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开展河北滨海稻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模式研究,对该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规格、产量、利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产量为750~1 200 kg/hm~2,成虾体长90 mm左右,体重30 g左右;水稻和虾的总利润为77 598.6~109 098.6元/hm~2,较单一种稻模式总利润高75 264.597~106 764.597元/hm~2。  相似文献   

2.
冀东稻区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开展了中国北方冀东稻区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模式的试验,分析了该模式下克氏原螯虾的生长、产量和利润情况。结果表明,该区域开展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模式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利润可达3 750~15 000元/hm~2,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克氏原螯虾的稻田种养结合是当今朝阳发展产业,也是带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主导产业,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发挥了较大作用.克氏原螯虾主要养殖方式已由池塘养殖转变为稻田综合养殖,约占克氏原螯虾产量85%.本研究通过对南京江宁和东台两地稻田克氏原螯虾的实践调查,对水稻-克氏原螯虾共生的种养规模、减肥减药和产量效益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种养结合农户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面积宜在3.33~13.33 hm2,单个田块在1.33~3.33 hm2间易于管理;稻田克氏原螯虾的水稻产量7 650~7 950 kg/hm2,克氏原螯虾产量3 500~4 200 kg/hm2,稻田的克氏原螯虾净效益2.0万~5.4万元/hm2;稻田克氏原螯虾化学氮肥投入节省30%左右,化学农药节省60%以上;并对稻田克氏原螯虾受疫情影响、产业存在问题及关键技术需求进行展望,以期为稻田克氏原螯虾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开展了河北滨海稻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模式的试验,对该区域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产量、规格、成本、利润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模式的构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每公顷产量约为750-1200kg,成虾体长90mm左右,体重30g左右;每公顷水稻和虾的总利润为77598.6-109098.6元。比单一种稻模式每公顷的总利润高75264.597-106764.597元。  相似文献   

5.
在面积4 hm~2的稻田中进行了晚稻-虾-鳅耦合养殖试验,利用冬闲稻田除野期间向稻田中移植水草,并根据克氏原螯虾和泥鳅的上市规格、生长周期、生活习性等特点,采用不同设备进行克氏原螯虾和泥鳅的捕捞与分离。结果表明,共收获晚稻30 210 kg、克氏原螯虾5 516 kg、泥鳅1 860 kg,平均渔获量1 844 kg/hm~2,平均利润40 852元/hm~2。  相似文献   

6.
2015年对安徽省克氏原螯虾养殖产业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安徽省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经济效益为30 000元/hm2、混养经济效益为19 500元/hm2。制约该产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包括商品虾规格、上市时间、销售模式和虾苗繁育技术。通过推广秋繁新技术和分类销售,稻田克氏原螯虾养殖经济效益提高了20.16%。  相似文献   

7.
软、硬底质网箱对克氏原螯虾养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体质量(8.02±1.65)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研究对象,探讨软、硬两种不同底质网箱对克氏原螯虾养殖效果的影响。试验分为两组,软底网箱作为对照组,硬底网箱为试验组,每组设3次重复,每个网箱随机放养60尾螯虾。养殖6周后,测定克氏原螯虾的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和酶活力,分析了软、硬底质网箱中克氏原螯虾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重、存活率、饲料效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残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各项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力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采用硬底网箱进行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效果较软底网箱更好。  相似文献   

8.
以体质量(8.02±1.65)g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为研究对象,探讨软、硬两种不同底质网箱对克氏原螯虾养殖效果的影响。试验分为两组,软底网箱作为对照组,硬底网箱为试验组,每组设3次重复,每个网箱随机放养60尾螯虾。养殖6周后,测定克氏原螯虾的各项生长性能指标和酶活力,分析了软、硬底质网箱中克氏原螯虾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试验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重、存活率、饲料效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残肢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各项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力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采用硬底网箱进行克氏原螯虾养殖的效果较软底网箱更好。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环境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适宜的养殖密度,在伊乐藻覆盖率约为60%的环境中,采用不同养殖密度(10、15、20、25、30尾/m2)养殖初始体质量为(4.35±0.95)g的克氏原螯虾45 d,比较了各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食源贡献度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及增重率最高,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养殖密度高于15尾/m2时小规格虾(10~15 g)的占比明显增多;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平均食源贡献度范围为12.8%~26.9%,且对大规格虾(20~25 g)的食源贡献度高于小规格虾;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仅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说明保障一定的伊乐藻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密度带来的胁迫,并且摄食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具有积极作用。综上表明,伊乐藻(约60%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0.
采用手动喷雾法,在安徽长丰和安徽霍邱开展了10%溴氰虫酰胺OD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试验,通过溴氰虫酰胺在克氏原螯虾中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测定了施药后不同时间和不同施药量在克氏原螯虾虾头、虾尾和全虾中溴氰虫酰胺的生物富集量,并探究了不同施药浓度和次数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指标和最终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指导该药剂的田间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0%溴氰虫酰胺OD在每亩施药量为20~40 mL下对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效均高于80%。10%溴氰虫酰胺OD施药量为每亩30和60 mL,其在克氏原螯虾虾头、虾尾和全虾中生物富集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4d时达到最高值,虾头、虾尾和全虾中溴氰虫酰胺浓度分别为:4.00、2.00和3.67μg·kg-1;6.33、8.00和7.00μg·kg-1,在施药35 d后所有样品中溴氰虫酰胺浓度均 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