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于我国鲜食枣产业发展的前景.哉国枣业知名专家刘孟军认为,厚重的枣文化底蕴,使我国国民对鲜食枣普遍认可,食用鲜枣必然由现在的一种时尚消费变成日常消费。因此鲜食枣在国内市份额极大,按人均年消费2公斤计算,年消费130万元吨。如果鲜食枣可以像消费苹果一样作为我国主打水果,贝4按人均年消费10公斤计算,年需求650万吨,可见其市场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
枣树是我国的重要落叶果树种类之一,已被全球人们认为是中国世界性独有树种,全球消费的99%枣产品均来源于我国.人们不论从食用角度及中医药应用和枣果的保健等用途上都显示出红枣具有较强的国内外市场空间.然而,当今我国南方鲜食枣业生产上在品种方面还存在良种数量少,现有良种性状不够完美.品种结构不完整的缺陷,严重制约了我国南方诸省鲜食枣业生产水平向高层次发展.笔者就当前我国南方部分鲜食枣品种状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提出意见,共枣业界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3.
良种枣果既可鲜食,又可干制红枣和加工蜜枣。枣果鲜食风味佳美,干制红枣有“木本粮食”之美称。枣果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同时,枣树对绿化荒山、保持水土均有重要的作用。枣苗定植后2年可试花结果,进入盛产期亩(1亩=1/15公顷,下同)产可达1500公斤左右,收入3000余元。其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4.
引进16个鲜食枣品种品质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引进鲜食枣品种果实品质的主要评价指标,分析测定16个引进鲜食枣品种果实的主要品质指标,分析研究16个品种果实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引进的16个鲜食枣品种果实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筛选。【结果】鲜食枣果实12个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根据主成分分析主因子综合得分,16种引进鲜食枣品种综合排名前5位的鲜食枣品种依次为葫芦枣、赞1、赞晶、赞皇鲜食和陕西鸡蛋枣,延川条枣、圆铃1号和金丝蜜枣排名居后。【结论】主成分分析将16个鲜食枣品种12种果实品质简化为7种关键因子指标,建立针对公式样品品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将供试16种引进鲜食枣品种分为三大类群。最终确定供试16种引进鲜食枣品种果实综合排名前5位的鲜食枣品种依次为葫芦枣、赞1、赞晶、赞皇鲜食和陕西鸡蛋枣,延川条枣、圆铃1号和金丝蜜枣排名居后。  相似文献   

5.
月光枣是河北农业大学选育的极早熟、优质、丰产、抗寒等鲜食枣品种。2005年10月通过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2005年12月通过了河北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月光枣是在长期进化中演生出的一个枣树稀有品种,它具有早产、丰产、稳产、果核极小、果皮薄、果肉质地细脆、汁液多、酸甜适口、可直接食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成熟度灰枣营养品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灰枣不同成熟期(白熟前期、白熟期、半红期、全红期)枣果的营养品质变化,旨在为确定灰枣合理采收期、促进枣果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枣果生长成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酸、氨基酸、矿质元素随着枣果生长逐步积累;维生素C含量逐步下降;全红期枣果食用和营养品质俱佳,半红期枣果食用及营养品质接近全红期品质,考虑到枣果口感、风味和贮存,故半红期可作为鲜食灰枣最适采收时期。  相似文献   

7.
褚福侠  田丰源 《农友》2001,(9):16-16
无核脆枣果实甜脆可口,宜鲜食,且果实无核,食用不用吐核,可谓是枣中珍品,其无核性状具有较高的商品开发价值.2000年9月通过了山东枣庄市果树专家组验收。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冬枣     
冬枣属于鲜食枣类新品种,因为成熟期晚,一般在10中、下旬成熟,经过低温冷藏保鲜,可在冬春季节食用,所以称其为冬枣。枣果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喜爱的美味滋补食品。冬枣是一种新开发的优良鲜食品种,果形为圆型,似国光苹果,颜色为褚红色,平均单果重14克,最大果重48克,皮薄、肉厚、  相似文献   

9.
<正>2013年9月份,辽宁省朝阳县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中国鲜食枣产业第一县"称号。该县鲜食枣的栽植面积、株数和产量都是全国第一。"朝阳大枣"是朝阳县独有品种"大小平顶枣、金铃园枣和金铃长枣"的总称,鲜食口感、主要营养成分和鲜食销量列全国首位。目前,全县大枣栽培规模已发展到2万公顷、  相似文献   

10.
鲜食玉米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食玉米是在乳熟期采摘果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类型,包括糯玉米、甜玉米、笋玉米等品种。鲜食玉米作为一种粮、菜兼用型的玉米,因其营养丰富、口感优良、风味独特,满足了人们营养、保健消费需求,在黑色食品备受青睐的今天,甜玉米中的黑玉米更是大中城市的畅销食品。鲜食玉米生长期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枣加工品种栽培面积偏大、鲜食品种比例偏少,品种结构严重不合理,而引进的北方鲜食枣品种在当地表现也不佳。皖枣3号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选育的鲜食优良枣品种,具早熟、丰产稳产、耐旱等特点,适合该省南北栽培。该文主要介绍了皖枣3号的品种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包括园地选择、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方面内容,以为枣农栽培皖枣3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鲜食枣产业是我国红枣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制干枣向鲜食枣转型是我国红枣产区摆脱危机的途径之一。文章以山西临猗鲜食枣的发展为例,采用逻辑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其研究。结果表明,优势光热资源和良好的立地条件是鲜食枣发展的基本前提;鲜食枣产业是一个典型的资金密集型产业;鲜食枣产业是一个典型的精耕细作劳动密集型产业;鲜食枣产业是一个典型的市场高效率型产业。最后,提出鲜食枣产业发展的建议:适度规模发展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品质管理是产业健康发展的生命;提高设施大棚的机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和增强鲜食枣产业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1鲜食枣的发展概况枣品种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按用途分为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五类。鲜食枣是指果实适宜鲜食的枣品种。其特点是果肉脆,汁液多,味甜或酸甜,适口性强。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枣原产地和主产国。枣既可用作鲜果食用又可制干和制蜜饯,营养丰富,是最重要的干果兼水果类食品。枣树资源极丰富,适栽区很广,适应性强。北迄辽、甘,南至闽、桂,均有栽培,生产上划分为北方枣和南方枣两大品种群。北方枣以干制和鲜食为主,南方枣以加工蜜枣为主。近来,国内外市场对鲜枣、干枣的需求量增长很快,尤其是晚熟、大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优良鲜食枣区域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优良鲜食枣质量标准、感官质量标准、测试质量标准和综合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确定鲜食枣优良品种90个.按照区域或省份统计比较各区域的鲜食枣特征,结果表明,河北(含北京)、山东,陕西、山西2个区域的鲜枣品种规膜最大,并且著名的品种也较多;新疆、宁夏、甘肃的优良鲜食枣品种少,但有一定的发展潜力;河南鲜食枣规模化生产的品种不多;辽宁省的优良鲜食枣品种最少.  相似文献   

16.
《新农业》2021,(17)
正鲜食糯玉米因其适口性好、营养丰富、香甜软糯、食用方便,已成为快餐、休闲及保健食品一员,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消费。鲜食玉米产业自2015年以来在莱阳市迅速发展,鲜食玉米的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鲜食玉米从播种到收获鲜穗比种植普通籽粒玉米需要的时间短,产生的效益又高于普通籽粒玉米,农民种植鲜食玉米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春播、夏播鲜食玉米播种面积逐渐增多。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保障鲜食诺与供给,采取一年两季种植收获鲜食玉米,对莱阳市鲜食糯玉米产业发展及推广糯玉米两季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及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结构发生变化,近十多年来我国枣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在鲜食枣开发和利用方面发展快,鲜食枣果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果品之一。目前市场上优质鲜食枣果供不应求,而北京的许多优质鲜食枣品种都没有有效地被挖掘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北京农业》2007,(4):28-2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结构发生变化,近十多年来我国枣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在鲜食枣开发和利用方面发展快,鲜食枣果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果品之一.目前市场上优质鲜食枣果供不应求,而北京的许多优质鲜食枣品种都没有有效地被挖掘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枣品种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按用途来分有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五类。鲜食枣果肉脆,汁液多,味甜或酸甜,适口性好。目前,鲜食枣品种有260多个,占所有枣品种的1/3以上。我国鲜食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品种单一,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到目前为止,生产上栽培面积最大的鲜食枣品种就是冬枣和临猗梨枣,冬枣的栽培面积约为120万~130万亩,  相似文献   

20.
金铃大枣包括金铃圆枣、金铃长枣,是我国新发现的耐寒、耐旱、特大果型鲜食枣新品种。1.发展前景:鲜食枣的营养成分异常丰富,是21世纪我国能发展成为大产业的高档营养保健果品。世界鲜枣市场更是一块“处女地”,有待开发。十几年、几十年以后鲜食枣的价格会更高。“三北”低山丘陵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是我国鲜食枣特产区,发展金铃大枣前景非常广阔。2.投资预算:667平方米(1亩)栽55~110株,每株苗价6元,共需苗木款330~660元;栽植费每株1元,共需55~110元;每年田间管理费80~120元。三年投资合计465~890元。3.效益分析:建金铃枣园是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