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郑州地区冷季型草坪草根腐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对郑州地区冷季型草坪草根腐病病原物分离鉴定发现,主要病原物有镰刀菌(Fusarium spp.)、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p.)、丝核菌(Rhizoctonia spp.)、德氏霉菌(Drechslera spp.)、弯孢菌(Curvularia spp.)和腐霉菌(Pythium spp.)6大类。其中,茄腐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AG-4)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力比较强,为优势病原。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对西南大学后山实习草场种植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植株根腐病进行了研究。实验按照柯赫氏法则对所取样本根部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发现,该草场人工栽培紫花苜蓿根部带菌率平均为49%。该草场苜蓿根部真菌主要有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镰刀菌1(Fusarium sp1.)、镰刀菌2(Fusarium sp2.)、粉红胶帚霉(Gliocladiumroseum)和无孢菌丝体6种。此外还自样本根部分离到黑根霉(Rhizopusstolonifer)、青霉(Penicilliumsp.)两种腐生真菌。未产孢真菌,有待进一步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3.
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从甘肃张掖、酒泉2市采集苜蓿Medicago sativa根腐病样品15份,按照柯赫证病律对其进行病原物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发病部位分离到的菌株以镰孢霉Fusarium spp.占优势,经致病性测定和接种试验证明,腐皮镰孢霉F.solani致病性最强,接种后病株率达60%以上;其次是尖孢镰孢霉F.oxysporum和串珠镰孢霉F.moniliforme,致病性弱,发病株率为16.7%~23.3%;腐皮镰孢霉与尖孢镰孢霉或串珠镰霉混合接种,发病率均高于单独接种的发病率,而病株上获得的其他分离物均无致病性.研究证明苜蓿根腐病是以腐皮镰孢霉为主要病原,并与尖孢镰孢霉和串珠镰孢霉复合侵染导致的一种病害.  相似文献   

4.
对13个草坪早熟禾品种分别接种茄类镰刀菌(Fusariumsolan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禾草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3种病原菌,进行品种的室内抗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早熟禾属的品种抗病性差异明显,在接种茄类镰刀菌的处理中,抢手股、浪潮、优异和蓝鸟4个品种的抗病性较好;在接种立枯丝核菌的处理中,巴润和午夜的抗病性最好;在接种禾草离蠕孢菌的处理中,康尼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5.
新疆苜蓿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区采集的苜蓿根腐病病株及土样中分离得到155个丝核菌Rhizoctonia菌株,经鉴定其中126株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对126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菌丝融合群(AG群)组成及各融合群对苜蓿的致病性进行了判定和致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苜蓿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AG5 4种类型,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1.2%、46.6%、6.1%和36.1%。其中AG2和AG5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融合群。各融合群对苜蓿苗期致病性差异显著,以AG2致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6.
沙打旺根腐病发生及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周洪友  杨合同  唐文华 《草地学报》2004,12(4):285-288,297
调查内蒙古赤峰沙打旺根腐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沙打旺株龄越高,根腐病发病率和严重度越高,3~5株龄发病率达100%,而病情指数则在85以上;4株龄和5株龄沙打旺的返青率较低,分别为68.8%和54.8%;分枝返青率不到30%和20%.依据柯赫氏法则自典型病株分离病原菌,经鉴定,致病菌株为茄病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对19种植物进行温室接种实验,结果表明两菌株均对沙打旺、鹰嘴紫云英、蒙古黄芪、达呼里黄芪、草木樨状黄芪等黄芪属植物有致病性.寄主范围试验表明,病原菌初步定为沙打旺茄病镰刀菌黄芪专化型(Fusarium solani f.sp astragali Sad 1)和尖孢镰刀菌黄芪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 astragali Sad 2).  相似文献   

7.
为了弄清云南苹果产区根际真菌种群与分布,从云南主要苹果产区的6个市(县)采集根部病害样品,观察并记录其在田间的危害症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与纯化获得200份真菌分离物,利用真菌ITS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并与序列BLAST比对,同时结合真菌形态分析鉴定分离获得的真菌属种。研究表明苹果根际真菌包含有致病菌、有益拮抗真菌、腐生菌、内生真菌与环境代谢真菌几种类型。在分离获得的真菌分离物中,根腐病致病菌和拮抗真菌占大部分,分离率分别为31.15%和22.11%,其次为果实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8.04%,叶部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7.04%,腐生菌种群获得分离率为4.02%,枝干病害的致病菌分离率为2.5%,内生真菌粉红螺旋聚孢霉分离率为1%,木质纤维素降解真菌粗糙脉孢菌分离率为0.5%。此外,研究发现一些功能尚无研究的根际真菌。根腐病优势致病菌尖孢镰刀菌分布于马龙、泸西,具有较高检出率,宁蒗次之,其余果园没有检测出此菌;腐皮镰刀菌仅分布在宁蒗、泸西、与丽江;引起苹果轮纹病和苹果枝干溃疡病的葡萄座腔菌分布于马龙、昭通、泸西;属于拮抗性真菌的木霉属和毛霉属真菌在云南苹果产区分布广泛。 研究推断苹果园根际微生物是存在致病菌与生物防治菌之间的互相对抗与斗争。根际腐生,功能不明的微生物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研究为云南苹果果园根部病害的防控,调整根际微生物菌群促进苹果产量品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杀菌剂拌种防治草坪草病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用杀菌剂拌种防治草坪草病害的研究进展.现已报道,早熟禾、黑麦草和高羊茅3属草坪草常见的种带与土传真菌病害14类,病原真菌54种;其中最常见的包括立枯丝核菌、德氏霉、腐霉、镰刀菌、细交链孢和壳针孢等.常用杀菌剂福美双、甲基硫菌灵、三唑酮和甲霜灵等对草坪草主要病原真菌的室内防效明显,其中对福美双反应极敏感的病原真菌有禾谷德氏霉,对甲基硫菌灵反应极度敏感的病原真菌有禾顶囊壳、粉红粘帚霉和瓶霉菌等,对三唑酮反应敏感的真菌有串珠镰孢、禾顶囊壳、结缕草锈菌、颖枯壳针孢和立枯丝核菌,甲霜灵主要对腐霉有效.田间条件下杀菌剂拌种可提高草坪草种子发芽率和田间出苗.杀菌剂拌种时要尽量避免在防治一种病害的同时,可能会导致另一种原本不重要病害的大发生.杀菌剂应向着在植物体内、土壤、大气和水体中无残留或有微量残留也可以在短期内降解,生成无毒天然物质而向完全融入大自然的方向发展,这是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了丰富生防木霉菌(Trichodermaspp.)种资源,在园林植物八宝景天(Sedum spectabile)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木霉。根据该菌株菌落的形态特征、形态学显微观察、菌株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邻接法同源性比对等结果判定木霉菌株种类。采用平板对峙法将该菌株与3种土传病害病原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进行对峙培养。并用该木霉诱导山新杨(Populus davidiana×P.albavar.Pyramidalis)组培苗,观察离体叶片抵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结果表明,此木霉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命名为Tl-70。该菌株对3种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均有较明显的拮抗作用。对核盘菌的抑菌率最高为77.71%,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和立枯丝核菌的抑制率(P0.05);对立枯丝核菌的抑菌率为58.56%,显著高于对细链格孢菌的抑制率(P0.05);对细链格孢菌的抑菌率最低,为53.32%。并且,该木霉能提高山新杨组培苗叶片拮抗细链格孢菌侵染的能力。说明此菌株是具有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0.
3种镰刀菌对小扁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扁豆(Lens culinaris)是甘肃中部地区普遍栽培的小杂粮之一,既是经济作物,又是轮作倒茬和肥地作物。会宁县种植的小扁豆近年来死亡严重,为查明其死亡原因,开展了田间调查与病原物研究。2012年,当地小扁豆根腐病的发病率为58.4%,死亡率为43.2%,从发病植株的根部分离出的真菌从形态学上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和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分离率分别为55%、18%和9%,以ITS为引物扩展真菌的DNA,测序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以上形态学鉴定结果。接种试验结果显示,此3种镰刀菌均能显著(P0.05)降低植株的根长和干重,其中尖孢镰刀菌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木贼镰刀菌,此2种镰刀菌还显著降低植株的鲜重和株高,但3种镰刀菌均未对出苗率和死亡率产生影响(P0.05)。在发病田间采集的土壤中播种小扁豆,与灭菌土壤中栽培的植株相比,未灭菌土壤中植株的根长和根干重显著降低。3种镰刀菌对小扁豆菌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均不强,干旱可能是导致镰刀菌在田间危害程度加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立枯丝核菌对苜蓿种苗的致病性,本研究采用菌饼上放置种子的方法,将分离自3个地点6个苜蓿品种上的6个菌株接种于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种子上,14 d测定相对发芽率、根长、苗长和病情指数。结果表明,参试菌株的菌降低了种子的发芽,从金皇后分离到的菌株对苗长的抑制作用最强;致病性差异显著(P<0.05),其中从金皇后分离出菌株的致病性最强,从丰宝中分离出菌株的致病性最弱;从金皇后、8920MF和爱菲尼特中分离出的立枯丝核菌对苜蓿种子与幼苗的致病力较强;参试的苜蓿品种对同一菌株的抗病性不同,佛拿尔、阿尔冈金和苜蓿王的抗病力最强,丰宝、丰叶721抵抗力最弱。  相似文献   

12.
沙打旺根腐病菌致病力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分离自不同地区的沙打旺根腐病菌19个菌株的致病力测定得知:不同种的根腐病菌对沙打旺的致病力不同,尖孢镰刀菌的致病力较强,茄病镰刀菌次之,串珠镰刀菌的致病力最弱;同种根腐病菌的不同菌株其致病力也有一定差异,证明沙打旺根腐病菌存在着致病力的分化.菌株的致病力与地区分布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3.
苜蓿镰刀菌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北廊坊、内蒙古临河和山西阳高县紫花苜蓿根腐病的病原,于2013年采集疑似感染镰刀菌根腐病的苜蓿病株,在PSA和MGA等培养基上分离纯化后观察菌落、菌丝和大小孢子等形态特征。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筛选各地具有代表性的菌株,克隆其rDNA-ITS和TEF-1α序列。通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对分离出的代表性菌株进行快速鉴定,并通过回接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共分离6个菌株,分别命名为C1、C2、C3、C4、C5和L1。根据形态和分子共同鉴定:C1和C2为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C3、C4和C5为腐皮镰刀菌(F.solani),L1为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L1和C4菌株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均大于80%,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61.35%和59.26%。C2株系致病性最弱(DI 54.44%,DSI 29.63%)。C1、C3和C5菌株的发病率和致病性均无显著差异,发病率分别为66.66%,62.22%和65.55%;病害严重指数分别为42.59%,40.37%和38.89%。  相似文献   

14.
苜蓿种带真菌及其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来自我国新疆,内蒙古,吉林,陕西,甘肃,宁夏,山东,黑龙江,山西,河北和江苏等11个省(自治区)苜蓿产区的30个审定登记品种的38个苜蓿种子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种带真菌检测研究;测定了21种25个真菌分离物对苜蓿幼苗根组织的入侵性及19种真菌对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几种真菌对3种常见冷季型草坪草的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我国北方常见的冷季型草坪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为材料,将细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枝孢(Cladosporium herbarum)、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德氏霉(Drechslerasp.)、燕麦镰孢(Fusarium avenaceum)、锐顶镰孢(F.acuminatum)、尖镰孢(F.oxysporum),腐皮镰孢(F.solani)和粉红粘帚霉(Gliocldium roseum)10种分离自草坪草的真菌接种,进行离体叶片的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细交链孢、根腐离蠕孢、德氏霉、腐皮镰孢、粉红粘帚霉和枝孢对高羊茅具有明显的致病性;根腐离蠕孢、燕麦镰孢和锐顶镰孢对黑麦草有明显的致病性;而仅根腐离蠕孢对早熟未有较明显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6.
放线菌D01对马铃薯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淑琴  王生荣 《草业学报》2014,23(5):365-369
采用PDA平板对峙法、生长速率法等方法,研究了放线菌D01对马铃薯干腐病菌、马铃薯黑痣病菌、马铃薯炭疽病菌和马铃薯早疫病菌4种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放线菌D01对4种病原真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发酵液抑菌率均在70%以上;经放线菌处理后,病原真菌的基内菌丝不同程度的发生了畸变;放线菌D01对供试靶标真菌均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其中对马铃薯干腐病菌和马铃薯黑痣病菌的持续抑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7.
青稞普通根腐病的调查与病原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稞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地区广泛种植,根腐病对青稞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2016年6-8月,分别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海东市和海北藏族自治州等地苗期和成株期青稞根腐病进行了调查,并采集疑似青稞普通根腐病样品。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分离其病原,测定致病性,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通过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病原的分类地位。结果发现,在我国西北青藏高原地区甘肃省甘南州、青海省海东市和海北州等地均有青稞普通根腐病发生,发病率为5%~15%;其发病症状为叶片呈黄绿色,幼苗瘦弱或死亡,穗白粒瘪,根部发黑、腐烂或断裂;分离鉴定发现其病原为麦根腐平脐蠕孢和链格孢。该研究为国内外首次报道,为青稞根腐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通过木霉属5个菌株与草坪禾草褐斑病菌、草坪禾草镰刀枯萎病菌的对峙培养试验,发现哈茨木霉1、哈茨木霉2、深绿木霉、钩状木霉及桔绿木霉的抑菌效果很好,可以作为草坪镰刀枯萎病菌的生物防治拮抗菌加以利用。在这5株木霉中以哈茨木霉对草坪镰刀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