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粤西地区花生专用除草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西地区种植花生已普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花生产量大约为182 kg·667 m-2,高于广东省花生平均产量。地膜在吹制时两面都掺杂有除草剂,在给土壤保温保湿,促进花生早熟的同时,还可防除杂草。简述花生栽培前的准备工作。从播种、盖膜与穿膜放苗、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几个方面简要地介绍了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花生机播覆膜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花生机播盖膜播种均匀 ,深浅一致 ,盖膜质量好、效率高 ,地膜覆盖花生产量高 ,增产幅度大 ,一般增产 3 5 %左右 ,高者可达 5 0 %以上。其配套栽培技术如下 :1 选用增产潜力大 ,中晚熟大果品种根据当  相似文献   

3.
选用粤糖60号作为试验材料,开展新植甘蔗不同盖膜方式的效应研究,研究在不同地膜和不同盖膜方式下甘蔗农艺性状、工艺品质、产量性状和生理指标等方面的表现。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盖膜方式下,覆盖光降解除草地膜平均产量高于覆盖普通透明地膜,双行盖膜方式平均产量高于单行覆盖普通透明地膜;覆盖普通透明地膜平均蔗糖分要高于覆盖除草光讲解地膜,双行盖膜方式蔗糖分高于单行盖膜;不同地膜的增温效果不同,其中覆盖普通透明地膜的增温效果最好,覆盖光降解除草地膜普通黑色地膜增温效果最差;在不同的盖膜方式下,覆盖普通透明地膜的甘蔗萌芽率最高,单行盖膜平均萌芽率高于双行盖膜萌芽率;在覆盖黑色地膜下很少生长有杂草,其他地膜都生长有少量或大量杂草。综合各项表现评价,认为使用双行覆盖光降解除草地膜为新植蔗最佳盖膜方式。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地膜残留及典型覆膜作物残膜系数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13  
为阐明华北地区残膜污染现状及当年地膜残留系数,2008-2011年采用问卷调查及样方检测方法对华北地区主要作物的地膜残留状况进行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2011-2014年通过定点试验监测方法研究典型覆膜作物(花生、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土壤耕层地膜残留强度分布范围为0.2~82.2 kg/hm2,其平均值为26.8 kg/hm2。区域内不同作物和不同省份间地膜残留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花生和棉花地膜残留强度较高,分别为32.0和31.8 kg/hm2;华北地区所有省份中,河北省农田地膜残留强度最高,为36.8 kg/hm2。2011年,华北地区农田地膜残留总量为14.8万t,其中地膜残留总量居前3位的作物是蔬菜(5.5万t)、棉花(3.9万t)、花生(3.0万t),占残膜总量的83.8%。3 a的地膜残留系数定点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花生和棉花的地膜残留系数分别为9.7%和14.3%,如果一直沿用目前的地膜使用模式,预计到2021年,花生地和棉田的地膜残留强度将会达到69.1和70.4 kg/hm2,超过国家农田残膜限值标准,成为残膜污染区域。研究可为华北地区残膜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司贤宗  毛家伟  张翔  李亮  李国平  余辉 《土壤》2016,(3):122-126
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耕作方式(垄作、平作)与土壤调理剂互作对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方式比平作方式花生增产5.7%~12.0%;无论是平作或垄作方式下,与对照相比,施用不同土壤调理剂均能使花生增产,增产幅度分别为7.4%~18.6%、5.6%~25.6%,不同土壤调理剂对花生增产的大小顺序为秸秆灰分>生物炭>腐植酸。垄作和土壤调理剂互作能显著增加花生的饱果数、百果重、出仁率、花生株高、侧枝长、分枝数和结果枝数,提高花生籽粒中的氮、磷和钾含量,增加花生蛋白质和粗脂肪的产量。本试验条件下,采用起垄与增施秸秆灰分互作的处理的花生产量、蛋白质产量和粗脂肪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6.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一般比露地栽培玉米增产30%~70%,有的地方成倍增加产量。尤其是我国东北等地区,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再加上一些地区常年干旱,而为了使玉米提早成熟,采用地膜覆盖玉米,可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同时也扩大了玉米种植范围。另外,地膜尚可一膜多用。春小麦和玉米间作,春小麦利用地膜覆盖,到玉米播种前再转盖到玉米上,既保小麦早出苗,  相似文献   

7.
针对残膜污染已经成为新疆棉田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广东上九公司提供的3种淀粉基全生物降解地膜为供试材料,在我国西北内陆棉区(新疆石河子)开展了田间试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配方的不同,3种降解膜的降解特性、增温保墒性能以及对棉花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从地表覆盖试验与填埋试验的结果看,与日本的生物降解地膜(CK2)相比,国内的3种供试地膜品种都表现为降解过快,特别是A膜和B膜,降解最为迅速,C膜降解相对较慢。过快的降解速率显著地影响了3种供试降解膜的增温保墒性能,特别是A膜和B膜,与普通膜(CK1)相比,土壤温度平均低2~3℃,土壤水分低3~5个百分点,3种供试降解膜比较,C膜的增温保墒效果略好。从产量结果来看,与普通膜相比,国内供试的A膜和B膜对产量影响较大,减产幅度分别为20%以上,供试C膜和对照的日本降解膜都表现为增产趋势,但与普通膜产量结果比较差异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宁南旱区沟垄覆盖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高马铃薯产量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垄覆塑料地膜沟内覆盖集雨种植模式可影响土壤水热状况,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为探讨旱作条件下沟垄二元覆盖的土壤水热效应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效果,于2015年在宁南旱区设置垄覆地膜沟内覆盖不同材料(普通塑料地膜、玉米秸秆、生物降解膜、麻纤维地膜及液态地膜),以垄覆地膜沟不覆盖为对照,研究沟垄二元覆盖模式对土壤水分、耕层土壤温度、马铃薯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垄覆地膜沟覆地膜处理在马铃薯前期、中期土壤蓄水量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在马铃薯生育后期土壤蓄水量最高(P0.05)。垄覆地膜沟覆地膜处理增温效果明显,马铃薯全生育期0~25 cm土壤温度较对照显著增加(P0.05),而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较对照显著降低(P0.05)。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植株株高和茎粗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P0.05),在马铃薯生育后期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P0.05)。沟垄二元覆盖模式下马铃薯增产效果以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最为显著,较对照增产56.1%(P0.05),且水分利用效率最高(81.1kg/(hm2·mm))。总之,垄覆地膜沟覆秸秆处理对改善土壤水热状况,提高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效果显著,建议在宁南旱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微量元素Zn、B、Mo在花生上的应用进行探索。方法:选择秋花生作为试验样本,并选择新镇关垌村中央窝作为试验地点。分别设置混合施用Zn、B、Mo,两两混合施用Zn、B、Mo,单独施用Zn、B、Mo,空白共8个处理,考察其对花生产量的综合影响。结果:各处理间生育性状有差异但不明显,与对照区对比则有一定差异但不显著。单个喷施、两两混喷、三种混喷,都能使秋花生结果枝数、荚果数、粒数、粒重、饱果率等产量构成因素显著增加。结论:在花生种植中应用微量元素肥料Zn、B、Mo能有效提升增产效果,农户要结合实际种植现状选取对应的肥料,对微量元素肥料添加量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0.
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田间土壤微环境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了春播覆膜(CBFM)、春播露地(CBLD)、麦田套种(MT)、麦田露地(MTLD)、夏播覆膜(XBFM)和夏播露地(XBLD)6种花生种植方式。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花生田间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土壤呼吸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微环境和花生产量具有明显影响。花生春播覆膜和麦田套种种植提高了土壤孔隙度、毛管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了细菌和放线菌数,降低了土壤容重和真菌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活跃微生物量及土壤呼吸速率,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分解和有效化;花生覆膜种植可明显增加荚果产量,春花生覆膜的增产作用大于夏花生覆膜,麦田套种的花生产量最低。因此,在一年一熟的春花生产区应以覆膜种植方式为主;在小麦花生一年两熟的花生产区,可以推广收麦后直播花生的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王飞  王建国  李林  刘登望  万书波  张昊 《核农学报》2019,33(11):2261-2270
为探究施钙与覆膜栽培对花生植株Mg、Fe、Zn营养改善状况,以大籽品种湘花2008和南方典型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缺钙酸性红壤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基施钙肥梯度[不施钙(Ca0)、施钙375 kg·hm-2(Ca375)、施钙750 kg·hm-2(Ca750)]和2种栽培方式[露地(OF)、覆膜栽培(PF)],采用土柱栽培,研究施钙与覆膜栽培对植株Mg、Fe、Zn含量,积累及籽仁分配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钙肥明显提高了花生茎秆、根系、果针、籽仁中Mg和Fe含量,其中,Ca750-OF处理较Ca0-OF分别提高19.2%、10.4%、38.6%、3.1%和21.5%、30.9%、27.5%、20.0%,但显著降低了叶、茎秆、果壳及籽仁中Zn含量。覆膜栽培提高了茎秆、果针、籽仁Mg含量及果壳、籽仁Zn含量,较露地栽培分别提高10.8%、12.2%,但降低了花生叶、茎秆、根系Fe和Zn含量。施钙与覆膜栽培增加了花生植株、生殖体(针壳、籽仁)Mg积累量、籽仁Mg分配系数。施钙实现花生整个植株体Fe积累量的富集,其籽仁Fe分配系数显著提高68.8%,而覆膜栽培籽仁Fe和Zn积累量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增施钙肥降低了花生营养体Zn积累量,显著提高了籽仁Zn积累量及籽仁Zn分配系数,提高效果表现为Ca750>Ca375。年份、施钙处理、栽培措施三者间对籽仁积累量及分配系数存在正交互作用。植株Ca积累量与Mg、Fe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存在协同吸收关系。综上,施钙与覆膜栽培促进了土壤活化,有利于花生植株中Mg、Fe的吸收,加快Mg、Fe、Zn向籽仁的富集,进一步扩大“库容”。本研究结果为南方酸性缺钙红壤旱地改良及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滇中地区植被NDVI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丁文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6):252-257
[目的]揭示滇中地区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人类活动的关系,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MODIS NDVI数据资料集、标准气象站点的气候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素材,采用叠置分析、空间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为主要方法。[结果](1)滇中地区植被5月上旬进入生长季而10月下旬结束,2001—2010年植被NDVI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速率为0.03/10a,植被盖度整体朝增加的方向发展。(2)2001—2010年滇中地区植被覆盖呈增加和减少趋势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70.24%和29.76%,减少最为突出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人口聚集的城镇周围,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高海拔地区。(3)气候影响因素中的水分类因素即平均相对湿度、最小相对湿度和降水是滇中地区植被NDVI年内变化主要的影响因素。(4)退耕还林工程极大地提升了滇中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而城镇化过程则使得滇中地区城镇周边的极低、低植被覆盖度区面积增加。[结论]滇中地区年内植被NDVI变化由气候因子所控制,而长期变化则受人类活动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砂滤管长期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物料和农肥施入土壤后,腐解残留率(Yt)与有机物料施入后的时间(t)遵循Yt=Yλ.toe方程式,式中Yo为有机物料缓分解成分的碳理占加入总碳量的百分数,λ为缓解成分的分解速率。覆膜使Yt和Yo值明显降低。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覆膜降低了有机质的活性,使PQ值(胡敏酸占可提取腐殖酸的百分数)和A2/A3比值(胡敏酸在波长200nm和300nm处吸光度之比)增高,胡敏酸对光吸收增强。  相似文献   

14.
一个表示降水年内分配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个表示降水年内分配的新概念,即降水集中指数。降水集中指数是指日均温稳定≥10℃期间平均每日雨量与全年平均每日降水量的比值。这种表示降水年内变化的方法在农业气候研究和自然地理研究中将证明是有用的。作者计算了美国中东部温带地区和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集中指数。  相似文献   

15.
2002-2003年的试验表明,地膜覆盖栽培对小京生花生的土壤调温、调湿效应十分显著,在生育前期能提高土壤温度,夏季降低土壤温度,连续降雨天气能降低土壤湿度,干旱天气能提高土壤湿度,从而使小京生花生生育期提前,地上、地下部分生长良好,产量显著提高。实验结果为进一步推广和扩大地膜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土壤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必需物质基础,土地利用的变化直接影响土壤质量。以江西红壤为例,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旱地红壤的5种土地利用方式:荒地(HD)、茶树园(CSY)、柑橘园(GJY)、花生地(HSD)、玉米地(YMD)的表层土壤(0-15 cm)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与荒地相比,茶树园、柑橘园、花生地和玉米地的土壤基础呼吸强度分别提高了93.33%,79.71%,9.12%,6.45%;茶树园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比荒地的增大了113.67%,而柑橘园、花生地和玉米地比荒地的分别减小了12.35%,6.84%,87.57%;茶树园、柑橘园和花生地的土壤FDA水解酶活性分别比荒地的增大了51.99%,44.04%,25.55%,而玉米地的比荒地的减小了13.62%;茶树园和花生地的土壤脱氢酶活性分别比荒地的增大了2.47%和123.63%,柑橘园的比荒地的增大了35.70%;5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影响较小。茶树园、柑橘园和花生地的土壤微生物总磷脂脂肪酸量分别比荒地的增大了11.11%,5.56%,2.78%,而玉米地的比荒地的减小了13.89%;茶树园、柑橘园和玉米地的土壤细菌种类分别比荒地的减少约9.09%,4.55%,22.7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真菌种类数相同,无差异;茶树园和花生地的土壤放线菌种类均比荒地的增大约16.67%,而柑橘园的比荒地的减少约16.67%。说明相比于荒地、柑橘园、花生地和玉米地,茶树园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群落结构也相对稳定,种植茶树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及对土壤肥力的保持。  相似文献   

17.
垄沟集雨对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水分、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在旱作条件下, 将垄沟集雨措施应用于紫花苜蓿种植, 研究沟垄宽比和覆膜方式对2年龄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水分状况、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全越冬期, 膜垄和土垄处理0~120 cm土壤水分平均散失量分别低于CK(平作)28.43 mm和13.61 mm。膜垄处理整个集雨期的蓄墒增加率为59.03%~99.27%, 产流效率为53.43%~91.72%; 2009年集雨前期(4月上旬~6月上旬)土垄处理的蓄墒增加率、产流效率分别为1.92%~2.74%和1.71%~2.55%, 2009年集雨中后期(6月中旬~9月下旬)土垄处理的蓄墒增加率、产流效率较集雨前期显著升高, 分别为8.85%~36.77%和8.01%~35.82%; 膜垄和土垄处理的蓄墒增加率、产流效率均随垄面宽度增加而显著增加, 且膜垄的蓄墒增加率、产流效率显著高于土垄处理。垄沟集雨种植能够显著降低0~40 cm土壤层容重, 且0~20 cm土壤层容重降幅表现为膜垄大于土垄。垄沟集雨种植也能够显著增加0~40 cm土壤层孔隙度, 且0~20 cm土壤层孔隙度增幅表现为膜垄大于土垄。  相似文献   

18.
云南省思茅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及其肥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