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为了弄清塞罕坝地区森林鼠害危害,为森林鼠害综合治理及林木保护提供有效依据,调查研究了塞罕坝地区森林害鼠种类、分布以及地理区划,分析了森林害鼠在不同林地受害率及防控效果,并提出了综合防控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塞罕坝坝上地区共有害鼠种类15种,4科,11属;地下鼠5种,其余均为地上鼠,地下鼠达乌尔黄鼠和草原鼢鼠为优势种,褐家鼠和黑线姬鼠这2种害鼠为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东洋区、古北区广布两界种,其余13种均为古北界种,小家鼠为原古北界种,现全球广布;分析连续3 a森林鼠害在不同林分的发生及防治,森林鼠害受害率逐年略呈下降趋势,不同林分类型危害中阳坡危害程度轻于阴坡,混交林危害程度轻于纯林,表明综合防控效果明显;森林鼠害综合防控策略应侧重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技术相结合,适时辅以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管涔山林区包括森林、灌丛及亚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鼠害较为严重。经对管涔山林区涉及的宁武、岢岚和五寨3个县的山地草原、山地草甸、疏林草地的鼠害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现,鼠害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发生程度不同。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洞穴分布密度为9.88个/hm~2~69.22个/hm~2,破害生草面积为9.25 m~2/hm~2~66.34 m~2/hm~2.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洞穴分布密度为7.02个/hm~2~39.60个/hm~2,破害生草面积为5.86 m~2/hm~2~23.40 m~2/hm~2,中华鼢鼠鼠害高于达乌尔黄鼠。被破坏的生草面积与害鼠分布密度呈正线性相关关系,可从被破坏的生草面积推算害鼠密度,反之亦可。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银恒快速捕鼠器、新型环形捕鼠夹和“鼠道难”(20.02%地芬·硫酸钡)3种无公害技术对林业鼠害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银恒快速捕鼠器射杀中华鼢鼠,触发率为34.89%,触发捕获率为99.52%;新型环形捕鼠夹防治大沙鼠、达乌尔黄鼠,发弓率为4.47%,捕获率为1.88%;“鼠道难”防治中华鼢鼠,使林木受害株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5%和2%,防治大沙鼠和达乌尔黄鼠,效果明显,有效洞口较施药前下降72%以上。建议防治地下害鼠使用银恒快速捕鼠器,防治地上害鼠使用“鼠道难”,新型环形捕鼠夹适用于害鼠种类调查及监测。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北地区啮齿动物的发生现状与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各省区地下害鼠主要监测对象是甘肃鼢鼠、中华鼢鼠和高原鼢鼠;监测的主要地面害鼠是小家鼠、达乌尔黄鼠和灰仓鼠等13种;草兔已经成为一种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主要灾害。害鼠发生面积不断扩大,且有爆发成灾的趋势。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原先发生在农田的害鼠变成了林地害鼠,造成了在局部地区林地鼠害发生面积的急剧增加。  相似文献   

5.
害鼠是农林牧业的大敌,是森林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搞清森林害鼠的种类、种群地理分布、区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活习性等是开展有效防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4年的研究,基本摸清了辖区内森林鼠害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及习性状况;划分出了3个主要危害区;确定了中华鼢鼠和达乌尔鼠兔为中部地区森林害鼠优势种;掌握了群落结构以及主要害鼠生态习性。为进一步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指导生产和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森林鼠类区系调查初报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甘肃省陇南山地、定西地区、小陇山林区、子午岭林区和祁连山林区等5个区初步调查,表明甘肃省有森林害鼠51种,隶属于3目10科。区系成分以古北界为主,占总种数的84.4%,东洋界占9.8%,广布种占5.8%。种群数量上中华鼢鼠为优势种,甘肃鼢鼠、达乌尔鼠兔为次优势种。  相似文献   

7.
采取随机取样和Iwao回归分析法研究核桃炭疽病病果的空间分布型、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核桃炭疽病病果的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型分布,病果密度越大,聚集程度越高,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这种空间分布是由炭疽病致病菌自身的生物学特性与林间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用Iwao统计方法,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模型。以病果率10%为防治阈值,置信水平为1.96,确定防治上下限方程为T0(n)=10 n±13.4691n(1/2)。  相似文献   

8.
美国白蛾是重要林业检疫害虫,危害寄主众多,对行道树、观赏树、退耕林及果树等阔叶树种危害尤其严重。本研究应用Taylor的幂法则、Iwao m*-m回归分析法及6个聚集指标对河北省的石家庄和衡水地区美国白蛾幼虫网幕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幼虫网幕的空间格局为聚集分布,个体群是分布的基本成分,种群密度越大聚集程度越大。利用Iwao m*-m回归方程中的α和β参数值,计算出不同精度下的序贯抽样数和理论抽样数。  相似文献   

9.
桦树星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马占山"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对危害桦树的星天牛幼虫种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星天牛幼虫在桦树林内呈聚集型分布状态,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之间相互吸引又保持一定的排斥距离;用马占山关于"重新解释的Taylor幂法则"分析得出,星天牛幼虫的种群类型归属于"聚集度逆密度制约型"。根据聚集度指标确定理论抽样数,并估计种群密度。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回归分析法、零频率方法对泡桐蛛蛾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泡桐蛛蛾幼虫在林间呈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 ,零频率方法分析泡桐蛛蛾幼虫种群类型为“聚集度逆零频率制约型”。根据泡桐蛛蛾的空间格局提出了抽样技术 ,并根据零频率方法研究结果确定了林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和简单序贯抽样分析表  相似文献   

11.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云杉落针病空间分布型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致密的个体群,聚集强度因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林地抽样方法比较结果表明,以平行线法取样精度较高,适用于苗圃病情调查,并计算了病害调查的最适抽样数以及序贯抽样决策模型。  相似文献   

12.
本项研究用9种聚集度指标法,对云南松稍小卷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松稍小卷蛾幼虫在一切种群密度下,都以个体群为基本成份是聚集分布,且其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根据生物学特性,推出卵期和蛹期也属于聚集分布.本文将其应用到序贯抽样技术中,计算出在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确定了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樟子松梢斑螟(Dioryctria mongolicella)幼虫在樟子松栽植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和抽样技术,并为该虫的野外调查与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8个聚集度指标和3种回归分析法对樟子松梢斑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进行测定。同时,通过Iwao回归法计算了樟子松梢斑螟幼虫种群的最适抽样量并拟合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樟子松梢斑螟的8个聚集度指标均显示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种群,且个体之间相互吸引。随着田间平均虫口密度的增大,抽样数逐渐减少;随着允许误差逐渐减小,所需要的抽样数就越大。建立的序贯抽样表和最适抽样量表可在林间调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园林植物上皱大球蚧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分析了其分布的基本成分、分布类型和分布的原因。结果表明:皱大球蚧的分布属于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且个体间相互吸引。皱大球蚧的聚集原因由昆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引起,确定了皱大球蚧的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表,为皱大球蚧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黑色软蚧蚜小蜂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色软蚧蚜小蜂在柑桔园内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 ,其聚集度具有密度依赖性。利用Iwao公式的α、β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方案。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抽样调查与几种聚集度指标检验法相结合 ,说明杨尺蛾幼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 ,用Iwao的方法 ,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检索表 ,为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回归分析法和常见的几种聚集度指数法,对豫东平原泡桐林区大袋蛾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袋蛾越冬幼虫的分布呈聚集型,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犬袋蛾幼虫多分布于树冠的外围当年生新枝梢上,雌虫比率以上、中部为高。同时对树冠不同层次幼虫分布的相关关系和抽样技术进行了和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桦树林抽样调查与几种聚集度指标检验法相结合,说明花尺蛾幼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加,用1wa 0的方法,确定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检索表.为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东 《中国林业》2010,(24):41-41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湿地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独特的保护和观赏价值。尤其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塞罕坝湿地,属于独特的高寒河源湿地类型,植物群落非常丰富,有水生植物群落、沼泽植物群落、草甸植物群落,还有森林植物群落和草原植物群落,具有完整的水生生态序列,集森林、草原、草甸、沼泽和水体为一体。据资料记载,假鼠妇草湿地常见于海拔3000米的地方,在海拔1500米的地域实属罕见,极具科考和观赏价值。塞罕坝七星湖湿地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20.
陕北林地啮齿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免和鼢鼠的优势度从北向南依次降低,而松鼠和黄鼠依次增加,其余种类表现为中间小,两边大。退耕群落中草免、鼢鼠、跳鼠、田鼠、沙鼠和鼠免的优势度高于荒坡群落,而松鼠和黄鼠的优势度退耕群落低于荒坡群落。在吴旗群落中危害刺槐的关键种是中华鼢鼠,对油松和侧柏幼林造成严重危害的是草免。在退耕群落中对林木造成危害的主要是鼢鼠和草免。鼢鼠、松鼠、黄鼠和鼠免的生态位宽度以吴旗风沙区群落一退耕群落一黄土丘陵灌木疏林群落依次缩小。鼢鼠在桥山群落中与各种啮齿动物均有很高的相似性,而在桥北群落中,与其它种类的相似性比例较小。在灌木疏林群落中,鼢鼠与其它种类的相似性大于退耕群落。从主成分群落排序分析,鼢鼠在吴旗风沙区群落中与其它种类的相似性较大,而在退耕群落中的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