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如何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和约束效能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课题。以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理论视角来看,正式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法治保障,非正式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支撑。只有二者有效的契合与互动,形成正式制度强制规范和非正式制度道德支撑的合力,才能有力推动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非正式制度对农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约束焦点理论,研究了非正式制度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机理。通过将非正式制度区分为描述约束和禁令约束,约束焦点理论强调了非正式制度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亲环境生产行为的影响。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制度作用不同,恰当地使用非正式制度信息,可以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的秸秆处理行为、化肥和农药施用行为等进行干预。最后,从社会发展和文化差异两方面论述了非正式制度对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亲环境行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调节人们财产权利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产权与伦理有着内在的联系。产权是伦理的基础 ,它规定和影响着伦理的性质、状况和演变 ,健全的产权安排有利于规范人们的伦理行为 ,培育人们健康的道德心态 ,保障人们的伦理权利的实现。同时 ,伦理是制约产权安排的重要因素 ,它引导着人们对产权制度的选择 ,影响着产权运行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构建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观,其基本道德原则是约束性原则、补偿性原则和评价性原则;主要内容有人类要珍爱自然、自觉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对自身行为进行合理控制;实现路径包括从个人层面树立生态伦理意识,从社会层面推行公众参与的管理体系,从国家层面强化生态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5.
草原生态伦理在各游牧民族中,尤其是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思想文化中广泛存在,千百年来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生产力的进步等因素,各民族传统的生态伦理观念遭到了冲击。为了增强草原生态伦理在维护草原生态平衡中作用,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政策规范人们的行为,重新构建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生态奖补政策就是近十年来执行的这样一项政策,主要通过经济手段有效地推进了农牧民草原生态伦理观念的构建,进而改善草原环境。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学由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中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利奥波德。他的"大地伦理"思想把道德关怀的重点和伦理价值的范畴从生命的个体扩展到自然界的整个生态系统,进一步强调人们对待自然保护的伦理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农户的生态自觉性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好坏产生直接影响,探讨并引导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形成生态自觉性对破解农村环境治理难题意义重大。本文基于1 093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社会信任、群体规范对农户生态自觉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农业生产中,农户虽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认知和生态环保意识,但其生态行为采纳较为欠缺,生态自觉性整体较弱;社会信任、群体规范均对农户生态自觉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中,在信任和规范的集群中,来自于特殊信任的影响大于一般信任,非正式规范的影响大于正式规范,且群体规范在社会信任对农户生态自觉性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社会信任、群体规范对不同代际农民生态自觉性的影响存在差异,表现为社会信任和非正式规范对老一代农民的生态自觉性影响更大,而正式规范则对新生代农民的生态自觉性影响更大。据此,应构建高度信任的社区环境,提高村庄各主体间信任水平,并在发挥正式规范对农户行为约束的基础上,也要充分重视以声誉机制为基础的非正式规范在推动农户生态自觉性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礼记》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生态伦理以礼法自然的礼仪生态价值观为基础,以人对自然的崇拜、领悟和效法为礼仪的重要理性根源。《礼记》发挥儒家礼制思想,强调人要敬畏天道、爱惜万物、保护自然,不仅提出了生态伦理三大层次即宗教生态伦理、农业生态伦理和礼俗生态伦理,也提出了时禁、无伤、时中的生态伦理规范,体现出传统礼仪不仅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而且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精神。这种生态伦理是维护生态的多样性、实现社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及建设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9.
大地伦理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创立的一种生态整体利益的环境伦理思想,由于当时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曾一度受到冷落。但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大地伦理迎合了当代为拯救生态环境,在技术支撑和法规约束的基础上,最终达到认识上的自觉自律及伦理观念形而上的觉悟的需要。其扩大共同体的边界,改变人在自然中的地位,确立新的伦理价值尺度,以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为基本道德原则的思想内涵,为我们理解和建构当代生态伦理提供独特视角。从生态伦理理论层面、思想立足点和实践角度来看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思想资源和实践行动指南。当然包括大地伦理在内的环境伦理学还存在着各种理论纷争,只有抛弃过时的,把握适时的,趋向顺时的,进而更好为解决生存危机服务。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法治文明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作为两种文明的"软实力"将直接影响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法治建设重要方面。文章从完善生态法治设施、生态法治平台等物质文化,规范生态法治主体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完善生态政策法律、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习惯规范等制度文化,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公平等理念文化几个方面,期望通过建设生态法治文化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下,社交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非正式学习也越来越得到广大人民的关注。研究表明,人们70%的知识来自于非正式场合,而社交网络是人与人之间联系最为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平台,因此也是人们进行非正式学习的最大的虚拟场合。由网络所获取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如何把这些知识有效的整合起来?需要人们利用知识管理把零散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构架,进而达到知识的创新。笔者通过对社交网络,非正式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特点及三者之间关系研究,提供相应的策略,旨在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2.
绿化建设所投入的绿化材料,在合理的养护下,将不断增加物质量,为社会积累财富;绿化的环境功能,是潜在的生产力,融合在社会生产的全过程中,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资本,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城市绿化而形成的"经济波澜"渗透在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鉴于园林植物空间营造的影响应该对人的行为心理及环境的功能性有所关照与对位,本文尝试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结合相应的设计案例阐释如何发挥植物视觉特性,利用植物观赏特性与人的直观感受最相关的体量、尺度、质地、色彩视觉特性对构成丰富的园林景观空间的作用。综合应用多种园林造景手法,因地制宜,协调设计,营造以人为本,动态渗透,积极舒适的植物空间。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对就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的整体环境景观越来越成为易地新建医院建设的重点。环境优良并赋予人性化关怀的医院环境更利于患者情绪的稳定、愉悦和身体康复,这将使康复过程变得更为轻松且更易成功。本文以诸暨市人民医院为例,从医院环境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总体布局、绿化设计等方面论述了医院环境规划设计中应重点考虑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有效拓宽建档立卡农户融资渠道可以进一步增强其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宁夏南部山区建档立卡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户融资行为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情支出越多、农户间信任程度越高,农户越倾向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农户家庭成员中有村干部和亲戚中有政府工作人员对农户选择正规和非正规融资渠道均有显著影响。促进农户社会资本信息传递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农户融资成本,应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加大建档立卡户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加农户非农经营收入以提升其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杨佩君  陈凯 《北京农业》2011,(33):139-140
随着我国经济和当今化学工业的飞速发展,化工排放日益增多,污染也日趋严重,它必定会给我国的生态环境平衡和人体健康带来了危害。由于化工企业排放量较大、排污环节较多,再加上我国化工企业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环评体系和评价技术尚不十分完善,化工排放对大气环境行为的影响评价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疆的农业生产具有区域独立性,为此,新疆农业的发展前景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水平,二是进行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设计和建设。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及擅长处理非线性、高阶次、多重反馈的社会、经济、生态问题而被人们称为“策略实验室”,同时,它也为我们研究复杂的、具有时滞、不可直观特性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打开了希望之窗。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与更新,传统的图书馆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读者的需求。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将服务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此比较了网络图书馆较传统图书馆的优势,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体系的构建原则、面临的挑战以及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在于借助边际机会成本理论的分析框架,探讨农村自然资源管理的一些制度选择思路。从边际机会成本MOC的构成出发,从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制度、环保制度与破坏修复制度、对自然资源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产业准入制度以及非正式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若干促使自然资源计价体系能够客观反映出边际机会成本MOC的措施建议,以期实现农村自然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与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有利于满足人的生态、环保、绿色消费需要,它在居民消费需要各层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突出表现为居民消费需要不断满足,消费不断升级,消费方式不断转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效应,能源、土地、矿石、淡水等资源性产品供给日益趋紧约束。政府通过经济、法律手段来引导、培育和规范居民消费行为,企业通过绿色设计和生产的前端控制为全社会提供绿色环保产品,居民通过不断转变消费观等措施,有利于改善居民消费模式,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绿色环保消费需要,突破能源等资源性供给紧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