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三、现存有关《神农本草》经书录无论《神农本草》或《神农本草经》的单行本早已亡佚了,现所见的都是明清人的辑本。现存可靠的最早的《本草》,是梁朝陶弘景撰的《本草集注》。只是存有序录和正文四条的残卷。据《现存本草书录》说:经文辑本有《神农本经》、《神农本草经》和《神农本草》三类不同的六本《本草》。  相似文献   

2.
“茶”字起源,首先见于《神农本草》,神农时期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神农本草》是世界第一部药物书,记录中草药的起源和治疗疾病效用,茶是其中之一。历代所有《本草》则是《神农本草》的发展。引证药性,则按先后次序分述神农、黄帝、歧伯、雷公、桐君、扁鹊、李民、医和、一经等。例如:人参的性味,神农甘小寒,黄帝、歧伯甘无毒,桐君、  相似文献   

3.
正近读2013《中国茶叶》3~6期关于《神农本草经》的考证结论:出自汉或后编辑的《神农本草经》中未收录"茶",仅有荼,苦菜,列菜部;且没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记录;"神农得荼"的传说首见于康熙二十四年(1717年)刊印陈元龙编《格致镜原·饮食类·茶》:《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陈氏所引《本草》可能是宋以后的版本,信证度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农业古国,是世界上多种作物起源中心。大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野生资源中引种、驯化出来的。直到现在,我同野生大豆资源丰富,类型繁多。大豆最早见于《神农书·八谷生长篇》(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后亡佚,清代马国翰  相似文献   

5.
何莲 《贵州茶叶》2006,34(3):31-31
茶的药用经神农发现解毒作用后,历代医家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唐·李绩、苏恭《新修本草》论茶叶说:"下气消食,作饮,加茱萸、葱、姜良"。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说:"破热气、除瘴气,利大小肠"。宋·陈承《本草别说》中讲到:"治伤暑,合醋治泄泻甚效"。元·王好古《汤液本草》说:"清头目,兼治中风昏愦,多睡不醒"。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浓煎,吐风热痰涎"。李土材《本草图解》说:"清头目,醒睡眠,解炙煿毒、酒毒、消署,同姜治  相似文献   

6.
张高泉  何萍 《贵州茶叶》2005,33(4):10-11,13
灵芝保健茶是一种具有独特种功能的保健饮料,其功能原料灵芝(Ganoderma Lucidum)誉称仙草,性平味苦,内含多糖体、三萜类、腺苷类和有机锗等多种微量元素,灵芝多糖能大大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神农本草》记载灵芝“可明目、补气、安精魂、强筋骨、好颜色,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而茶叶“止渴、消食、除疾、提神、利尿、明目、益智、除烦、  相似文献   

7.
饮茶与健康     
刘扬武 《茶业通报》2006,28(3):138-138
祖先以百草为药,茶亦居其中。《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几千年来,人们品茶、论茶,从未停止过对饮茶与健康的研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心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王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中医认为,茶叶性味甘苦而涩、微寒、无毒,具有清头目,除烦渴、治痢、降火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等功能。历代医书先后记载了茶叶有20项,219种药效。在古代就提倡:“以茶散郁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养身体”,把饮茶作为养…  相似文献   

8.
茶叶是传统的天然保健饮料。茶不仅是止渴生津,还有保健作用。上古时代相传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乃得茶而解之”。唐代《本草拾遗》中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的论述。当然古代对茶叶保健功效的认识,主要来自经验和感受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茶叶成分的定量、定性分析及药理、药效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人体生命活动和生理活动所需40多种营养素,其中包括15种无机盐矿物元素:钙  相似文献   

9.
七叶胆(Gynostemma pentaphyllum)又名绞股蓝。属葫芦科多年生蔓性草本植物。 明朝《救荒本草》中,就将七叶胆作为荒年充饥的野生植物。1972年《中草药通讯》报道了七叶胆可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日本竹本常松发现七叶胆中含有50多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有着悠久的历史.陆羽《茶经》中提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而且还引用了《神农食经》中的话:“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说明在神农时代已有饮茶之事。从春秋时期秦统一四川后,饮茶开始在中原传播,顾炎武《日知录》中记载:“秦人取蜀后,开始有茗饮之事。”汉末,三国至魏晋,饮茶之风逐渐盛行,连帝王贵族都以茶待客,西晋陈寿著《三国志》记载:“孙皓……密赐茶以当酒。”刘宋·山谦之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更为普及,《茶经》问世,使天下皆知饮茶,  相似文献   

11.
<正>青天葵为兰科植物毛唇芋兰属Nervilia fordii(Hance)Schltr的球茎和全草,又名独叶莲(《陆川本草》),独脚莲(《南宁市药物志》),珍珠叶(《广西中药志》,坠千斤、铁帽子、山米子(《云南思茅中草药选》),青莲《广东》等,本地俗称半边伞。青天葵性寒味甘,归心、肺、肝经,有清热暑、解热毒、生津止渴的独特功效,在  相似文献   

12.
有关茶史或茶文化的论著,经典的引文必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支撑这一论点引用的论据是:"神农尝百萆,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尔雅》:"槚,苦荼"。《华阳国志·巴志》:"茶"纳贡;"园有芳蒻、香茗"。《尚书·顾命》:"王三诧"。剖析这四则论据,不能佐证西周时期茶已成为日常之饮。  相似文献   

13.
有关茶史或茶文化的论著,经典的引文必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支撑这一论点引用的论据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尔雅》:"槚,苦荼"。《华阳国志.巴志》:"茶"纳贡;"园有芳蒻、香茗"。《尚书.顾命》:"王三诧"。剖析这四则论据,不能佐证西周时期茶已成为日常之饮。  相似文献   

14.
新型保健饮料--乳酸菌怀山药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山药(D.batatas.Decne),又名薯蓣、山药、怀参等,外国人称其为中国人参(ChineseYam),为薯蓣科多年生植物薯蓣的地下块茎,主产地在河南武陟、温县等地(古地名为怀庆),山西、陕西、山东、河北、浙江、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地亦有栽培。《神农本草》云:“山药各地均产,以河南怀庆各地产者良。据《本草纲目》记载其“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聪目明,轻身延年”。怀山药是我国卫生部公布的食药两用植物之一,是一种具有高度营养价值的健康食品,它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甘露聚…  相似文献   

15.
照片上的植物看上去一点儿都不起眼,可人不可貌相,花自然也不能只看外表了。栌兰Talinun puniculutum (jacq)Gaertn,最早载于《滇南本草》,又名土人参、水人参、紫人参、飞来参等,是马齿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肉质茎,全体  相似文献   

16.
神农时期发现野生茶树,茶树已从云南原产地推移到国内外生长适宜地区。有些人对原产地发生疑问说,如果原产地是云南,为何发现野生茶树是在湖北?茶树从云南原产地推移到各地,各地劳动人民都可先后发现发生野生茶树;这与英国人的错觉是一样的。十八世纪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就认为阿萨姆是茶树原产地。同样的错觉,在四川发现野生茶树或最先的茶事文献,就说四川是茶树原产地。如果说四川是茶树原产地,成都三个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公元前七十年左右)荈诧、王褒《僮约》(公元前五十九年)、扬雄《方言》(公元前十八年)的蔎,相离不到一百年,茶的记事就不会不相同(四川不是茶树原产地另文论述)。  相似文献   

17.
我国插花历史悠久,古代就有宫廷插花、宗教插花和民间插花等。有关插花的著作,如明·万历十九年(1591)成书的《遵生八笺》,是高濂所撰的养生长寿之道的杂书。其五《燕闲清赏笺》卷下有《瓶花三  相似文献   

18.
鸢尾作为一种观赏植物已有3500年的历史了,在埃及、古希腊公元前1500年的建筑基石上就有刻着鸢尾的图案,它是雄伟与威力的象征。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述的是在战国时期成书的《神农草本经》,书中列述了鸢尾与马蔺。鸢尾属的植物约有300余种,近20000多个品种。常见的水生鸢尾有花菖蒲、燕子花、黄菖蒲等。但这几种喜欢湿地环境的鸢尾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在江南地区冬季枯萎。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中心经过近7年的引种驯化,终于实现了江南地区水生植物冬绿的愿望,其中路易斯安娜鸢尾比较有代表性。它的推出,改变了园林绿化中水生植物的冬季观赏效果,也可以作为庭院栽植。  相似文献   

19.
(1)鱼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鳙之美在头”之说。这里所说的鳙鱼,俗称胖头鱼,多产于江南各地,用胖头鱼头作汤或与豆腐同煮是烹饪名菜。民间食疗验方中亦有“煮鱼头豆腐,给少儿及老年人佐餐,起到健脑益智、延年益寿”之说。鱼头中DHA(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较多,尤其是冷水性海鱼,含量特别丰富,经常吃鱼头对人脑组织有益。(2)鱼鳞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矿物质,其中钙、磷含量很高,还含有胶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用它制作的鱼鳞胶,色美味鲜,是很好的营养保健食品。早在《名医别录》和《开宝本草》中就有记载:“取鲤鱼…  相似文献   

20.
明代黄省曾在十六世纪上半叶完成的《稻品》,是我国第一部水稻品种资源的专著。黄省曾,字勉之,江苏吴县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的举人,早年曾从王守仁、湛若水游学,后又向李梦阳学诗;毕生博览群书,通达古今,著有《五岳山人集》等,留有多种农学著作。编撰的《稻品》以及《蚕经》、《鱼经》、《艺菊书》,合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