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甘蓝型双低油菜不育系黔黄303AB主要性状及组合选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黔黄303AB是我所新培育的甘蓝型黄籽双低不育系.其植株高大、经济性状好、品质优良(芥酸<1%,硫甙<35 μmol/g);粒色为土黄色,黄籽株率在85%以上.该不育系为细胞核隐性核不育类型,恢复源广,容易配制出强优势组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形态标记性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已发现的十余种甘蓝型油菜形态标记性状及其在杂种优势利用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其应用研究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在生产上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油菜形态标记性状,多数研究只是停留在试验田。建议将新优良形态标记性状的创造和加强已有形态标记性状利用这两方面作为将来形态标记性状研究重点内容;并探讨了形态标记性状应用于不去雄直接生产油菜杂交种,机械化制种以及作为观赏油菜栽培等新的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5,自引:1,他引:45  
刘后利 《作物学报》1992,18(4):241-249
从1975—1990年作者及其研究集体系统坚持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的遗传育种研究。15年来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 1.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种皮色泽不同于白菜型、芥菜型和埃塞俄比亚油菜,为土黄或姜黄,而没有纯黄,只有杂黄,即在黄色种皮上有黑色斑点、斑块或褐色环带。 2.长期自交后仍得不到遗传上稳定的纯黄后代;在大群体中,不论是自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渝黄1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渝黄 1号是西南农业大学油菜研究室用本室选育的 2个自交系经化学杀雄配制而成 ,其组合为 GH0 1 /98P5 4。 2 0 0 1年 5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特征特性 甘蓝型半冬性。幼苗半直立 ,叶色浅绿 ,蜡粉较厚 ,叶片缺刻较深 ,侧裂片 1~ 2对。主茎粗壮 ,株高 1 80~  相似文献   

5.
以30份甘蓝型油菜萝卜胞质不育系为母本,以E07C为父本,分别在同一小气候环境的旱地和水渍田条件下进行制种试验,并对制种产量、籽种千粒重、含油量、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旱地和水渍田对油菜制种产量和籽粒质量的影响.相关分析显示,旱地和水渍田的各相关性状间的相关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制种产量与含油量均呈不显著负相关,旱地制种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相关(0.682*),在水渍田则相关性不显著(0.232);衡量籽粒质量的2个指标含油量和千粒重呈负相关.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土壤环境和不同组合对于籽种的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都是极显著的.以上结果表明,在制种过程中应根据特定组合筛选出适宜的制种条件以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秦信容  杜才富 《种子》2001,(3):21-22
用花时指示性状作父本,隐性核不育系1601A(圆叶)作母本,父母本行比为1:10,在花期不拔除可育株让其父本和母本中可有株花粉对其不育株自由授粉,其父本花蕾总数占该群体可育株花蕾总数的17.3%的情况下,父本花粉授精竞争能力较强,不育株所结种子花叶株率达34.94%,父本花粉授精竞争力为1.02。其中,靠近父本的不育株所结种子花叶株率达80%,竞争力达3.63。母本可育花蕾虽占总花蕾的82.7%,但不育株所结种子中圆叶株率略只占65%,其母本中的可育株花粉授精竞争力为-0.27,而且即使母本中的可育株所结的种子,在靠迫父本的数行中,其父本花粉的竞争力仍为正值,强子可育株本身花粉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雄性不育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利用杂种优势成功地解决了油菜品质育种过程中高产与优质的矛盾,从而使双低杂交油菜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目前我国油菜雄性不育的研究呈现多类型并用的局面。以Po1A、陕2A和MICMS为代表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已大量应用于生产中。细胞核雄性不育已应用的有三类:一是李树林(1985)报道的两对显性基因互作控制的双显性核不育;第二类是由两对隐性重叠基因控制的双隐性核不育;第三类是陈凤祥(1993)报道的二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与一对隐性上位抑制基因控制的三隐性核不育。  相似文献   

8.
应用品种间杂交,将优质黄籽品系D180—1的黄籽性状导入细胞质雄性不育保持系盐1B及其不育系盐1A,育成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盐2A和保持系盐2B。盐2A黄籽株率91.0%,黄籽度3.93,含油率44.5%,不育性彻底,品质双低。与黑籽恢复系及黄籽恢复系材料配组,可选择到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高含油量和高产品种的选育1.我国第一批甘蓝型黄籽品系在生产上的应用 自1975年以来,在我国我们首次发现和建立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种质库。1985年育成955和2328两个黄籽品系,这两个品系用  相似文献   

10.
王钊 《作物杂志》2000,16(1):17-17
1 选育经过1985年用低芥酸品系2273-3与胞质不育系陕2A杂交,经多代连续成对回交,结合室内品质检测,于1990年转育成低芥酸不育系89A及其保持系89B,因多种原因,造成不育系混杂。经多年采取杂交转育技术严格选育,不育系的不育度显著提高,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达95%以上。同时进行组合测配筛选出恢复率99%以上,配合力高的低芥品系595C组配成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1995~1996年度参加所内杂交组合比较试验;1996~1999年度参加全省区域试验,同时进行生产试验和生产示范。1999年9月经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宝杂油1号。2 产量表现1995~1996年度……  相似文献   

11.
为了获得甘蓝型油菜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高含油量双低品质恢复系,以Ougra-CMS不育胞质杂交种Oug-F1(S(Rfrf))为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供体,高含油量双低亲本D89-44(N(rfrf)为受体,通过杂交、多代同交以及最后自交对恢复基因进行了定向转育...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量油菜主茎叶片形态参数与生物量间的关系,本研究基于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不同品种、移栽密度及施肥水平油菜田间试验,通过观测不同品种和处理油菜叶片长、最大叶宽和叶柄长等形态参数,并分析了上述参数与叶片生物量的关系,构建了基于生物量的油菜叶长、最大叶宽和叶柄长模型。结果表明,在全生育期,不同品种和处理下油菜主茎叶长和最大叶宽均与叶片生物量的平方根成正比,而叶柄长与叶长成正比。所建模型利用截距为0的线性函数描述叶长和最大叶宽随生物量平方根的变化,用直线式描述叶柄长随叶长的变化。经独立试验资料检验,除宁油16叶柄长模型误差较大外,所建模型对其余形态参数均具有较好预测性,为通过生物量将油菜生长模型与形态结构模型结合提供了机理性较强的方法,为建立油菜功能-结构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生物量的油菜越冬前植株叶片空间形态结构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菜越冬前的形态建成是油菜苗后期乃至整个生长中、后期的物质基础,叶片是该期最重要的营养器官。为了明确油菜植株的形态结构要素与器官生物量的关系,以3个甘蓝型油菜品种为材料,于2011—2013年分别设置品种和肥料试验、品种、肥料和密度试验、品种试验,越冬前测定油菜植株不同叶位叶片形态指标,分析油菜主茎叶片形态参数与叶片干物重的关系,构建了基于生物量的油菜越冬前植株叶片空间形态结构模型。建模后以独立试验数据检验,除短柄长、叶切角和叶弦角、不施肥品种叶片干物重分配系数值(partitioning coefficient of leaf blade dry weight,CPLB)误差较大外,油菜越冬前植株叶片空间形态结构模型观察值与模拟值一致性较好,所建模型可靠性较高,具有一定的解释性。  相似文献   

14.
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豫油2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油2号是用系谱法从“(7818×Marnoo)F_2×QVa”的杂种后代中选育的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耐)病等特性.在河南省三年区试、两年生产示范和国家黄淮区域试验中,比双低油菜品种豫油1号(ck_1)增产15.6%,比高芥酸、高硫甙油菜品种南阳41(ck_2)增产3.8%,比低芥酸油菜品种秦油3号增产23.2%.该品种含芥酸0.244%、硫甙16.57μmol/g,含油量39.48%,达到了国际优质油菜标准.较抗(耐)病毒病和菌核病.  相似文献   

15.
P. B. Kirti 《Plant Breeding》1988,100(3):222-224
By using a system of agirose plating and agarose bead culture, it was possible to induce efficient somatic embryogenesis in protoplast-derived calli of two rapeseed varieties, ‘Ceres’ and ‘Duplo’. Protoplasts were isolated from hypocotyls. For the initial protoplast culture a modified 8P medium was employed containing 2,4D (1.0 mg/l), NAA (0.1 mg/ 1), BAP (0.4 mg/l) and mannitol (7 %). After microcalli were obtained in four weeks, somatic embryos were induced by a two-step method. This involved a modified MS medium containing 2,4D (3.0 mg/l) in the first step and no 2,4D, but BAP (3.0 mg/l) and GA3 (0.1 mg/l) in the second. This procedure also secured plant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16.
黄籽油菜的遗传研究是实现油菜籽粒高含油量且饼粕低纤维素、低单宁、低色素等育种目标的重要途径。为了对不同来源的黄籽油菜进行遗传分类和多样性研究,对黄籽材料进行遗传等位性测验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经过遗传测验,按照相互杂交F1、F2粒色是否分离将11份黄籽材料分为5组,‘油研10’、CZV55、E718、Arm为一组,为一般显性遗传;Q33、D615为一组,为不完全显性遗传;2006C、X2006、740C为一组;Polo为一组;HY15为一组,后3组为一般隐性遗传。但是,2006C、‘油研10’等的黄籽性状的遗传根据杂交测验亲本的不同而呈现显性或隐性的变化。依据SSR标记检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35份黄籽材料分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芥菜型三大组。甘蓝型油菜又可再分为8个亚组,各自代表材料有2006C和740C、油研系统、Q33;法国Ramiro、陕西的GQ4、源自加拿大的Arm、prof;源自波兰的Polo等。不同材料按照系谱关系、育种单位、地理来源聚集在一起。研究结果为黄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甘蓝型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的QTL定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应用RAPD、SSR和SRAP技术, 对甘蓝型油菜低芥酸品系APL01与高芥酸品系M083杂交组合的BC1F1群体进行检测, 获得251个分子标记, 构建了19个连锁群组成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 应用WinQTLCart 2.0对油菜主要脂肪酸组成进行QTL扫描, 获得与棕榈酸含量相关的QTL 5个, 分别位于N3、N8、N10和N13连锁群, 其中效应值较大的主效QTL qPA8-1和qPA13分别可解释棕榈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1.31%和14.47%。获得与硬脂酸含量相关的QTL 3个, 分别位于N1、N8和N16连锁群, 其中效应值较大的主效QTL qST16可解释硬脂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2.22%。获得与油酸含量相关的QTL 2个, 位于N8和N13连锁群, 均为主效QTL, 其中qOL8位于N8连锁群的m11e37b~A0226Ba267区间, 可解释油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1.73%, qOL13位于N13连锁群的m18e46~m20e25a区间, 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7.14%。获得与亚油酸含量相关的QTL 3个, 其中主效QTL qLI8-1位于N8连锁群, 可解释亚油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3.25%。获得与亚麻酸含量相关的QTL 3个, 效应值均较小, 属微效QTL。获得与廿碳烯酸含量相关的QTL 4个, 分别位于N8、N13和N15连锁群, 其中主效QTL qEI8-1、qEI8-2和qEI13分别可解释廿碳烯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2.20%、10.22%和11.14%。获得与芥酸含量相关的QTL 2个, 位于N8和N13连锁群, 均为主效QTL, 其中qER8位于N8连锁群的m11e37b~A0226Ba267区间, 可解释芥酸含量表型变异的16.74%; qER13位于N13连锁群的A0301Bb398~m18e46区间, 可解释芥酸含量表型变异的31.32%。在N8连锁群的分子标记m11e27b附近及N13连锁群的分子标记m18e46附近存在多个主要脂肪酸的主效QTL, 这些标记可用于油菜脂肪酸改良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8.
聂明建  王国槐  陈光尧 《作物学报》2006,32(7):1101-1103
以5种不同类型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系为材料,以保持系为对照,对其花药败育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败育过程中核糖核酸酶活力及游离尿苷酸(UMP)含量显著升高,而RNA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不育系雄蕊的核糖核酸酶活力与RNA含量呈负直线相关,相关系数为-0.9796**。认为核糖核酸酶活力异常增强与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甘蓝型油菜含油量的遗传与QTL定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甘蓝型油菜品系APL01(低含油量亲本)与M083(高含油量亲本)杂交所获得的6个基本世代(P1, P2, F1, B1, B2, F2)的含油量进行遗传分析,并以(APL01/M083)BC1F1为作图群体,利用251个分子标记,构建了由19个连锁群组成的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经WinQTLCart 2.0对种子含油量进行QTL扫描。结果表明,该杂交组合种子含油量由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38.37%~47.16%,多基因遗传率为24.29%~38.28%。共获得qOC1、qOC8、qOC10、qOC13-1和qOC13-2等5个与含油量相关的QTL,其中qOC1位于N1连锁群的m19e21c~A0214Ra142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5.21%;qOC8位于N8连锁群的A0216Gb206~m5e42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6.34%;qOC10位于N10连锁群的m15e48~A0228Bb437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9.45%;qOC13-1位于N13连锁群的A0224Rb157~A0301Gb399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18.12%;qOC13-2位于N13连锁群的A0226Ba377~A0226Ba367区间,可解释含油量表型变异的10.17%。5个QTL中qOC10和qOC13-2位点APL01对含油量的贡献为正值,qOC1、qOC8和qOC13-1位点M083的贡献为正值。qOC13-1效应值较大,属主效基因位点,其余4个QTL效应相对较小,可作为多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位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油菜生产主要采用水稻油菜轮作种植模式,地下水位高,易产生湿害。本试验采用PVC筒,在油菜4个生育期分别进行0、30、60和90 cm的地下水位处理,然后恢复至60 cm水位,比较2个耐渍性不同的油菜品系在不同生育期、不同水位条件下的生长状况及产量,从而确定油菜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地下水位,为南方稻茬油菜排水降湿管理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 (1)地下水位高低影响了油菜的根系发育、地上部生长及产量形成;(2)就产量而言,各生育期对水分的敏感性依次为蕾薹期、花期﹥苗期、角果发育成熟期;(3)油菜苗期适宜地下水位为30~90 cm,蕾薹期、花期为30~60 cm,角果发育成熟期为30~90 cm;(4)就全生育期而言,即使选用耐渍性较弱的品种,地下水位控制在30~60 cm时能满足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