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临床实践证明,通(便)、消(炎)、解(毒)是诊治家畜胃肠道消化疾病的经验结晶。1通便1.1原因家畜胃肠道消化疾病多是饲喂过多、饮水不足、饲料霉变、劳役过重等造成消化机能紊乱,饲料停滞不下,积于肠胃,引起食滞、阻塞、便秘等。饲料在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高脂肪条件下不同的蛋白和能量水平对斑点叉尾鮰生长及体组成的影响,试验设2个蛋白水平(22%,28%),2个脂肪水平(10.0%,14.0%),2个消化能水平(12.56 kJ/g,14.23 kJ/g),共8组,分别为P28L10E14.23,P28L14E14.23,P22L10E14.23,P22L14E14.23,P28L10E12.56,P28L14E12.56,P22L10E12.56和P22L14E12.56。试验饲料配方使用鱼粉和豆粕调节蛋白含量,混合油脂(鱼油∶玉米油=1∶1)调节脂肪含量,α-淀粉、次粉和麸皮调节消化能含量,并以微晶纤维素为填充物,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141.5?1.0) g。饲养60 d后,进行生产性能测定,并采集组织样本,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鱼体末重(FW)、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饵料系数(FCR)不受饲料蛋白、脂肪和消化能单一营养水平影响(P>0.05);但与饲料蛋白、脂肪和消化能三者的交互作用(P<0.01)有关。胴体蛋白、脂肪含量与饲料脂肪和消化能水平相关(P<0.05)。由此可见,饲料过高脂肪和消化能对斑点叉尾鮰没有额外的促生长作用;饲料蛋白水平达到22%时,即可满足140~300 g斑点叉尾鮰的营养需要;饲料中22%的蛋白、10%的脂肪、12.56 kJ/g的消化能即可满足斑点叉尾鮰仔鱼的生长需要,同时又能保证其正常生理机能,建议可在实际生产配方中作参考值。  相似文献   

3.
为比较鲂鲌杂交种(团头鲂♀×翘嘴鲌♂)在摄食黑麦草与配合饲料后生长、消化性能、鱼肉品质的差异,挑选鲂鲌杂交种幼鱼分别用黑麦草和配合饲料投喂30 d后,分析其生长、肌肉营养成分、消化酶活性、消化道结构及鱼肉品质等。试验结果显示:(1)黑麦草组鱼的生长指标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但肠体指数、比肠长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2)黑麦草组鱼肉的水分含量较高,粗脂肪、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均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并且黑麦草组的肌纤维面积也小于配合饲料组。(3)黑麦草组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相比配合饲料组低,但淀粉酶活性较高;配合饲料组鱼的肝胰腺脂肪堆积、肠道褶皱杯状细胞增多。(4)电子舌分析显示,主成分分析图中两者的二维截距大小为黑麦草组>配合饲料组。(5)核苷酸分析表明,黑麦草组的5′-腺苷一磷酸(甜)、5′-肌苷一磷酸(鲜)含量均高于配合饲料组,而次黄嘌呤(苦)含量相对较少。综上,黑麦草和配合饲料对鲂鲌杂交种生长消化及鱼肉滋味影响较大,摄食高蛋白配合饲料的鱼体生长更快,而摄食黑麦草的鱼肌肉滋味更佳,肠道内消化酶活性会根据摄食饵料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运用生物能量学模型预测草鱼生长、饲料需求和污染排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测不同生长阶段草鱼生长性能、饲料需求量和污染排放量,提高草鱼投喂管理水平,本研究运用特定增长率(SGR)、日增长率(DGC)、日均增重(ADG)和热积温系数(TGC)等生长模型计算草鱼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速率,并通过计算定期采样中实际观测值和预测值最小残差平方和法选出最优生长模型。饲料需求模型通过估算鱼类消化能需求量决定,根据能量收支原理,通过计算鱼体储积能(RE)、基础代谢能(He E)、摄食热增能(Hi E)以及尿液和鳃的代谢能(UE+ZE),来估算草鱼的消化能,再根据所用饲料的消化能含量来确定草鱼对饲料的需求量。草鱼污染物排放主要采用营养物质平衡法计算。在模型验证时,以粗蛋白分别为33%、28%、23%的饲料投喂不同生长阶段的草鱼,将草鱼体质量和饲料系数(FCR)的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与其他生长模型(SGR、ADG、DGC)相比,调整后的TGC模型能更精确预测草鱼的生长情况;草鱼体质量和FCR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显著相关;每生产1 t鱼(体质量为0.5~2 500 g),其消化能需求量约为1.55×107 k J,消耗1 t饲料或生产1 t鱼所排放的总固态污染物分别为440和623 kg。研究表明,该复合性营养模型可以有效地估计实际养殖中草鱼生长、饲料需求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有望为草鱼差异化上市、节省饲料成本、减少饲料浪费以及养殖场的污染评价提供有效的预判工具。  相似文献   

5.
饲料蛋白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日增重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饲料蛋白水平对方格星虫稚虫日增重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9种蛋白水平(25.21%、29.87%、35.03%、40.67%、45.47%、50.12%、55.29%、60.38%、64.85%)的等能微颗粒饲料(以D1-D9表示)饲喂稚星虫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水平对稚星虫的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稚星虫的日增重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D5组达到最大值。对稚星虫消化酶活性的分析表明,稚星虫蛋白酶活性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上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D6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D1-D5组(P<0.05);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上升有显著降低的趋势(P<0.05),D9组稚星虫的淀粉酶活性显著低于D1-D4组(P<0.05);D9组稚星虫脂肪酶活性显著低于除D8组外的其他各蛋白水平组(P<0.05)。以日增重为评价指标,稚星虫对饲料蛋白的适宜需求量为46.69%。  相似文献   

6.
制备基本组成相同、添加100℃常压干燥鱼粉的饲料(1号饲料)与50℃负压干燥鱼粉的饲料(2号饲料)。将两种饲料分别投喂半滑舌鳎(Cynoglossussemilaevis Günther)稚鱼,探讨了饲料中不同干燥温度的鱼粉对半滑舌鳎稚鱼生长、存活率、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21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虽然两种饲料中的鱼粉含量相等(60%),但是用2号饲料投喂的半滑舌鳎稚鱼的特定生长率、体内酸性蛋白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要优于用1号饲料投喂的半滑舌鳎稚鱼的相应指标(P≤0.001),而存活率、体内淀粉酶与脂肪酶活性相当(P>0.05)。从生长、存活率及酶活性指标看,半滑舌鳎稚鱼对50℃负压干燥鱼粉的消化、吸收要优于对100℃常压干燥鱼粉的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饵料(卤虫、饲料、水蚯蚓、水蚯蚓+饲料)对胭脂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18±2)℃将初始体质量为(6.60±0.40)g的胭脂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0尾鱼,分别饲喂卤虫、饲料、水蚯蚓、水蚯蚓+饲料,试验周期56d。试验结果表明,水蚯蚓+饲料混合组和水蚯蚓组生长效果最佳,混合组优于水蚯蚓组(P0.05),饲料组和卤虫组次之,饲料组优于卤虫组(P0.05);肠道消化酶活性卤虫组饲料组水蚯蚓组混合组,卤虫组和饲料组3种消化酶活性均最低,水蚯蚓组与水蚯蚓+饲料混合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柠檬酸对罗非鱼生长、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柠檬酸 (0 .1%、0 .2 %、0 .3%、0 .4 % )对奥尼罗非鱼 (Oreochromisniloticus×O .aureus)幼鱼 (初始平均体重约 2 .0g)生长、饲料利用、体成分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共设 5组试验饲料 ,每一饲料组设 3个重复水族箱 ,每箱随机放鱼 15尾 ,投喂率为 6 % ,自然光周期 ,循环过滤水系统饲养 9周 ,每周称重 1次并相应调节投喂量。结果表明 :随着柠檬酸添加量的增大 ,饲料pH值呈下降趋势 ;添加 0 .2 %柠檬酸的试验组罗非鱼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LSD多重比较 ,下同 ) ;饲料效率在 0 .3%柠檬酸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罗非鱼血清葡萄糖含量在0 .4 %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 .1%组和 0 .3%组 (P <0 .0 5 ) ;0 .2 %组和 0 .3%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最高 ,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 >0 .0 5 ) ;全鱼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含量在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肠蛋白酶活性随柠檬酸添加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0 .2 %组的最高 ,但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肝胰脏和肠淀粉酶活性分别在 0 .2 %和 0 .3%组最高 ,组间差异亦不显著 (P >0 .0 5 )。结果提示 ,饲料中适量添加柠檬酸 ,能提高罗非鱼幼鱼消化酶活性 ,提高饲料利用率 ,促进罗非鱼生长  相似文献   

9.
不同饲料对黄鳝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代勤 《水产学报》2003,27(6):558-563
进行了黄鳝喜食的天然动物性饵料蚯蚓、鲢肌肉和配合饲料对黄鳝消化酶活性影响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黄鳝各消化组织中蛋白酶活性均以摄食蚯蚓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鲢肌肉组,而以摄食配合饲料的蛋白酶活性增加最小;(2)胰蛋白酶的活性变化则以摄食鲢肌肉组的增加幅度最大,以摄食蚯蚓组次之,摄取配合饲料组的增加幅度最小;(3)淀粉酶的活性以摄取配合饲料的黄鳝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鲢肌肉组,增加幅度最小的为摄取蚯蚓组个体;(4)脂肪酶的活性变化以摄取鲢肌肉的增加幅度最大,其次为摄食蚯蚓的,摄食配合饲料组增加幅度最小。这表明不同饲料对黄鳝消化器官消化酶的活性影响不同,这可能与不同饲料的营养组成、性质有关,食物中的不同营养物质会刺激黄鳝消化器官分泌相应的消化酶,以便更好地消化所摄取的食物。  相似文献   

10.
<正>肠道排空速率是指鱼类摄食后,食物从肠道排出体外的速率。生产中鳡已可以完全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养殖,因此,研究鳡摄食人工饲料后肠道排空速率对于评价鳡对人工饵料的消耗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并可以得出养殖鳡鱼的科学投喂频率。此外,鳡肠道排空速率的测定还能丰富鳡消化生理的理论知识,为鳡摄食人工饵料后消化运动的研究提供科学资料。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饲料试验饲料以国产蒸汽鱼粉(蛋白含量60.2%)为蛋白源,豆油为脂肪源,试验饲料粗蛋白为42.05%,粗脂肪为8.12%,试验饲料的具体配比见表1。  相似文献   

11.
在(25±1)℃水温下,以鱼肉、猪肉和配合饲料3种食物投喂平胸龟(Platysternon megacephalum)幼体,测定食物类型对其摄食、消化及饵料湿重转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食物种类不影响平胸龟幼体的摄入能,平均为139.3 J/(d.g),但显著影响幼龟的表观消化率、蛋白质和脂肪消化率以及饵料湿重转化率。其中,摄食配合饲料的表观消化率(91.9%)低于鱼肉(94.1%)和猪肉(94.7%),蛋白质消化率亦为配合饲料<鱼肉<猪肉,但配合饲料的脂肪消化率和饵料湿重转化率则显著高于鱼肉和猪肉。因此,从饵料湿重转化率及养殖效益考虑,配合饲料优于鱼肉和猪肉。  相似文献   

12.
《畜禽业》2017,(6)
<正>1病原及主要病因(1)细菌感染中常见的有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魏氏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肉毒梭菌引起的毒素中毒,促使肠道蠕动加快、分泌液体增多、饲料在肠道停留时间过短,没有得到充分的消化、吸收、利用。(2)小肠球虫感染后,大量消耗肠道内的氧气,厌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有时也是溃疡性肠炎和坏死性肝炎的继发感染因素)大量繁衍,肠黏膜严重脱落、出血,饲料不能被吸收,从而出现过料、饲料便、西红柿便。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不同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Onychostoma simus)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豆油为脂肪源,分别以6种脂肪水平(2.83%、4.52%、6.68%、9.14%、11.35%、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初始均质量(0.78±0.05)g的白甲鱼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肠蛋白酶活性均呈下降趋势,但当饲料脂肪水平≥9.14%时差异不显著(P>0.05);肝胰脏蛋白酶活性在饲料脂肪水平<9.14%时无明显变化(P>0.05),脂肪水平>9.14%时显著降低(P<0.05);肠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肝胰脏脂肪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11.35%时,肝胰脏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前肠淀粉酶活性无明显变化(P>0.05),中肠淀粉酶活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后肠淀粉酶活性则略有下降(P>0.05),肝胰脏淀粉酶活性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能改善白甲鱼幼鱼消化酶的活性,提高对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不同养殖模式下尼罗罗非鱼消化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省3种较常见的罗非鱼养殖模式作为实验对象,开展养殖模式对尼罗罗非鱼消化酶活性影响的研究,旨在阐明养殖模式中水温、饲料成分等因素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养殖模式分别为传统养殖模式(M1),一年两造养殖模式(M2),鱼虾混养养殖模式(M3).养殖中定期进行水质测定,4次取样并运用生化法测定消化酶活性.3种模式酶活性比较结果发现,M2的胃总蛋白酶活性最高,M1肠总蛋白酶活性最高;3种养殖模式总蛋白酶活性趋势都是肠总蛋白酶>胃总蛋白酶>肝胰脏总蛋白酶.M2的肠总脂肪酶、肠总淀粉酶、肝胰脏总脂肪酶活性和肝胰脏总淀粉酶活性总体高于其他两种模式,同时,饲料系数总体低于其他两种模式.研究表明,罗非鱼不同脏器的蛋白消化能力不同,以肠道最强;3种养殖模式总体蛋白消化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M2对脂肪及淀粉的消化能力较强,可减少尼罗罗非鱼对蛋白的需求量,降低饲料系数,从而降低饲料成本达到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讨三丁酸甘油酯(tributyrin, TB)、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 AKG)和丙氨酰-谷氨酰胺 (alanyl-glutamine, Ala-Gln)对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以添加 40.00%豆粕和 33.70%花生粕两种饲料为对照组(命名为 SM 组和 PM 组), 分别在豆粕饲料中添加 0.10%、 0.20%的 TB (TB1 和 TB2 组), 1.00%、2.00%的 AKG (AKG1 和 AKG2 组), 1.00%、2.00%的 Ala-Gln (AGn1 和 AGn2 组), 配制 8 种等氮等能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0.10±0.02) g 的罗氏沼虾 640 尾, 随机分为 8 组, 每组 4 个重复, 每个重复 20 尾, 实验期为 8 周。结果表明, 与 SM 组相比, TB、AKG 和 AGn 组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TOR 和 caspase-3 基因表达无显著影响(P>0.05), TB、AKG 和 AGn 组的消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 且 AGn2 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此外, AKG1 组 caspase-8 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 PM 组和 TB 组的 TNF-α 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可知, 饲料中添加 TB、AKG 和 Ala-Gln 对罗氏沼虾生长性能和抗氧化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添加 TB、AKG 和 Ala-Gln 对罗氏沼虾消化酶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其中添加 2% Ala-Gln 改善作用最佳; 豆粕与花生粕相比可上调罗氏沼虾 TNF-α 的表达, 添加 TB 可以抑制这种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开发新型的促生长、增强免疫功能的水产饲料添加剂,采用发酵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添加比例为0%(对照组)、0.25%、0.5%、1%、2%、4%的6种饲料(分别记为L0、L1、L2、L3、L4、L5组),养殖体质量为(44.48±2.06) g的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 56 d,随后进行氨氮胁迫实验,以生长、消化、免疫功能为指标,评价发酵黄芪对棕点石斑鱼的生理生化和抗逆效应,得出最佳使用比例。结果显示:1) L3和L4组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发酵黄芪可显著提高棕点石斑鱼的体质量增长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FCR)(P<0.05),还可显著提升胃肠道中消化酶活性(P<0.05);2)氨氮胁迫前,除了L5组,发酵黄芪可显著提升肝脏抗氧化性能(P<0.05),显著降低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和血清谷草转氨酶(GOT)活性(P<0.05);各实验组血清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和葡萄糖(GLU)浓度,及L3、L4和L5组血清甘油三酯(TG)浓...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11~12℃下,将孵出15 d、体质量(0.0206±0.004)g、能平游的黑斑原(鱼兆)Glyptosternum maculatum仔鱼饲养在用网一分为三的平列槽中,投喂微粒子饲料(Ⅰ组)、冰冻摇蚊幼虫(Ⅱ组)、搅碎猪肝(Ⅲ组)、微粒子饲料+螺旋藻Spirulina(9∶1)(Ⅳ组)、摇蚊幼虫+螺旋藻(9∶1)(Ⅴ组)、猪肝+螺旋藻(9∶1)(Ⅵ组)、微粒子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4∶1∶5)(Ⅶ组)、微粒子饲料+螺旋藻+猪肝(4∶1∶5)(Ⅷ组)、微粒子饲料+螺旋藻+轮虫(4∶1∶5)(Ⅸ组)、微粒子饲料+苍蝇幼虫(1∶1)(Ⅹ组)和人工配合饲料(Ⅺ组)等开口饵料42 d,统计仔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黑斑原(鱼兆)仔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单一饵料摇蚊幼虫组仔鱼死亡率最低,与组合饵料(摇蚊幼虫+螺旋藻)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猪肝组死亡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微粒子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合饵料组仔鱼体质量和全长增长最快,与摇蚊幼虫组、摇蚊幼虫+螺旋藻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不同开口饵料对黑斑原(鱼兆)仔鱼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变化均具有一定影响。结合死亡率、生长和消化酶变化总体分析,建议在标准化黑斑原(鱼兆)仔鱼苗饲养中,采用微粒子饲料+螺旋藻+摇蚊幼虫组合作开口饵料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对泛酸的最适需求量,在基础配方中添加不同梯度的泛酸钙,制成6组泛酸含量分别为6.24、10.64、15.02、23.81、41.40和76.57 mg/kg等氮等能实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4.73±0.10) g的大菱鲆幼鱼80 d。结果显示:1)泛酸对幼鱼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P>0.05),10.64~76.57 mg/kg饲料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P< 0.05);泛酸含量超过23.81 mg/kg时,肝体比(HSI)显著降低(P<0.05);2)随着饲料中泛酸含量的提高,全鱼粗蛋白、粗脂肪和肌肉粗蛋白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肝脏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3)肠道消化酶、Na+, K+-ATPase和肝脏胆碱酯酶(ChE)活力随泛酸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0.64~76.57 mg/kg饲料组肠道肌酸激酶(CK)活力显著提高(P<0.05);4)血清、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均呈先升后降趋势;6.24 mg/kg饲料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5组(P<0.05);5)随泛酸含量的增加,肝脏脂肪合成酶(FAS)基因表达量先升后降,脂蛋白酯酶(LPL)基因表达量显著上升(P<0.05)。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适宜的泛酸能显著增强大菱鲆幼鱼肠道消化、吸收能力和机体抗氧化能力,并可提高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提高其生长性能。以增重率为判据,经折线模型拟合得出,初体重为24.73 g的大菱鲆幼鱼对泛酸的需求量为16.08 mg/kg饲料。  相似文献   

19.
以平均体重为(48.2±0.46)g的鲤鱼(Cyprinus carpio)为试验对象,小麦基础饲料为对照,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0.05%、0.10%、0.15%)的木聚糖酶作为试验饲料.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50尾鲤鱼.饲喂62 d后测定鲤鱼增重率和消化率,结果表明:0.05%、0.10%、0.15%组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2.47%(P<0.01)、28.29%(P<0.01)和18.98%(P<0.01);干物质消化吸收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8.41%(P<0.01)、15.24%(P<0.01)和13.97%(P<0.01);总糖消化吸收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60%(P>0.05)、14.15%(P<0.01)和13.48%(P<0.01).因此,本研究认为,适量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提高小麦基础饲料消化吸收率,促进鲤鱼生长.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使用经氨基酸平衡后的酵母提取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消化机能的影响,分别用酵母提取物替代饲料中15 %(B)、30 %(C)、45 %(D)、60 %(E)和100 %(F)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投喂凡纳滨对虾(6.328±0.630 g),以鱼粉含量为25 %的饲料为对照组(A)。饲养7 d后开始收集粪便,测定凡纳滨对虾对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养殖试验结束后,研究酵母提取物替代鱼粉对凡纳滨对虾消化酶的影响。试验结果:凡纳滨对虾对各组饲料均具有较高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77.96 %~81.21 %)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87.19 %~92.82 %);各替代组饲料的表观消化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E和F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粗蛋白表观消化率随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凡纳滨对虾肝胰腺中类胰蛋白酶的活性随饲料中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脂肪酶的活性随饲料中酵母提取物用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肝胰腺中淀粉酶活性最高的为C组;各替代组凡纳滨对虾的肠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以氨基酸平衡酵母提取物替代饲料中的鱼粉可以提高凡纳滨对虾对饲料的消化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