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协同理论、点—轴系统理论为理论基础,并在分析成都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的基础上,优化成都乡村旅游空间结构,提出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景观生态学P—c—M模式对永安市吉山旅游区景观规划进行探讨,在对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拟定旅游区规划方案。根据旅游需求特点及景观特色将旅游区斑块定义为不同性质旅游功能区,划分成为““两区一带”三大斑块,将交通廊道理解为旅游景观斑块通道,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设计,对基质背景的营造根据旅游区所依托的大环境背景,分成自然与人文两种类型。本研究立足旅游功能需求,将P—C—M模式中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的内涵及范畴进行特化及延伸,使之在实践上具有可行性。该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乡村转型发展产业驱动机制:以盘锦乡村旅游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乡村转型发展是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乡村转型发展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众多,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和生态环保的特征,通过旅游开发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空心村治理、农村剩余人口的就地安置、农民增收和农村空间重构。在乡村转型发展驱动机制研究成果系统回顾和梳理的基础上,对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作用机理,构建了理论分析框架,并结合辽宁盘锦某乡村旅游规划案例的实证分析,提出了创新型乡村度假地产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二种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识别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立足资源禀赋,结合时代需求,注重产业融合,加强城旅联动,重视用地平衡,加强生态环保,开发模式创新,重视公共参与。探索了旅游驱动乡村转型发展模式在东北地区乡村发展和区域发展中的可行性与未来前景,为全国其他类似乡村地区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利用概率方法研究了Gauss—Weierstrass算子关于函数f∈C(R)∩L∞(R)的逼近度,并利用这一逼近度进一步讨论了Gauss—Weierstrass算子在φ-变差函数下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5.
森林旅游资源P-R评价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归纳总结国内外森林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森林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P—R法,即从森林旅游产品(Product)的角度对森林旅游资源(Resource)进行分析与评价,用以指导森林旅游资源评价的实践工作.  相似文献   

6.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覆盖油菜研发团队研发了草—旅—畜—沼—果生态循环观光农业模式。该模式以覆盖油菜为载体,在果园行间裸露的土地上间作油菜,可以抑蒸保墒、提高果园土壤水分利用率和有机质含量、培肥果园土壤、抑制恶性杂草、减少化肥施用量,实现以地养地、无机换有机、秋雨春用,助力山地苹果园提质增效、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休闲方式的趋势下,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为例,结合当地乡村旅游概况,利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旅游竞争力分析,指出乡村旅游营销现存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够精准、品牌形象不够鲜明、线上营销手段运用不足等问题。运用4P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营销4个方面探讨栾川县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的制订和实施,以期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大数据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百度指数采用叠加关键词和83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行了2011—2013年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搜索,并结合2013年各地区的农业贡献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3年乡村旅游日均关注度增长速度明显;一周之内乡村旅游网络关注度周二最高,周六最低;出游旺季在3—6月和10—12月;清明、五一和端午三节关注度较高;华中、华南、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优于乡村旅游,西南、西北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优于该地区的农业。  相似文献   

9.
文中在我国混凝土外加剂事业发展现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对M—G系列混凝土减水剂开发的前景展望。并对M—G系列混凝土减水剂的特点进行了综合论述。 M——G系列混凝土减水剂,由我院水利系研制,属国内首创,其工艺转化是极其复杂的化学转化,其产品也是极为复杂的具有多元极性基团的混合物,属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减水效果良好。本文对M—G系列减水剂制作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视角,将乡村旅游地视为局域性的社会—生态系统,应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对福建省永春县北溪村乡村旅游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旅游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冲击及其所采取的适应性生计策略,并定性评价农户生计资本及生计脆弱性。结果认为:(1)乡村旅游改变了北溪村传统的生计方式,农户生计资本总体改善,但表现出明显的替代效应;(2)旅游资源控制权的丧失使当地社会—生态系统暴露于旅游业固有的周期波动性所产生的外部冲击,农户生计脆弱性上升;(3)旅游对农户生计的胁迫大于机遇,适应能力差异驱动农户生计结构异质化。乡村旅游对农户影响作用的发生有赖于农户对旅游产业发展的适应,需要政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扶持措施增强农户对旅游扰动的适应力,降低农户生计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1.
北方稻蟹共作系统氨挥发损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稻蟹共作系统氨(NH3)的挥发损失,在辽宁盘锦开展田间实验。实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以养蟹为主因素,施肥为副因素,设置4个处理,即单作稻不施肥(R0M)、稻蟹共作不施肥(R0C)、单作稻施肥(R1M)和稻蟹共作施肥(R1C)。结果显示,在水稻全生育期,R0M、R0C、R1M和R1C的NH3挥发量分别为8.56、7.37、45.64和41.34 kg·hm-2。施肥是影响稻田NH3挥发的主要因素,R1M和R1C的NH3挥发量分别较R0M和R0C提高4.33倍和4.65倍。在施肥稻田,NH3挥发主要集中在淹水后10 d内,该阶段的挥发量占全生育期的67.6%~76.7%。不施肥稻田的NH3挥发速率整体较平稳。施肥也显著提高水稻氮(N)素积累量,R1M较R0M提高53.3%,R1C较R0C提高69.7%。养蟹可以降低稻田的NH3总挥发量,从河蟹放入稻田后计,R1C的NH3挥发量较R1M降低28.4%,差异显著;然而整个水稻生长季,R1M和R1C处理NH3的总挥发量无显著差异。R1M和R1C处理NH3总挥发量分别占当季施N量的28.5%和26.0%。养蟹提高了水稻N素积累量,在水稻成熟期R1C的水稻N素积累量较R1M增加25.0%。在不施肥稻田中,养蟹对削弱NH3挥发损失和提高水稻N素积累量的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社会—生态耦合分析视角,将乡村旅游目的地视为局域性的社会—生态系统,"旅游活动"视为对系统的扰动,"参与旅游"视为农户生存理性下的适应性生计策略;借鉴可持续生计框架对福建省5个案例村乡村旅游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综合运用主客观权重法对农户生计资本和生计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类对比分析,探究农户生计资本和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乡村旅游在改善农户生计资本的同时也对当地社会—生态系统形成全面扰动和冲击,农户生计脆弱度整体处于中高水平。不同案例村、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生计情况表现出较大差异。除了生计策略,农户生计资本还受到旅游公司合作、村干部能力和农户互助交流的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子系统遭受的不利扰动是农户"降低脆弱性"的最大障碍,社会资本和认知资本本身的高度不稳定性是驱动生计脆弱度上升的关键因素。因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确保农户土地增值收益,引导农户自组织建设,以制度供给保证农户对社区公共事务的主导权,改善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建立更高覆盖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户抵御生计风险的能力,降低生计脆弱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东北集约化农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979年、1992年、1999年、2012年共4年的土地利用和植被利用遥感信息,选择小叶章草甸/小叶章草甸/水稻/水稻(C/C/R/R)、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玉米/玉米(B/B/M/M)、小叶章草甸/小叶章草甸/玉米/玉米(C/C/M/M)、玉米/玉米/玉米/玉米(M/M/M/M)、玉米/玉米/水稻/水稻(M/M/R/R)这5种典型区域不同农作物类型的土壤硝化速率进行测定,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农作物类型的土壤硝化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玉米/玉米/玉米/玉米(M/M/M/M)的土壤硝化速率相对最高,为404.8μg/(kg·h),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玉米/玉米(B/B/M/M)的土壤硝化速率相对最小,为232.4μg/(kg·h);不同农作物类型的土壤硝化速率与土壤温度、全碳含量、总氮含量、硝态氮含量、铵态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土壤含水量对给地区的硝化作用影响较小;土壤硝化速率与土壤p 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4.
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绘制了2017—2022年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乡村旅游的研究情况知识图谱,从发文量、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相关研究进展。结果显示,2017—2022年,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相关研究的发文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相关研究主要以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核心关键词,以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乡村旅游的发展路径为主要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C—erbB—2、nm2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96例乳腺癌组织进行了ER、PR、p53、C—erbB—2、nm23检测,结合临床表现及随访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ER、PR、p53、C—erbB-2、nm2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2.1%、47.9%、46.9%、62.5%、70.8%。浸润型乳腺癌组织C—erbB-2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非浸润型(P<0.01);ER、PR 、p53、nm23阳性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P53、C—erbB-2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有淋巴结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干无淋巴结转移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ER、PR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与否无关(P>0.05)。ER和(或)PR、nm23阳性组乳腺癌复发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而p53、C—erbB—2阳性组乳腺癌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ER、PR及p53、C—erbB-2、nm23基因对评价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2000—2020年CNKI数据库中的北大核心期刊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相关数据为基础,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乡村旅游业研究的相关知识图谱。采用文献计量法来厘清2000—2020年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热点、方向和趋势,为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农村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年度发文量呈增长趋势,受关注的程度在增加,2005—2011年和2015年以来为快速增长阶段;“乡村振兴”“对策”“发展模式”“旅游开发”“旅游扶贫”“乡村”“生态文明”是国内乡村旅游研究关注的热点;关键词聚类分析表明,2000—2015年是侧重乡村旅游开发阶段,2015—2020年是侧重乡村旅游保护阶段。乡村旅游在跨机构研究、跨区域研究、跨学科研究方面有待加强,乡村旅游资源分布的区域性使得其研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地域性,未来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7.
刘杨  马远军  张敏  郑世铭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3):139-140,143
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和优化问题.该文对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内涵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明确了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演化遵循"孤环—网状"的演化路径;并以金华市管头村为案例进行了实地研究,从产业链提升和优化视角提出管头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以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静  刘雪 《甘肃农业》2023,(10):81-84
结合甘肃省和陇南市2010—2021年11年间乡村旅游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应用H指数法和综合区位熵,测算陇南市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在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增长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陇南市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在逐年降低,产业集群呈扩散趋势,而且从下降趋势还可看出,在2010—2016年7年间陇南市乡村旅游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区县乡村旅游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陇南市的旅游村、旅游休闲场地均略低于全省平均值,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区位优势不显著,最后分析了其时空演进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2012—2015年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产业化与旅游经济的相关数据,确定二者的耦合匹配分析模型。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构建乡村旅游产业化——旅游经济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找出二者协调发展模式,为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2012—2015年欧美乡村旅游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基本稳定,耦合度值均大于0.9,说明乡村旅游与旅游经济相互促进发展,二者的发展模式对中国乡村旅游产业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母绵羊内分泌及代谢因子对其初乳的影响 Georgett E B,Raquel P C,Roberta B,David R L,John T B M,Graeme B M 摘要:研究怀孕期和产初乳时期母绵羊的饮食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