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蚕微粒子病主要是通过食下和胚种两种途径传染,随着蚕桑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胚种带毒传染,已经可以通过母蛾检测和补正检查来得以有效的控制。而食下传染途径的杜绝,目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因为通过调查证明,带毒的野外昆虫对桑叶的污染,是导致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主要的传染途径。因此,切实抓好漂白粉叶面消毒工作,是预防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措施。1我分场质检部门对野外昆虫感染微粒子病情况调查几年来春蚕期各桑场及原蚕点驻点人员,通过人工捕捉野外昆虫,送场检毒室统一进行分类镜检,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2.
蒋满贵 《广西蚕业》1997,34(2):58-59
家蚕微粒子病曾因给法国和意大利的蚕丝业以致命性的打击而出名。此病在今天也还是养蚕中危害严重的蚕病。其感染途径有患病雌蛾产下带毒卵,通过母蛾传染给蚕卵的胚种传染;以及病蚕排出带微粒子孢子的粪便,与蚕座内的桑叶一起被健康蚕食下,从而传播给健康蚕的食下传染两大种类。由于微粒子病毒可通过胚种传染,因而要进行母蛾检查,因此对含病毒的母蛾产下的蚕卵.按规定要进行淘汰。昭和43年以后,为了省力化.改一蛾区检查为14~30蛾一批的检查,即转变为集团母蛾检查。  相似文献   

3.
用消特灵全程浸消桑叶对原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粒子病以后,现在各蚕种生产单位都进行了蚕期迟眠检查及各项预知检查,再经省蚕种公司集团母蛾镜检合格方可发种,即胚种传染途径已基本被切断。但是,目前部分蚕种场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有上升趋势,形势非常严峻,究其根源,农村原蚕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特别是桑叶被污染,各种桑螟、野蚕、毛虫、菜粉煤等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原虫相互感染。当家蚕食下桑叶上的微粒子病原后,便很容易传染。近几年来,一些种场采取叶面消毒措施,并已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4.
<正>微粒子病的流行,是通过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条途径,使蚕儿感染发病。因此它的病源是带毒蚕种和带毒的养蚕环境、桑叶以及带毒的野外昆虫。我省对三级原种繁育,实行全部对号袋母蛾,全部显微镜检验,发现有毒蛾张,则整张蚕种淘汰。所以种茧育用种,带毒的可能性极小,原蚕区饲养原蚕,在蚕期中大都发育正常,防病预知检查亦未发现有微粒子孢子,直到母蛾镜检时才发现“微毒”,这充分证明原蚕种无毒,主要是在壮蚕期,特别到5龄期防病消毒工作不彻底,受食下微粒子孢子感染的,蚕期没有症状表现,种茧调查成绩和制种量亦影响不大。 80年代以来,我省蚕桑生产发展很快,蚕种供不应求,促使大规模发展原蚕区生产蚕种,现在已有80%左右的普通种是农村原蚕区种茧生产的。由于蚕种场技术力量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原蚕区发展的要求,对微粒子病的危害放松警惕,使已被控制的微粒子病又死灰复燃。一般原蚕区春季饲养原蚕,夏秋期饲养丝茧蚕,丝茧蚕用的普通种都是抽样检验母蛾,虽然用的都是合格普通种,但在合  相似文献   

5.
蒋满贵 《广西蚕业》2004,41(1):44-45
桑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慢性病,从感染到死亡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食下传染和胚种(经卵)传染是本病的传染途径。微粒子孢子污染桑叶、卵壳,被蚕取食后造成食下传染。蚕在4~5龄感染本病以后,就有可能发生胚种(经卵)传染。  相似文献   

6.
漂白粉液浸消桑叶对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胚胎和食下两条传染途径.由于严格实行了补正检查、预防检查、预知检查和母蛾检查,几乎切断了胚胎传染的途径,但近年来微病发生率居高不下,众多蚕业工作者调查研究,找出了原因:即环境严重污染,桑树害虫如野蚕、桑螟、尺蠖、红腹灯蛾等及其他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孢子原虫相互感染,蚕儿食下被污染的桑叶,造  相似文献   

7.
冯昱 《四川蚕业》2015,(2):36-37
<正>家蚕微粒子病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的难题,其传染途径分为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我场自上世纪末以来,便对场内的选原种生产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实践证明,通过桑叶消毒控制食下传染能有效地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较大幅度提高蚕种的母蛾镜检合格率。同时,桑叶消毒还能够抑制其他蚕病的发生,为蚕种的优质高产打下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是微粒子虫孢子通过胚种或食下传染而发生的。蚕种生产环境被微粒子虫孢子所污染是造成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虫孢子的根本原因,也是蚕种生产中因微粒子病带毒率超标而淘汰蚕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对蚕种生产环境中微粒子虫孢子的污染情况有所了解,有利于采取...  相似文献   

9.
正家蚕微粒子病主要是通过胚胎和食下传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胚胎带毒传染,可以通过母蛾检验和补正检查来有效加以控制。而食下传染,必须在生产过程中预防,特别是在饲养环节,保持桑叶清洁更为重要。目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因为调查证明,带毒的野外昆虫对桑叶的污染,是导致家蚕食下传染更为重要的传染途径。因此,切实抓好全龄叶面消毒工作,是预防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桑叶漂白粉液全程消毒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蚕病.前几年,在我省流行蔓延,养蚕环境和桑叶被微粒子病原严重污染,成为蚕种生产上的严重问题.当时我省在防止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上做了大量工作,而忽视了范围广、消毒难度大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省蚕研所雷龙炳同志1988年春季对贮桑室贮放的饲育用桑抽样镜检86个样(每样5片叶),检出微孢子25个样,占抽样总数的29.07%;秋季调查因多是雨天,抽样204个,检出有微孢子5个样,占2.45%.笔者等在6个国营蚕种场抽样镜检,带毒率达21.8%.可见,桑叶污染是较严重的.过去我省  相似文献   

11.
朱方容 《广西蚕业》1998,35(2):7-1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带有毁灭性的传染病。1870年巴斯德查明病原是微粒子原虫,本病的传染是通过卵或蚕儿食下微孢子而致病;他首创了母蛾袋检法,剔除病蛾卵,供应无病的优良蚕种,为发展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蚕微粒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随着蚕种场一代杂交种在农村原蚕区的大量繁育,微粒子病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对微粒子病防治的好坏是关系到该原蚕区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家知道,排除胚胎传染,微粒子病是通过桑叶经食下传染的,因此如何使桑田桑叶清洁不带毒是“防微”的关键之一。笔者就结合我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蚕种场一代杂交种在农村原蚕点的大量繁育,微粒子病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对微粒子病防治的好坏是关系到该原蚕点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家知道,排除胚胎传染之外微粒子病是通过桑叶经食下传染的,因此如何使桑田桑叶清洁不带毒,是防微的重要措施。笔者结合我场江  相似文献   

14.
王弘 《蚕桑通报》2014,(2):64-64
近几年来,中耀蚕种场在蚕一代杂交种生产各阶段镜检中发现,同一批蚕种在母蛾体内能检到微粒子孢子,导致蚕种带毒,但是在蔟中死蚕镜检时却很难检到微粒子孢子。我们知道,微粒子病的发生途径有两种:1胚种传染各级原种饲育,通过胚种传染的机率很小。因为原种都是通过单蛾镜检,带毒卵圈都被挖掉,所在一般原种都是无毒的。即使漏检,这批原种在小蚕期就发病了,整批小蚕都会被淘汰,不进行制种。因此,不会上蔟结茧,不会到达蔟中阶段。  相似文献   

15.
原蚕区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寄生家蚕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病原孢子可被蚕食下感染并能经卵胚种传染子代。由于微粒子孢子的广泛存在,又因原蚕基地是普种生产的“第一生产车间”,随着原蚕区的生产量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所生产的蚕种带毒率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导致广大蚕农减收,也给种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治微粒子病工作的重点就是在原蚕区。本文将着重分析微粒子病发生的原因,总结出微粒子病的防治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是我省主要蚕病之一,近年因微粒子病而淘汰的蚕种直接损失20万元以上,因微粒子病而导致蚕业的损失难以估计,该病的传染途径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因此对母蛾进行微粒子的检验以淘汰病卵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我们历年来都  相似文献   

18.
家蚕微粒子病传染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胚种传染可以通过母蛾检测和补正检查得到有效控制。杜绝食下传染途径,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9.
蚕病的产生及传播主要取决于病原体,一种疾病流行除了要有病原体外,还要有一定的条件,即蚕儿群体的抗病能力、气候条件、环境条件、病原体密度、活力等等。家蚕微粒子病的病原体是微粒子原虫,它的传播在南方几乎不受气候条件影响,依靠两条传播途径传播,即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  相似文献   

20.
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坤荣 《中国蚕业》2002,23(2):78-79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目前尚未研制出理想的治疗微粒子病的药剂,浙江省各蚕种场采用全龄漂白粉精洗桑叶虽收到了良好的防微效果,但是费工费时,加大了制种成本.通过对环境和原蚕进行微粒子孢子预知检查,可以及时地了解环境和原蚕中微粒子孢子的有无及分布状况,为制定防微工作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