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真鲷与黑鲷杂交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月从海区选购真鲷、黑鲷亲鱼,通过强化培育,性腺促熟,于4月开展杂交试验,结果真鲷♀×黑鲷♂受精率为87.4%,孵化率为85%,出苗率14.28%;黑鲷♀×真鲷♂受精率为92.1%,孵化率为90%,出苗率7.2%,共获得正交反交杂交鱼苗32 000尾。  相似文献   

2.
真鲷与黑鲷杂交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真鲷黑鲷杂交繁育,培育出一种能结合父母本性状,具有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的杂交子一代。2006年3月从海区选购真鲷(Pagrosomusmajor)、黑鲷(Spraus macrocephalus)亲鱼,通过强化培育,性腺促熟,于4月进行干法人工授精。通过对真鲷♀×黑鲷8及黑鲷♀×真鲷♂获得杂交受精卵,结果真鲷♀×黑鲷♂受精率为87.4%,孵化率为85%,出苗率14.28%;黑鲷♀×真鲷♂受精率为92.1%,孵化率为90%,出苗率7.2%,该批次共获得正交反交杂交鱼苗32000尾。从杂交实际结果看,不管正交还是反交都比自交的结果差,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杂交繁育难度相当大,要达到规模生产。需要继续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真鲷、黑鲷及真鲷♀×黑鲷♂杂交的F1耐高温、低温的比较,杂交F1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能安全度夏和过冬;通过二三者之间生长测量,真鲷和杂交F1的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黑鲷,从体重增长比较杂交F.增重速度比黑鲷快30%以上,但低于真鲷。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列杂交设计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两个养殖群体:日本群体(J)和中国抗病选育群体(C)进行群体间杂交和群体内自繁,获得C(♀)×C(♂)、J(♀)×J(♂)、J(♀)×C(♂)和C(♀)×J(♂)4个交配组合的子一代。针对受精率、孵化率、白化率和存活率4个性状进行了组合间的比较,计算了各项性状的杂种优势率,对组间各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组在受精率、孵化率及存活率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杂种优势,其中C(♀)×J(♂)后代在孵化率和存活率两个性状上的杂种优势率分别为33.99%和31.37%。对4个性状的表型相关分析表明,受精率和孵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657,受精率和存活率相关系数为0.432,分别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分析结果认为,两个不同群体间的种内杂交是牙鲆优良品种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郑尧兰 《齐鲁渔业》2008,25(9):37-39
进行了大黄鱼和(鱼免)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鱼免)(♀)×大黄鱼(♂)杂交组受精率为52%,孵化率为71%,但孵化后未能开口摄食,15天内杂交苗逐渐全部死亡。大黄鱼(♀)×(鱼免)(♂)杂交组受精率为75%,孵化率为83%,度过了开口摄食轮虫和开始摄食桡足类2个死亡高峰期,存活率仅为1.2%。并分析了(鱼免)(♀)×大黄鱼(♂)的杂交子代不能存活的原因,以及大黄鱼(♀)×(鱼免)(♂)的杂交子代的遗传本质和成活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花(Hemibarbus maculates)(♀)×唇(H.labeo)(♂)远缘杂交的可行性,2009—2011年进行花(♀)×唇(♂)的远缘杂交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常规人工干法授精获得花(♀)×唇(♂)杂交受精卵,受精卵在(20±1)℃水温下孵化,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分别达到89.3%、72.6%和67.9%。杂交子一代仔鱼在受精后68h,30min出膜。经过25~30d饲养,夏花鱼种体长达到3~4cm,成活率66%。试验结果证明花(♀)×唇(♂)杂交子一代受精卵能够正常发育,且鱼苗、鱼种及成鱼都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7.
真鲷与黑鲷杂交与多倍体育种系列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鲷属于鲷科,真鲷属,分布于我国四大海域。黑鲷属于鲷科,鲷属,我国沿海均有分布。真鲷与黑鲷杂交属于属间远缘杂交。本研究利用春季繁殖的真鲷种群与春季繁殖的黑鲷种群进行交配。用HCG与LHRH-A_2催产,网箱内自然受精。正交以真鲷为♀,黑鲷为♂;反交以黑鲷为♀,真鲷为♂。两种杂交组合的雌雄性比均为1:1.5。正交组合的受精率为73%,反交组合为67%。正交组合的孵化率为85%,反交组合为87%。该研究证明海水鱼属间远缘杂交可以成功,并为海水鱼杂交育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真鲷与黑鲷杂交与多倍体育种系列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真鲷属于鲷科,真鲷属,分布于我国四大海域。黑鲷属于鲷科,鲷属,我国沿海均有分布。真鲷与黑鲷杂交属于属间远缘杂交。本研究利用春季繁殖的真鲷种群与春季繁殖的黑鲷种群进行交配。用HCG与LHRH-A_2催产,网箱内自然受精。正交以真鲷为♀,黑鲷为♂;反交以黑鲷为♀,真鲷为♂。两种杂交组合的雌雄性比均为1:1.5。正交组合的受精率为73%,反交组合为67%。正交组合的孵化率为85%,反交组合为87%。该研究证明海水鱼属间远缘杂交可以成功,并为海水鱼杂交育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连续三年对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的杂交进行了系列研究 ,结果显示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杂交与黄颡鱼自交相比 ,卵的受精率要高 ,而孵化率、出苗率没有明显差异 ,说明黄颡鱼♀与瓦氏黄颡鱼♂之间进行杂交不存在繁殖障碍或繁殖障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杂交育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从国外引进的云斑、线纹尖塘鳢的自繁后代,经过强化培育、性腺促熟后,2009年5-9月开展人工杂交试验。试验结果:孵化水温28~30℃时,云斑尖塘鳢♀×线纹尖塘鳢♂孵化时间68h,受精率为90.0%,孵化率为83.6%,培苗出苗率为60.51%,研究证明尖塘鳢属种间杂交可以成功。  相似文献   

11.
黑鲷与灰鳍鲷杂交育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黑鲷属于鲷科鲷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灰鳍鲷同属于鲷科鲷属,在我国仅分布于南海。黑鲷与灰鳍鲷杂交属于种间杂交。本研究利用科季繁殖的黑鲷种群与灰鳍鲷种群进行酱。用HCG与LHRH-A2催产,网相内自然受精。正交以黑鲷为♀,灰鳍鲷为♂;反交以黑鲷为♂,灰鳍鲷为♀。两种杂交组合的雌雄比均为1:1.5。正交组合的受精率为83%,反交组合为86%,正交组合的孵化率为91%,反交为89%,该研究证明海水鲁种间杂交可以成功,并为海水鱼杂交育种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真鲷与黑鲷杂交子一代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真鲷为母本,黑鲷为父本的人工杂交实验表明:在温度14.0~17.0℃的条件下,杂交卵50~72h孵出,受精率87.4%,孵化率80.2%,18.0~20℃,杂交卵胚胎畸形率7.3%~8%。  相似文献   

13.
以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和真鲷(Pagrus major)为繁育亲本,采用完全杂交配组方法,分别对黑鲷(BB)、真鲷(RR)自交与正反交后代(RB,Pagrus major♀×Acanthopagrus schlegelii♂;BR,Acanthopagrus schlegelii♀×Pagrus major♂)的生长性状和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养殖180 d时,黑鲷、真鲷自交及正反交后代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的排序为正交>真鲷自交>反交>黑鲷自交,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240 d时,正交组的体质量绝对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真鲷自交组与反交组无显著差异(P>0.05),黑鲷自交组最低(P<0.05)。4个群体鱼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在19.3%~22.0%,粗脂肪质量分数在0.9%~2.6%,其中真鲷自交组最低(0.9%),正交组最高(2.6%);4个群体鱼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0.16%~41.69%,必需氨基酸指数在82. 17%~87.36%,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8.1%~39.0%,杂交组均高于自交组。研究表明:正交组生长速度最快,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均快于黑鲷;4个群体鱼肌肉的蛋白质含量均较高,氨基酸种类齐全,就蛋白质营养水平而言,反交子代与黑鲷、真鲷相当,高于正交子代;就蛋白质的氨基酸水平而言,反交子代优于黑鲷和正交子代;杂交后代的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优于黑鲷和真鲷,表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研究结果证明黑鲷、真鲷杂交能够提高后代的生长性能,改良肌肉品质,增强选育的综合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人工催产和干法授精技术,进行了以中华倒刺鲃、倒刺鲃为母本与其父本及黑脊倒刺鲃雄鱼的种间杂交实验,获得4个杂交组合和2个自交组合,在(27±0.5)℃温度条件下,对其F1卵膜径、受精率、孵化率、孵化时间、畸形率、子代早期形态特征与成活率进行了比较,同时,观察了胚胎发育及其异常现象,结果表明:以中华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差异不显著;以倒刺鲃为母本的F1卵膜径,在多细胞期时差异不显著,在耳石期时,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卵膜径显著大于母本(P<0.05)。杂种F1的受精率、孵化时间与母本差异不显著,畸形率显著高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的孵化率较高,与母本差异不显著(P<0.05)。倒刺鲃♀×中华倒刺鲃♂F1的孵化率与母本之间差异不显著,倒刺鲃♀×黑脊倒刺鲃♂F1的孵化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杂种F1仔鱼早期发育阶段存在死亡高峰期,成活率显著低于母本(P<0.05)。中华倒刺鲃种间杂交和倒刺鲃♀×黑脊倒刺鲃♂杂种F1既具有父本特征,同时又具有母本特征,初步证明倒刺鲃属种间杂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蒋宏雷  吴雄飞 《河北渔业》2011,(3):12-14,19
通过真鲷♀×黑鲷♂杂交,获得杂交F1.研究发现,杂交鱼苗在培育期间有3个死亡高峰;培育密度以1万~1.8万尾/m<'3>为合适,在此密度下培育至稚仔鱼最高培育成活率可达36%;在水温22~23℃,从初孵仔鱼到1 cm需27 d,水温17~18℃,从初孵仔鱼到1 cm需36 d.  相似文献   

16.
针对虾夷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以风向标扇贝和虾夷扇贝为亲本进行了种间杂交实验,培育出了虾夷扇贝(♀)×风向标扇贝(♂)(PY♀×PC♂)及风向标扇贝(♀)×虾夷扇贝(♂)(PC♀×PY♂)两种杂交一代,并对其早期发育及幼虫期和稚贝期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PY♀×PC♂杂交一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和幼虫期的生长和存活率介于双亲之间,而壳高和壳长的生长均高于双亲,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PC♀×PY♂杂交一代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期生长和存活率均低于双亲,表现为杂种劣势。在养殖第1年,PY♀×PC♂杂交一代的壳高、壳长、壳宽和体质量增长率均高于双亲,杂种优势显著。研究表明,卵子来源对后代的表现具有极其显著的影响,以雌性虾夷扇贝与雄性风向标扇贝进行种间杂交从而改良虾夷扇贝种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不同精子密度对杂交黄颡鱼"黄优1号"(hybrid yellow catfish "Huangyou-1")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的影响,设置8组不同精子密度组(1.0×10~3~1.0×10~6个·mL~(-1))开展人工授精实验。结果表明:当精子密度从1.0×10~3个·mL~(-1)提高到2.5×10~4个·mL~(-1)时,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均显著上升(P0.05);当精子密度为5.0×10~4个·mL~(-1)时,受精率达到最大值为(88.8±2.0)%;当精子密度为2.5×10~4个·mL~(-1)时,孵化率及出苗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3.4±2.8)%和(79.4±4.6)%。最后,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确定了精子密度与受精率、孵化率和出苗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筛选出了最适精子密度,研究结果可为杂交黄颡鱼规模化高效繁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杂交结合选育的方法对我国南方主要鲍鱼养殖品种杂色鲍进行了育苗试验.试验共设置2个杂交组合,每个组合分5个试验平行组.结果表明,2个组即TW♀×HN♂和TW ♂×HN♀都取得了良好的育苗效果,其受精率分别为(97.23±1.52)%和(96.30±2.25)%;幼体附着率分别为77.02%和76.69%;幼体存活率分别为66.39%和66.89%;稚鲍壳长日增长分别为136. μm和133.8μm.剥离印d后,2个组合稚鲍的存活率分别达到了64.1%和74.2%,体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TW#♀×HN ♂组合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都高于其反交组合TW♂×HN ♀,而幼体和稚鲍的存活率都低于反交组合,但方差分析表明2个组合正反交的育苗效果在受精率、幼体附着率、幼体存活率和稚鲍壳长日增长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稚鲍的存活率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9.
文蛤不同地理群体自繁和互交F1代的早期生长性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育文蛤新品种,开展了不同地理群体文蛤(山东野生群体和江苏野生群体)的自繁和互交实验,获得了2个自繁群体和2个互交群体,运用方差分析对4个群体子一代的浮游幼虫和稚贝(1~12月龄)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受精卵的孵化率、胚胎发育和浮游幼虫生长无明显差异;2个月龄内稚贝各实验组生长发育差异不明显;3-12月龄稚贝生长性状主要表现为S♀×J♂>S♀×S♂>J♀×S♂>J♀×J♂,其中前3个组合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与第四组合差异显著;互交组的杂种优势率范围在6%~168%。杂种优势在不同性状表现不同,活体重的杂种优势高于壳长、壳高和壳厚;同时各性状指标受季节性温度变化影响较大,5-10月份是高速生长期,而12月份以后处于低生长状态。获得的4个群体将作为进一步选育的基础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三角鲂、翘嘴鲌及其杂交子代的生长性能与形态差异,本研究开展了广东东江三角鲂(MT)与长江水系翘嘴鲌(CA)远缘杂交实验,获得了三角鲂♀×翘嘴鲌♂新型鲂鲌杂交F1优良组合。以团头鲂(MA)♀×翘嘴鲌♂杂交F1、三角鲂、翘嘴鲌、团头鲂自交子代4个群体为对照,比较分析了MT♀×CA♂杂交F1的生长性能及形态差异。结果显示,(1)土池同池生长性能在1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著的超父本CA杂种优势;2龄时,MT♀×CA♂、MA♀×CA♂表现出显著的超双亲生长优势;3龄时,MT♀×CA♂不仅具显著的超双亲生长优势,且体质量也显著高于MA♀×CA♂。(2)MT♀×CA♂的可数和可量性状多数表现为中间型。可数性状的分析结果显示,MT♀×CA♂臀鳍等多个性状介于父母本之间,平均杂种指数为65.00,接近中间值,略偏向于父本CA。可量性状表明MT♀×CA♂有7个性状分别与父母本有显著性差异,平均杂种指数为51.61,接近理想的中间值。(3)聚类分析显示鲂鲌杂种MT♀×CA♂和MA♀×CA♂聚为一支,MT和MA聚为一支,然后这两支汇聚后与CA聚为一支。主成分分析得到累计贡献率达56.02%的3个主成分,反映了鱼体高、躯干、头部和尾部的形态变异;通过构建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进行判别分析,判别准确率为87.1%~100.0%。研究表明,三角鲂(♀)×翘嘴鲌(♂)F1杂种表现出生长快、形态优等优良性状,有望进一步培育成为优良鲂鲌杂交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