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木耳短袋地栽技术有以下六个优势:①黑木耳熟料袋栽技术取代黑木耳木段栽培技术,节省大量林木资源,充分利用林业清林的废弃物栽培出优质黑木耳,产量比木段栽培高,质量好.②利用阔叶硬杂木屑以及部分秸秆、棉籽壳等原料栽培黑木耳属于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提高林木资源的利用率.③黑木耳熟料袋栽成功率高,生产周期短,能充分利用原料资源,栽培黑木耳风险小. ④黑木耳熟料袋栽集中在室内发菌和室外出耳,不利用大棚或温室等出耳场所,生产成本低,管理方便,生产的黑木耳病虫害发生少,无农药残留,达到无公害标准,提高了黑木耳产量和质量.⑤黑木耳熟料袋栽室外全光出耳能充分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⑥黑木耳熟料袋栽小口出耳技术能栽培出单片木耳,与成朵的黑木耳相比,无耳根,浸泡时间短,方便食用,消费者十分喜爱.  相似文献   

2.
绿色木霉不仅污染黑木耳菌种,竞争培养料的养分和空间,而且还能分泌毒素抑制木耳菌丝生长,并能直接寄生于菌丝,使已经长好的菌丝逐渐死亡。更为严重的是侵染黑木耳的子实体和耳根,会导致子实体萎缩。条件适宜,传播蔓延很快,造成袋栽黑木耳的绝收。我校1986年春季投料棉子壳500kg 栽培黑木耳,出耳过程中绿色木霉的为害严重,结果只收了一潮耳。为此,我们从1988年春季开始对袋栽黑木耳绿色木霉防治进行了探索。(一)症状和病源菌袋初期受绿色木霉污染后表现不明显,中、后期变绿,菌丝密集如毡,并产生绿色粉状物,较明显,易辩认。严重时木耳菌丝被吃掉。子实体和耳根初期受到绿色木霉的侵染,长出白色纤细的菌丝被吃掉。几天后菌丝变绿并形成分生孢子,一旦分生孢子大量形成和成熟,子实体上的菌落变成绿色粉状,生长受抑制而萎缩死亡。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2018,(6)
正黑木耳棚室立体吊袋栽培技术,因采取悬挂栽培袋的方式,在相同空间内,生产量是传统地栽木耳的2.5~3倍。黑木耳生长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产出木耳品质优良,吊袋栽培黑木耳纯利润比地栽木耳要高出0.5~1.0元,经济效益可观。现将双层遮阳温控设施大棚吊袋黑木耳栽培技术总结如下。1品种选择黑木耳916。该品种菌丝体生长整齐、粗壮,菌丝浓密、洁白。菌丝生长温度20~30℃,菌丝活力较  相似文献   

4.
李华君 《食用菌》2017,(4):50-51
<正>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又称木耳、细木耳,属木耳目木耳科,木耳属。福建建阳区发展黑木耳代料生产已十余年,近年来规模逐渐扩大,年生产量400余万袋,并逐渐形成了适合当地条件的栽培技术。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季节安排黑木耳是中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4~35℃,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是5~32℃~([1])。根据建阳区的气候情况和多年的经验,一般可安排在7月下旬  相似文献   

5.
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是我乡1997年春引进并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的.在试栽10000袋获得成功的基础上,秋季又在全乡7个村46个栽培户示范推广了156000袋.但由于生产物资未能及时到位,延误了生产时间,大部分栽培袋在越冬前未能采耳,只能进行越冬管理.经过精心细致的管理,大部分栽培袋越冬后表现较好,感染率低,木耳长势健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也有个别栽培户不注重管理.忽视技术环节,杂菌感染严重,出现烂耳、流耳、栽培袋菌丝死亡等现象,造成了损失,结合具体生产,笔者认为塑料袋地栽黑木耳越冬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6.
申进文  郭恒  程雁  范迪宽 《食用菌》2006,28(6):40-41
黑木耳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食用菌,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黑木耳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外贸易的增加,黑木耳的市场需求量逐年上升。以前,河南黑木耳栽培以段木栽培为主,随着禁伐森林力度的加大,耳木资源短缺,段木栽培量逐年减少。使河南黑木耳产量不断降低。因此,袋料栽培必将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虽然袋栽黑木耳技术在国内早已成功,但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相关的技术在河南一直未能得到大面积成功应用。我们结合河南气候特点,摸索出适于河南推广的荫棚层架袋栽黑木耳技术,必将促进河南袋栽黑木耳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方亚雷 《食用菌》2010,32(3):57-57
黑木耳属于中温型木腐菌。我省沿江地区适宜春秋两季栽培,秋栽在10月上旬,制袋必须在8月上旬,而此时气温高,杂菌易污染,菌袋的成品率只有50%-60%,有的甚至全报废。春栽在4月初,制袋必须在元月底、2月初,而此时气温低,菌种很难萌发,同样存在高污染的风险。为了克服上述弊端,确保地栽黑木耳产业的健康发展,笔者试用竹(木)签种接种木耳栽培袋。经过连续4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是一项代表着黑木耳发展方向的栽培技术。采用该技术生产的木耳具有无泥沙灰尘污染、比地栽春耳提前一个月采收上市的优点。文章通过选种、菌袋生产、大棚建遣、管理等方面介绍春季黑木耳棚室挂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北耳南移过程中,病害成为黑木耳产业发展的绊脚石,黑木耳病害对黑木耳的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介绍了怀化地区地栽木耳常见的青霉、木霉、毛霉等病害的识别方法和发病特征,提出了结合该地区气候环境特点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地栽黑木耳不可缺少的条件是保温保湿,为了达到地栽黑木耳不单独占用土地和遮阳保湿的目地。我们对木耳地套种玉米的栽培方法进行了试验,其结果是:黑木耳地套种玉米可使木耳得到遮阳保湿的良好环境,达到木耳增产玉米增收的双层效益,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徐俊延  郭毓智 《食用菌》2006,28(4):51-52
黑木耳为著名的食用菌,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之一。由于地栽黑木耳技术的成熟和黑龙江丰富的木屑资源,黑龙江地栽黑木耳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仅在黑龙江垦区,2005年预计生产地栽黑木耳近亿袋。因此,如能准确把握其生产及管理技术,对于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近几年对地栽黑木耳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对黑龙江主要黑木耳产区的考查结果,介绍地栽黑木耳栽培袋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2.
陈仁锌  戚兆根 《食用菌》1996,18(3):32-33
黑木耳是人们喜爱的一种保健食品,目前本省还是以段木栽培为主,不仅资源缺乏,生产周期长,而且单产低,每100kg段木栽培两年仅产干耳1~2kg,故年年销大于产,需要大量从外省调入。为此,我们于1993年底开始利用本省丰富的棉子壳和杂木屑等资源,进行袋栽黑木耳高产技术研究。经试验,已筛选出适应当地栽培优质高产的Au_4黑木耳菌株,并摸索出  相似文献   

13.
豆秸栽黑木耳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秸是我地主要农副产品之一,一般是作燃料,甚至被丢弃.为了变废为宝,挖掘栽培黑木耳的原料资源,我们于1996年3月进行了豆秸栽黑木耳的探讨性试验,筛选出了豆秸栽黑木耳的合适配方,现简报如下:1 供试材料 主料为当年无霉腐的豆秸,其中有些含豆角皮.辅料为麸皮、糟、石膏等.菌种为木耳8808,引自黑龙江省应用微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周振红  薛向阳 《食用菌》2004,26(2):36-36
黑木耳是我国大宗食用菌品种之一,原以段木栽培模式获取黑木耳干品。“天保工程”实施后,林木资源终断,段木木耳产量已很少。“朝阳模式”虽已推广多年,但市场空缺仍然较大,笔者从2002年3~7月对黑木耳代料原材料、袋规格、菌株选优、人为增湿、黑网遮阳、篷架立体吊袋等一系列技术改进、平均使黑木耳产量提高(单位重量)30%以上,占地缩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最优的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栽培木屑麦麸基质配方,以木屑麦麸为原料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响应面法设计组方比例进行露地袋栽试验,以单袋产量和产品品质为评价标准。结果发现黑木耳栽培精准化最佳配方为木屑88%、麦麸11%、石灰1%。基质麦麸含量对黑木耳子实体营养成分含量有影响。本研究为黑木耳栽培技术创新研究与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黄背木耳是四川省80年代初从台湾引进的一个优良新品种,比毛木耳生活力强、朵大、肉厚,具有清香脆嫩、产量高的特点。主要适宜棉籽壳、锯木、玉米芯、稻草等原料进行袋栽,每袋可产干耳150—250克。由于时间短,效益高,销售好,发展非常迅速。四川省目前黄背木耳又发展到50多个县,主产于简阳、金堂、中江、合川、剑阁等县,91年全省黄背木耳产量达5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黄背木耳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与黑木耳基本相同,而价格低于黑木耳的一半,深  相似文献   

17.
根据我们对野外袋栽黑木耳的长期观察,它具有如下特性: 一、温度:黑木耳因品种不同,其适温范围各有差异,一般的生长时的温度范围是5—36℃之间。我们用甘肃省康县的五号菌种在木屑中袋栽的黑木耳放在寒冷的秦岭山坡间零下二十度的地方,袋栽中的菌丝也没有冻死,待来年春季气温回升时,还能照常  相似文献   

18.
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又称黑木耳,营养丰富,药用价值高,是我国最主要的食(药)用菌之一,有素中之荤的美誉。黑木耳传统上为段木栽培,1989年代料地栽黑木耳获得成功后,代料栽培成为黑木耳栽培的主要方式。代料地栽黑木耳具有原料来源广泛、资源利用率高、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管理方便、产量高、质量好、效益高等优点。代料地栽黑木耳需要划口才能出耳,  相似文献   

19.
杜庭树  赵传孝 《食用菌》1995,17(2):29-29
近年来,代料栽培黑木耳已成为北方农民治穷致富的门路之一。榆树县土桥乡王显宝组织本地农民,利用杂木屑、玉米芯等农副产品资源,袋栽黑木耳800000袋,接种后60天左右开采,每袋可收干耳30~50g,当年收黑木耳28000kg,收入达120000元。七队农民王季燕栽培黑木耳8000袋,当年收干耳300kg以上,纯收入达12000元。现将袋栽速生高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袋栽黑木耳刺孔催耳芽技术关系到黑木耳的质量、产量与效益,是袋栽黑木耳的关键技术之一,为了进一步完善刺孔催耳芽技术,促进袋栽黑木耳稳产、高产、优质,在浙江省农科院的统一部署下,进行了刺孔催耳芽技术试验。现将试验结果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