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生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及酒仙茅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并计算各成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生仙茅中分离出22个峰,鉴定出16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72.73%,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右旋萜二烯,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6.22%;从酒仙茅中分离出28个峰,鉴定出2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的85.71%,其中含量最高的为壬醛,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0.09%。仙茅酒制后部分挥发性成分消失,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挥发性成分,为仙茅药材开发利用和临床运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气象色谱-质谱法对野生藏茴香和人工种植藏茴香挥发成分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对其进行气象色谱-质谱分析,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采用顶空进样技术,可鉴定出野生藏茴香中的19个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右旋萜二烯(70.32%)、右旋香芹酮(14.02%),人工种植藏茴香中的17个挥发性成分,含量较高的组分为右茴香脑(40.86%)、右旋萜二烯(16.60%)、草蒿脑(7.52%);2种物质的比较,有9种相同的化合物。[结论]野生藏茴香和人工种植藏茴香叶中的挥发油在成分构成上比较相似,但在相对含量上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青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青皮中分离出68个峰,鉴定出56种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7.98%,分别有右旋萜二烯(15.06%)、芳樟醇(10.88%)、顺式香芹醇(7.88%)、反式香芹醇(6.49%)、(E,Z)-α-法尼烯(6.26%)、α-松油醇(3.59%)等。首次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青皮挥发性成分,旨在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对辛夷(Magnoliae flos)(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的干燥花蕾)与其混用品(紫玉兰的干燥花蕾)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从辛夷和其混用品挥发性成分中分别分离鉴定出30、41种成分,两者共有成分有12种,辛夷挥发性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萜品烯(26.68%),混用品挥发性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是樟脑(35.67%)。  相似文献   

5.
2个莱檬品种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云南德宏栽培的小菜檬、塔西提2个莱檬品种果皮精油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莱檬、塔西提莱檬果皮精油中分别检测到17种和24种挥发性成分,烯烃类物质是莱檬果皮精油挥发性的主要组分,其中特征香气成分D-柠檬烯含量最高,β-蒎烯、γ-萜品烯次之.塔西提莱檬特征香气成分物质种类和含量高于小菜檬.  相似文献   

6.
采用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卵叶韭(Allium ovali folium Hand.-Mzt.)香气成分,共鉴定分离出73个化学成分,其中匹配度≥80%的化合物有52种,占总香气物质含量的99.72%。其中烯类物质为19种,占总含量的64.07%,右旋萜二烯含量高达46.973 670μg,硫醚类物质12种,醛类、醇类、苯类、烷类各4种,酮类物质3种,酯类、酚类物质各1种。  相似文献   

7.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亚贡叶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贵州产亚贡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定性分析及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亚贡叶的挥发性成分共检出68种化学成分,可大致归为9类,其中烯类(25种)的数量最多,相对含量大于1%的物质有14种,包括α-萜品烯(28.82%)、3-甲基戊醛(11.6%)、(1R)-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9.61%)、右旋大根香叶烯(8.23%)等。由此可知,贵州产亚贡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抗菌、驱虫作用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继续深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亚贡叶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贵州产亚贡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定性分析及相对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亚贡叶的挥发性成分共检出68种化学成分,可大致归为9类,其中烯类(25种)的数量最多,相对含量大于1%的物质有14种,包括α-萜品烯(28.82%)、3-甲基戊醛(11.6%)、(1R)-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9.61%)、右旋大根香叶烯(8.23%)等。由此可知,贵州产亚贡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抗菌、驱虫作用等生物活性成分,具有继续深入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萃取高良姜及大良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药材共检测出128个峰,鉴定出69种成分。从高良姜中检测到61个峰,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52%,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α-松油醇、塞瑟尔烯、1-石竹烯、β-蒎烯、2-茨酮等。从大良姜中检测到67个峰,鉴定出4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8.29%,主要成分有β-倍半水芹烯、正十五烷、(E)-β-金合欢烯、1-石竹烯等。高良姜和大良姜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两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巴山松、马尾松和油松的木材和针叶的挥发性萜类进行了分析比较,共鉴定出60多种单萜、倍半萜、非萜烃类和一些酯类化合物。计算了各种样品间的相关系数和距离,结果表明巴山松在分类上与油松关系较接近。巴山松不论是木材精油还是针叶精油其中都以单萜成分占优势;木材精油中主要成分是α—蒎烯(最高含量达92%),并特含有脂肪酮;针叶精油主要成分可以是α—蒎烯(最高含量35%),也可以是石竹烯(最高含量30%)。马尾松木材精油中高含量的是长叶烯(20.51%);油松特含有广藿香烯。  相似文献   

11.
肖贵平 《农学学报》2011,1(8):19-23
为了探讨微波辅助提取莲心中黄酮类物质的工艺条件,研究微波功率、微波提取时间及料液比对莲心黄酮类物质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其提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影响莲心黄酮类物质提取效果的主次因素顺序为微波提取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700 W,微波提取时间10 min,料液比2:100 (g:mL),在此条件下莲心黄酮类物质提取率为1.8725%;与传统水浸提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提高提取率,缩短提取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