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调查测定了雷州半岛短轮伐期尾叶桉、尾叶桉无性系U 6、刚果12号桉无性系W 5、巨尾桉无性系EC 1 4个桉树品系林分各生长因子的生长差异性,研究分析了4个桉树品系林分速生性及生长过程,并应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各品系的生长阶段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各品系之间的林分生长差异显著,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生长大小排序为EC 1>U 6>W 5>尾叶桉,6 a生EC 1,U 6,W 5,尾叶桉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达243.8557,238.4578,172.7508,130.9949 m3/hm2;EC 1,U 6,W 5与尾叶桉的数量成熟龄分别在4.9,4.2,3.0和4.2 a;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的林分生长过程可划分为快速生长期、一般生长期和缓慢生长期3个阶段,不同品系到达各生长期的林龄不同.林分生长期的划分可为桉树人工林分阶段科学营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中幼龄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过程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16a连续测定资料,对不同密度中幼龄地松人工林生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生长量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差异不显著;林分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其中胸径1-4a差异不显著,5-7a差异处于显著水平,5-13a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此后随着林冠生长的稳定,不同密度的胸径差异稳定在一定的显著水平,林分蓄积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各密度间显著差异。8-10  相似文献   

3.
本次研究应用相对生长法对7种不同密度的桉树工业人工林密度生物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桉树初植密度在833~2 500株/hm2范围内时,桉树生物量随着密度的升高生物量也随之升高,主要原因是初植密度差距太大,影响了总体的生物量大小。由此得出,桉树初植密度在833~2 500株/hm2范围内时,要取得最大生物量,应选择的初植密度为2 500株/hm2。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分析了桉树生长的影响因素,包括:林地立地条件、坡向和坡位、肥料种类、火灾、病虫害、风害等,以期为桉树的人工林建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混交模式桉树人工林的生长状况和植物多样性,为桉树混交林科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测定广西高峰林场4种类型18年生桉树林分(桉树×大叶栎混交林、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和桉树纯林)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林分蓄积量等生长指标,分析其林下灌草层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特征。【结果】桉树×红锥混交林中桉树单株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均高于桉树纯林,即桉树与红锥混交对桉树单株生长具有促进作用。4种类型桉树人工林林分的蓄积总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桉树×红锥混交林(373.733 m3/hm2)、桉树×大叶栎混交林(366.042 m3/hm2)、桉树纯林(339.860 m3/hm2)和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249.041 m3/hm2),其中,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大叶栎混交林和桉树纯林的蓄积总量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三者均极显著大于桉树×台湾桤木混交林(P&...  相似文献   

6.
我国桉树人工林经营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综述我国桉树人工林经营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桉树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柳杉生长过程分析及生长阶段划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以浙江省文成县柳杉林为研究对象,对柳杉各生长因子(D1.3、H、V及f1.3)的生长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柳杉各生长因子的差异及生长因子有序样本分类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柳杉整个生长阶段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柳杉的D1.3、H及V生长过程均为三次抛物线,但各生长因子的连年生长量和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的年龄不同,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也不同;各生长因子的平均生长量为二次抛物线,连年生长量因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呈不同的类型;树杆胸高形数为双曲线函数,f1.3值前期大后期小,取值为0.62~0.42之间;不同立地类型f1.3值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实验形数约为0.40。因各生长因子在其生长过程中最大值出现时间上有差异,以D1.3、H及V三因子进行有序样本分类,将柳杉生长过程划分为幼年阶段(1~5年生)、速生阶段初期(6~9年生)、速生阶段(10~19年生)、成长阶段(20~29年生)及成熟期(30~40年生)。经过与实际情况分析对比,认为划分结果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以桉树人工林皆伐样地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记录样地内林木的空间位置坐标,并实测每株林木的木材、树皮、树枝、树叶的生物量,采用Ripley's K函数描述林木地上部分各维度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模式,通过全局和局部Moran's I描述其空间自相关特征,基于组内方差定量描述各维度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变化。结果表明:桉树人工林单木地上生物量变化具有尺度效应,即在不同的距离尺度下表现出不同的聚集或离散特征,除树叶生物量在18.5~21.5 m范围内呈现显著聚集分布外,其余均未表现出显著的聚集分布特征;桉树人工林地上各维度生物量的最佳距离带宽均为12.5 m,且各维度均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全局Moran's I范围在0.0160~0.0289;各维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变化趋势相对一致,各维度均有近15%的林木有显著空间自相关;随着距离尺度的增加,桉树人工林各维度生物量空间异质性均逐渐增大,且在距离大于5 m后逐渐平稳,所有生物量维度中树叶生物量的空间变异程度最大。因此,桉树人工林各维度单木生物量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且各维度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马勃类真菌菌株对桉树苗木生长的影响。[方法]于桉树纯林下采集纯化获得10个马勃类真菌菌株,将菌株培养、粉碎并接种于桉树幼苗,对苗木生长情况进行鉴定。每个菌种为1个处理,不接种为对照。[结果]10个菌株对桉树苗木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相比,桉树苗高增加14.5%~68.1%,其中接种1-4菌株的苗木最高,增加68.1%;苗木地径增加8.1%~49.7%,接种5-6菌株的苗木地径生长最好,增加了49.7%;苗木生物量(干重)增加5.3%~58.8%,接种1-6菌株的苗木生物量最大,增加58.8%,表明其效果最明显。[结论]利用马勃类真菌对桉树幼苗进行接种可有效促进桉树生长。  相似文献   

10.
在桂西北选择两种典型石漠化等级(即S1为中度级,S2为极重度级)的石山种植桉树,在营林4年后对桉树人工林植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S1、S2的造林保存率分别为29.5%、21.5%,前者是后者的1.37倍.(2)S1、S2的平均胸径分别为9.01、6.72 cm,前者是后者的1.34倍;平均树高分别为8.41、6.43 m,前者是后者的1.31倍;平均蓄积量分别为17.65、5.95 m3/hm2,前者是后者的2.97倍.(3)S1、S2的林地基石裸露率分别为4.17%、14.11%,前者占后者的29.6%.说明在极强度石漠化条件下种植桉树的保存率及各项生长量指标都极显著低于中度石漠化环境,通过治理后,使原来石漠化强度分别下降在轻度级以内.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置4种不同的造林密度试验来研究密度对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的影响,并以Richards生长函数为模型拟合了不同造林密度条件下桉树无性系林分生长模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生长规律呈现"s"型曲线,用Richards模型拟合其胸径、树高、材积及蓄积量的生长精度很高,相关指数均在0.996以上,利用所建生长模型可以对桉树无性系林分的生长动态进行预测,为桉树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基质对直杆蓝桉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酸性黄壤、中性紫色土、钙质紫色土3种土壤,以及草炭、蛭石、谷壳、锯末、河沙等为主要基质,按照不同比例配制,进行直杆蓝桉容器育苗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株高、干生物量、地上部生物量、根干重差异极显著;3种土壤以中性紫色土育苗效果最好;添加一定量的草炭、河沙和蛭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谷壳和锯末影响幼苗生长。综合育苗效果和成本,选择T4(中性紫色土∶草炭(体积比)=4∶1)、T5(中性紫色土∶河沙(体积比)=4∶1)为直杆蓝桉容器育苗最好基质配方,可用于工厂化育苗。  相似文献   

13.
两种不同人工林树木个体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两种不同人工林个体生长规律的研究,从树高、胸径、材积三方面初步揭示了华北落叶松(Laris gmelini)和杨树(Populus spp.)的个体生长发育规律,并分析其生物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杨树的高生长速生期比落叶松早;落叶松林缘树木的数量成熟年比林地中心的树木晚达到;杨树在26 a间未达到数量成熟年;杨树的林缘树木不论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量均比林中心的高,而落叶松则相反。初步阐明落叶松与杨树对生境条件的适应特征,确定了华北落叶松与杨树的数量成熟年,为人工林的经营和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蓝桉枝、叶气态挥发物的自毒作用,用蓝桉不同浓度新鲜枝、叶对蓝桉种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鲜叶、鲜枝气态挥发物对蓝桉幼苗生长(胚轴长、胚根长、鲜重、干重)影响的规律基本相同,呈现出高浓度抑制,随浓度降低,抑制作用减弱,甚至转变为促进作用的规律。但鲜叶、鲜枝处理对幼苗生长影响的程度大小不同,高浓度时,鲜叶处理对各测试指标的化感抑制作用明显强于鲜枝处理,多重比较表明鲜叶与鲜枝处理间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随浓度降低,鲜叶与鲜枝处理间差异减少,中等浓度时,鲜叶处理后胚轴长、胚根长与鲜枝处理间差异都达显著水平,低浓度时,鲜叶处理后胚轴长、胚根长与鲜枝处理间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16.
重迎茬大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豆重迎茬的黑土和黑钙土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增加,黑土(哈尔滨)全N、全P、缓效K、碱解N、速效P、速效K、有效Fe、Zn、Mn含量以及pH值都下降,有机质变化不明显;黑钙土(齐齐哈尔)全N、全P、缓效K、碱解N、速效K、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而速效P、有效Cu、Zn、Fe、Mn含量以及pH值则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利用山东省宁阳县3种不同立地条件下的107-杨树速生丰产林临时标准地和解析木调查材料,以 Richards生长函数为基本模型,拟合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的107-杨树速生丰产林生长模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07-杨树速生丰产林的生长规律呈现"S"型曲线,用Richards模型拟合其胸径、树高、材积的生长精度很高,P值均小于0.0001;使用未参加建模的107-杨解析木数据对构建的预测方程进行T检验,发现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P均大于0.05).可见,利用所建生长模型可以对107-杨树速生丰产林的生长动态进行预测,为107-杨树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草药与金霉素对生长猪的影响及其机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75~80日龄体重相近仔猪150头,随机均分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样本,研究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与金霉素影响生长猪生产性能的免疫内分泌机制。以中草药添加剂(1%)和盒霉素(25mg/kg)分别添加饲喂组Ⅰ,Ⅱ猪群,组Ⅲ为对照,各组仔猪注射猪瘟疫苗2头份/头。分别于开始用药当天(d0)、35d(d35)时逐一称重,并各组前腔静脉采血10头,统计各组猪群生产性能,测定血清猪瘟抗体水平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胰岛素(Insulin)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和甲状腺素(T4)等与生长有关的内分泌激素。结果显示中草药组仔猪在净增重、日增重和增重率及料肉比方面都显著优于金霉素组和对照组猪群,而后2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束时,中药组猪群血清猪瘟抗体水平、IGF—Ⅰ、Insulin和T4水平显著高于金霉素组和对照组仔猪。表明该中草药添加刑可通过增强仔猪免疫功能.并显著提高仔猪血清IGF—Ⅰ和胰岛素的水平、减缓T4的下降,从而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表现出1种整体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渭北黄土高原刺槐人工林最大林木的树干解析和年轮分析描述了林分最大两株林木的树高、直径和材积生长过程。结果表明,矮林树高初期生长迅速,“好”立地的最大木高生长大于“差”立地上的最大木,矮林和“差”立地上的乔林之间树高生长过程达到最高峰的年龄为4—8a,“好”立地上的乔林为12a左右。直径生长可以分为速生期和缓馒生长期,年轮波动在速生期幅度大,进入缓馒生长期后幅度小但频度加大。依据直径生长过程可以区分为两组:第一组为最大木和次大木速生期为造林后6—8a的林分;第二组林木的速生期可持续到25a左右。年轮宽度的灵敏度指数在林分内最大木和次大木之间和在林分间差异都较大,刺槐矮林趋于比乔林大。生长越迅速,受到的人为干扰越强,年轮变化对于扰的反映越敏感,年轮灵敏度指数就越高。抚育间伐时常常伐去了利用价值高的个体,林分现保留木常是先前的被压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