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日前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获悉,“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将加大资金投入,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努力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从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会议上获悉,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将以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为重点,集中力量把粮食核心产区建成国家"永久性大粮仓",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及农村相关会议中多次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并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自2009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试点以来,到2020年规划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kg以上。在此背景下,掌握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现状,有效测算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为此,本文结合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以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甘肃省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来源及存在问题,评价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  相似文献   

4.
数字     
<正>【172亿】中央财政下拨17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中央财政立足于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采取有力措施,把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突出向粮食主产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聚集。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已下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172.43亿元,其中用于13个粮食主产区119.49亿元,主要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据了解,按照规划,到2020  相似文献   

5.
李玥 《新农业》2022,(5):55-57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要注重土地整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土地整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支持和助力,营造良好的建设实施氛围和环境.本文通过对土地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探讨,旨在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简称《规划》)日前已经国务院批准。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其中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完成3.4亿亩,通过统筹和整合农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财政性资金完成0.6亿亩;完成1575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公斤以上。《规划》的实施,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农业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建设高标准农田已成为"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中国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现状近年来,中国对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政府将田间水利工程作为农田改造的工作重点,坚持成片开发、多元投入等原则,保证粮食的增产效果。在政策实行之初,中国选择天津、山东等地区进行试验,结果发现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并加强田间管理,对粮食增  相似文献   

8.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确定为2013年农业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1.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2013年要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实施产粮(油)大县奖励政策;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实施种业等重大农业科技工程和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提高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  相似文献   

9.
近日,记者从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工作会议上获悉,“十二五”时期安徽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力争突破10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hm^2,新增粮食生产能力5亿kg。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个,新增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50亿kg。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示范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是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举措。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近10年来,农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为促进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农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方面总结近年来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从耕地质量建设、绿色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结合等方面分析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田生态建设、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构建"五统一"管理新体制等新形势下宁夏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可以保护耕地,还可以保障粮食安全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保障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新时期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策略,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粮食数量、品质要求的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渐成为农业建设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浙江省缙云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缙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及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入分析,并对缙云县当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北京农业》2008,(8):27-27
<正>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2008年中央财政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将安排127亿元资金,比上年增加10.27%,重点投向粮食主产区,计划将177万公顷中低产田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千克。一手增投入,一手卸"包袱"。为使一些产粮大县轻装上阵,日前经国务  相似文献   

14.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永登县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仅占永久基本农田的29.88%,高标准农田建设形势紧迫。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对永登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按灌溉农业区、旱作农业区两大类型,分别从田块整治、农田地力提升、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方面提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措施和标准要求,以期为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重要措施,在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引导高标准农田用于粮食生产既是国家宏观调控要求,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时代需求。本研究从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生产实际出发,系统分析了高标准农田用于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下发的“2014年工作要点”提出,将转变农业综合开发方式,大力支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 根据上述工作要点,今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将继续大规模建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将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两类项目并轨,适当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亩均财政资金投入标准;允许财政补助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进一步推进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  相似文献   

17.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筑牢“三农”有着压舱石般的重要意义。以G区高标准农田审计项目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目前高标准农田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助推“三农”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审计力量。  相似文献   

18.
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提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引发关注。各界呼吁当前要警惕耕地质量下降问题,努力提高粮食产量,时刻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记者16日从财政部获悉,作为破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了财政部上报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通过实施《规划》,到2020年,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当前我国为何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对我国粮食生产有何积极影响?记者采访了部分权威人士。18亿亩耕地。高产田不足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9.
建设高标准农田 我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质量总体不高,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2/3,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对于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增强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  相似文献   

20.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党和各级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多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与人力,通过采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建设、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土壤培肥改良等措施,持续推进农田建设,不断夯实农业生产物质基础,提高了主要农产品粮食生产能力,构筑了粮食与农产品供给的安全防线.但因多年来管理体制的条块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