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谢超有 《种子科技》2006,24(3):59-60
杂交水稻新组合特优航1号是由全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家、福建省农科院院长谢华安研究员利用航天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而成的感温型超级杂交水稻新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05007)。2002年由广西区种子公司引进广西试种、示范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在我国水稻及粮食生产中占有突出地位,基因工程可在杂交水稻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杂交水稻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将优质,抗虫和抗病作为当前基因工程育种的研究重点,同时,提出基因工程育种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优质基因工程着重改良保持系及聚合转基因等策略,以培育出超高产优质抗病虫转基因聚合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3.
超级稻恢复系QN 205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恢复系的选育是杂交水稻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培育杂交水稻新组合的重要亲本,在杂交水稻的产量优势构成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黄冈市农科院杂交水稻育种室2006年晚造杂交水稻新组合品比试验资料为例,探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在杂交水稻新组合综合评优中的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在以产量为主要育种目标兼顾其它综合性状良好的情况下,有WJ1、WJ2、WJ3、超过对照,说明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水稻品比资料进行分析可以达到优中选优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变我国杂交水稻育种现状,突破徘徊局面,选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及不同稻类、熟期的优良组合.国家“七五”、“八五”育种重点课题“优质、高产、多抗杂交水稻新组合选育”项目组.经十多年攻关研究育成了增产幅度大、米质优、抗病、耐寒、抗倒、秧龄弹性大等综合性状优良的双季杂交晚稻金优207。1998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6.
水稻遗传改良的突出成就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的矮化育种和20世纪70年代的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杂交水稻育种在继20世纪70年代的“三系法”获得成功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两系法”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然而,在“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已经取得重大成果的前提下,如果继续按照常规的水稻育种方法试图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则其育种难度更大。根据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和水稻育种实践,在稻属植物内还存在很大的产量潜力有待于挖掘,通过不断地改进育种技术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进一步探索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7.
1991年11月30日~12月2日,西南杂交水稻协作组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了1991年年会。贵州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治连出席了会议,并介绍了贵州省农业生产情况。会议交流了1991年各省杂交水稻生产,繁殖、制种和新组合试验示范情况,讨论了1992年协作组的工作。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周开达教授在会上作了关于杂交水稻育种的学术报告,协作组组长罗继荣同志作了会议小结。  相似文献   

8.
《种业导刊》2015,(4):31
为促进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结合,提升民族种业科技发展水平,一场高规格的水稻现代育种技术研讨会日前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华智水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智)和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吸引了一大批活跃在水稻科研和产业前线的顶尖专家参与,中国工程院院  相似文献   

9.
特优航1号是由福建省农科院利用航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相结合利用强恢复系航1号与龙特甫A配组而成的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于2003年年初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2006年在福建莆田地区试种、示范,其产量、品质、抗性等各方面均优于汕优63、汕优016。  相似文献   

10.
在全面系统查询广西25年来水稻育种成就的基础上,分析论述了广西杂交水稻育种发展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发生的原因,探讨今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正>从育种方法看,杂交水稻的育种可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在程序上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袁隆平院士确定的杂交水稻育种的最高阶段就是一系法,即杂种优势固定。这一战略思想,为水稻育种向简洁而高效的育种新体系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先决条件则是杂种优势固定技术的成熟运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三系杂交稻推广初期,就有专家对杂种优势固定问题提出展望。40年过去了,如  相似文献   

12.
1990年1月上旬,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9次会议审定通过5个水稻新品种、新组合。一、三系杂交稻汕优3550。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三系育种组用珍汕97A与3550(青四矮16×IR54)组配成的晚籼杂交新组合。1987和1988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综合平均亩产分  相似文献   

13.
《作物育种信息》2006,(2):18-19
杂交水稻超高产新组合“准两优527”,首次在贵州省遵义县试种获得成功。“准两优527”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选育的超高产新组合,也是袁隆平院士主持的总理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超级稻育种课题成果之一。据了解,这一组合品种具有穗大、粒重、产量高、品质优良、抗逆性较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杂种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利用F_1优势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增产、稳产和改进品质的重要途径.水稻尤为如此,因为全世界54%的人口以稻米为主粮.国内外生产实践证明,杂交水稻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20%~30%。杂交水稻的成功,为解决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国杂交水稻育种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蔡得田从作物进化趋势出发,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出的超级稻,2003年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为解决水稻多倍体结实率低的难题,国内外育种专家为之奋斗了数十年。蔡得田创立起进化育种学的新学科,建立了高效率诱导形成多倍体水稻的技术体系,结实率由50%提高到75%以上。这一研究成果为育种家应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选育超级稻的战略和技术,在较短时间内选育出一批多倍体水稻新组合和新品种创造了条件。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开辟了一条原创性水稻育种新途径。湖大开辟原创性水稻育种新途径@曹秋萍$湖…  相似文献   

16.
常规育种、花培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育种及分子育种,是当前水稻育种的主要手段,那么未来几年、十几年的水稻育种将朝哪个方向发展呢?2005年在上海召开的水稻优异资源现场展示会暨水稻分子育种学术讨论会上产生了一些新的理念或构想:  相似文献   

17.
谭新跃  单彭义 《种子》2005,24(1):64-66
虽然1926年美国科学家Jones就已提出了水稻杂种优势现象,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水稻的杂交优势才被大面积应用,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首的一大批科学家在实践中突破重重障碍,先后创立了"三系法"、"两系法"和超级稻的育种理论,从而使我国的杂交水稻育种基础理论和生产利用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在"总体供应平衡,丰年有余"的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钱前著 《作物学报》2012,(5):779+813+828+908
《水稻分子育种技术指南》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钱前著出版时间:2012年3月书号:978-7-03-033039-0定价:$98.00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水稻农艺性状和生理特性及鉴定、遗传资源评价、经典(分子)遗传分析法等系列基本操作技术、水稻杂交法、常规育种方法、分子育种方法、育种技术的发展和变迁。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年推广面积高峰时过千万亩的44个水稻品种的育种方法、亲本血缘和育种单位,清楚地看出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系统育种、国外引进、矮化育种、辐射育种、三系育种、两系育种的历程;所分析品种几乎都来源于南特号、矮仔占、IR8、农垦58等4个系列或其中2系列的杂交。除南特号外,其他3个品种都是国外引进,正是这3个品种催生了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上的3次突破:矮化育种、三系育种、两系育种。由此发现,水稻育种技术的重大进步都是从新的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开始的,只有新的基因资源和新的育种技术结合,才会有育种实践的重大突破。作者预测,我国水稻育种的第4次重大突破是分子育种,下一轮超大规模种植品种将是转基因抗螟虫水稻,育种中心可能在湖北。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制种又称水稻的异交栽培,即用雄性不育系作母本,雄性可育恢复系作父本,按照一定的行比相间种植,使双亲花期相遇,不育系接受恢复系花粉而受精结实,生产杂交种子的过程。本文所探讨的杂交水稻多组合制种,就是在同一块稻田内,同时进行多个父本和多个母本进行小面积种子生产的过程。杂交水稻多组合制种方式只用于水稻育种者,它是育种者有选择有目的制种过程,但由于生产出来的杂交种子的优良性状与超亲本的程度是育种者本人都无法确定的,所以说这种制种过程也叫杂交水稻新组合试制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每一个优良的杂交水稻品种被选育出来所必须经过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