不同酶在脱胶过程中产生的时间、速度和数量随红麻材料和发酵方式的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8.
在天然水体条件下 ,对亚麻不同株龄、粗细、部位、含水量及霉变程度的麻茎进行了脱胶试验 ,结果表明 :麻茎越老熟、越粗者 ,脱胶越难 ,反之 ,脱胶速度越快 ;鲜茎经刹青处理后 ,脱胶速度较快 ,其完成脱胶的时间分别较鲜茎、干茎缩短 6 h和 1 2 h;麻茎发生霉变后 ,脱胶速度明显变慢 ,整株霉变的脱胶时间长达 82 h,较未霉变的延长 2 8h,且纤维质量变劣。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利用亚麻脱胶茵Ym68’,对亚麻原茎进行快速脱胶试验,定期测定了麻茎中的脱胶茵活茵量、水溶物、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纤维素等指标。结果表明,亚麻原茎中水溶物、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分别为:16.57%、7.82%、19.4%、18.4%和21.01%;脱胶完成时,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脱除率分别为82.1%、17.0%和11.4%;在接种后发酵2h内,亚麻麻茎中的水溶物由16.57%迅速降至7.93%;接种后发酵2h-4h,脱胶茵活茵量的增加幅度最大,为5.88倍;麻茎中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含量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  相似文献   

20.
 根据抗病等位基因Pi ta、Pi b与pi ta、pi b感病等位基因在DNA序列上的差异,合成Pi ta引物YL155/YL87和YL183/YL87,Pi b基因引物Pi bdomF/Pi bdomR和Lys145F/Lys145R。利用这两套分子标记检测了176份云南地方稻种抗性基因Pi ta和Pi b的分布。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72份含有Pi ta基因,占40.9%,其中99份粳稻中有28份含有Pi ta基因,占28.3%;77份籼稻中有44份含有该基因,占57.1%;抗性基因Pi ta在粳稻和籼稻品种中的分布频率存在明显差异,籼稻高于粳稻;Pi ta基因主要分布于玉溪、保山、临沧、思茅等地区。而176份供试材料中仅有33份含有Pi b基因,占18.8%,其中99份粳稻中有18份含有该基因,占18.2%;77份籼稻中有15份含有该基因,占19.5%;Pi b基因主要分布在滇西部的怒江、保山和昭通等地区。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8及17份材料在温室进行Pi ta和Pi b基因抗性鉴定,结果与分子鉴定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