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业工作研究》2006,(4):18-21
一、林业体制改革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一)林业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林业体制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突破,为什么说是一次重大突破?第一,从范围和广度上讲,它是对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扩展。我国从整体上来说,所谓的农村不仅是农业,还有林业,不仅有种地的农民,还有育林的林农。所以很多地方,如福建、江西、浙江等都号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20世纪80年代实行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是农村的一次重大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林业工作研究》2006,(4):24-27
在国家林业局、福建省政府和三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从2005年12月开始,承担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永安模式”的研究,这个研究还正在进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3.
《林业工作研究》2006,(4):38-40
近10年来,我在国外林业研究领域,重点对世界主要林业发达国家的国有林和私有林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做了些研究,有些心得和体会。借此机会,我重点就林业发达国家的私有林发展的特点与启示作一简要的介绍,供各位领导和专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林业工作研究》2006,(4):13-18
福建率先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效,起到了发展生产、促进增收的作用。改革成效的最终评价者是农民,他们对这项改革是满意的。从这个角度说,这项制度的改革是成功的。从三明到福建省,再到南方其他集体林区比较集中的省份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至少有三个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林业工作研究》2006,(4):28-29
一、加快集体林业的发展是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 林业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林业进行了战略定位,即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集体林业是我国林业的半壁江山,林地面积占全国的60%,森林总蓄积量也接近60%。大力发展集体林业,是加快我国林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林业工作研究》2006,(4):32-33
一、对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认识 分离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维护土地所有制的一种关键方法。如果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维持,所有权和使用权必须分离。但口头上分离不行,光靠领导重视不行,理论上讲必须把这种分离制度化。三明、永安林改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做法就是征收林地使用费,这极为重要。因为林地使用费的本质是租金。租金确定后,租金归所有人所有,然后林地使用者所投的劳动力和资金,应该有另一块回报。按照传统的生产力三要素,我们就可以这样彻底地把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在林地使用费的确定过程中,林地使用价值的形成是通过社区内部机制形成的,经过使用者和非使用者,不同群体的谈判,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准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7.
《林业工作研究》2006,(4):30-31
一、对集体林业政策的反思 第一,由于害怕林子分到个人后被砍光,实行了“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政策。长期以来,社会对森林资源的长期效益的需求,跟个人、私人对短期利益的追求有冲突。国家害怕把林子分到个人去。这种情况下,找到了“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模式解决了山林分配到私人就被砍掉的危险,但没有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根据我们1985—86年的调查,这种模式并没有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欢迎。原因是农民分到股,并没有分到权,林农挣的利很少,而有些干部得利多。  相似文献   

8.
《林业工作研究》2006,(4):36-37
从2005年12月到2006年4月上旬,我们在福建省从经济学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调查,试图找出影响林改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评价林改的成效,并为探索下一步林业政策的调整和林业管理部门的改革提供依据。调查的范围包括12个县,36个乡,72个村,720户农户。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福建省政府和省林业厅的大力帮助,在此衷心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9.
《林业工作研究》2006,(4):22-24
这次在三明召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围绕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改革的实践和理论方面进行了讨论。这将对我们林权制度的改革、林业法制建设、林业科技事业的发展提出新的任务,也提供新机遇。作为林业界在全国人大的代表,作为林业科技工作者,通过这次的考查、学习,仅就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触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法制建设和林业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0.
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今天下午就要结束了,我受四个主办单位的委托,对论坛做一个总结发言,讲一些感受。这次论坛是在“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对林业改革赋予了更丰富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的热潮中举办的。举办这次论坛,是进一步落实中央林业决定的具体步骤,也是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精神的具体步骤,目的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实践上进行再总结、从理论上进行再认识,进一步总结经验、认清方向,为全面推进这项改革,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推动林业又快又好发展,充分发挥林业在加快新农村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几年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中,特别是对2002年以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有许多深刻的教训,有许多痛苦的思考,也有很多感慨。今天从这些方面谈些学习中央10号文件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2003年,福建省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3年过去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怎样?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带着这些疑问,记者深入林权改革第一线,进行了现场采访。林农细说林改好7月的闽北,骄阳似火,酷暑难当。然而,这种“桑拿”天气却丝毫不减南平邵武市水北镇上坪村村民披刀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3]9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积极研究探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思路和对策,国家林业局与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于5月13—14日在福建省三明市联合举办了“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高峰论坛”。来自全国人大、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大学、科研机构及林业系统的领导、专家、学者及改革的实践者,共计240多名代表,参加了论坛。论坛紧紧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中心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侧面,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深入剖析,提出了带有突破性、创新性的独到见解,体现出很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给我们很好的启发、指导。现将有关专家学者的发言整理成文,集中刊发,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2008年2月4日讯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川委发[2008]1号)文件关于“全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中央关于推进林业制度改革的文件已经下达很多年,很多地方都相应的进行了林业制度改革。南宁市相应国家号召,又充分考虑本地的情况,也采取了一系列林业改革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下面就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情况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2006年以来璧山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概况和通过改革所引发的社会成效.指出现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尚存的一些问题,并就今后林权制度深化改革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日前,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在江西省井冈山市召开的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讲话中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深刻变革,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充分认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准确把握规律性和本质要求,认真总结,精心谋划,稳步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荷玲 《绿色科技》2012,(6):247-248
结合实践经验和自身认识,从各级林业部门应进行归档的档案内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做好集体林权改革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3个方面出发,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管理进行了探讨,供同行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要求“进一步完善林业产权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为此,国家林业局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列为林业“十一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林业产权制度,是林业生产关系的核心,是各项林业政策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安徽林业》2007,(1):F0002-F0002
元月16日,省政府在黄山区召开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座谈会,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作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