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正>本刊讯7月5日,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青海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办公室、青海省农牧厅、果洛州人民政府在果洛藏族自治州联合举办"2014年青海省黄河土著鱼类增殖放流活动",20万尾体长10cm的花斑裸鲤放流甘德段(夏日乎寺)。200多名农牧民群众、寺院僧众及干部职工参加。2007年以来,青海水产技术推广站和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公司合作,建成第一座黄河苏只和积石峡鱼类增殖站,开始了花斑裸鲤等黄河上游土著鱼类的人工繁育试验研究工作,在野生土著鱼类亲鱼的捕捞、运输、人工驯养、规模化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等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特约记者 关弘弢 报道)8月16日,2011年青海黄河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青海贵德举行,活动共向黄河放流经过标记的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等土著鱼类鱼苗80万尾。本次活动由省农牧厅和贵德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承办。  相似文献   

3.
《淡水渔业》2021,51(5)
为探讨适应高原鱼类规模化增殖放流效果评价的标记方法,本研究选取黄河上游典型的规模化放流品种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为试验对象,对比可见植入荧光标记法和金属线码标记法标记花斑裸鲤的效果。结果显示:可见植入荧光标记的保持率是100%,死亡率3%,金属线码标记的保持率是85%,死亡率17%;单人标记速度可见植入荧光标记法大约是金属线码标记法的3倍;两种方法标记鱼类与未标记鱼类的体长体重均没有显著差异。3年的回捕监测显示,两种标记均可长期保留。鉴于可见植入荧光标记检测方法较金属线码标记保持率高,标记更为快捷,且检出率高,建议对高原鱼类的增殖放流效果评价采用可见植入荧光标记。  相似文献   

4.
正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半咸水湖泊,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经济鱼类,也是中国名贵的冷水鱼类之一,2004年被列入红色物种名录。2002年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开展以来,随着放流苗种数量和规格的不断加大,裸鲤鱼苗培育成为重要的一项工作,为了增加裸鲤育苗的产量,笔者经过摸索、实践,总结研制了一台移动式喷洒豆浆机,使裸鲤鱼苗成活率达到了80%。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李明爽报道)8月8日,2015年黄河土著鱼类增殖放流暨首届玛域达日·黄河谷地观景节活动在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举行,32万尾平均体长超过5cm的花斑裸鲤苗种放入黄河达日段。本次放流活动有青海省农牧厅、果洛州人民政府主办,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果洛州农牧局、达日县人民政府和达日县吉迈镇人民政府协办。  相似文献   

6.
首次报道了黄河上游特有鱼类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在池塘、流水池、网箱中人工驯化养殖试验情况。395g/尾的花斑裸鲤855尾,经过170d的池塘驯养,成活778尾,驯养成活率91.0%,均重450g/尾,平均增重55g/尾,增重率13.9%;378g/尾的花斑裸鲤405尾,经过180d的流水池驯养,均重530g/尾,平均增重152g/尾,增重率40.2%,成活308尾,驯养成活率76.0%;345g/尾的花斑裸鲤2029尾,经过14个月的网箱驯养,均重500g/尾,平均增重155g/尾,增重率44.9%,成活1002尾,驯养成活率49.4%。野生花斑裸鲤驯养试验平均总成活率为72.1%。寄生虫病是导致花斑裸鲤成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驯养试验对黄河上游土著鱼类的人工繁育和增殖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首次报道了黄河上游特有鱼类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在池塘、流水池、网箱中人工驯化养殖试验情况。395g/尾的花斑裸鲤855尾,经过170d的池塘驯养,成活778尾,驯养成活率91.0%,均重450g/尾,平均增重55g/尾,增重率13.9%;378g/尾的花斑裸鲤405尾,经过180d的流水池驯养,均重530g/尾,平均增重152g/尾,增重率40.2%,成活308尾,驯养成活率76.0%;345g/尾的花斑裸鲤2029尾,经过14个月的网箱驯养,均重500g/尾,平均增重155g/尾,增重率44.9%,成活1002尾,驯养成活率49.4%。野生花斑裸鲤驯养试验平均总成活率为72.1%。寄生虫病是导致花斑裸鲤成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驯养试验对黄河上游土著鱼类的人工繁育和增殖保护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唯一的经济鱼类,因资源的枯竭,青海省政府于1982年开始封湖育鱼,并于1997年进行人工增殖放流以加快青海湖鱼类资源的恢复,至2020年已人工放流1+龄鱼种1.56亿尾,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的贡献率达23%。亲鱼捕捞、鱼卵采集、人工授精是增殖放流的主要工作,并且要在河道采卵场开展。笔者经过长期摸索,克服河道的各种不利因素,形成了一套河道人工采卵技术,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淡水渔业》2004,34(4):16-16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是在原国家级青海湖裸鲤原种场和青海湖裸鲤人工放流站基础上组建而成的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隶属青海省农牧厅。肩负着青海湖裸鲤资源救护,青海湖裸鲤原种保存,青海湖裸鲤种质和渔业生态环境普查监测,青海湖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等任务。  相似文献   

10.
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已进行了十余年,已累积向青海湖水域投放裸鲤鱼苗种6200万尾,其中大规格鱼种近4000多万尾,为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10年9月,青海湖湖区裸鲤资源蕴藏量达30120吨,是21世纪初裸鲤资源量的十倍,然而比最高峰时期裸鲤资源量32万吨还相距甚远。这要求我们不断扩大增殖放  相似文献   

11.
2005—2007年对黄河上游龙羊峡至刘家峡河段干流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类35种,分属于4目8科;渔获物主要种类为花斑裸鲤(Gymnodiptyis(Gymnocypris)eckloniHorzen-stein)、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鲫(Carassius auratus(Linnaeus))、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小型鳅科鱼类,如花鳅(Cobitis taeniaLinnaeus)等;土著鱼类,如黄河雅罗鱼(Leuciscus chua-nchicus(Kessler))等种群呈衰退趋势,外来引入鱼类,如池沼公鱼(Hypomesus olidus)等种群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养殖池塘中养殖密度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养殖密度的青海湖裸鲤池塘进行连续的采样调查,测定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水质指标以及青海湖裸鲤的生长情况。讨论并分析青海湖裸鲤养殖密度对池塘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期间共测定出浮游动物38种,以轮虫为主,其数量占整个浮游动物种类的61. 5%;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在中、高养殖密度条件下均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中、高密度养殖鱼苗对浮游动物的高摄食压力使浮游动物生长受到限制,浮游动物种类减少并趋于小型化,不利于养殖水环境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黄河班多段位于青海省兴海县境内,是黄河上游主要鱼类分布区之一.2011年4-11月对黄河班多段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设采样点4个,分别在鱼类生长繁殖的重要时期使用不同网具采捕4次,并结合走访调查及鱼类样本的实验室鉴定与分析,重点研究鱼类种类、鱼类多样性、丰富度及均匀度,并提出了保护对策.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鱼类10种、138尾,均为土著鱼类,种类占黄河上游青海段鱼类近1/2,班多段鱼类多样性相对黄河上游青海段其它水域较高,鱼类组成与黄河上游青海段其它水域相似,种类相对比较丰富,涉及多种保护鱼类,但每种鱼的个体均匀度较差,抗外界扰动的能力差.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特征挥发性成分,以体重为20g的青海湖裸鲤作为研究对象,剖取肌肉后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裸鲤肌肉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在青海湖裸鲤肌肉中检测出60种化合物,包括8种醇类化合物、9种醛类化合物、5种酮类化合物、2种酸类化合物、8种酯类化合物、12种烃类化合物、12种芳香族化合物及4种其他类物质,其中芳香族化合物含量最高。结合气味活度值(OVA)分析,青海湖裸鲤肌肉挥发性气味的主要贡献化合物为1-辛烯-3-醇、己醛、辛醛、壬醛、2-癸烯醛及2,4-癸二烯醛。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体重对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排氨率和排氨量的影响,在21℃左右的水温下,结合对青海湖裸鲤耗氧率和呼吸频率的测定,采用酚盐分光光度法测定并研究了不同体重下青海湖裸鲤的排氨量、排氨率。结果表明:不同体重的青海湖裸鲤在基础呼吸代谢过程中其排氨量方面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青海湖裸鲤的排氨量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呈幂指数关系。不同体重的青海湖裸鲤的排氨率等也有显著差异(P<0.01),随着体重的增加排氨率相对降低。  相似文献   

16.
2010年8月10日至8月13日,采用美国BioSonics DT-X(210 kHz)鱼探仪对青海湖中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walskii)资源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为期4d的水声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8月青海湖裸鲤在全湖区的平均密度为(1.83±0.36)ind./1000m3,总尾数...  相似文献   

17.
鱼类产卵场会随着外部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因此, 快速、有效地定位鱼类产卵场对于开展水生生物资源调查、珍稀水生动物保护等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产卵场实地调查结果, 构建了深度学习模型, 以分析将深度学习模型应用于青海湖裸鲤产卵场识别中的可行性。模型训练交并比精度和像素精度分别为 0.870 和 0.996, 验证交并比精度和像素精度分别为 0.648 和 0.985, 虽然精度低于一般的遥感影像或图像分割精度, 但从测试的结果来看, 深度学习模型可以识别到约 79%的产卵场, 但尚不能精确地分割出产卵场, 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应用到青海湖裸鲤产卵场的识别中。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西藏哲古措土著鱼类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于2018年9月(秋季)和12月(冬季)、2019年3月(春季)和6月(夏季)对哲古措进行了4个季节的采样调查。共采集到2种土著鱼类,分别为高原裸鲤(Gymnocypris waddellii)和异尾高原鳅(Triplophysa stewartii),与原来的记录不同。在高原裸鲤的消化道中采集到了5种寄生蠕虫,分别为聂氏拟短结绦虫(Parabreviscolex niepini)、新棘吻虫未定种(Neoechinorhynchus sp.)、异肉吸虫未定种(Allocreadium sp.)、对盲囊线虫未定种线虫(Contracaecum sp.)和束首线虫未定种(Streptocara sp.),并对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本研究发现,哲古措土著鱼类消化道寄生蠕虫的物种组成具有一定地域性,大部分为广布性寄生虫,鸟类在其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过分析,高原裸鲤消化道寄生蠕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70~1.27,显示了较高的群落多样性,Berger-Parker优势度指数为0.38~0.76,优势群为线虫。线虫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消长规律:秋季为周年最高,冬季下降,春季上升,夏季降至最低,推测与水温、中间宿主的种群数量、线虫的生命周期和鱼类宿主繁殖期的行为等有关。复殖吸虫、绦虫和棘头虫四季的感染率均在10%以内浮动,平均丰度也较低。异尾高原鳅的消化道中未发现任何寄生蠕虫,推测与宿主肠道空间大小、摄食量和分布空间的差异有关。本研究通过对西藏湖泊土著鱼类寄生蠕虫的调查与分析,旨在为深入了解西藏寄生虫的组成特点、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对寄生虫与鱼类宿主协同进化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上游茨哈峡-羊曲干支流河段内鱼类的生态调度需要选择目标鱼类并明确其需求次序。采用2005-2006年、2011年、2012年、2014-2015年、2016年、2017年、2022年茨哈峡-羊曲干支流河段渔获物调查结果,考虑不同鱼类繁殖活动对生态水文过程的需求以及数据可得性,选择反映了鱼类的生活史特征、地理分布特征、保护必要性、种质资源价值和资源量现状等方面信息的10个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采用聚类分析与非维度排序方法对茨哈峡-羊曲干支流河段分布的21种土著鱼类生态调度需求次序进行分组分析。结果,生态需求等级最高的组别有8种鱼类,主要为适应缓流生境且均为砂砾产卵类型鱼类。根据评价体系综合结果分析,生态需求等级最高的8种鱼类厚唇裸重唇鱼、黄河高原鳅、黄河裸裂尻鱼、拟鲇高原鳅、花斑裸鲤、刺鮈、骨唇黄河鱼、极边扁咽齿鱼为茨哈峡-羊曲河段的主要生态调度目标鱼类,其它13种鱼类作为该河段生态调度的兼顾对象。研究结果可为茨哈峡-羊曲干支流河段生态调度方案的制订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