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枣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枣锈菌[Phakopsoraziziphi-zulgaris(P.Henn)Diet]是专性寄生菌,可以侵染大枣、金丝小枣及野生酸枣;枣锈病是重要的流行性病害,越冬病落叶上的夏孢子堆是重要的初侵染来源。本试验测定了越冬夏孢子的萌发生理,明确在3~30℃之间越冬夏孢子均可萌发,最适24℃;光暗交替72h可激活越冬夏孢子萌发,暗的影响较大;pH3~7间萌发率较高,最适pH=6;2%的葡萄糖及2%蔗糖明显的促进越冬夏孢子萌发;大枣、金丝小枣、酸枣的新鲜枣叶汁液均可促进越冬夏孢子萌发,其萌发顺序是酸枣>大枣>金丝小枣,这同自然情况下感病性一致。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垂柳锈病在内蒙古地区危害日趋严重。病原菌的性孢子、锈孢子(0、Ⅰ)阶段发生在紫堇(Corydalis bungeana Turz.)叶、茎、果上;夏孢子、冬孢子(Ⅱ、Ⅲ)阶段发生在垂柳(Salix babylonica L.)上。取垂柳病叶上越冬后的冬孢子堆,待其萌发后接种,只有紫堇感病,产生与自然状态下相同的典型症状,首次发现紫堇是垂柳锈病病菌的转主寄主。采用25%粉锈宁800倍液、及其与25%多菌灵混合液对垂柳锈病的防治效果较好。用2.4—DJ酯800、1000倍液防治转主寄主紫堇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云杉球果锈病菌属长循环型锈菌.春孢子、性袍子寄生在云彬球果鳞片上:夏抱子,冬孢子寄生在丰属的野樱桃叶上。以冬孢子和锈袍子分别在各自寄主上越冬。春袍子在10~25℃均能萌发.20℃萌发率最高: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80%时停止葫发。春袍子葫发对营养也具选择性.在0.3%琼脂膜、PDA 野樱桃汁、野樱桃汁 葡萄糖 0.3%琼脂营养膜上均能萌发,为此.将四川西部云杉球果锈病菌鉴定为杉李盖痴锈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玉米普通锈病在新疆自然的生境条件下,个体发育中各个孢子世代的生物表现型及其初侵染源形式.[方法]采集玉米普通锈病孢子,分析夏孢子和冬孢子存活能力,并将病原菌接种于玉米上观察发病情况.[结果]菌初侵染时期和整个夏季所生成夏孢子堆的生物特性,只是为病原在寄生生活周期内营扩大再侵染的繁殖用.夏孢子的萌发和侵染的适宜温度为10.8~29℃,最适温度为14.9~22.4℃,温度在10℃ 以下萌发终止.玉米收割后,夏孢子在寄主基质上可残生时间约在55 d以内,至11月26日检验其活性时,发现许多夏孢子体内的颗粒体已消耗殆尽,形成透明的空腔,有的则失去光泽,呈现淡灰褐色,丧失了发芽能力,鉴此看出该病夏孢子抗逆性很差,不能逾越新疆漫长严酷的寒冬.研究还发现,临秋时节,玉米病体上出现一种深锈褐色的休眠夏孢子堆的菌态,此菌态有强劲抗逆性的特异功能,在持续2个多月零下20~24℃ 的寒冬期后,仍具有正常的萌发力和对寄主侵染的致病毒性.[结论]在新疆的冬季,玉米普通锈病是以休眠夏孢子堆作为越冬世代,而且是玉米在生产中感染锈病唯一的初次感染源.该病冬孢子世代在新疆的侵染生活史上并无实质性的病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穿山龙(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锈病是辽宁东部山区穿山龙生产上新流行的重要病害。对穿山龙锈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引起该病的病原菌为薯蓣柄锈菌(Puccinia dioscoreae Kom.)。该菌夏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为10~20℃,适宜萌发pH值为6~8,夏孢子萌发速度慢且萌发率较低,加入糖源能促进夏孢子萌发;冬孢子抗逆性较强,可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  相似文献   

6.
早熟禾锈病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接种实验结果证明,哈尔滨市早熟禾锈病是由冠锈菌引起的,其转主寄主为:小叶鼠李、金刚鼠李和东北鼠李。该病菌主要以冬孢子越冬,也有少量夏孢子可以越冬。用夏孢子人工接种潜育期为9 ̄14d,用锈孢子人工接种在20℃时潜育期为8 ̄12d。早熟禾锈病的发病高峰期一般在8月上旬 ̄9月上旬,病情的轻重与降雨量关系较大。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火烧去草坪上的干枯叶能推迟和降低发病率10%;定期合理修剪草坪,茬高8c  相似文献   

7.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天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  相似文献   

8.
条纹单胞锈菌(Uromyces striatus)是引起苜蓿锈病的病原菌。为了明确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的萌发生理条件,试验以苜蓿病株刮取的锈病越冬夏孢子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浮载剂、温度、光照和pH值对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苜蓿锈病越冬夏孢子萌发的最适浮载剂是苜蓿叶片浸出液,萌发率为2.19%;夏孢子在5~25℃均可萌发,最容易萌发温度为15℃,萌发率可达7.69%;光照抑制夏孢子萌发;偏酸性环境可促进夏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6。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0min即丧失萌发力;氧气促进冬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明确了玉米丝黑穗病菌的冬孢子在中性或偏酸性的条件下有利于冬孢子萌发,PH=3,PH=5和PH=7的冬孢子最高萌发率分别为33.2%,48.8%和37.2%;黑暗促进冬孢子萌发,连续黑暗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分别为28.4%和27.2%;而连续光照处理48h和72h的冬孢子萌发率仅为13.2%和11.8%;冬孢子萌发适温在25℃左右,其萌发率为32.06%;冬孢子在60℃热水中处理1  相似文献   

11.
枣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年周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四个枣品种叶片中八种矿质营养元素(N、P、K、Ca、Mg、Fe、Mn和Cu)含量的年周期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及其在生长季的波动情况因品种、年份不同而异。随着物候期的进展,叶片N、P、K含量呈下降趋势,Ca、Mn、Fe则呈上升趋势,Mg在不同年份差异较大,Cu在生长季前期下降,后期呈上升趋势。叶分析的采样适期为7月初到8月中。  相似文献   

12.
有限生长类型番茄品种‘北京10号’(生长势弱)和‘早丰’(生长势强)保留主枝第一花序下第二侧枝作营养枝,植株生长快,叶面积大,根系活力强,光合强度高,~(14)C光合产物向果实和根系的分配率高,早期产量和总产量增加。与对照相比,‘北京10号’营养枝上留3~4片叶摘心,早期产量提高8.8%~13.8%,总产量提高7.5%~5.8%,‘早丰’营养枝上留2~3片叶摘心,早期产量提高4.8%,总产量提高11.9%~8.5%。放任营养枝生长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3.
<正> 引言对于水稻的光合作用与干物质生产,国内外研究颇多,其中以户苅和武田等的论述较为系统、完整。本文以我国常规稻和杂交稻的推广品种为材料,探讨了水稻生育期中光合速率变化的规律和不同品种光合产物的生产和分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褐斑病是中国苹果叶部的重要病害,主要导致苹果树早期大量落叶。研究旨在明确褐斑病的周年发生动态,确定病害的关键防治时期,为病害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09和2010年3-7月份,每隔15 d自山东莱阳和青岛两地的苹果园内定期采集落地病叶,随机挑取病叶正面的子实体,镜检已形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子实体,依据拟分生孢子盘和子囊盘在子实体中所占百分率,分析越冬病菌的发育动态。2008-2010年6-10月份,在山东莱阳和青岛的果园内,每隔15 d定树定枝系统调查同一批枝条上所有叶片的发病率和落叶率,将系统调查数据拟合逻辑斯蒂模型,获得能描述褐斑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2010和2012年9-11月份,每隔10 d从苹果树上随机摘取具有典型症状的苹果褐斑病叶,切取分生孢子盘,镜检分生孢子盘上小型孢子和分生孢子各占的比率,根据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的相对比率的变化,分析褐斑病菌的发育动态。【结果】苹果褐斑病菌在越冬病叶上能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两种类型的孢子。拟分生孢子于3月初至6月底形成,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自苹果树萌芽期开始,拟分生孢子就可以随雨水溅散传播,侵染树体下部叶片。拟分生孢子侵染的叶片,大部分于6月底之前脱落,对褐斑病后期流行作用不大。子囊孢子于5月中旬至6月底成熟,可以随气流传播侵染树体上部叶片,是导致苹果褐斑病后期流行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子囊孢子侵染的叶片自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初侵染形成的病叶率低于2%。7月份,初侵染病斑大量产孢,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不断积累,7月底病叶率可增长至5%左右。8月份,初侵染病斑和再侵染病斑大量发病,并产孢侵染,导致病叶率迅速增加。8月下旬褐斑病发病达高峰期,12 d后形成落叶高峰。6-9月份苹果褐斑病的累积病叶率和累积落叶率随时间的变化动态可用逻辑斯蒂模型描述。进入9月份,褐斑病菌开始产生小型孢子(性孢子),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比率呈直线增长。10月份褐斑病菌逐渐停止产生分生孢子,进入越冬预备期。【结论】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可划分为4个阶段:自苹果萌芽至6月底为褐斑病菌的初侵染期。其中5月下旬到6月底是子囊孢子的初侵染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1个关键时期。7月份为褐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2个关键时期。8-9月份是褐斑病的逻辑斯蒂增长期,也是褐斑病的盛发期。10月份褐斑病菌进入越冬预备期。  相似文献   

15.
研究泸红早1号和泸早872两个早籼良种的叶型和产量因素。结果表明:功能叶的长、宽、面积的配置关系存在品种差异;高产早籼良种功能叶长/宽的大小顺序应为倒三叶>倒二叶>剑叶,比叶重以剑叶最大为宜。抽穗期剪叶会显著降低结实率;品种的产量水平越高,剪叶对结实率的影响就越小,源和库的协调性也越好。在产量因素的进一步改良上,应在泸早872的基础上着重提高穗数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表明七个不同基因型能源甘蔗各生育阶段平均CGR、平均NAR在整个生育期中呈钟型曲线消长,各生育阶段平均LAI呈″S″形曲线消长;苗期至分蘖前中期NAR和LAI对CGR作用相似,分蘖中后期以LAI对CGR的贡献大,LAI与CGR显著正相关,并具较大的正直接作用和净贡献率;伸长生长期以后,在一定LAI的基础上的NAR对CGR显得十分重要,伸长生长后期LAI极显著正相关,而NAR与CGR均极显著正相关并具较大的正直接通径和净贡献率。研究表明,不同生育期甘蔗株型结构对群体光合生产力的作用有显著的差异。在分蘖期以前,甘蔗主要功能叶的角度指数、平均茎叶夹角与NAR显著正偏相关,主要功能叶的叶向值与NAR显著负相关;中后期,主要功能叶的角度指数与NAR显著负相关,叶向值与CGR、NAR显著正偏相关。  相似文献   

17.
张雪峰  冯贵颖  呼世斌  吴焕利  梁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395-1398,1485
[目的]了解皂河沉积物的环境化学意义及其在水体自净中的作用。[方法]以皂河上、中、下游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对苯酚的吸附特性,并考察系统pH值、温度等对其吸附特性的影响。[结果]皂河沉积物对苯酚的吸附特性可较好地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描述;皂河沉积物对苯酚的咐附不是单一的分子吸附,而是多种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的结果;弱酸性(pH〉6.0)条件下,皂河沉积物对苯酚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35℃时皂河沉积物对苯酚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高于其他温度处理;皂河下游沉积物对苯酚的吸附容量和吸附强度小于上、中游沉积物:[结论]皂河沉积物对苯酚具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和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常规籼稻品种扬稻6号的早熟突变体扬6早的特征特性进行观察、鉴定,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分别于不同时期播种,大田记录生育期、株高、穗长、单株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等,并鉴定米质和稻蔸越冬性;在室内低温条件下测定苗期叶片电导率、脯氨酸、可溶性糖等的变化;对不同密度处理的扬6早再生力进行鉴定.[结果]扬6旱生育期为99 d,比扬稻6号少32d;与扬稻6号相比,扬6早除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略高外,其他主要性状尤其是单株有效穗数明显降低;扬6早米粒蛋白质含量较高,而直链淀粉含量较扬稻6号低,米饭柔软,粘聚性好,食味佳.扬6早轻感稻瘟病,抗病性和抗寒性均优于扬稻6号,且稻蔸越冬性较好.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以每穴3苗、株行距16.7 cm×20.0 cm处理的出苗总数、稻蔸成活率、每蔸平均出苗数较高,扬6早表现较强的再生能力.[结论]扬6早株型适中,抗倒、抗病、抗寒,长势好,再生力较强,米质食味性好,在华南稻作区可作早稻种植,收获后稻田可作晚稻秧田.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树势婆枣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年周期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研究了婆枣不同树势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及其年周期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树势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在生长季的波动有差异,但其年周期变化总趋势基本一致,即随叶龄的增加,叶片N、P、K含量呈下降趋势,Ca、Mg、Mn、Fe和Cu则呈上升趋势。旺树叶片含N量最高,中等树次之,弱树最低。叶片K含量高低顺序与N相反。枣树进行叶分析的采样适期为7月初到8月中。本文对树势与叶片N、K含量的关系及枣园施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