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通过对胶锈菌(Gymnosporangium asiaticum,G.yamadai)的重寄生菌(Tuberculina vinosa)在11种培养基上的产孢研究,试图探寻大量产生重寄生菌孢子、且价廉、适用于工厂化生产的培养基。结果表明,该重寄生菌在面粉、玉米粉为主要原料,白糖、葡萄糖为碳源的3、5、7号等3种培养基上,27℃、荧光和黑暗12小时交替的条件下,经15天的培养,可获得大量重寄生菌的孢子,其产孢量为接种量的700多倍。 相似文献
2.
落叶松褐锈病的流行及重寄生菌的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连续3年的观测结果并结合主要气候因子,对发生在落叶松属植物上落叶松褐锈病年流行规律进行了综合相关分析,又利用寄生在该病原菌夏孢子堆上的Sphaerelopsisfilum在本溪、宽甸两地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辅以人工方法,可使Sphaerelopsisfilum的寄生率由原来的16%提高至85%以上。 相似文献
3.
对遵义市的松褐天牛进行了镜检、野外观察和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在遵义1年发生1代,松褐天牛卵孵化期4~10d,最长可达15d,最短2d,幼虫4龄后期进入越冬期,到翌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 相似文献
4.
凌霄的栽培管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凌霄为落叶木质藤本,呈藤状或蔓状,姿态各异,可塑性强,长茎可达10m,小枝紫褐色,呈细条纹纵裂。奇数羽状复叶对生,小叶7-9枚,边缘有锯齿。顶生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小花漏斗形钟状,花萼钟形,外面橙黄色,里面鲜红色,朝开暮落,蒴果长如豆荚,顶端钝,2瓣裂;种子扁平,具翅。花期6~8月,果期7-9月。同属的还有美国凌霄,花较小,橘红色。喜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不耐寒冷。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不耐阴湿,怕积水。 相似文献
5.
6.
林木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菌隔离在林木分布区域之外是避免病原菌对林木危害的关键措施之一,这可以通过控制病原菌的传播来实现。病原菌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土壤/苗木基质、植物体材料、木材/木材制品、昆虫以及空气等。本文对林木病原菌的以上传播途径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7.
丽水园林花卉病害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丽水市区主要木本和草本花卉病害调查,在36种园林花卉上共发现园林花卉病害43种,观察研究了月季黑斑病等7种主要病害的症状、病原和发病特点,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栗雪片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栗雪片象1年发生1代,幼虫在残留栗棚中潜伏越冬。每年7、8两月中旬是成、幼虫危害高峰期。采用5种农药作防治对比试验,表明以40%氧化乐果2000倍液和95%敌百虫1000倍液防效最佳。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牡丹红斑病在山东菏泽牡丹栽培区的发病率达50%左右,病重的牡丹园可达90%以上。从8批次384个样品中分离获得512个分离株,经筛选、纯化、回接试验,依其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病原菌鉴定为牡丹枝孢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病害发生与牡丹不同品种、初侵染源等因子密切相关。筛选出了50%多菌灵、70%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红斑病的有效药剂,应用800倍液从3月中旬牡丹展叶前至7月中旬防治4次,效果达90%以上,感病指数可控制在5以下。 相似文献
13.
北半球针叶林最严重的森林病害是由广义的多年异担子菌(Heterobasidion annosum sensu lato)引起的干基白色腐朽病,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多年异担子菌并不是单一的物种,目前在欧洲已分出3个独立的种,即原始多年异担子菌(Heterobasidion annosum sensu stricto)、小孔异担子菌(Heterobasidion parviporum)和冷杉异担子菌(Heterobasidi-on abietinum),它们生物学习性、形态结构,生态学,寄主范围和发生区域均有差异。应用大伏革菌Phlebiopsisgigantea对该类病害进行生物防治是较好的方法。将中国东北和西南(云南)的异担子菌单孢菌株与欧洲的三种异担子菌进行交配,结果表明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异担子菌与原始多年异担子菌无性亲和反应,而与小孔异担子菌有性融合反应,因此中国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异担子菌是小孔异担子菌,目前中国并不存在原始多年异担子菌。由于原始多年异担子菌和冷杉异担子菌均为严重的森林病原菌,应将其作为对外检疫对象。 相似文献
14.
多效唑对草坪天鹅绒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坪天鹅绒喷施多效唑,对当年生长有明显抑制效应,其抑制作用随施用量增加而加强,起到了人工修剪的作用。施用多效唑还能增加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使叶片在冬季自然低温下维持较高水平的SOD、POD活性,从而抑止衰老,延缓枯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