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枇杷叶总黄酮的超声波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鹤峰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5):449-452,455
为研究枇杷叶总黄酮的抗氧化能力,采用超声波提取方法,以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以及料液比为考察因素,对枇杷叶总黄酮的提取条件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并且测定了枇杷叶总黄酮对DPPH.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枇杷叶总黄酮的提取最佳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为70%,超声提取温度为80℃,超声提取时间为75 min,料液比为1∶30;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枇杷叶总黄酮的抗氧化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金鱼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上不同节位的顶芽作了形态和解剖方面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金鱼草主茎第1~6节位生长锥形成对生叶原基,展开后为交互对生叶序,叶片呈卵形至椭圆形;第7节位,24.4%的生长锥产生对生叶原基,形成对生叶序,75.6%的生长锥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第8节位,84.0%的生长锥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至第9节位起生长锥全为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叶片变成狭长形的披针形。表明金鱼草主茎第7~8节位是其叶序由对生向互生转变的节位。自第13节位后主茎顶芽顶端生长停止,变为花芽而开花,最迟至第17节位止。对生叶序状态下未见有开花者。在主茎顶芽变为花芽后,侧芽也相继活动,形成花芽,陆续开花。  相似文献   

3.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金鱼草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茎上不同节位的顶芽作了形态和解剖方面的观察研究。结果显示,金鱼草主茎第1~6节位生长锥形成对生叶原基,展开后为交互对生叶序,叶片呈卵形至椭圆形;第7节位,24.4%的生长锥产生对生叶原基,形成对生叶序,75.6%的生长锥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第8节位,84.0%的生长锥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至第9节位起生长锥全为单侧产生互生叶原基,形成互生叶序,叶片变成狭长形的披针形。表明金鱼草主茎第7~8节位是其叶序由对生向互生转变的节位。自第13节位后主茎顶芽顶端生长停止,变为花芽而开花,最迟至第17节位止。对生叶序状态下未见有开花者。在主茎顶芽变为花芽后,侧芽也相继活动,形成花芽,陆续开花。  相似文献   

4.
植物叶序研究的源流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8个世纪以来,人类在研究叶序现象的发生规律和机制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植物的叶序一般符合斐波纳契序列,并存在黄金分割关系;互生叶序的发散角大多恒定;发散角可以采用多种数学方法进行推导;发散角的形成在光照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态学意义;叶序在形态发生学上具有特定的规律,并与某些植物激素和遗传基因有关,同时植物叶序与其它形态特征之间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枇杷叶次生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枇杷叶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枇杷夏梢为试验材料,从新叶停止伸长生长(7月4日)开始,每3个月采样1次,以甲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法(UHPLC-MS),测定枇杷叶中的酚酸类、有机酸类、单宁类、黄酮类、萜类、生物碱类、香豆素类等次生代谢成分,分析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枇杷叶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出8类71种化合物,包括酚酸类8种,有机酸类5种,单宁类3种,黄酮类28种,萜类18种,生物碱类2种,香豆素类3种,其他类4种。酚酸类主要成分为绿原酸和新绿原酸,黄酮类主要成分为儿茶素和2″-O-对香豆酰基牡荆素,萜类主要成分为积雪草酸、山楂酸和皂皮酸。在枇杷夏梢周年生长中,各类次生代谢物质的化合物数量和总含量呈现出规律变化:从化合物数量看,除单宁类、生物碱类和其他类次生代谢物数量基本不变外,其余5类次生代谢物的化合物数量均呈增加趋势,而且化合物数量增加都在生长初期的6个月内完成;从每类物质总含量看,萜类和其他类物质含量呈逐渐上升趋势,酚酸、黄酮和香豆素3类物质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单宁类物质含量变化不大,有机酸类与生物碱类物质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以萜类为利用目标原料时,应在枇杷叶老熟并即将掉落时采集;而以酚酸、黄酮类物质为利用目标原料时,应在1月份采集。  相似文献   

6.
旨在研究枇杷叶黄酮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用微波提取方法提取黄酮,使用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测定枇杷叶黄酮对体内外MDA质量浓度影响;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枇杷叶黄酮对H2O2诱导小鼠红细胞溶血,羟自由基测定试剂盒测定体内外血清中羟自由基,并计算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枇杷叶黄酮质量浓度为0.05~4.00 g/L时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并能减少小鼠肝线粒体及肝匀浆MDA的生成,可抑制H2O2诱导的小鼠红细胞溶血;腹腔注射枇杷叶黄酮对小鼠体内肝组织MDA生成的抑制作用显著。枇杷叶黄酮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7.
枇杷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枇杷叶的生长特性和药材特征、有效成份、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主要成分测定方法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枇杷叶多酚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评价其抗氧化性,为枇杷叶多酚的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干燥枇杷叶为原料,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依据Box-Behnken原理选择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料液比和乙醇体积分数4个因素进行响应面试验,确定枇杷叶多酚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与传统溶剂浸提法的提取效率进行对比;以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评价指标,对枇杷叶多酚的抗氧化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响应面设计分析得到超声波辅助提取枇杷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7℃、提取时间40 min、料液比1:25、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条件下得到枇杷叶多酚提取率为48.24 mg/g,与理论值48.79 mg/g相近;提取温度、提取温度与料液比及提取时间与料液比的交互作用对枇杷叶多酚提取效果影响显著(P<0.05).与传统溶剂浸提法比较发现,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的多酚提取率较高,且所需时间较短.枇杷叶多酚对羟基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随枇杷叶多酚质量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枇杷叶多酚质量浓度为20 μg/mL时,两种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40%和56%.[结论]响应面法优化的超声波辅助提取枇杷叶多酚工艺条件合理可行,与传统溶剂浸提法相比,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可明显提高多酚提取率;枇杷叶多酚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9.
枇杷叶中熊果酸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枇杷叶中熊果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选择乙醇浓度(A)、乙醇用量(B)、提取时间(C)、除杂剂浓度(D)为因素,每因素各取三水平,按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及除杂剂浓度对提取率影响较大,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A2B1C1D1,即7倍量(φ)=90%的乙醇加热回流2次,每次1 h,除杂剂浓度为3%.  相似文献   

10.
叶序(Phyllotaxis)是指植物叶片在茎或枝条上坐落有序的排列方式。早期对叶序发育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叶序形态学观察上,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开始揭示了这一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叶序发育受到多个基因的精细调控,同时,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等激素在叶序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分子组分、物理因素以及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决定了植物叶序的模式。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叶序模式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干制方法对枇杷叶总酚、黄酮等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给生产实践提供技术依据和理论参考,以成熟枇杷叶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热风烘干(35℃、50℃、65℃、80℃)、自然晒干和阴干方式进行干制处理,用70%乙醇超声浸提,测定其黄酮、总酚、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干制条件下枇杷叶总酚、黄酮、多糖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差异,其中阴干条件下所测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最高,热风烘干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试验所测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呈下降趋势。阴干可以较大程度地保留枇杷叶总酚、黄酮等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在以干燥枇杷叶为原料,以总酚、黄酮等成分和抗氧化性为主的生产利用方面,应以阴干方法进行干制处理。  相似文献   

12.
研究不同加工工艺流程及参数条件对枇杷叶茶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枇杷叶茶品质提供技术参考。以新发芽的夏梢枇杷幼叶为材料,杀青后分别采用先揉后炒、先炒后揉再炒和先揉后炒再揉再炒3种工艺流程及不同参数加工枇杷叶茶,对叶茶主要功能成分和冲泡性状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流程对枇杷叶茶的品质有较大影响,先揉后炒工艺所制叶茶的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先炒后揉再炒工艺,而先炒后揉再炒工艺的可溶性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先揉后炒工艺,3种工艺下所制枇杷叶茶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工艺流程、揉捻时间相同条件下,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茶中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多呈下降趋势。综合主成分分析及感官品质评价,以枇杷新梢幼叶为原料加工叶茶,采用蒸汽杀青75 s、揉捻5 min后再炒制25 min加工的叶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南瓜叶资源,以南瓜干燥成叶为材料,以超声波辅助水提取法提取南瓜叶多糖,研究超声波功率、时间、温度、料液比对南瓜叶多糖得率的影响,以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以DPPH自由基法、羟基自由基法和FRAP法测定南瓜叶多糖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影响南瓜叶多糖得率各因素的主次顺序是超声波时间>功率>温度>料液比,最优提取工艺参数为时间25 min、温度65℃、料液比1︰30、功率160 W,此工艺条件下南瓜叶多糖得率为12.54 %。南瓜叶多糖对DPPH自由基IC50为3.20 mg·mL-1,对羟基自由基IC50为2.63 mg·mL-1,FRAP值为75.18 μmol TE·g-1。  相似文献   

14.
以鸢尾为试验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控制溶氧浓度的方法,研究了短期低氧胁迫下外源硝态氮对鸢尾体内的几个逆境指标的影响。NO-3浓度共设4个水平:0、7.5、15.0 mmol·L-1和22.5 mmol·L-1,以1/2×Hoagland营养液正常低氧处理(NO-3浓度7.5 mmol·L-1)为对照。结果表明:各处理SOD、POD、CAT酶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相比,营养液加氮处理的SOD、POD、CAT酶活性升高,膜质过氧化程度减轻;氮浓度越大,酶活性升高幅度越大,而营养液缺氮处理的酶活性降低,膜质过氧化程度加重;营养液缺氮处理鸢尾体内的H2O2和MDA含量升高,而营养液加氮处理可降低O·-2的产生及MDA含量,且NO-3离子浓度高时效果更好,说明适当提高营养液中的氮素水平可以缓解低氧胁迫对鸢尾的伤害。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贵阳地区枇杷抗叶斑病种质的育种和栽培提供参考,以贵阳市农业试验中心枇杷种质资源圃中44个枇杷种质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法,对枇杷种质进行叶斑病的抗性调查。结果显示:44个枇杷种质均不同程度地感染叶斑病,病情指数在2.67~51.33;其中,抗病种质15份(高抗6份,抗病9份),占参试种质的34.1%,中抗种质18份,占参试种质的40.9%,感病种质11份(感病8份,高感3份),占参试种质的25.0%,以中抗的种质居多;春季发病最重,冬季最轻,夏季和秋季发病程度相近,即温暖潮湿的季节容易发生叶斑病;不同树冠方位以东面、西面和北面较容易感病,南面和中部感病较轻;病情指数与果实品质存在显著相关性,病害越严重,果实的单果重、总糖、糖酸比及固酸比的数值越小,可滴定酸的数值则越大。  相似文献   

16.
秕杷灰斑病两种病原菌Pestalotia eriobotrifolia和p.adusta的生物学特性基本相似,它们都能利用玉米粉、葡萄糖,果胶及纤维素作碳源,利用无机氮及有机氮作氮源。在黄豆葡萄琼琼脂及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丝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为25℃:适宜pH6左右,分生孢子萌发的最低温度10℃左右,适宜的温度20~30℃,在相同条件下,P.eriobotrifolia的生长速度比P.adusta快,P.eriobotrifolia对离体果实的致病力比P.adusta要弱,而对叶片的致病力却是相反,对果实的致病性与它们分泌果胶酶的特性有关,在果园中,于病害发生初期起,连续三次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5份普通枇杷(单优1号、单优2号、单优3号、湖南早熟和森尾早生)和3份野生枇杷(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和贵州2号)的叶片和花蕾为材料,分析其总黄酮、总酚质量分数及抗氧化活性,以期为枇杷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资料.结果表明:1)湖南早熟叶片总黄酮质量分数最高,与其他品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枇杷花蕾中,单优2号的黄酮质量分数高. 2)除栎叶枇杷外,花蕾总酚质量分数明显高于叶片,叶片中质量分数高的材料为栎叶枇杷和森尾早生,花蕾中总酚质量分数最高的材料为贵州2号; 3)枇杷花蕾抗氧化活性高于叶片,总黄酮、总酚质量分数均与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但总酚质量分数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更强.综上可得,在这些枇杷材料中,栎叶枇杷和森尾早生可作为叶片开发材料,贵州2号(花蕾)总酚质量分数和抗氧化活性最高可作为花蕾开发利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银杏叶复方制剂体外抗氧化及抑制鸡NDV增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以银杏叶、黄芪、党参等组成的复方制剂进行了体外抗氧化和抑制鸡新城疫病毒(NDV)的增殖试验。结果表明,银杏叶复方制剂可降低H2O2诱导的肝组织中MDA含量,提高SOD和GSH-Px含量,可起到清除自由基、维持膜功能稳定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抑制NDV的作用,尤以低浓度处理(0.125g/mL)的抑制NDV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打浆时间对枇杷果浆品质的影响,以“大五星”枇杷果为原料,按照设定的时间梯度(5~30 s)对枇杷进行打浆处理。测定样品的色泽、出汁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维生素C的含量,并采用ABTS法评价样品的总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随着打浆时间的延长,果浆颜色逐渐变深变暗,出汁率和可溶性固形物逐渐增加,并分别在25 s和20 s后趋于稳定;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打浆15~20 s时达到最高峰;Vc含量和对ABTS+·的清除率呈逐渐下降趋势,在打浆20 s后趋于稳定。试验表明,在枇杷产品加工中的打浆环节,打浆时间控制在20~25 s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油脂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是鉴定山杏加工利用品质和区划优质山杏产地的重要依据。对采自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新疆、甘肃8个省(自治区)24个县的山杏油脂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1)不同产地山杏油脂含量呈现出以陕西安塞、麟游、志丹为中心向东西部递减的趋势,西部地区山杏油脂含量总体高于东部地区。其中,内蒙古克旗县山杏油脂含量最低,为36.10%,陕西麟游县山杏油脂含量最高,为50.40%; 2)不同产地山杏抗氧化活性值波动小,表现出随机分布现象。其中,河北平泉县山杏油抗氧化活性值最低,FRAP值为40.30,内蒙古林西县山杏抗氧化活性值最高,FRAP值为55.48; 3)不同品种山杏油脂含量差异显著,普通杏油脂含量高于西伯利亚杏;而抗氧化活性差异不显著; 4)综合考虑山杏油脂含量、抗氧化活性、品种、杏核物理特征以及林木生物学特征,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将山杏的产地划分为2类,即优质产地和一般产地。优质产地有15个,包括延庆、密云、平泉、隆化、霍城、朝阳、麟游、广灵、围场、志丹、镇原、林西、宁城、新源、巩留,其中新疆巩留为山杏最优产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