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甘蓝型油菜(AACC,2n=38)品种Oro与诸葛菜(OO,2n=24)属间杂交F4世代中出现的五倍体单株(AACCO,2n=50)为起始材料连续自交选育、鉴定,直至获得F12群体。各F12株系间表现一定的形态差异, 但株系内植株形态特征一致。细胞学观察表明85.3%的F12单株具有与甘蓝型油菜相同的染色体数目,花粉母细胞(PMCs) 减数分裂中正常配对和分离;其余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分别为37、39和40;红紫色植株在减数分裂中有落后染色体,四分体时期会出现微核。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未检测出整条的诸葛菜染色体;但AFLP分析表明存在渗入的诸葛菜DNA片段。F12植株的脂肪酸组成及硫苷含量表现较大的变异, 有的植株油酸含量高于Oro而硫苷降低。  相似文献   

2.
在甘蓝型油菜(Brassicanapus)与诸葛菜(Orychophragmusviolaceus)属间远缘杂交授粉子房离体培养研究中,观察到不同杂交组合和不同类型的培养基对杂交结实率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油菜与诸葛菜属间远缘杂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克服甘蓝型油菜与诸葛菜远缘杂交双受精前雌雄不亲和性,本实验采用60ppm的赤霉素、100ppm的甘氨酸涂抹油菜柱头、10ppm的H_3BO_3 5%的蔗糖涂抹去掉柱头的油菜花柱和蒙导法。赤霉素效果最好,获10粒种子,甘氨酸有一定效果得到3粒种子。而截去柱头和蒙导法均未见效果。在获得的13粒发育不全种子中,7粒种子萌发成苗。幼苗形态介于油菜与诸葛菜之间。  相似文献   

4.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杂交亲和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杂交亲和性的因素有杂交亲本、杂交组合方式和生态环境,芥菜型油菜作母本杂交亲和性高于甘蓝型油菜作母本的组合,昆明夏繁配组的甘芥杂交亲和性比长沙春季配组显著提高。芥甘杂种一代形态发育特性和种子油中主要脂肪酸含量多介于双亲之间,株高、分枝数、花期、棕榈酸和花生烯酸含量有超亲优势。芥甘杂种一代自交结荚结实差,作母本与甘蓝型油菜回交结荚率约25%,与自由授粉相当,但平均每荚粒数比自由授粉增加约50%;与芥菜型油菜回交和白菜型油菜杂交的结实性不如与甘蓝型油菜回交。  相似文献   

5.
应用电泳技术分析了2个甘蓝型高产双低杂交油菜F1及三系亲本的酯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杂种与不育系,恢复系的酶谱类型既有相似性又有特异性。F1的酶谱不仅兼有父母的互补酶带,还具有各自的杂种酶带,为双低杂交油菜早期快速筛选优势组合和鉴定杂种真伪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从甘蓝型油菜与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可交配性及克服不亲和性的方法,种间杂种后代的遗传特性以及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等方面,综述某蓝型油菜与芥莱型油菜种间杂交研究进展,提出今后的发展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属间杂交获得的甘蓝型油菜雄性不育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蕾期剥蕾授粉的方法,成功获得了新疆野生油菜野油2000-1和甘蓝型油菜Parol属间杂种。杂种F1育性极低,自由授粉条件下获得少量F2种子。在F2群体中成功选择到一株雄性不育株,用Parol做轮回亲本与不育株回交,BC1、BC2和BC3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均呈1﹕1分离。用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恢复系、681A的保持系和恢复系、隐性核不育86A的保持系及其它33个甘蓝型油菜品系与BC2群体中的不育株测交,测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呈5﹕3分离的组合有20个,呈1﹕1分离的组合有14个,呈3﹕1分离的组合有3个,有一个组合的后代完全可育,表明该雄性不育材料可能为显性核不育。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冬莲 《作物研究》1989,3(3):11-14
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杂交油菜菜籽的商品价值。在这一点上最现实的问题是要克服已有“三系”的高芥酸和高硫甙等品质性状,即将低芥酸和低流甙基因结合到三系材料的遗传背景中去。这是近期一个重要的育种目标。由于油菜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之间的负相关性,而有必要去评价这些等位基因在合成的亲本品种及其杂交组合中在产量和其他性状的配合力和变异。为此,进行了本次甘蓝型油菜非完全双列杂交试验。  相似文献   

9.
甘蓝型油菜柱头先突型雄性不育系的形态避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0A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的核背景条件下,不育系由于雄蕊柱头在开花前外突,致使花瓣较难展开和推迟脱落,在中断或减少油菜菌核病力方面类似无花瓣油菜。该不育系在与保持系两行相间种植的情况下,不育系病株率比保持系至少减少51.08%,病情指数至少减少65.11%。这种柱头先突型雄性不育系的形态避病性,在油菜F1杂种生产中可减轻菌核病的为害,稳定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0.
细胞质雄性不育甘蓝型杂交油菜新品种丰油701,其组合为湘5A×048R,湘5A属Pol CMS系统.长江中游区油菜区试结果,丰油701平均产量2 506.2kg/hm2,比对照增产16.1%.芥酸含量0.25%,硫甙含量 33.66μmol/g,含油量43.12%.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与菘蓝属间杂交新品系的形态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蓝型油菜8404与菘蓝属间杂交新品系的形态解剖结构观察结果表明:新品系叶片、根系的外部形态似父本菘蓝,茎的形状似母本甘蓝型油菜。根、茎和叶的内部解剖结构,大多数特征介于双亲之间;少数性状如茎中维管束的排列似父本,韧皮部与木质部的比例似母本,少数超亲性状,如根中木质部已分化的导管、管胞数目多于亲本。杂交新品系根茎叶兼具双亲的形态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油菜与芽菜属间杂交新品系的形态及解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蓝型油菜与荠菜属间杂交新品系YD16的根、茎和叶的外部形态似母本美国油菜.但分枝部位较低、茎秆较矮、成熟期早等性状偏向父本荠菜。YD16根、茎、叶大多数解剖结构特征介于双亲之间,少数性状如根中韧皮部和木质部所占的比例偏向母本,花粉粒大、叶片厚度小、叶片绿色浅等属超亲性状。  相似文献   

13.
试验结果表明,油菜雄不育系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花蕾ABA含量显著高于相应可育系;GA含量显著低于相应可育系;RNA含量高于或低于相应可育系.在单胞期后,RNA与GA含量显著低于相应可育系。外源GA、ABA对不同的不育系影响不同。随着花蕾的发育,雄不育系游离脯氨酸逐渐降低,部分可育的不育系有一定积累,正常可育系则有大量积累;天门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丙氨酸降低;不育花蕾与可育花蕾的天门冬氨酸比值由低变高;不育花蕾与可育花蕾半胱氨酸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应用电镜细胞化学技术,研究了油菜雌蕊各组织内的钙离子分布。结果表明,钙离子主要分布在花粉管生长途径的柱头乳突细胞的分泌物、花柱引导组织细胞、子房假隔膜的引导组织细胞间隙及表皮细胞分泌物中。另外,输导作用的维管组织的导管和花柱的薄壁细胞中也有大量的钙沉淀存在,其它组织细胞中黑色的钙沉淀颗粒几乎没有分布,表明不同功能的细胞钙离子浓度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粒色与种子有关性状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分离世代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皮壳含油量及皮壳率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简单相关分析表明,粒色与种子含油量,胚含油量及皮壳含油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皮壳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黄籽群体内,粒色与皮壳率间无相关,与种子含油量及胚含油量的相关趋于不显著,与皮壳含油量可能呈负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粒色只与皮壳率和皮壳含油量偏相关显著,与种子含油量及胚含油量间的偏相关不明显。文中讨论了粒色与种子含油量呈显著简单相关的原因和高含油量育种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研究了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clima CMS)、3个恢复系及其配制的3个杂种的幼苗生长和植株解剖等特征。结果表明,杂种油菜与其不育系、恢复系比较,种子发芽率高、发芽势强、幼根生长快,根毛多;幼苗的根系发达、子叶大;植株的根、茎和叶的基本组织、输导组织均较发达,茎较粗壮,叶片较厚,栅栏组织发达,根的薄壁细胞内贮藏的淀粉较多等诸方面表现优势。杂种营养器官较粗大,是由于细胞数目多,而不是细胞体积大。同一不育系与不同恢复系配制的杂种优势程度不同,因此在育种工作中要注意恢复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对甘蓝型油菜四种纯合芥酸基因型的双列杂交F_1、F_2和回交世代,按Hayman—Jinks方法进行了分析。t~2检验、b(Wr,Vr)回归分析及Wr—Vr的方差分析都表明,双列杂交F_1、F_2及回交世代的芥酸含量均不存在非等位基因互作,符合加性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占绝对优势,显性作用较小。F_1代和回交世代其显性效应达显著水平,F_2代不显著,显性度为0.05—0.11,显性方向为正。芥酸存在一定的母性影响,其中又以F_1代最为明显。芥酸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高,除回交世代的狭义遗传力为96.8%外,其余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8.
甘蓝型油菜初花期后,叶片仍是主要光合器官,但各类叶对产量的作用不同,无柄叶>短柄叶>分枝叶>长柄叶,对产量的影响分别为7.4%-15.5%、5.1%-14.6%、3.3%-14.6%和0.3%──-5.0%.各类叶对结角数和角粒数的影响与对产量的影响一致,但对千粒重的影响相反.  相似文献   

19.
将诸葛菜作为油料作物进行引种栽培,并对诸葛菜栽培条件下各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和单株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诸葛菜单株产量的直接构成因素中,贡献最大的是全株角果数,其次是每角粒数,再次是千粒重。一次有效分校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较小,但通过全株角果数的间接作用超过了每角粒数和千粒重的直接作用。其余性状与单株产量无显著偏相关,对单株产量的偏回归系数和通径系数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