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究‘凤丹’牡丹种苗的最适移栽时期,为其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3年生‘凤丹’牡丹实生种苗为试验材料,设置8个移栽时期,通过大田对比试验,分析移栽后根系活力、叶片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不同移栽时期的成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移栽期可能通过移栽时气温、土壤温度和移栽后土壤积温等环境因素影响‘凤丹’牡丹新根和植株的发育,适时移栽显著促进牡丹苗体的生长发育。在不同的移栽时期,‘凤丹’牡丹植株生长期间的新根总数、木质化新根数、根系活力、叶面积、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枝条粗度、根生物量、枝条生物量、总生物量和壮苗指数均有一定差异,而枝条长度和根冠比没有显著差异。9月29日与11月28日移栽相比,单株木质化新根质量和叶面积分别增加了90.26%和51.22%,根系活力和净光合作用速率分别提高了93.53%和60.98%,单株生物量增加了46.00%。经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表明:9月29日移栽的‘凤丹’牡丹成苗效果最好。【结论】本研究依据植株生物量、壮苗指数与移栽期气象环境要素的依赖关系,明确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日均气温15~20℃气侯条件,是‘凤丹’牡丹的最适移栽期。  相似文献   

2.
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芍药科,芍药属,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20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王莲英,1997;李嘉钰,1998)。牡丹生长耐旱怕涝,过多的土壤水分易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油用牡丹‘凤丹’植株生长发育、不同冠层的光合性能、籽粒产量及油脂品质的影响,为油用牡丹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河南省沁阳市试验基地2013年10月定植的‘凤丹’牡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初植密度为57 000株·hm-2。2017年进入丰产期,果荚成熟后调查发现,高密条件下遮荫导致弱苗死亡,保有密度为46 800株·hm-2,于2018年3月13日发芽后进行人工间伐,间伐强度为0%(CK)、17%(A)、35%(B)、47%(C)和62%(D)。2019年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冠层光合参数、产量性状等指标。【结果】1)间伐对‘凤丹’植株的生长状况、光合特性、籽粒产量与品质均有显著影响(P<0.05)。单株植株叶面积随间伐强度的增大依次比对照增加7.0%、11.9%、21.2%和25.1%。单株冠幅、开花数量、花径、新生叶片数、叶夹角、新生枝条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株高趋势则相反。2)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Pn)、SOD与CAT活性在冠层...  相似文献   

4.
《湖北林业科技》2015,(6):83-84
<正>‘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是芍药属牡丹组中结实率高,且种子含油率高,适宜作油料作物栽培的种类。其根系发达,粗根为肉质根,要求土壤排水良好,并有一定的保墒能力,喜肥、喜钙,忌重茬,对湿热气候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近年来,‘凤丹’牡丹在我国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都有栽培,性状表现良好。1选址油用‘凤丹’牡丹栽培地选择是丰产栽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其高产、稳产。‘凤丹’  相似文献   

5.
以‘凤丹’牡丹种胚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的外植体处理时间、激素配比、基本培养基、光照强度及不同成熟度的种胚对‘凤丹’牡丹胚培养的影响,并探究愈伤组织诱导过程中最佳的防褐方式。结果表明:‘凤丹’牡丹无菌体系建立过程中,种子用0.1%HgCl消毒8min时,其萌芽率最高,污染率、褐化率最低,为最佳消毒时间。胚培养过程中,最佳激素配比为0.5mg/L 6-BA+0.1或0.2mg/L NAA;并以MS为基本培养基,光照强度为1 000Lux时最适合种胚的生长;且以6月底采摘的幼嫩种子的种胚为试验材料时,萌芽率最高,污染率最低,可作为胚培养过程中的理想试材。防褐研究结果表明,AC与PVP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愈伤组织的褐化率,其中PVP在2g/L的水平上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褐化率最低。  相似文献   

6.
<正>湖北省太子山林管局位于东经112°48′45″~113°03′45″,北纬30°48′30″~31°02′30″,鄂中江汉平原与大洪山余脉交汇处的京山南部,它北倚大洪山,南接江汉平原,被誉为镶嵌在荆楚大地上的一颗绿色明珠。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平均海拔高度为253.9m。土壤分为黄棕壤、山地黄棕壤、黄褐色土、黄褐色石灰土,其中棕壤面积最大。‘凤丹’牡丹Paeonia ostii是芍药属牡丹组中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源白刺幼苗生理生长对水分梯度的响应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地区,依据多年平均月降水量,对5个种源的白刺幼苗进行极度干旱、干旱、轻度干旱和正常降雨水平4种不同的水分梯度处理,开展水分梯度试验.通过测定不同水分梯度、不同种源的光合生理指标表明:水分梯度显著影响白刺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限制值、气孔导度、光合水分利用效率、表观光能利用效率、表观CO2利用效率等生理生态特征,并影响植株的苗高和最大新枝长等生长量指标;不同种源之间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表观光能利用效率、表观CO2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且在苗高和最大新枝长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种源、不同水分梯度对幼苗的地径均无显著影响.相比于临河、乌拉特后旗种源,磴口、阿拉善盟和民勤种源的蒸腾速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在不同水分处理之间表现出显著差异,且3个种源的各个资源利用效率都较大.白刺幼苗在光合活动中的气体交换及资源利用效率的生理反应和外在的生长量表型指标的差异,反映了各白刺种源对不同水分环境表现出的响应差异.  相似文献   

8.
以油用牡丹‘凤丹’Paeonia suffruticosa ‘Fengdan’为研究对象,通过避雨和限根二种栽培模式,研究其对籽粒含油率和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条件下‘凤丹’籽粒含油率在28.60%~29.96%之间,避雨和限根栽培都有增加‘凤丹’籽粒含油率的趋势;避雨和限根栽培都能明显提高‘凤丹’籽油的品质,不仅能增加‘凤丹’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还能增加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重要氨基酸的相对含量,以及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镁的含量。综合试验结果发现,避雨栽培的整体效果优于限根栽培,在避雨处理中,以开花期避雨栽培(BY1-2)效果最佳;而在限根栽培处理中,以穴式限根栽培(XG1-3)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凤丹’籽粒的含油率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籽油中的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籽油中的亚麻酸含量与油酸、亚油酸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优质油用牡丹的选育和栽培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田间调查涉县凤丹牡丹物候期及生长特性的结果表明,凤丹牡丹物候期162天,每年3月底至5月中旬为快速生长期,6年生植株平均单株产量86.4 g,种植效益高于当地其他传统作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凤丹'不同器官中氮、磷、钾元素的含量及积累量的年变化规律,探讨'凤丹'各器官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及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特性,揭示'凤丹'不同生育期养分吸收和积累规律,以期为油用牡丹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油用牡丹'凤丹'为材料,采用刨根法在'凤丹'不同生育期取样,将植株按根、老茎、嫩茎、叶柄、叶片、...  相似文献   

11.
比较分析了在辽西北沙地环境下培育的5个种源元宝槭1年生苗木的苗高、地径及单株生物量,叶片水势、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及整株水力导度等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源元宝槭苗木的生长及生理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生长量方面以辽宁四合城种源苗木最高,辽宁章古台次之,其它种源较低,主要生长指标以单株生物量在不同种源间的变异程度最高。生长表现较好的辽宁四合城和章古台种源元宝槭苗木的水分状况较好,光合气体交换能力较高,同时苗木的整株水力导度也更高。综合分析,辽宁四合城和章古台种源元宝槭在辽西北沙地环境下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较为适宜在该地区进行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2.
对12年生杜仲进行人工供水处理,研究土壤水分对皮叶两用杜仲林萌条生长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平的供水对新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6~9月份,Ⅰ、Ⅱ、Ⅲ、Ⅳ级供水处理的新枝枝长生长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0.2%、37.1%、77.9%、56.2%,新枝直径生长量分别较对照增加22.4%、53.7%、117.9%、83.6%;Ⅲ级供水最有利于萌条的生长,二次分枝数最多(43个/株),平均枝条长度最长(27.3 cm),单株叶片数和叶干质量分别为162个.株-1和16.5 g.株-1;杜仲供水多时,水分并不能被根部全部吸收,水分利用效率降低;5~9月份,秦岭南坡杜仲适宜的灌水量为1 050 m3.hm-2.  相似文献   

13.
以样地调查为手段,探讨了江苏苏北、苏中及苏南5个栽培地‘凤丹’的生长、产量及收益情况。认为不同栽培地引种来源不同、栽培方式不一,产量及收益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来看,以苏北的邳州、贾汪和苏中的启东产量较高,其中以邳州经营表现最好。建议今后在‘凤丹’经营中,应当注意科学引种、优化栽培方式和管理措施,同时注重‘凤丹’的优株筛选和扩大繁殖工作,以促进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4.
选取海拔范围为1 917-2 438m的5个试验点(西山区海口林场、富明罗免基地、五华区西翥核桃示范基地、忠平忠义核桃合作示范基地和禄劝漩涡塘林场),以3年生的‘凤丹’牡丹苗木为材料,通过调查研究这5个试验点‘凤丹’牡丹的花期生长情况,初步研究昆明地区第1年栽种‘凤丹’牡丹开花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昆明5个试验点种植‘凤丹’牡丹,花部结构正常;不同试验点植株进入花期的时间与原产地植株进入花期的时间相比较早,单朵花花期、群体花期的持续时间分别较原产地的长;各试验点之间进入花期的时间出现先后性差异,各试验点盛花期主要集中于3月上旬至4月中旬,盛花期开花率均可达到50%左右。此外,未开花植株当年生茎干较矮,茎干周围轮生状的侧枝生长相对较旺盛,而开花植株当年生的茎干主枝生长旺盛,几乎无侧枝生长,且运用统计学对植株生长量与其开花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凤丹’牡丹植株的开花情况均与新枝直径、新枝茎高、枝干茎粗差、枝干茎高差指标差异显著且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凤丹’牡丹在昆明地区栽种第1年开花正常,群体花期、单花期均具有地域性特点,从植株开花生物学角度表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开展油用牡丹在十堰的引种试验,旨在探索核桃林下种植模式和技术,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试验采用直播和实生苗多点移植对比方法,观察‘凤丹’牡丹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凤丹’牡丹在引种地段能露地越冬,株龄3 a开花结实,株龄4 a以后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超过地下根系部分。在十堰低山地段的山地黄棕壤、黄棕壤等主要土壤类型,可以适量规模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50个‘凤丹’单株为材料,对其生长及结实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株间‘凤丹’生长、结实性状间变异丰富,选择潜力大,分枝数、单株产量及荚果数为变异程度较高的指标;单株产量与荚果数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r=0.776~(**)),荚果数可作为‘凤丹’产量的预测指标;以平均单株产量()加2倍标准差(2s)作为高产‘凤丹’的选择标准,入选率4%。  相似文献   

17.
对不同水分条件下巴山木竹无性系生长的形态可塑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资源有效性的提高,巴山木竹的总生物量、隔离者长度、节间长度、隔离者直径、分枝角度、分枝长度、分株高度、分株直径和分株叶面积相应增加,分株密度和隔离者总长度相应减小.在水分资源有效性较低的生境中,巴山木竹无性系生长则选择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微生境放置分株,体现了其无性系生长趋利避害的生态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分条件下麻疯树幼苗的光合生理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干旱和复水对麻疯树幼苗叶片的相对含水量、气体交换特性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减小,麻疯树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持续下降,胞间CO2浓度先下降后上升;最大荧光产量、PSII最大光量子产量、光化学猝灭系数和PSⅡ实际量子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初始荧光有小幅上升。复水后,气体交换参数和荧光参数能很快恢复,植株可以成活,表明麻疯树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对基质干旱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当基质含水量从21.91%下降到15.22%时,各参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当基质含水量从8.70%下降到6.83%时,各参数均有显著变化(P<0.05)。基质含水量为8.70%以上时,麻疯树碳同化能力降低的原因主要是气孔限制;基质含水量在8.70%以下时,光合效率的降低主要受非气孔限制。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不同水分条件下元宝枫幼苗的生理变化,试验选用6对叶龄的元宝枫幼苗作为材料,采用人工控水处理法,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元宝枫幼苗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基质含水量的增加,元宝枫幼苗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均有所降低,说明元宝枫幼苗有较强的适应性,能通过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调整,有效地防止质膜氧化的伤害,适应不同水分环境。元宝枫幼苗适宜生长的水分条件为基质饱和含水量的20%~60%。  相似文献   

20.
以贵州主要阔叶造林树种楸树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控制土壤含水量的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楸树苗木速生期不同水分管理对幼苗苗高、地径、根系生长、生物量分配以及生理质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速生期楸树幼苗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0%田间持水量,一般应保持在80%~100%田间持水量之间,低于80%田间持水量,会使楸树幼苗的苗高与地径生长、根系发育、生物量积累都受到严重的限制,苗木生理质量指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跃吸收面积和叶片相对含水量明显降低,而叶片质膜透性增加,细胞膜受到严重伤害;在40%田间持水量时,幼苗因干旱而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