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农民福祉与乡村发展质量。在政府承担绝大多数生态环境治理职能情况下,福建省漳州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治理面临治理主体单一化、治理能力与效果有限、监管与防控机制缺乏的困境。在持续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要根据农村生态特点,突破传统政府主导模式,发动政府、社会组织、农村居民的力量,构建良性互动的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传统中国农村的治理主要由地方性的社会组织家族、宗族组,提供治理基础,建国后则依靠强大的国家政权对乡村的强力渗透实现有效治理。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发生的农民原子化是乡村传统组织资源(主要是宗族)遭清洗和国家权力后撤双重合力的结果。农民原子化导致农村治理因缺乏组织资源陷于失效或低效的境地。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农村治理的多元化模式,实现农民的再组织化。  相似文献   

3.
治理主体多元化是当今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治理主体在功能定位、职责权限、治理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现实困境。宗族组织、民营组织以及乡村草根组织等社会力量、组织的兴起与参与,又因价值取向、文化水平、自身利益等催化了乡村治理失衡。乡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核心,以其显著的乡土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多元主体提供了主体认同;以其文化意识形态功用,内化民众的思想,促进乡村社会有序发展和自治调控;以其独特的秩序意义助推乡村社会矛盾整合、多元主体价值观趋同以及各阶层利益归一,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和健康发展。以乡土文化提升乡民的文化自信和公德意识,通过“文化+产业”模式推动经济、文化双赢,实现乡土社会的良性共治。  相似文献   

4.
张西林  张清  黄娜  曹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987-4988
通过对湖南省浏阳农村的实地考察,就文化建设中乡土文化问题对农民群体进行社会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农村传统乡土文化的生存现状。应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相应数据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乡土文化作开发平台,大力改造乡土文化中的结构和内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将先进文化和乡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国,农村的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乡村治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县政绅治”模式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主导下的“政社合一”模式再到改革开放后政府治理下的“乡政村治”模式,不同的治理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极速变迁,乡村社会治理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新的治理困境。面对乡村社会新的治理困境,探索一种多主体协商参与的合作共治模式成为我国乡村治理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比较匮乏的社会往往是一种"碎片化"的社会,农村地区社会资本的匮乏是制约农村发展和造成农村贫困的关键性因素。社会资本在帮助贫困农民获得经济资本、实现信息的共享、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农村贫困地区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农村自主民主治理等方面具有特定的功效。由此,当前我国农村反贫困治理实践应从提高贫困者的社会地位,构建贫困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加强制度建设以及增加贫困群体的社会资本存量等方面入手,以社会资本为理论视角重构农村反贫困治理模式,构建农村反贫困的多元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张举 《农业考古》2006,(6):86-88
建国后正式国家政权与农村乡土社会间的边界不断变化,这是考察我国农村治理模式的一个重要视点.“乡政“与“村治“是两种性质不同、功能殊异的组织体制,共处于管理幅度很小的散发着浓厚乡土气味的村落社会,构成影响国家与农民关系问题的边缘地带,难以实现两者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8.
农村治理一直是国家治理领域的焦点,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整体进程和社会幸福程度的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分析农村三治协同中的现实困境,并以桐乡模式为例进行启发探讨,剖析三治协同下的基层社会创新治理方案,并思考以党建为引领,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农村治理机制,完善农村三治协同治理路径,着力于农村自治、法治、德治3大工程,打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切实提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新时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面临的困境,包括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农民意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和缺乏有效的治理机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包括提高污染治理水平、降低治理难度、优化农民意识、增加资金投入和完善治理机制等方面。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可以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困境;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态环境是否优美宜居事关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随着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好坏与社会变迁有着紧密关联性。社会结构变迁、农村人口变迁、文化变迁及科学技术变迁等社会变迁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着重大影响。基于社会变迁的分析视角,对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困境进行了深入探讨。经研究发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着多元主体不足、农民参与能力不强、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工业产品下乡冲击等诸多困境。因此,强化多元主体社会责任,疏通人才回流渠道,培育农民参与能力,加强农村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科学合理使用工业产品缓解下乡冲击。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是中国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农村社会管理相比,既有显著的特色优势,也面临着诸多前所未有的困境。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通过健全治理机制、倡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引进优秀人才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环境运动式治理虽能在短期内改善农村面貌,但是却面临忽视农民的主体性、难以对接农民实际需求、不利于农村环境长效治理机制建立等困境,最终将偏离农村社会长效发展目标轨道,必须采取措施向长效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3.
乡村社会对我国时代改革进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现有的乡村治理机制显然跟不上乡村社会结构性变革的步伐,各种治理困境和挑战层出不穷。其在治理层面的主要表现是开放流动的乡村社会现状与封闭排他、僵化保守和过分依靠行政权力的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存在明显背离。因此,要想突破乡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化解现有的治理困境,有序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改革,需要将乡村社会协同参与机制、农村经济合作治理模式、统筹城乡整体发展作为治理导向,构建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输出,农村社区养老矛盾日益凸显。农村社区养老问题将成为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部分。情感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在集体情感的重构和乡土情结的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农村社区发展互助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利支持。通过阐述情感治理背景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内涵与意义,深入分析、探讨了情感治理视角下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可行性以及目前存在的困境,提出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着力社会资本培力、培育社会组织参与、注重虚实协同发力等推进农村社区互助养老服务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地区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优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随着国内城市的强势发展,农村地区逐渐陷入生态困境和审美误区.许多地区在发展中同质化问题严重,忽略对传统乡村审美语境的建设和新农村环境艺术设计的乡土整体水平.因此,新农村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积极借鉴城市的经验和教训,以提升乡土整体性为出发点,在满足农民物质...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水环境恶化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大包大揽"式的全能型农村水环境治理策略逐渐式微,成效不显著,甚至出现了"边治理、边污染、忙应对"的恶性循环。基于农村水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及当前治理困境,认为只有通过优化政府动员方式,有效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形成中国"善治"意义上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方式才能突破困境,使得农村水环境在较大程度上得到一定的改善成为可能,实现可为。  相似文献   

17.
以南雄市百顺镇干群为调查对象,对农村社会治理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重点是: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政治更加民主、社会管理更加到位。而经济发展模式不够完善、农村教育比较落后、村民民主意识淡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则是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难点所在。为更好地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构建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论文建议,更新观念,统筹城乡社会治理;加强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培育农民民主意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8.
以南雄市百顺镇干群为调查对象,对农村社会治理重点与难点问题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重点是: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繁荣、政治更加民主、社会管理更加到位。而经济发展模式不够完善、农村教育比较落后、村民民主意识淡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则是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难点所在。为更好地完善农村社会治理工作,构建农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机制,论文建议,更新观念,统筹城乡社会治理;加强农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培育农民民主意识,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9.
在乡村治理中引入信息技术,推进农村信息化,是转变乡村治理范式、提高农村基层治理水平、实现野乡村善治冶的有效途径。乡村治理信息化促进基层治理主体向多元化发展、治理权力的多中心、网络化以及以服务为导向的基层观念转变。分析广东省的农村信息化推广实践袁发现信息技术与传统的乡村治理相结合存在着形式主义、服务效能不佳、建设资源配置不足以及治理主体素质不高等嵌入困境遥要解决这一困境,实现“乡村信息化善治”,应从转变治理理念,以治理主体需求和满意度为导向,引入社会资本夯实信息化建设物质基础以及提升农民信息化素质5个维度进行路径构建。  相似文献   

20.
韩颖莉 《河南农业》2020,(12):56-57,62
面对城乡变迁中出现的诸多颠覆传统伦理的事件,乡土小说作家孙全鹏立足于乡土社会和农民生存变化的现实,针对乡村中出现的伦理危机与人伦道德困境,通过伦理书写揭示了处于历史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灵史、变化史,表达了对乡村伦理现状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