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qressum Motsch),又名榆紫金花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主要分布于河北、内蒙古以及东北三省,以成幼虫取食榆树嫩芽、芽苞、枝梢皮层及叶片.该虫食性专一,为害期长,在活动期内,多数时间是成幼虫同时为  相似文献   

2.
榆紫叶甲不同发育历期药剂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是近年来城市绿化树种榆树的重要害虫之一,并且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已经对榆树生长造成巨大的影响。针对榆紫叶甲的3个主要发育历期进行药剂防治试验,试验得到一种作用效果较好的药剂(8%绿色威雷微胶囊剂),其在榆紫叶甲的各个发育历期中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同时,对比不同历期的防治效果发现,幼虫期是防治榆紫叶甲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3.
榆树是东北、内蒙古地区西部主要造林树种,近三十年来,由于榆紫叶甲的猖獗危害,目前榆树已残留无几。自一九七一年以来吉林省林科所着手对此种害虫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一九八○年受林业部的委托又同怀德县杨大城子林场协作,对榆紫叶甲防治技术获得可喜成果。在对榆紫叶甲生物学特性较为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1)JLY—8401毒胶环防治榆紫叶甲简便易行,省工省时,成本低,很少杀伤天敌,效果显著;(2)一九七一年最  相似文献   

4.
蠋蝽对榆紫叶甲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opressum Motschulsky是危害榆树Ulmus spp.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室内外试验探讨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对榆紫叶甲的捕食能力。在室内,选择饥饿24 h的蠋蝽3,5龄若虫、成虫3个虫态,对10,20,30,40头共计4个密度的榆紫叶甲幼虫的捕食量测定,结果在不同的榆紫叶甲密度梯度下,蠋蝽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蠋蝽3,5龄若虫和成虫(各5头)对榆紫叶甲卵的捕食量分别为(9.54±3.39)粒、(50.69±25.96)粒和(50.98±21.37)粒,其中3龄若虫捕食量小于成虫和5龄若虫,差异显著。野外释放蠋蝽后榆紫叶甲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生物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化学生态学角度对榆紫叶甲的生态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未来需要在榆紫叶甲的分子、生理生化等领域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以利于更好地在林间监测和防治榆紫叶甲,减少和降低该虫的严重危害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相似文献   

6.
<正> 榆紫叶甲赤眼蜂(Asynacta ambrostomaeliao,sp.na.)(新种)是榆紫叶甲主要天敌之一。该蜂具有分布广、适应性较强、寻搜寄主能力强、繁殖速率快等特点,在榆紫叶甲综合防治中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因此,我们对其生物学及林间释放效果进行了研究。一、形态特征榆紫叶甲赤眼蜂前人有过研究,但未曾正式发表,并曾被误称为跳小蜂(Docyrtus sp)。1987年廖先生将此蜂定为新种,并发表于“中国经济昆虫志”第34册,210页。  相似文献   

7.
文章根据内蒙古库伦旗多年来对榆紫叶甲的防治工作,总结出一整套成熟的防治技术,供在此类害虫防治过程中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概述了榆紫叶甲发生危害情况及无公害防治,深入研究了其生殖系统结构及繁殖力。结果表明:榆紫叶甲雄性内生殖器由精巢、贮精囊、输精管、附腺和射精管组成;雄性外生殖器由阳茎口、阳茎和阳茎基组成;雌性内生殖器由卵巢、侧输卵管、中输卵管、受精囊、附腺和生殖腔组成;雌性外生殖器位于消化道与生殖腔交界处,由背产卵瓣、内产卵瓣和腹产卵瓣组成;榆紫叶甲单雌可产卵300余粒。本研究可为我国东北地区榆紫叶甲的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利用毒绳技术防治榆紫叶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榆紫叶甲是榆树的主要害虫,近几年在辽宁省北宁市平均虫口密度为145头/株,严重影响北宁市三北防护林建设,为有效防治榆紫叶甲,根据其越冬成虫上下树习性,开展了毒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用灭扫利,速灭杀丁分别与柴油,机油按1:1:8比例制作毒绳,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扎兰屯地区榆树常见3种叶甲的形态特征,对比了榆绿毛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和榆紫叶甲成虫形态识别特征的异同,总结出有效的防治措施,并提出防治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榆紫叶甲组织形态特征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作综述,未来需要在分子、生物化学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为野外监测和防治榆紫叶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榆树绿毛萤叶甲和榆紫叶甲是我国榆树的2种主要食叶害虫,有专食特性,在榆树种植区单一或混合发生为害。幼虫成虫均取食为害,主要以大龄幼虫和成虫取食叶肉,残留表皮,严重为害时整株树无一完整叶。受气候条件所限,榆树在北方地区绿化中占较大的比重,这2种榆树叶甲的为害严重影响榆树的生长和景观效果。文章综述了这2种榆树叶甲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等现状,以期更好地促进其绿色防治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简要介绍了榆树主要害虫榆紫叶甲的形态、生活年史、危害部位及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榆紫叶甲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在吉林省西部1年发生1代。在系统调查其主要生活习性的基础上,采用杀虫胶环对其越冬成虫进行了防治,杀虫率可达98.0%以上;应用人工释放蝎蝽防治榆紫叶甲幼虫的防治效果可达60%-80%,并可在示范区形成较稳定的群落。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榆紫叶甲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紫叶甲多年来在黑龙江省西部发生较为普遍,对园林景区、生态公益林等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文章阐述了榆紫叶甲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并根据其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提出了防治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榆紫叶甲是黑龙江省榆树重要食叶害虫之一,榆树幼树及大树均受其危害。文章通过试验研究了3%高效氯氢菊酯微囊悬浮剂不同稀释浓度室内及野外对榆紫叶甲的杀虫药效,结果表明:高效氯氢菊酯微囊悬浮剂对榆紫叶甲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00~800倍液防治效果无明显差异,1 000~1 500倍液,室内杀虫效果略高于野外。生产上推荐使用浓度为500~800倍液。  相似文献   

17.
虫害诱导的家榆挥发物对榆紫叶甲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顶空采样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GC-MS)研究受榆紫叶甲成虫危害的家榆挥发物的变化情况,并利用触角电位和"Y"型嗅觉仪比较分析榆紫叶甲雌雄成虫对主要成分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受榆紫叶甲成虫危害的家榆释放19种成分,其中顺-3-己烯醇、α-蒎烯、柠檬烯、顺-3-乙酸叶醇酯、芳樟醇、水杨酸甲酯、石竹烯、α-法尼烯和(E,E)-4,8,12-三甲基-1,3,7,11-十三碳四烯(TMTT)9种化合物与健康家榆相比有显著差异.除了TMTT,对其余8种化学标准品进行生测的结果表明:雌性成虫对顺-3-己烯醇、芳樟醇和α-法尼烯有较强的趋性反应,而雄性成虫对α-法尼烯和石竹烯的趋性反应较强.这可为应用引诱剂进行田间监测和控制榆紫叶甲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室内测定六斑异瓢虫Aiolocaria hexaspilota(Hope)幼虫及成虫对榆紫叶甲Ambrostoma quadriimpressum Motschulsky卵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各龄幼虫及成虫的捕食量随榆紫叶甲卵密度增加而增加,当榆紫叶甲卵增加到一定数量时,捕食量趋于稳定,其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六斑异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榆紫叶甲卵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3.92,16.86,68.26,198.61和292.40粒。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在相同猎物密度下,六斑异瓢虫成虫随着密度增大,平均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下降,而分摊竞争强度增加。捕食作用率E与六斑异瓢虫成虫密度P的关系为E=192.5965P-0.2411。  相似文献   

19.
采取在树干上涂抹药土环加绑塑料环的方法对榆紫叶甲进行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施药第3天,用药环A加绑塑料环对榆紫叶甲成虫的防治效果在98%以上,第30天防治效果在75%以上,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榆紫叶甲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榆紫叶甲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进行了榆紫叶甲无公害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在成虫羽化始盛期,树干上喷绿色威雷200倍液,杀虫率达97.1%;在越冬成虫上树取食始盛期,用溴氰菊酯制成毒笔,每株树涂2个药环,杀虫率达95.9%;在榆紫叶甲卵孵化盛期,利用3%高渗苯氧威、25%灭幼尿3号悬浮剂、1.8%阿维菌素、20%菊杀乳油1 000~1 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杀虫率均在92.4%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