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赋予前期分离获得的一株卡伍尔链霉菌菌株TJ430利福平抗性,达到迅速提高菌株产抗生素能力的目的;采用核糖体工程技术使菌株TJ430的ropB基因发生突变从而获得利福平抗性,通过构建好的高通量筛选模型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筛选正向和负向突变菌株,利用液体发酵复筛进一步确认初筛结果,通过对突变株进行基因测序寻找突变株ropB基因的突变位点;构建的高通量筛选模型能准确、快速筛选出突变菌株,分离到5株正向突变株和2株负向突变株。在负向突变株ropB基因的第280 bp处发现一个点突变,但是在正向突变株测序片段中未发现突变位点。采用的引物序列只能对ropB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测序,从正向突变菌株抗生素产量较原始菌株提高2.5倍以上,且菌丝形态发生显著变化来推测,正向突变菌株的突变位点应位于ropB基因中未测序片段。在完成原始菌株全基因组测序基础上,可重新设计引物对该菌株的全ropB基因进行测序,寻找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养殖池塘底泥环境中农药氰戊菊酯(fenvalerate,简称FV)及其异构体(分别用FV1、FV2表示反式异构体,FV3和FV4表示顺式异构体)的消除动态规律,本研究通过室内模拟培育的方式观察底泥样本中FV及其手性异构体在浓度水平和异构体差异上的消除变化规律。研究发现,FV在底泥环境中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不同暴露浓度条件下,FV及其手性异构体的降解半衰期均无显著性差异,FV在环境中的半衰期范围是19.47~38.73天。不同手性异构体在底泥环境中的半衰期存在差异,FV1的降解半衰期显著高于其他异构体,FV3显著高于FV2和FV4。FV在底泥环境中存在α-C位置异构的转化现象,当转化进行3周后,转化速率变慢,转化产物变化开始不断减少。研究认为,FV在底泥中的蓄积周期较长,应尽量避免FV在底泥环境中的直接残留和暴露。此外,为安全进行渔业生产和有效进行环境生态风险评价,在底泥FV残留的检测或去除研究中应区分其不同的手性异构体。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内生菌对植物的生理作用,获得无内生菌干扰的植物种子,以油菜种子为材料,采用干热和湿热的方法去除种子固有内生菌。结果表明,50℃干热处理3天,60℃处理1~3天都能有效去除内生菌,去除率达99%以上,而种子的萌发率达86%,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变化;40℃湿热处理3天,50℃处理1~3天,内生菌的去除率99%以上,但湿热处理后种子的萌发率最高只有4%。因此采用干热处理是去除种子内生菌的有效方法,并为无菌苗的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5.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铜离子浓度对系统净化效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利用铜离子发生器添加铜离子,监测水质和斑马鱼健康状况,评价杀菌效果;【结果】铜离子发生器的铜离子增加速度R2=0.9942,稳定性较好。在24 h时,斑马鱼在铜离子浓度达到0.76 mg/L时,出现死亡情况;另外在同一浓度范围内,温度越低,斑马鱼对铜离子的耐受度越高,同一温度下,铜离子浓度越大,斑马鱼死亡速度越快。在安全浓度范围内(Cu2 +为0~0.23 mg/L),(26±2)℃为事宜养殖温度,并且0.14~0.226 mg/L范围内的铜离子浓度能有效地抑制细菌生长。最后本研究利用斑马鱼进行20天的养殖验证试验,随着铜离子浓度增加,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氨氮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结论】铜离子浓度在0.1~0.2 mg/L之间,养殖温度(26±2)℃时,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氨氮、细菌总数处于平稳状态,有利于斑马鱼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国内水产类科技期刊的基本现状和影响力水平,对《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4—2016 年版中连续收录的17 种水产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即年指标、他引率、来源文献量、海外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共7项文献计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模型法评估17种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结果显示,2014—2016 年17 种水产科技期刊的总被引次数、即年指标、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等4 个指标呈上升趋势,来源文献量和影响因子基本保持不变,海外论文比呈下降趋势。17 种水产类科技期刊2016 年的平均学术影响力较2014 年增长8.98%,各刊发展趋势呈多样化;学术影响力位于前5 位的为《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水产科学》和《上海海洋大学学报》;学术影响力增长速度位于前3 位的是《南方水产科学》、《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和《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表明,2014—2016 年国内17 种水产科技期刊的主要计量指标和学术影响力呈总体上升、稳步发展趋势,但发展不均衡,两极分化现象明显,建议各刊加强自身建设,坚持以质量为根本推动影响力提升,促进期刊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抗生素进入水体易堆积在水体下层或者底泥中,对水生生物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本实验旨在探究恩诺沙星在渔业下层水体中的消除规律,以及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生成情况。实验选取了渔业水环境中常见的环境因素(温度和pH),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通过正交实验研究这两个环境因素对恩诺沙星(ENR)在水体中降解的影响,同时检测其代谢产物环丙沙星(CIP)的生成及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9个处理组中ENR的半衰期变化范围为13~32天,消除率范围为44%~80%。根方差分析可知,pH变化对恩诺沙星的降解有显著影响,而温度变化对其影响不显著,在温度为25℃和pH 5的条件下,恩诺沙星的消除率最高。此外,在实验过程中检测到环丙沙星的产生,其在实验开始的第7天,在pH 5和温度为25℃的条件下浓度达到最高(10.8 ng/mL),之后逐渐降低,在第26天时浓度降低到0~0.16 ng/mL之间。本研究明确了环境因素对恩诺沙星降解的影响,为减少养殖环境中残留的恩诺沙星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长江下游流域水产养殖外来物种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下游流域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方,气候温暖湿润,兼有暖温带和亚热带等多样性气候条件,水产养殖条件得天独厚。来自世界各地的水产养殖物种都有可能在长江下游地区找到适合生长的栖息地。因此,进行长江下游流域水产养殖外来物种调查研究对完善中国外来入侵水产养殖生物信息数据库和环境风险评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6月—2007年6月,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在长江下游流域范围内对水产养殖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长江下游水产养殖外来物种共计45种,其中鱼类33种、贝类4种、甲壳类7种、两栖类1种;外来物种多来源于美洲,传播途径多为有意引进。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水质参数变化对水体和养殖对象肌肉中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57.9±0.87)g的吉富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为试验对象,在模拟实际工况的小型循环水系统中养殖60天,通过控制不同水质因子包括碱度、溶解氧和固体总悬浮颗粒物(TSS)水平的高低,观察其最后对水体和鱼体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碱度对水中Cu、Zn浓度及试验鱼肌肉中Zn含量有显著影响,溶解氧对水中Cu浓度及试验鱼肌肉中Cu、Zn含量有显著影响,而TSS水平高低对水体和鱼肌肉重金属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试验期间,试验鱼可食用部分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10.
大豆化学诱变育种及其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化学诱变剂处理大豆种子,对M_1代植株的生育及形态均有强烈的抑制作用.M_1代所产生的形态变异主要是由于化学物质扰乱了植株生理而产生生理损伤所致.在M_2代植株各性状中以分枝数、株高、单株荚数的遗传变异系数较大,说明这些性状选择的潜力是大的,通过选择容易达到预期目标.诱变M_3代绝大多数性状仍在分离.加强选择,能选出早熟、大粒、农艺性状好、丰产的新品系. 相似文献
11.
在高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养殖水体中添加一定浓度氯制剂,研究了漂白粉、漂粉精、强氯精和二氧化氯对养殖水体高亚硝酸盐和高硝酸盐消除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4种氯制剂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消除都有显著性效果(P<0.05),水体中氨氮在试验过程中无显著变化,浓度为0.00 mg/L;二氧化氯组消除效果最明显,30 min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消除率高达99%、100%,处理组和空白组的硝酸盐浓度为(0.15±0.72)、(16.82±0.97) mg/L,亚硝酸盐浓度为(0.07±0.01)、(19.95±0.61) mg/L,强氯精次之,漂白粉效果最差,30 min时消除率分别为50%、38%,漂白粉和空白组硝酸盐的浓度为(8.49±0.66)、(16.82±0.97) mg/L,亚硝酸盐浓度为(12.33±0.48)、(19.95±0.6) mg/L;水体的pH值在试验后,各处理组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5),空白组pH 7.63±0.10,强氯精和二氧化氯添加组,pH值都为降低趋势,二氧化氯组pH值降幅最大(pH 2.68±0.06),漂白粉和漂粉精添加组,pH值呈升高趋势,漂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