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测度指标体系,以耦合协调模型为研究方法,对甘肃省2000—2015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镇化指数对比来看,甘肃始终表现为土地滞后型;(2)甘肃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失调阶段(2000—2005年)、过渡阶段(2006—2008年)、协调阶段(2009—2015年),城镇化协调类型从严重失调衰退土地滞后型发展为优质协调发展土地滞后型。  相似文献   

2.
从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入手,构建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对2003-2011年咸宁市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采用熵值法计算咸宁市2003-2011年的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研究二者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咸宁市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二者发展不协调,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城镇化发展水平由失调衰退阶段逐步向协调发展阶段过渡。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否协调,是判断新型城镇化发展健康与否的关键要素。根据城镇化内涵,建立长春市2006~2015年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06~2015年,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连续上涨;2008~2010年,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率与人口城镇化相比明显加快,且于同年赶超人口城镇化指数,发展类型由土地滞后型变为人口滞后型;2010年以后,两者的增长速率接近且总体相对平稳,协调发展程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调衰退进展为2015年的中度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以期为长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选取包括非农业人口比重、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等在内的10个指标,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得到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指数,采用协调模型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计算得到陕西省2000-2014年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以及2014年度陕西省各市(区)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看,2000-2014年人口城镇化指数和土地城镇化均呈现出上升趋势,土地城镇化指数大于人口城镇化指数,协调发展水平由最初的失调阶段在经历了调和阶段后,增加到协调发展阶段;从空间维度看,陕西省11个市(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协调发展阶段差距大、协调发展类型区域分异明显、人口城镇化滞后型明显。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15个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8—2017年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2010年两者指数水平都较低;第二阶段,2011—2014年两者指数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第三阶段,2015—2017年两者指数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且两者的耦合度从极度失调向优质协调转变。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在某方面来讲存在失调状况,但是随着两者的调节,逐渐趋向于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失调的原因,指出两者关系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外在制度与内在基础的共同作用,并据此提出协调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从耦合协调发展的角度分析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对城市发展的各方面影响,以江苏省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并利用极差法进行标准化,而后通过熵值法、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计算模型,对泰州市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尝试性研究。结果显示,泰州市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泰州市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期前期不协调变得越来越耦合协调,且主要表现为土地滞后型,未来泰州市可能存在建成区内住房、交通、医疗等拥挤的风险。最后,提出了促进泰州市城市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了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标体系,采用协调度模型分析了陕西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水平。结果表明,2000—2013年陕西省城镇化由土地城镇化滞后型发展到人口城镇化滞后型,协调度由"基本协调"转变为"较协调"。  相似文献   

8.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6个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出人口城镇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探究了各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部分地区的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比较低;各市的发展趋势是人口城镇化高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进度慢;各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度差异大:南宁最高,其次是北海、钦州、防城港和玉林,崇左最低。  相似文献   

9.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6个市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计算出人口城镇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探究了各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结果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大部分地区的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比较低;各市的发展趋势是人口城镇化高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进度慢;各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度差异大:南宁最高,其次是北海、钦州、防城港和玉林,崇左最低。  相似文献   

10.
定量研究人口与土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构建土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4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分别提高了0.660、0.682,且从2006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与人口城镇化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轻度失调阶段达到了2014年的初级协调发展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政府应紧紧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配套措施建设,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管控,同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定量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及其对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性,以全国126个地级市(仅限大陆地区)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并籍此为基础研究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结果表明:1)四大区域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东北地区城镇化率始终保持领先,但增长幅度最小,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增长最快,各地区年均增长率呈下降趋势,增速放缓;2)地级市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度为0.48~0.90,其中0.79%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为中,40.48%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贡献度较高,58.73%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高;3)类型上,均有超过各自总量50%的非金属、金属、煤炭和油气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的贡献度高,而森工型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贡献度高的城市数量不到其总量的1/3;空间上,东和中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贡献度大于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发展,但资源型城市的不同类型和区位,对我国城镇化的贡献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在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耦合作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价模型计算土地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2年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度差异不大,耦合协调度由中度失调走向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13.
China's living laboratory in urbaniz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从研究人类社会分工开始,通过分析城乡差别、分离与对立,指出乡村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主张加快农村发展,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分析了城市化进程中加强小城镇教育建设的必要性。小城镇教育是衔接和沟通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纽带和桥梁,它处于城乡教育转型的过渡时期,跨越这一阶段是不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领导必须重视小城镇教育建设,切实采取措施加大小城镇教育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镇建设明显滞后,城市化水平低.为了加快城市化步伐,就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充分利用推进城市化这一宝贵机遇,不断采取措施,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伴随着大量土地被征用,这引发了地方政府、农民和土地开发商三者的利益冲突。本文简要阐述了现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地方政府征地的现状,选用博弈分析方法,对农民与征地方的各种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剖析了在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与地方政府、开发商在征地补偿、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矛盾,并提出了缓解矛盾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流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城镇化必然涉及农地流转。中国的农地流转虽然已有30年,但流转速度慢、规模小,还存在许多问题。非农就业机会少、土地市场不健全、耕地社会保障功能强、二元户籍制度、流转成本高等成为土地流转的障碍因素。推进土地流转要明确土地产权归属,推动农村人口城市化,修改相关性法律,加快土地立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农地制度安排,存在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承包经营权残缺等天然不足,而在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模糊的农地制度安排使地方政府低成本征地成为可能.分析了农地城市化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安徽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城镇化总体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相对滞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功能历史欠账较多、全省的城镇化进程受到推进过程中积累的许多社会矛盾困扰。新形势下的城镇化进程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安徽跨越崛起需要借助于城镇化,而建立健全城镇化推进工作机制、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则是推进安徽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