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楝素是一种对鳞翅目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植物源农药。本研究采用室内毒力测定方法,荧光定量PCR(q RT-PCR)和代谢产物差异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饲喂印楝素后导致棉铃虫幼虫死亡的分子机理。首先统计分析了5龄和6龄棉铃虫幼虫饲喂不同浓度的印楝素后的表型、体质量、死亡率和化蛹率,结果表明印楝素导致棉铃虫幼虫体质量降低、死亡率升高和化蛹率降低。随后,通过qRT-PCR、酶活和内源物质含量测定,明确了印楝素抑制海藻糖的生物合成和分解,抑制20E下游基因转录表达,并降低了ATP含量。本研究结果表明印楝素通过抑制棉铃虫海藻糖的生物合成和分解,抑制20E信号通路基因转录,降低ATP产量,导致幼虫蜕皮变态失败,最终导致幼虫死亡。本研究对进一步探索印楝素导致棉铃虫死亡的机制和防治有害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生产方法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报道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核多角体病毒(NPV)的生产方法及其在棉田应用的试验研究结果。NPV用棉铃虫幼虫生产。从虫卵接种开始,用人工饲料饲养棉铃虫幼虫,到四龄用病毒感染,六天后收集病死虫,病毒致死率80~85%,单虫含量4~6×10~9PIB。由棉饼粉、粗棉油等配制成诱饵加低剂量西维因作病毒增效剂与NPV混用,显著提高病毒的防治效果。四年田间试验表明,NPV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效果相当于或优于常用高效化学农药。1979年开展了大面积飞机微量喷雾PVN杀虫剂的试验,也取得了比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7216”杀虫菌系湖北天门县微生物实验站从自然死亡的红铃虫虫体中分离获得;大芽孢,棱状晶体,血清型H3a3b,为苏云金杆菌中的一个新的变种,该菌对鳞翅目害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其防治效果相当于常用化学农药—对硫磷、滴滴涕;优于青虫菌和其它杀虫菌。 本试验属于验证“7216”对棉铃虫的室内防治效果,试验用接虫法,重复三次,于药后不同时间分别调查虫口下降率和计算防治效果。 1.“7216”(1亿/m1)对棉铃虫的初孵幼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132小时虫口下降率为94.7%,防治效果71.7%;其效果明显优于青虫菌  相似文献   

4.
随着棉花棉铃虫统防统治技术的推广普及,对棉铃虫防治药械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进一步明确不同药械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于1998年第四代棉铃虫幼虫发生期,就背负式喷雾喷粉机与背负式喷雾器防治棉铃虫进行了田间比较试验。1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地设在安乡县农科所3...  相似文献   

5.
防治棉铃虫的高毒农药替代品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浸卵、浸叶和点滴法以及田间小区试验,对19种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作用特点和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棉铃虫卵孵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90.40 mg/L多杀菌素处理后棉铃虫卵的孵化率仅为42.86%;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辛硫磷、丙溴磷、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毒杀作用明显,原药稀释1.0×104~2.0×104倍时可使初孵幼虫死亡率达100%;昆虫生长调节剂——氟啶脲、氟铃脲、甲氧虫酰肼原药稀释1 000倍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致死率大于70%,且幼虫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多杀菌素、毒死蜱、高效氯氰菊酯、丙溴磷、辛硫磷对低、高龄棉铃虫幼虫均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甲氨基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丙溴磷、高效氯氰菊酯作用效果快且防治效果好,尤其是4 000倍甲氨基阿维菌素和5 000倍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后第三天,其对棉铃虫的致死率达100%;多杀菌素和甲氧虫酰肼作用效果稍差。若在棉铃虫卵高峰期适时施药,供试的6种药剂均可作为防治棉铃虫的高毒农药替代品种。  相似文献   

6.
转Bt基因玉米对棉铃虫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m(Htlbner)是常年危害玉米的重要害虫。转Bt基因抗虫玉米为害虫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采用室内离体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孟山都转Bt基因抗虫玉米Yield—Gard不同组织对棉铃虫初孵幼虫的杀虫活性以及田间人工接虫抗性鉴定。Bt玉米花丝、苞叶和幼嫩雌穗对棉铃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取食Bt玉米花丝和幼嫩雌穗(籽粒和穗轴)的棉铃虫初孵幼虫不能存活和完成幼虫期发育,而对照分别有51.0%和22.0%个体完成幼虫期发育。以Bt玉米雌穗苞叶饲养棉铃虫初孵幼虫,5天后幼虫全部死亡,而非Bt玉米对照仅为16.0%,差异显著。田间花丝期人工接种棉铃虫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Bt玉米雌穗被害率为3.5%,危害级别为0.007,百株存活幼虫14.3头。而非Bt玉米雌穗被害率达到82.5%,危害级别为2.51,平均百株存活幼虫79.6头,显著高于Bt玉米。这些结果说明转Bt基因玉米穗期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理.  相似文献   

7.
RH—2485对棉铃虫的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Rohm and Haas公司1996年推出的一种非甾醇类蜕皮激素竞争物RH-2485,用点滴法和喷雾法对棉铃虫防治效果进行了室内研究。结果表明,RH-2485可以引起棉铃虫非正常蜕皮。用25、50、100和150mg/L的RH-2485异丙醇溶液对2龄幼虫进行喷雾,阳性反应率为43.6%~94.9%。用RH-2485异丙醇溶液对6龄初蜕皮幼虫(进入6龄不超过1h)进行点滴,剂量为1、30、60、100和200ng/头,24h后阳性反应率为0~83.33%,而15d后的最终反应率为15.38%~96.67%。研究结果显示RH-2485对棉铃虫有显著引起非正常蜕皮的作用,可用于棉铃虫田间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8.
2005年.二代棉铃虫在故城县抗虫棉田普遍发生,其发生程度重,危害面积大。为筛选防治抗虫棉田棉铃虫的理想药剂.进一步验证杀蛾妙、威克达、博打、30%乙酰甲胺磷乳油4种药剂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2005年.在二代棉铃虫幼虫盛发期进行了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世界性重要农业害虫。目前防治棉铃虫的主要手段是种植转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的转基因作物。本文旨在研究棉铃虫V-ATPase H在Cry1Ac蛋白毒力和抗性中的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分析V-ATPase H在Cry1Ac抗、感品系棉铃虫幼虫中肠及敏感品系棉铃虫幼虫受Cry1Ac诱导后的表达情况;在昆虫Sf9细胞中过表达V-ATPase H对其进行细胞定位,通过细胞毒力试验验证其对Cry1Ac毒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棉铃虫V-ATPase H基因在抗性品系中低表达,并且V-ATPase H在受到Cry1Ac诱导时也低表达;在Sf9细胞内表达V-ATPase H蛋白发现其在整个细胞中都有分布,过表达该蛋白后增强了细胞对Cry1Ac蛋白的敏感性。结果表明V-ATPase H参与Cry1Ac蛋白的毒力。  相似文献   

10.
棉铃虫是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给棉花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为筛选出四氯虫酰胺防治棉铃虫的最佳浓度和最适助剂,本文以四氯虫酰胺作为试验药剂,氯虫苯甲酰胺为对照药剂,青皮橘油、Silwet 408、甲基化植物油为农药助剂,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四氯虫酰胺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72 h LC50为0.061μg/mL,低于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减量30%后与青皮橘油、Silwet 408、甲基化植物油混配能够起到明显的增效作用,增效比分别为1.91、1.33、1.13。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在药后7 d内,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在推荐剂量下对棉铃虫的防效为64.84%~85.53%,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推荐剂量相当,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青皮橘油的防效为86.30%~95.56%,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且增效作用优于其他组合。由此建议使用四氯虫酰胺防治棉铃虫时,在推荐用药量基础上减量30%后再与青皮橘油混配进行防治,能够实现农药减施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棉铃虫食性杂,寄主广,为害严重又对现有农药易产生抗药性,为有效防控其对作物的为害,本文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研究了甘南草原有毒植物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乙醇提取物对棉铃虫幼虫的农药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黄帚橐吾乙醇提取物对棉铃虫2~3龄幼虫有很强的拒食活性,拒食中浓度(AFC50)为2.59mg/mL。当提取物浓度为10.00mg/mL时,拒食率可达95%以上;触杀和胃毒活性也较强,致死中浓度(LC50)在3.00mg/mL左右,浓度为10.00mg/mL时,校正死亡率均可达80%以上,而且3种作用的活性强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强。杀卵和熏蒸活性相对较弱,但浓度大于10.00mg/mL时也有比较明显的杀灭活性。本研究结果证明黄帚橐吾乙醇提取物可以有效防控棉铃虫幼虫的危害,为黄帚橐吾类农药的开发和棉铃虫的有效防治提供了依据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ATP结合盒转运蛋白家族A蛋白亚家族2(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subfamily A member 2,ABCA2)在Cry2Ab杀虫机制中的作用,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研究棉铃虫ABCA2与Cry2Ab的结合特性,并利用RNA干涉(dsRNA和siRNA)降低ABCA2在细胞和幼虫中的表达,结合细胞毒理学试验分析ABCA2的功能。结果表明,棉铃虫ABCA2能与Cry2Ab特异性结合;棉铃虫的ABCA2序列与美洲棉铃虫H.zea相关序列的相似度为92.86%,利用dsRNA干涉美洲棉铃虫中肠细胞ABCA2的表达能显著降低Cry2Ab对中肠细胞的毒力;利用siRNA干涉技术降低ABCA2在棉铃虫幼虫活体中的表达也显著降低了Cry2Ab对幼虫的毒力。表明棉铃虫ABCA2不仅是Cry2Ab的特异性结合蛋白,而且参与Cry2Ab的杀虫过程,是Cry2Ab的一个重要功能受体。  相似文献   

13.
棉铃虫微孢子虫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97~1998年,先后在邯郸、保定市郊进行棉铃虫疾病发生流行的田间调查,从采集的棉铃虫(Helicoverpa ormigera)幼虫体内发现了一种能引起寄主感病的原生动物——微孢子虫(Nosema sp.)。作者进行了初步观察和回接试验。 1 感染症状及孢子形态观察将棉田采集的第4代棉铃虫幼虫,经室内无菌饲养,发现  相似文献   

14.
在常规ELISA间接法的基础上,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感染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棉铃虫幼虫体内病毒粒子。3龄幼虫饲喂表层涂有HaNPV人工饲料后9小时,即可在幼虫抽提液中检出病毒粒子抗原,而典型病虫显症需5~6天后才出现。因此本法是一种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检测昆虫杆状病毒的方法。利用单克隆抗体结合ELISA试验分别检测来自江苏和山东不同地区棉田自然死亡的棉铃虫幼虫,表明在江苏和山东不同棉区均可检测到HaNPV病毒粒子,但地区间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检出频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棉铃虫为世界性的害虫,也是我国当前棉花主要害虫之一。近年来,随着抗药性的产生,一些常用农药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逐渐下降,用药次数、浓度和药量都不断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和棉田农药成本逐年上升。为了开展棉虫的综合防治,保护和利用棉虫的天敌,几年来,我们对湖北省棉铃虫的天敌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室内观察试验。现将初步的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6.
宋庆平  陈红 《植物保护》2000,26(3):24-25
1997~1998年 2年在新疆库尔勒进行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和大田应用 ,结果表明 :75%拉维因可湿性粉剂、35%赛丹乳油、20%灭多威乳油、25%敌杀死乳油对当地二代棉铃虫幼虫防治效果较好 ,其中 ,拉维因、赛丹对天敌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疆巴音郭楞州农科所介绍一种由棉铃虫、苜蓿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和警纹地老虎病毒组成的三联多价体昆虫病毒杀虫剂——新棉安可湿性粉剂,已通过新疆自治区科委的鉴定。此粉剂中所混的三种病毒均经过严格筛选,离心提纯,以大豆蛋白吸附,并添加了一定光保护剂、诱饵剂和增效剂等。在避光干燥下保存,可保持二年内毒力不减。新棉安可对棉铃虫等六种实夜蛾和切根夜蛾属的害虫有效。试验表明,为防治棉铃虫,亩施新棉安八十克,兑水四十公斤喷雾,前后距六天,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棉铃虫饲养盒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一种新型棉铃虫饲养盒的设计与应用范贤林茹李军魏岑(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北京100094)在害虫抗药性研究中,对于不同害虫饲养和进行毒力测定的容器有其不同的要求。在对棉铃虫的研究中,因其3龄以上幼虫有自相残杀习性,需单头饲养,才能保证种群正常繁...  相似文献   

19.
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寄生对棉铃虫体内主要代谢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南  罗梅浩 《昆虫天敌》2007,29(2):54-59
寄生蜂是调节寄主害虫种群数量的一个重要因子。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orideaeUch-ida是棉铃虫Helicoverpa arm igeraHübner和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Guenée的主要寄生性天敌,对两种害虫的田间自然控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棉铃虫齿唇姬蜂-棉铃虫系统为研究对象,从齿唇姬蜂的寄生对棉铃虫体内主要代谢物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棉铃虫齿唇姬蜂的寄生使棉铃虫幼虫组织中糖原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与未被寄生的同龄棉铃虫幼虫相比,被寄生幼虫组织中的糖原含量下降了近一倍,被寄生的棉铃虫幼虫血淋巴和虫体组织中蛋白质、脂肪的含量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0.
在常规ELISA间接法的基础上,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感染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棉铃虫幼虫体内病毒粒子。3龄幼虫饲喂表层涂有HaNPV人工饲料后9小时,即可在幼虫抽提液中检出病毒辣粒子抗原,而典型病虫显症需5-6天后才出现。因此本法是一种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检测昆虫杆状病毒辣的方法。利用单克隆抗体结合ELISA试验分别检测来自江苏和山东不同地区棉田自然死亡的棉铃虫幼虫,表明在江苏和山东不同棉区可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